一開場時模擬社交場合交換名片的場景汽貸學員可透過自製名片重新認識

想成為什麼樣子的領袖另外汽車貸款方式並勇於在所有人面前發表自己

2022年12月31日 星期六

【當代散文】劉崇鳳/最難是連理

聯副電子報
【橘世代電子報】為讀者提供面對人生下半場所需七個面向的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 【台灣光華電子報】讓你深入了解台灣社會,兼具國際觀與本土思維深度報導,為你呈現另一種閱讀台灣的方式。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3/01/01 第7633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當代散文】劉崇鳳/最難是連理
人文薈萃 【慢慢讀,詩】綠蒂/詩歌便利店
【聯副文訊】伊格言主講「我們的文學夢」

  今日文選

【當代散文】劉崇鳳/最難是連理
劉崇鳳/聯合報
朝陽灑落瓦拉米山屋,人們陸續走出,一天開始了。(圖/劉崇鳳提供)

我始終學不會放鬆。

習慣任務型導向,擅長帶領戶外隊伍,常因他者需求奔忙,卻難以為自己而攀登。除非大學時期的登山社呼朋引伴,我歡喜參與並像畢業旅行那般殷殷期盼,其餘時間若非工作需求,談自行上山,怎麼也找不到光明正大的理由。於是同為嚮導的先生,始終只有被召集作工作夥伴的命運。

這一年夏天,我卻不知哪根筋不對,邀先生一起去新康橫斷走走。

兩人同行,除卻公事公辦,出遊的感覺是什麼?日復一日,諸多責任義務與社交讓我們分身乏術,各忙各的許久了,雖同床共枕,卻鮮少專心共處,久而久之,夫妻關係顯得乏善可陳,都快忘記同甘共苦是什麼意思了。

1. 連理山

我們終究是不一樣的兩個人。

先生埋首在山徑下方的飛機殘骸中研究,推敲每一個零件的功能,想像帥氣的飛行與顫慄的死亡;我對冰冷變形的器械毫無興趣,不由自主看向山徑旁一棵偉岸的五葉松。拍拍樹幹的一瞬,陽光正巧露臉,我輕手輕腳爬上去,粗糙的樹皮讓我心安,碩大的枝幹完全承載我,細碎光影灑落,微風沁人心脾……總在這種時刻,我才能再次被提醒,兩人各有各的熱情所在,因此找到不同的位置,相互欣賞與等待。

傍晚的大雨使得裝備都濕了,從桃源營地冒雨下切取水,先生講了點喪氣話,此時我的無腦樂觀派上用場,陡下時一路嚷嚷:「風雨生信心,我們好厲害喔!」許是傻里傻氣活絡了氣氛,又或者相依為命的事實讓我們有繼續下去的理由。至少,營地將擁有充足乾淨的水源,縱使狼狽也不愁吃穿。

隔日清早,要上連理山。據說連理山很陡,路上植被相對難纏。早在大學時期,便曾聽聞「最難是連理」。因為這句話,使得諸多登山者對連理山不敢掉以輕心。黎明即起,奮力前行,發揮強健的大腿肌向上攀登,走在後頭的先生冷不防一句:「結為連理很難,所以走到連理山很難。」我停步,他說得對,這竟莫名成為陡上的動力之一,「抵達」成為無可撼搖的目標,傳說中極煎熬的一段,走來竟沒有怨言。

其實兩人討論過分離。當戀愛的感覺消失無蹤、當瑣碎如麻的家務公務日復一日排山倒海、當對方的缺點再難消受、當多數溝通到最後都無疾而終……甜美崩壞,家人不是戀人,我們該如何重建對「連理」的信心?

清早空氣冷冽,一路是亂石是箭竹,與人齊腰的箭竹沾滿露珠,雨褲迅速全濕,負重爬坡,氣喘吁吁也不特別悶熱。而我已不再自問為什麼要這麼辛苦?這是我的選擇,因身體恆動,爬升中感受到一股神祕又明淨的「律」,好似找到身體的中心軸,運轉得宜,舒暢且平衡,只要持續爬升,生命之路就會為我延展開放。這篤定的甘願,使得艱困道路孕生出一種清澈,一切走過都是必經,困境是正常,而我已不再懷疑、游刃有餘。這一刻的透徹,是過去走過諸多相似的艱苦積累而來。感覺著身體裡有個安靜透明的中軸,穩定旋轉,和朝陽一樣溫柔。

我專心對待山徑,山徑也這般對待我。簡直就和,關係一樣。

連理意指,本是不同根的草木各自生長,後來,枝條卻能連生在一起。若「連理」不易是這個道理,那麼不單指涉於伴侶,之於至親、摯友、寵物或陽台植栽,皆可相應如是吧。

萬事萬物的連結,背後都有隱而不顯的艱難與幸福。

「可以幫我們拍照嗎?」後方五位大學生不久隨之抵達,從不拍登頂照的我,竟將手機交給一位女學生,開了口。拿起指示牌上那塊薄石板,不知誰用油性筆寫的「連理山」,我從後方用雙手圈住了坐在地上的先生,拍了合照。

2. 新康山

在冷杉林下腰繞,成熟的森林生態系好美。鐵杉伸長枝幹,壯碩的身形如父親穩重質樸,錯落在挺拔瘦削的冷杉林中,僅憑視覺,就帶來巨大的安全感。地表滿布冷杉毬果的棗紅色鱗片,如松針鋪地。厚實的土地是鬆軟的,走在其上能感覺到良好的彈性,多想與人分享這柔軟踩踏的觸感,原來這就是被土地承接的感覺,所有島嶼的孩子都有權體會啊!我們習慣了硬梆梆的柏油路、工程中的碎石路、被踩實的泥土路……山脈深處原始森林地表的柔軟度,到不可思議的程度,若不曾走過,怎麼知道「健康的土地」是什麼意思?若每個人都知曉,我們應該會擁有不一樣的世界吧。

苔蘚遍布,巨岩像穿上了綠毛衣,讓人想起迪士尼動畫《冰雪奇緣》中能解讀難言徵象的綠毛怪。一路「綠毛怪」、「綠毛怪」調皮亂叫,先生在後方低喃:「小心牠們醒來……」我忽然住嘴,連行走都顯得躡手躡腳,唯恐驚擾到森林,一邊睜大眼睛看清楚,這裡有精靈吧?或有神住在這裡?綠岩遍布的森林充滿靈氣,惠予人豐沛的天真與勇氣。

此趟山行無關工作,無須照顧他者,而能全心全意感受環境,應允生命中任何想像與連結發生。而與先生同行,兩人不自覺相互倚賴,才明白相處也需要專心。

事實上,這天不僅全程背水,也是路程最久長的一日。自桃源營地上連理,復腰繞下至草坡水池營地,快手快腳搭好帳後,還得趕緊整理小背包往新康山邁進。

那麼遠,為什麼非去不可呢?其他山頭都可以不去,新康山不行。相約共赴年輕時未竟的願望,是中壯年的浪漫。

遙遠曲折的新康,森林滿布,罕見草坡,上上下下的地形充滿變化,偶爾攀岩、90度垂降,還要辨識路徑,林間穿行,即使雲霧瀰漫也從不無聊。

走到一個制高點,前方蓊蓊鬱鬱的新康山獨樹一幟。山的完整、偉岸、以及豐饒,始終讓我深深著迷。也就是這樣的柳暗花明,鼓舞著我們一路前行。

路再遠再辛苦,只要專注,有志一同,終究會抵達。這一路反覆的上上下下真像婚姻,莫名被鼓勵了,即使渾身汗臭、即使回程落雨、即使回到帳篷又成落湯雞,我們還是有能力共創溫暖歸屬:一杯熱咖啡、一個紅豆麻糬餅,就是人間天堂。

那五位大學生呢?成為我們的良伴,隔壁帳中朝氣蓬勃的揶揄訕笑於我們而言一點也不吵,就當餘興節目。無論是爐火烘烤褲子到燒焦,或是雨大到外帳積水不得不出來邊舀水邊跳腳……任何荒謬之舉,都帶領我們溫習了二十歲的青春。

3. 八通關古道

質疑情感維繫的必要,約莫是懷疑自己不值得;一如遇到沒法再走下去的路,也可能自暴自棄。

下坡是我的大罩門。

這天要從高海拔的新仙山,一路下降到日治八通關越嶺道,稍早還能在森林中爬樹吃點心,然而不停下坡,一天下降一千四百多公尺,有舊傷的膝蓋逐漸不勝負荷。具難度的連理山或新康山我能應對自如,這不知名的下坡路段卻走得吃力又喪志。

開始吃不消,不論如何為自己加油打氣,每段稍有落差的地形都教我使盡吃奶的力氣,撐著登山杖粗聲哼氣,簡直就像個老人家。走在前面的先生,愈停愈久……我跟自己賭氣,這膝蓋說有多不濟就有多不濟,行進速度已超乎想像的慢,五位大學生早已不見蹤影,偶爾先生也走得看不到背影,愈無力就愈發沮喪焦慮,多想快步跟上啊……明明之字形松坡的下坡,正常人走來輕鬆愜意,為什麼我卻……過一個轉彎處,終於見到久等的先生,他站在一棵樹旁,我走過去,不管三七二十一張開雙手,抱緊那棵粗壯的扁柏,大聲呼喊:「扁柏先生,請你幫幫我!」一旁先生卻偷笑了。

調整了自己,我對先生說:「你先走,不用等我,直接下方古道見。」即使是伴侶,還是覺得造成對方麻煩,我為自己的虛弱感到丟臉,冀求獨立,在自暴自棄與混亂間掙扎,故作堅強。

先生這樣被我趕走了。坐靠在扁柏樹下,把雨鞋脫了,讓腳丫子出來透透氣,垂垂肩膀、轉轉脖子,安慰自己……還是不夠,索性躺在山徑上,讓落葉相伴,葉隙間的天空很藍,光影閃爍之間我閉上眼,在一片闃黑中安靜下來,才發現自己需要全然的淨空:不用再急著追上誰、無須評斷自己有沒有用……只要在一呼一吸的鼻息中放鬆,好長一段時間後,眼睛打開──世界是一片明亮。

這才慢悠悠起身,決定就赤腳走路吧!慢慢走,反正不用擔心先生等待,他會在古道上與我會合。

謝謝山,教我面對自己的虛弱。

重新出發,多了點自在。走著走著,松濤鮮明;走著走著,聽見鳥鳴;走著走著,我看見不可思議的景象──那是什麼?前方有人坐在另一棵樹下,顯然坐了許久,他轉身看我,眼中的亮光彷彿是說:「終於來了!」

先生站起身,沒等我上前,逕自往前走去。我卻不由得停下腳步:「他怎麼會在這裡?!」有心驚、有心虛,也有心喜。老天,他等了多久?

一前一後走到古道上時,我明白了星星相互繞行的意義。

4. 祕境不在遠方

睜開眼,帳內一片銀月光華,樹影斑駁。黎明前的黑暗充滿智慧,如果起身迎接,就可能觸碰到啟蒙的光亮。

儘管睡袋的溫暖魅惑人心,我還是悄悄起身,走出帳外。已虧之月照耀大地、星星疏落有致,山屋靜悄悄的,萬物顯得神祕而沉靜。

坐到山屋前的木桌,開始煮起熱水。我如此喜愛一人獨享天未亮的時光。

接上瓦拉米步道,這裡遊客如織,山屋內阿桑阿伯滿床。熊出沒企業社在此供餐與提供睡袋,不知何時商業模式進駐,更多年齡層的人得以進來。從前難以接受資本主義「入侵」山裡,認定人類的消費是損耗自然環境的殺手。先生卻有不同的見解。他以為山居環境本簡陋,樂見更多舒適鬆緩的可能。相較於我把自然與資本主義一分為二的憤憤不平,他倒是無所區別,平靜收受。

偶爾兩人會為此爭執,我唯恐價值觀與理想的追尋各異,無法一起開創共同的未來。好在此趟山行的起點是嘉明湖,正是在那裡,我們首度嘗試不自主炊事,選擇熊出沒企業社供餐,棄守克勤克儉的驕傲,被周全照顧後,身心反而得到極大的紓解。之於物質、慾望與資本,我有了更多的理解甚至認同,自己被鬆動了,也失去與先生繼續爭論的理由。

黑夜從不排拒白日到來,白日亦從未壓抑過黑夜,我在將亮未亮的天色中恍然:長年來不停入山原來只為追尋一個桃花源,先生的意見不過提醒我這是一種避世情懷,是我自視清高,鄙棄消費至上的原生社會。然而我至深的渴望,是與這真實的世界緊密連結啊!

天亮了,晨光斜斜穿越木桌,打在瓦拉米山屋上。有阿桑起床了,隱隱約約的人聲揭開塵世的序幕。

自少年就開始的山行,一路走到了這裡,中年回望,嘩啦啦的歲月、關係的深化、思想的流變,盡混融其間,這是多麼美的生命風景。

「為什麼喜歡爬山呢?」登山口,來接我們的朋友興起一問。

「因為可以更認識自己。」我把背包卸下,沒太多思考就回答了。

無人知曉,我這樣救回了我自己。與伴侶的關係、與世界的關係、與自己的關係。


  人文薈萃

【慢慢讀,詩】綠蒂/詩歌便利店
綠蒂/聯合報
掛牌「營業中」

不只是7-11

是全年無休的24Hr

是以詩歌服務你一生美好的店

架上的或冰櫃中的

依標價任君選取

從象徵派到超現實主義

從現代到後現代

從傳統的李白、杜甫

到經典的余光中或洛夫

有各樣的詩刊或紙本詩集

也有乏人問津的託售自印詩集

可代投遞稿子及遙遠的問候

也可以收集印花換取趣味的小詩

有熱氣蒸騰的生活記事

也有冷藏未見光的隱喻

可用腦微波來解凍僵硬的文字

給予生命舒適的溫度

希望開設在鄰近我心的

詩歌便利店永遠光鮮敞亮

不論熱鬧的白天或孤寂的黑夜


【聯副文訊】伊格言主講「我們的文學夢」
聯副/聯合報
由紀州庵文學森林與上海商銀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我們的文學夢》系列講座,將邀請小說家伊格言分享「人設」重於一切的時代,在人類肉體與心智的漫長演化史中,究竟占有何種位置、代表何種意義?時間為1月6日(星期五)19:00-21:00,地點在紀州庵(台北市同安街107號)新館2樓。免費報名可上紀州庵官網。(桂樨)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No.482 文化X科技的相會:「第2屆文化科技黑客松」的參與觀察、藝術品保險與博物館風險控管、ICOM Prague 2022 X 史前館連線:博物館定


【橘世代電子報】為讀者提供面對人生下半場所需七個面向的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 【台灣光華電子報】讓你深入了解台灣社會,兼具國際觀與本土思維深度報導,為你呈現另一種閱讀台灣的方式。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3/01/01 第48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博物館頻道
  文化X科技的相會:「第2屆文化科技黑客松」的參與觀察

博物館頻道

  藝術品保險與博物館風險控管

國際頻道

  ICOM Prague 2022 X 史前館連線:博物館定義被視為……遺產?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搭配本館常設展廳「溝通」與超自然溝通之儀式歌舞及櫥窗化後的文化村轉變議題, 邀請台灣夏威夷文化中心團隊及所屬單位夏威夷火山之花舞蹈學苑、夏威夷花環藝術文化中心,於12月10日辦理「夏威夷HULA歌舞及花環手作工作坊」,透過人與人、與自然、與超自然長期的和諧互動,夏威夷人發展出HULA歌舞來表達愛與熱情,當天也讓現場參與民眾一起從歌舞展演與花環手作的體驗過程,感受ALOHA的活力。

文•圖/史前館

 


 

  新年快樂!!!2023年元旦的來臨,感恩我們彼此都能好好地在疫情時代裡活下來,也感念過去一年離開我們身邊的人,願他們留給我們的美好德行,繼續陪伴我們前行。

  第2屆文化科技黑客松以「Hack for Museum」為題發出武林帖,邀請大家從博物館核心價值出發,徵求具備5G特性與科技應用的創意提案來推廣博物館。來看現場第一手的觀察領會。

  風險永遠藏身在我們周邊,找到降低風險的作法最保險。對博物館的展品、出入人員與遊客的安全等等也都需要降低風險確保安全。那麼博物館從文物管理的角度,在藝術品保險上會面臨哪些實務問題呢?

  2023年對全球博物館界來說也是新挑戰的開始。在去年8月ICOM大會上表決通過新的博物館定義,新版本所強調的意涵又會如何做為未來博物館行事的指引呢?且讓我們在期待中繼續行動。

  祝福大家2023年一切平安健康,展望未來。

 
 

文化X科技的相會:「第2屆文化科技黑客松」的參與觀察

文•圖提供/林芳儀


「第2屆文化科技黑客松」宣傳主視覺(圖像擷取自活動官網

  因應世界性的潮流趨勢,近年博物館界也大量投入數位科技的展演應用,期望藉由不同於過去以靜態為主的展示手法,帶給觀眾不一樣的感受和吸引力。2022年筆者因業務緣故,參與「第2屆文化科技黑客松」競賽的部分過程,觀察到一些有趣的現象,也有不同的感受與期待。

文化與科技的相會

  隨著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和普遍化,文化場館也有越來越多的科技展演手法。然而,受限於各領域的專業性知識門檻,科技和文化領域的專業人員經常難以完全相互理解,對於彼此領域能夠發展的程度也掌握有限,最終大多導致文化場館提出一個概念模糊或是期望過高的標案需求,具有專業技術的廠商提案競標,決標後經過場館與廠商花費大量時間的討論與磨合,最後產出的成果卻不盡然如意:有些是展示手法炫目但文化內容稍顯貧乏;有些是雖含有大量文化內容,但未能充分應用科技特性達到跨域合作的加乘效果。

詳全▲TOP

 
 

藝術品保險與博物館風險控管

文•圖/張慈安


史博館2015年常設展唐三彩區。展櫃的保護與展場環境控制,兼顧了文物保存與展示教育的功用

一、前言

  博物館的專業管理講究許多層面,其中一項便是風險控管,風險控管的主要目的,是避免或降低危險、不穩定的因素對標的物可能造成的損害。有些風險可以藉由適當的保護措施來予以避免,例如將展品置放在展櫃中展示,避免觀眾不當碰觸展品的風險。有些是可以有限度被接受,例如文物運輸時的震動可能對文物造成損害,但若有適當的包裝與運輸工具則是可以被接受。有些風險則是以轉移的方式來處理,保險就是一種將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的機制,標的物萬一遭受滅失或受損時,可以獲得部分或全額的財務賠償(Reid 2020)。

  對博物館或美術館來說,不論管理的是考古出土文物、標本、傳世文物或美術作品等,買保險是常見的風險控管方式之一。保險業者會對各種標的物的特性,規劃不同險種的專業保單條款,例如針對文物、藝術品可能遭受的意外、破壞等損失的藝術品綜合保險;舉辦展覽或教育推廣活動時,避免意外造成人員傷亡或財物損失的公共意外責任險等。保險與文物管理一樣,是多方面的專業知識與實務經驗的結合,以下將從博物館文物管理作業的角度探討藝術品保險的幾個實務問題。

詳全文▲TOP

 

 

ICOM Prague 2022 X 史前館連線:博物館定義被視為……遺產?

文•圖提供/黃郁倫


「博物館定義的力量:博物館的一個共同基礎」圓桌論壇(黃郁倫攝)

  2022年夏天,經歷COVID確診,結束居家隔離的第一天,我搭乘久違的國際航班,到捷克布拉格與同事們會合。疫後此時,能和同事一起參加三年一次的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簡稱ICOM)總年會(以下簡稱布拉格大會),讓人感觸特別深刻。

  除了恍如前世記憶的航廈與登機口,也想起前一次站在國際機場,正是三年前ICOM總年會結束後搭機返臺。當時在日本京都的總年會(以下簡稱京都大會)上,幾場聚焦博物館新定義提案的討論與發表,現場與會者們爭鋒相對、難以對話的場面,以及眾所周知最後的表決結果是「延遲表決」該版本提案……這些對於初次參加總年會的我仍有很大的衝擊。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斷裂與銜接:博物館與賽夏族織藝回返之路特展
    時間:2022/10/25(二)∼2023/2/28(二)
    地點:康樂本館-第2特展室
  • 我們活過:考古人骨遺骸暨墓葬展
    時間:2022/10/1(六)∼2023/2/28(二)
    地點:康樂本館-第1特展室
  • 復返:土地的節奏【mihumisang 米呼米尚】海端駐地創研計畫特展
    時間:2022/11/4(五)∼2023/1/29(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
  • 直擊!博物館後臺特展
    時間:2022/11/18(五)∼2023/5/7(日)
    地點:南科考古館-特展廳
  • 「考古•工具•人之都市考古傳說」特展
    時間:2019/11/12(六) ∼2023/2/28(二)
    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B03藝文展覽館B棟(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走讀臺灣

  • 走讀史前•追隨風暴之子的履跡
    活動時間:2021/10月•線上播放
    追隨著風暴之子的主人翁瓦利,走訪花東海岸及縱谷的史前遺址吧!地表可見的巨石、散落的陶器或石器,都是史前人群生活的印記,站在遺址上遙想3,000年前,人們奔馳狩獵生活日常的情景,隨著風聲而來的古老低吟。 文本《巨石,你好!》

 》卑南遺址公園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12年1、2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