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場時模擬社交場合交換名片的場景汽貸學員可透過自製名片重新認識

想成為什麼樣子的領袖另外汽車貸款方式並勇於在所有人面前發表自己

2023年9月30日 星期六

【當代散文】楊柏林/竹冊

聯副電子報
【先探投資週刊電子報】提供潛力股報導,及分析台股、大盤趨勢、個股漲跌。讓你掌握股市,貼近台股趨勢! 爸媽的育兒神器、育兒神隊友【育兒生活Mombaby Lifestyle】,讓爸媽輕鬆自在,寶寶開心成長。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10/01 第7897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當代散文】楊柏林/竹冊
人文薈萃 【慢慢讀,詩】辛金順/草籽
【心裡畫】李進文/烏鴉與靜物

  今日文選

【當代散文】楊柏林/竹冊
楊柏林/聯合報
竹冊,楊柏林2023年竹製系列作品。(圖/楊柏林提供)
在台灣無論高雄美術館特區,嘉義、雲林、台中、新竹、桃園、台北眾多的重劃區或私人空間,本質乃屬策略性選擇,主要以不鏽鋼作品導入的置地共鳴。並沒有稍嫌過度的沾沾自喜,因為這些僅僅是我眾多創作風格,其中一環。

其實,我更喜歡石材、青銅、木頭、尤其竹子,極富彈性又快速生長,優雅、放鬆又環保的生命調性,讓我的生活更有趣,在下收集各種雜項的文物,占滿大部分的倉儲空間,儼然成為自造樂園的地下礦坑。

因此,生物多樣性的思維,生物多樣性創作空間,以及生物多樣性的宇宙觀,使喜歡以生活品味為主旋律的生命調性,不知不覺成就一種接近虛懷、謙卑的遼闊境地。而這些從世界各地收集的雜項物件,等同宇宙中,小行星匯集的隕石區域。分布在自性寰宇中的特殊場域,給極地可能有人類的氣息和企盼分享的溫度。

麻竹開花了

2022年Covid-19新冠疫情接近尾聲。

外雙溪白色房間外一叢麻竹開花了,結束六十年的生命周期。

我和助手鋸下如銀河系般的麻竹花尾端,一些綁定在室內景觀檜木立柱腰際,一些插在一座四龍頭的西藏香爐,更大一部分設置在中庭旁的屋簷騎樓,由台灣的老水缸承載台灣原生物種,最堅挺的一甲子。

約莫一個星期,小佛堂落地窗外,木地板上出現一根仍沾著泥巴的竹製扁擔,從記憶的土壤,鑽至老廢墟的新生地,像大型無足的爬蟲類,忽然出現在森林邊界,也許是久遠的農人或工人遺留CIS的辛苦樣板,此時,近乎興奮的立刻拿起來插入門邊,鐵製琺瑯臉盆的框架裡,等同簽收一份童年趣事的信物,並不想問目前的臨時工扁擔的由來。

1963年我八九歲的年紀,母親會拉著我,陪她去西方黑水溝漫長黑沙灘的日落盡頭,這是我三十年前在半自傳的文本裡,有約略分享和繪畫有關的動人情境,由於本次的竹子創作,又重新進入深層的探索,有了新的體驗,就如同第一次的靜坐和第一千次的察覺,完全有不同冥想的含氧量,穿透性、解析度也從2G跨入5G,及人工AR的全景實境。

雲林口湖鄉金湖村,地層尚未下陷,招潮蟹和彈塗魚占據的河口,家家戶戶時不時喝西北風,冬天的霜如同北方的雪,盜鹽者隊伍會在清晨路過我們後院荒蕪祕境的年代,扁擔如同獵人手中的獵槍。食物移動的載具,苦難和生活的標竿,血與汗水朝聖的慢活輕軌。

靠近河口,有一片竹子插枝的牡蠣田,這些地方生長的牡蠣通常瘦瘦的,後來會移往遠處浪潮迭更頻繁的地方。

因此廢棄的牡蠣田會呈現東倒西歪的景致,景觀竹子與潮汐共伴關係有了成住壞空以及有機深奧又奇妙的造型詞彙,使日落景觀更自然的張羅一番動人的節奏,某些日子父親會用大竹筏穿過一條深刻的河道,到達金色日落天邊,通常只有收成的日子才會用竹筏載運牡蠣,現在想起來,那竹筏可能是他做漁夫最風光的日子。

某日,颱風把牡蠣田全部推倒,每次我都是赤腳沒有手套幫父母親搬運落難竹牡蠣,移到較淺的沙灘,飢餓會使我的眼神移至竹製牡蠣串上,而在水中浮游的生物,驚慌的小螃蟹,慢移的貝類,災難現場,幾乎如同大型串燒或糖葫蘆木乃伊的意象。

稍加用力搬動幾支法器般銳利的牡蠣串,血從手掌滑入海水中,立即和美麗夕陽產生共鳴,我的血液等同大自然揮灑的顏料,當下,世界似乎靜止了三秒,竟然沒有感覺痛,只覺得我與天地之間,有著海誓山盟般的感動,彷彿我已經活過十幾個世代,此後,我常常看見瑰麗的夕陽召喚自己,去當一個藝術家吧!只有藝術家能描寫如此美麗的世界。

我重新把染血的雙手放入海水中「洗一洗很快就好了!海水可以消毒」母親慢幽幽的呢喃著,好像她不是母親而是菩薩,波光粼粼的海平面被攪動的血,又一次把天空映照得更神奇了。

父親在我童年生活記憶的角色是個冷面的殺手,他常像布袋戲的角色,時不時就可以隨手拿到一支扁擔追殺我。以現在的標準,一定被列為貧困家庭的暴力分子,可是打從心底,我從來沒有恨過父親,雖然我們的關係非比尋常,溯源在預習完成一個使命,或碰撞出我們之間千年祕密的原力。

那座擺在院子星空下的四方型竹榻,儼然成為我們練兵的舞台。

某日,楊柏林十六歲之前的本名楊象,國小四年級被同學「吃洋相」的方式霸凌。自己因為怕打傷別人,時常被揍得鼻孔出血,以至於到現在,只要火氣大就習慣性鼻孔出血,甚至到七十歲了,每次回鄉看見這位家族成員,我只記得流鼻血這件事,也幾乎很少和他說話,我的身體記憶仍在抗拒「德賢」。

那天,我號啕大哭,四腳朝天的躺在四方竹榻,似乎所有隱約將出現的星星都在嘲笑我的懦弱無能,「哭三小」「德賢打我」「死嬰仔咧,和人吵架,你一定也有錯」一個恍神,扁擔又出現在父親手中,他兇惡的模樣比較像我去霸凌別人,而必須教訓我的樣子。

小時候我也是運動健將,說時遲那時快,一個極速的側翻身,從父親扁擔的風聲中閃身落在地上「幹你娘,死嬰仔」我也"Me too"回去(當然是學父親罵我娘的三字經罵回去),一面跑一面高聲罵,我已經被暴打回家,在家還要再被暴打一次。

父親拿著扁擔一面揮舞,表情說明要儘快結束一件痛恨的事。我和父母南村北村跑了一圈,如同在進行一種宗教般的超渡儀式,我決定在父親最後的通牒中拐回家中的巷弄。

一群胡蜂早已聽到風聲,嗡嗡嗡高潮的戲曲又來了,就從隔壁四伯父家泥背牆的洞中探出頭來,「你再跑,幹!」父親終於可以讓扁擔和他的汗水結盟,他的扁擔也算控制型揮桿,朝背部和屁股猛抽,霹靂帕拉,直接把那群胡蜂嚇出洞穴屁滾尿流。我哇哇大叫,胡蜂便在扁擔的風暴圈中飛舞,如同高潮中加入宇宙共震的掌聲。我心中大樂,覺得被父親追打最終的版本如此精采,心中也「幹」了一聲,對藝術行軍的過程又加注了一個密宗山門下,紅通通的烙印。

每天早晨我念心經,迴向眾生及母親,然後才父親。

窗外,淨水盆旁立著瘦瘦乾乾的扁擔,現在確信,那是充當我父親教父的竹冊身影。

我的語言是東方特別的語言,竹語

2008年第一件竹冊作品被林口「天地昕」收藏。

2023年,我把藏在倉庫這件大型700x500cm的竹冊公共藝術模型,掛在300b真空管音響上方,音樂彷彿透過竹節翹起的指頭,隔空指揮。

演繹自然四季某些獨特成長進化的屬性。包括被刻意隱藏創作的章節,即便鎖在貨櫃十二年,編輯的竹冊記事,彷彿隨著時光流逝,有了全新的過火意象。

被火訓練過的 竹節跳動

再度現身舞台 能量生猛

2023年春季過後,「我的QR Code」竹作冊頁,已然成為人際溝通視訊的統編,彼時剛橫空出世不久的Barcode,我在2008年弘光科技大學創作28m高的「宏觀條碼」已經使用過。

如今會有「我的QR Code」、「史蒂芬妮的QR Code」、「一段如詩如歌的旅程」、「古早的家風」、「方圓的博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地,水,火,風」等作品,使楊柏林和QR Code的時代關係產生奇妙獨特的連結,而我的語言是東方特別的語言,竹語。

最懂風情的草本科植物。

於此,便有許多有關「竹」立體的史冊物件進入創作的新體系。

進行另一個有關碳足跡的過程

「虛空 色界」是另一個系列。


鋼板上的田園荒蕪

鋼板上的社區取代

鋼板上的食物鏈

移向何方


虛空 處處都被都更

田埂路徑重新定位


平面扭曲的樂章

勾串大世紀生態詩歌

原來站立的世界

圓潤通透的幻覺起霧

超大比例留白給未知未來


纏綿的實象實像虛設

如流刺網倒掛天空的告解

和風在織布上繞境

雷射火焰形塑刮鬍刀□

換血要有機機巧的包紮

若隱若現的擬境山居武林


武士近看成峰,仕女側成嶺

抽象裝置意象開門關門

都入劫處逢生


由於我正進行另一個有關碳足跡的過程,所衍生低碳的創作思維,我和同一家雷射切割的廠商合作了十幾年,過程中,對拼裝的工廠那些切割剩餘的邊材情有獨鍾,可能醞釀的時間不夠。

2023年《是時候了》(註1),邊材召喚的力度足夠進入靈性的維度,當我走近那個廢材集中箱,這次我已經看見含金量隱藏的位置,伸出雙手接近搏鬥亦近乎熱情招待的態勢,像童年抱起的牡蠣串樣態,翻出我要的物件,像淘金者擁抱手中的礦沙,而這次我知道裡面有黃金的地圖。焊接工彷彿等待我似的,有空了,我如同被誘惑的老男人,狂野卻小心翼翼接觸玫瑰般的女性不鏽鋼邊材,與她跳了一支最原始的舞蹈之後,她變成一個新的,有我DNA的生命,還只是裸體骨架,因此,我到處尋找適切的軟裝材料。

某日,發現日本舊手工織布,幾番選擇。最終為她身上穿上當代時尚服裝,邊料廢鋼材加上裱裝手工織布,處在「虛空的色界」一種全新硬邊卻輕質造境新物種,無論減少多少碳足跡都是未來輕裝的旅程。

本次在大院子的楊柏林個展,不是類回顧展形式亦不算個人藝術旅程的進化論,頂多在多元宇宙藝術思想微觀氣候的風情列表,就喜歡變裝卻低調的繁花似錦。

無論河川的上、中、下游,風的始末,考古題,奇幻的文化扉頁,地球危機意識,任何危險或美麗的地方,創造的耕地,我不會駐足太久,三天、最多三個月,也許三個一千年。


我是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世界如此美麗而多災多難,包含三個系列的壓克力繪畫:

《來去》(註2)、《板塊位移》(註3)、《搖滾山水》(註4)以及《向未來致敬》(註5)。


藝術正好。


如今,我仍有幸委身其中。 □ □ □ □ □ □ □


註:

1.2012年由大塊文化出版,書名《是時候了》,楊柏林自傳。

2.2012年楊柏林繪畫系列作品。

3.2015年楊柏林的繪畫系列作品。

4.2020年楊柏林的繪畫系列作品。

5.2021年楊柏林的不鏽鋼雕塑作品——向未來致敬(未來概念車)。

●楊柏林《2023,竹冊系列》個展10月1日至11月7日在大院子藝術空間(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248巷10號)舉行。10月6日下午15:00至19:30舉辦論壇、酒會、音樂會等開幕活動。


  人文薈萃

【慢慢讀,詩】辛金順/草籽
辛金順/聯合報
我捧著草籽,以文字萌芽的  姿態

向佛頂禮

那耕犁過的日子,等待三月雨

青青綠綠的到來


蜻蜓掠過了流水的幻影,小孩

卻跑成一枚夢

消失,在不斷成長的曠野上


我用蔦蘿餵養相思,用六月雪

洗去哀傷,用鳶尾

填寫一首詩的抒情和愛,火的

星星點點,凌霄

共看,一日夜裡清明的天光


我念經,希望照見如來

我念詩,希望再見到妳


草籽,叩頭栽種之處,都會有

運命孳生,夢和夢的


開花

和不開花

結果

和不結果


【心裡畫】李進文/烏鴉與靜物
李進文/聯合報
圖/李進文
如果烏鴉只想喝水,這事兒算簡單。叼一些石頭丟入瓶內,撲通撲通,牠和水一樣輕易就自滿了。

如果牠想吃甜,例如吃罐裡的金柑仔糖呢?烏鴉嘴叼一個再一個寓言,丟入瓶內──□噹叮咚,玻璃心碎,回音合唱:「烏鴉喙,糊瘰瘰,見講見對。」

寓言一個一個直直撞擊罐裡的樹林、鄉野、名人或邊緣人的家、家裡的小鳥和烏龜,連安插在寓言裡的人設這一撞也翻車……最終,它們與玻璃一起粉碎,流露出告人或不可告人的祕密。

烏鴉拍拍翅膀,一張烏鴉嘴繼續蜚短流長:「嘎、嘎、嘎……透過寓言,直擊那些年的壞歹誌,金促咪!」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No.500 從伍佰的空襲報談臺灣500年前史前故事、回歸•轉身•出發:史前館重新開館演出晚會記事、博物館與學校的相遇:《花環與稻浪》族


【先探投資週刊電子報】提供潛力股報導,及分析台股、大盤趨勢、個股漲跌。讓你掌握股市,貼近台股趨勢! 爸媽的育兒神器、育兒神隊友【育兒生活Mombaby Lifestyle】,讓爸媽輕鬆自在,寶寶開心成長。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10/01 第49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博物館頻道
  從伍佰的空襲報談臺灣500年前史前故事

博物館頻道

  回歸•轉身•出發:史前館重新開館演出晚會記事

博物館頻道

  博物館與學校的相遇:《花環與稻浪》族語戲劇展演(上)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走讀東海岸巨石活動年度最終場於9月23日圓滿結束。活動原訂日因海葵颱風攪局而延期,身為重創區的臺東,在走訪卑南、都蘭、泰源、忠勇及長光等鄉間遺址時,路途中尚有倒塌的樹木但已有整理放置,實在感謝相關單位的辛勞,如此快速地將道路清運修復,讓大家早早恢復日常生活。

  這日到忠勇村裡走讀時,幸運地遇見在地居民熱情介紹,見置於村內完整的石輪與各種單石;有些家戶門前巨石排排站,其一有槽單石作工精確的凹槽,讓人驚喜之餘,實在不令人讚嘆史前人的精采工藝,一瞬間似乎也感受到與史前人的超時空交會。

  此趟收穫滿滿的巨石踏查旅程,大家眼中可能平常不過的巨石,經研究人員解說後有了近一步的了解,也熱切地與之回應各種想像,有人有趣回饋著:日後看到路上石頭也會停想著是不是史前遺留的可能,現在看到石頭好像都不單純了呢!

  盼每回實訪遺址活動都是播下種子的機會,串起和史前時代的連結,你我成為紀錄當下繼續訴說故事的人。

文•圖/史前館

 


 

  史前館的《發現》電子報500歲了!喔不,是500期了!!!

  非常珍惜能與各地讀者迎接500期到來,也表示廿幾年歲月就這樣過去。

  500期是漫長的歲月,如同史前文化也是漫長的累積,讓我們持續在當代以博物館功能說好每個時期不為人所知的故事。就像伍佰的音樂創作一樣,告訴我們一些少為人知的故事。

  迎來500期的同時,也是史前館轉身的新開始。開幕晚會各族群優秀音樂人的演出,如何以史前館的蛻變為主軸,串出具有意念且難以複製的特別演出,也讓重新開館的史前館與本地各族群延續共好共榮的遠景。

  第500期的出刊,也是在博物館繼續說故事的新里程。就如同博物館人勇於開展各式各樣的新嘗試,在各種合作當中繼續締造因著博物館的參與而更加豐富眾人生命經驗的可能。

  感謝500期以來有你有我的一起一起。

 
 

從伍佰的空襲報談臺灣500年前史前故事

文.圖/葉長庚


來自伍佰的鼓勵「努力說故事」

  伍佰!伍佰!伍佰!!!
  史前館電子報第500期了,身為伍佰粉條的我當要藉機蹭一下。

「空襲警報」──我們所不知道的歷史
  聽說是美軍要來炸台灣的日本兵仔
  聽說咱隴總唱著日本的軍歌
  聽說咱著要交出鋤頭剪刀摻樓賴拔
  說戰爭是保護咱自己的國家
  啊 這款的代誌
  啊 學校隴無提 啊 那當時那這呢神祕
(引自伍佰《樹枝孤鳥》專輯〈空襲警報〉歌詞)

  在「空襲警報」演唱會中,伍佰以龐大的舞台背景搭配紅色警報燈光和強勁的警報音效轟炸著當年還只是粉絲的我,多年後細嚼歌詞,才感受到伍佰在訴說一段當時的我所不知道的歷史。這件事既神秘,而且學校不會教,更甚至當時阿公的國籍和現在並不一樣。

詳全▲TOP

 
 

回歸•轉身•出發:史前館重新開館演出晚會記事

文•圖提供/林芳誠   


布拉老師義不容辭親自擔任舞台總監的幫忙令人沒齒難忘,加上康哥音響團隊帶來的專業場控,讓史前館重新開館晚會得以圓滿完成

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時間回到2021年秋天,隨史前館建築體更新一天一天成形,我們樂觀地認為可能有機會在2022年重新開館(雖然涉及專業建築與消防工事導致後來的事實並非如此),我們開始著手規劃開幕相關活動,但在缺乏主軸前提下,被邀請來分享經驗的各路人馬也只能告訴我們,必須思考到底想要呈現什麼給觀眾,而誰又是我們預期會來參加的觀眾。

  這就像是另外一個策展的起頭,開幕晚會的流程不可能憑空出現、讓我們坐享其成。我們必須要盡可能既能呼應展廳的內容,例如對於南島文化「只是唱歌跳舞」的文化挪用批評,同時又要讓整個演出可以帶出史前館重新與大家見面的新氣象。

  因此我把過去在搖滾樂團的表演經驗,加上許多天馬行空的想像,規劃出三個分別以「回歸」、「轉身」、「蛻變」的節目段落,演出和段落轉場都會搭配電腦動畫或影片,讓現場氣氛可以與演出歌曲相互輝映。

詳全文▲TOP

 

 

博物館與學校的相遇:《花環與稻浪》族語戲劇展演(上)

文•圖提供/呂憶君


「混齡共學」的分組學員用圖畫和肢體表現出臺東地景「綠色隧道」(萬譯婷攝)

相遇

  112年度館校合作計畫「花環與稻浪族語戲劇展演」,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本館)、臺東縣立知本國民中學、國立臺東大學原住民族課程發展協作中心結合學校民族實驗教育課程與博物館教育資源共同執行。由於去年民族實驗教育成果展中,知本國中樂舞文創實驗班的靜態展與各主題的教具箱,學校與部落共作,汲取部落養分、往下扎根的成果,散發出獨特且沉靜的力量,格外吸引人,也因此讓我有了館校合作計畫的念頭。

  在取得三方單位共識後,這計畫從去年11月起至今年8月主要分為三階段,各階段執行內容包含:前期的發想、共備與戲劇教育體驗工作坊;中期的博物館參觀展覽、導覽解說與劇場排演、以及後期的族語戲劇展演暨戲劇教育分享會。過程中彼此磨合調整、交流學習與解決各樣意想不到的問題,期盼這回建立起的館校合作模式,讓其他有興趣這樣課程的學校做為參考,也能讓博物館與學校之間有更多令人期待的遇見。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與土地共舞-自然與人共譜的臺南特展
    時間:2023/6/20(二)∼2024/1/1(一)
    地點:南科考古館二樓特展廳
  • 「我是誰?:臺灣藝術史中的身分追尋」特展
    時間:2023/6/21(三)∼2024/2/18(日)
    地點:康樂本館第一特展室及第二特展室
  • 海上人:阿美族遠洋漁生特展
    時間:2023/5/3(三)∼2023/12/31(日)
    地點:康樂多功能空間
  • 直擊!博物館後臺特展
    時間:2023/5/10(三)∼2023/12/31(日)
    地點:康樂本館B1展示中庭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走讀臺灣

  • 走讀史前•追隨風暴之子的履跡
    活動時間:2021/10月•線上播放
    追隨著風暴之子的主人翁瓦利,走訪花東海岸及縱谷的史前遺址吧!地表可見的巨石、散落的陶器或石器,都是史前人群生活的印記,站在遺址上遙想3,000年前,人們奔馳狩獵生活日常的情景,隨著風聲而來的古老低吟。 文本《巨石,你好!》

 》卑南遺址公園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12年9、10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