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場時模擬社交場合交換名片的場景汽貸學員可透過自製名片重新認識

想成為什麼樣子的領袖另外汽車貸款方式並勇於在所有人面前發表自己

2025年8月6日 星期三

你這個人「值多少」?你相信生命無價嗎?如果你不快樂,我可以快樂嗎?


誰能幫你邁向健康人生?週週提供最新的健康情資,【常春EVERGREEN】幫你的健康打底,人生加分! 【寂天日語學習充電報】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會話表現,並收錄最實用、最豐富內容,讓你輕鬆脫口說日語!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8/07 第1386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你這個人「值多少」?當生命價值被量化,你還相信它是「無價」的嗎?
中國藝術為什麼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增強藝術自信的千年藝術通識課
如果你不快樂,我可以快樂嗎?是不是我一定要過得不好,媽媽才會放過我?

新書鮮讀
你這個人「值多少」?當生命價值被量化,你還相信它是「無價」的嗎?
圖/時報出版
書名:《一條命值多少?人命的價值誰能決定》

內容簡介:一趟顛覆認知的旅程,讓你重新思考!當一條生命的價值被量化,你還相信它是「無價」的嗎?我們真的願意承認,有些人的命比別人的更值錢嗎?當生命成為價格標籤,你願意面對真相嗎?這是一部精彩的調查報導作品,不容錯過!

  我們總以為生命是無價的,但事實是——世界每天都在為生命標價!殉職消防員的撫卹金、空難犧牲者的賠償金,還有像是本書所追蹤的:

  ●15,180英鎊(65萬 TWD),一名職業殺手的收費

  ●4,000億美金(128兆TWD),世界最昂貴武器的價值

  ●20萬英鎊(850萬 TWD),一份壽險的理賠金額

  ●5,000美金(16萬 TWD),一具人體屍體的市場價格

  這些關於人命價格的數字將會揭露那些隱藏的、有時令人感到不安的真相,反映出人們真正重視的是「什麼」以及「什麼人」。

  如今我們的生活總有數字或分數常相隨。作為一個人,你的價值可能被簡化為按讚數、觀看次數與追蹤人數;你的幸福健康被化約為你一天要走幾步路。量化數字可以讓人輕輕鬆鬆進行比較,也很簡單就能換算成金錢。

  如果你認為談論生命的價值很殘忍,請準備好接受一場顛覆三觀的閱讀體驗。當數字凌駕於人性,你,願意面對這個世界的真相嗎?

  *深入揭露生命的價格計算

  從僱傭殺手的市場價,到人壽保險的理賠金額,再到奴隸買賣的現狀,本書揭示了生命在各種情境下的真實標價,顛覆「生命無價」的迷思。

  *真實案例與數據,挑戰道德底線

  書中包含大量來自全球的調查數據與真實故事,例如黑幫的謀殺定價、慈善機構如何衡量救人的成本,甚至政府如何決定一場疫情封鎖的經濟代價。

  *犀利又具可讀性的寫作風格

  作者以新聞調查的筆法,搭配幽默與諷刺,讓嚴肅的議題變得引人入勝。這不是一本生硬的經濟學書籍,而是一本讓你讀來震撼、又忍不住思考的作品。

  *道德與現實的激烈碰撞

  誰的命更值錢?拯救一條命的代價是多少?我們每天都在做出這樣的選擇,卻未曾察覺。本書帶你重新審視社會制度、人道主義與市場經濟的交鋒。

  *一場關於「人類價值」的終極反思

  在資本運作、法律判決、政策決策之間,每個人的價值其實早已被計算,只是我們從未認真去面對。這是一場殘酷的現實課程,也是一場深刻的思辨之旅。

  隨著閱讀的推進,你會發現作者的經歷彷彿變成了你的親身體驗。從一開始的尷尬與不適,到逐漸(即使無法完全自在)接受這場思維實驗,一步步深入探討這些棘手的問題。

作者介紹:珍妮.克利曼 ,珍妮.克利曼是一名記者、廣播員和紀錄片製作人。她為《衛報》、《星期日泰晤士報》和《新政治家》撰稿,並為BBC Radio 4 製作紀錄片。

搶先試閱:〈你這個人「值多少」,以及你的命值不值得救〉

每個人身上都帶著幾組數字,它們會隨著你的生命歷程而出現變化,變化取決於你是怎樣的人、還有你的人生發生了什麼事。你總有一天會離開這個世界,但這些數字會繼續保留,有時在人死後多年仍然存在。這些數字會決定你這個人「值多少」,以及你的命值不值得救。

我們一般比較喜歡設想生命無價,或者有錢也不能買命,但這並不表示人類的生命完全無法用金錢計算。拯救生命、創造生命、奪取生命或賠償生命的代價,其實天天都在被人計算並且使用著,這些人有慈善家、法官、警察局長、公司企業、慈善團體、保險精算師、醫療服務提供者、政策制訂者,以及罪犯。他們各有各的計算公式,計算出大相逕庭的數字,但在他們之間存在著兩個共通處:第一,他們都用不受感情左右的邏輯,去量化那些本應無法計算的事物;第二,他們通常希望計算出來的數字,盡量不要讓人們知道。

如果你堅持人命絕對不可以用金錢計算,生命本無價,計算人命價格的人冷酷又噁心,請你現在再思考一遍吧!因為,那些計算人命價格的人,並不會有你心中的那些顧慮。我們敏感的神經,對於他們執行自己的業務或工作,完全沒有構成妨礙。試著去了解這些人是誰,他們認為一條命值多少,又是怎麼計算出來的,難道對我們不會比較有幫助嗎?

現今人類生命的價格牌通常是隱形的,只在日常生活各項決定之中浮現,而不是像古羅馬奴隸市場那樣大剌剌地把人標價。每當任何拯救生命的做法被判定為太過昂貴,諸如尖端醫療開發的產品、原廠召回有問題的汽車、為漂白水加上新設計的防兒童開啟瓶蓋、給「鐵達尼號」(Titanic)配備更多救生艇、保留公路路肩而不要畫成新車道等,我們認為一條命值多少錢的限度就會顯現出來。在權衡避免人命傷亡的成本時,死亡是被當作可接受的因素納入考量。我們願意有所付出以拯救一條性命,但當我們開始感到不樂意付出更多來拯救一條性命時,那就是我們認為一條命值多少的事實,終於顯現出來的時刻。

這種計算可能會讓人在道德上感到反感、乃至噁心,但在這個資源有限的世界中,人總是得在某處停下來,不能無止盡這樣下去。假如我們願意花費無窮的資源來拯救某一條性命,那其他人就會因為缺乏糧食或醫藥而死去。如果你真的「珍重」(value)生命,那生命就不能是「無價的/沒有價格的」(priceless)。問題在於你是怎麼決定在那個地方停下來,決定人命就值這樣子呢?這是一個非常值得辯論的問題,相關的爭議也歷久不衰。

經濟學者擅長成本與效益的分析,以及會令人感到不舒服的權衡計算。經濟學家長年以來都在將人命換算成金錢,自從二十世紀中葉以來,技術官僚處理政治的做法─也就是將科學方法應用於社會問題─開始成為歐美地區的主流,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也成為涉及人命生死問題的決策基本考量。這種思維是,倘若我們將理性量化方法應用於道德抉擇與政策制定,就可以得出客觀公正的正確選擇以及對所有人來說最好的做法,避免受到私情或政治因素左右。透過數字,我們便可以找出正確的道路。

來到二十一世紀,論及人類經驗的衡量與比較問題,「質」(quantities)與「量」(qualities)其實同等重要,但有時候「量」會比「質」更重要。人類愈來愈依靠數據資料提供我們客觀的答案,即便我們處理的是最棘手且令人糾結的道德問題,包括哪些犯罪要起訴、哪些 YouTube 影片要下架、哪些人最需要世界富翁的金錢救濟等等問題,有愈來愈多的判斷被人類交給公式和演算法決定。如今你的生活總有數字或分數常相隨。作為一個人,你的價值卻被簡化為按讚數、觀看次數與追蹤人數;你的幸福健康被化約為你一天要走幾步路,以及智慧型手表顯示你的睡眠時間有幾小時。比起人的感覺,數字更容易處理、也更方便解讀。量化數字可以讓人輕輕鬆鬆進行比較,也很簡單就能換算成金錢。

萬事萬物都被量化的現象,就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我們的生活。如今我們的人生竟然有很大一部分,是被極少數人開發與計算出的理論和方法所支配著,但我們卻沒有意識到這件事、缺乏自覺在選擇這件事、也沒有投票支持這件事。各種指標的數量愈來愈多,但各項指標之間的差異依然存在,而這些差異是人(還)不能加以量化的。假如你發布的貼文,瀏覽數其實來自討厭你的人、不支持你的人呢?假如大多數追蹤你帳號的人,其實是以恨你為樂的酸民,追蹤的原因是為了找更多理由來酸你呢?我們現在也逐漸意識到過度相信量化數據的危險:數字未必是客觀中立的;計算法可能是在支持設計公式者的心態和動機。

我本身並不是數字人,我不是經濟學家,也不是精算師或統計學家,而且本書裡頭幾乎沒有數學。所以,請你就把這本書當作非數字人的價格指南吧。我的職業工作內容是和人們交談,聆聽他們的故事。雖然我無法對於自己和他們的互動完全保持冷靜,但我開始意識到,要了解今天的人類、以及今日人類面臨的不公不義,我們就必須去探究,自己這條命的價值是怎樣被人決定的。我將會帶著你一同進入好幾個不同的世界,看看這些數字之所以出現的根源。

我的這場數字冒險,開始於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前夕的二○一九年十一月,當時我在靈感的驅使下,飛到大西洋彼端,調查世上最富有的慈善家們怎麼認定拯救一條性命的價格是多少。對於當時的我來說,任何企圖計算拯救一條人命值得花多少錢的做法,就像是用鐵石心腸在行善,簡直不可思議。結果,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在短短幾個月間,地球上所有國家都在進行人命價格的成本效益分析,每一個人都在提出這個同樣令人感到不舒服的問題:為了拯救人命,我們應該犧牲經濟到什麼地步?讓某些人做出巨大犧牲換取其他人不死,真的是正確的做法嗎?某些人的命,是不是比別人的命更值錢呢?我下定決心要試圖回答這些問題,為此,我決定開啟一段冒險,深入那片既黑暗又光明的領域,抵達之處往往讓人感到荒唐、有時卻又出奇地有趣。

這本書訴說了為人命訂出十二種價格的故事,但說到底這是一本和人們有關的書,畢竟我實際遇到的是「人」、不是「數字」。我會觀察訂出這些價格標籤的人們,他們為什麼這樣做以及怎麼做;我還會觀察被這樣子訂出性命價格的人,他們的感受是什麼。每一張價格標籤,都是不同的道德困境切入點。金錢是阿堵物,談錢往往是骯髒事,假如你是在英國這種環境長大的話,特別會有這種感受。反觀美國人談起錢來就自在多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要查出這些數字,前後要飛去美國好幾趟。

這十二種數字的差異極大。有時候,你的年齡、國籍、種族、性別或性別取向,會對你這條命值多少造成很大的影響;有時候性命的價格卻是人人平等,平等到會令人深感殘酷。至於付錢的人是誰呢?是納稅人、是企業、是富豪的慈善基金會、還是保險公司?掏錢者的口袋有多深,這件事的重要性其實等同於被拯救、被奪走、被創造、被出售的性命。

我們首先探索的是,找人奪取生命的價錢、以及死亡賠償的金額;這個課題是屬於罪犯、政府和保險業的活動範疇。接著看的是創造生命的價格:成為生物學家長或父母的代價─無論當事者是有意抑或無心。再來是拯救生命的代價,這是經濟學家和道德哲學家感到最自在的領域。然後我們會探究現實中真的在對人進行標價的行為,因為無論我們怎樣告訴自己,買賣活人的情況確確實實存在。最後,我們將以死者遺體的價格作為結尾。

對人命標價的情況,絕對不是只有我列出的這十二種金額,這本書並不是一份全面的價格清單。我選擇這些確切的數字,是因為它們之間的對比性反映出:人命在不同的環境或條件下會被如何估價。這些金額本身也只是某種特定時空的暫時價格,畢竟大多數事物的價錢都會因為通貨膨脹或市場力量,出現漲跌起伏的波動。所以,真正的重點不是數字的本身,而是這些數字之間的差異,可以讓我們體察「什麼東西」重要,以及「誰」重要。

這些關於人命價格的數字將會揭露那些隱藏的、有時令人感到不安的真相,反映出人們真正重視的是「什麼」以及「什麼人」。這些數字將會暴露出社會的分歧、偏見、剝削和不公平。有些數字很殘酷地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有些數字很殘酷地將人分類分等,其實都很殘酷。這些數字會呈現政府、社會與人們道德觀的極限何在。對這些數字的追查,引領我拋出那些讓自己侷促不安的問題,並且向受苦的人們─他們承受著遠遠超過我所能承受的痛苦─揭開那些不公不義的事情。

在這樣痴迷於數字的世界當中,事物的「質」有可能迷失、甚至消失無蹤,但我下定決心要將人類經驗重新納入方程式當中。我們面對最困難的道德問題時,竟期望讓數字給我們答案,這是不是人類的自我打擊呢?或者,在這個全球性災難風險日益提高的世界裡,數字才是最快速、最公平、最務實的決策辦法呢?

這些人命價格能告訴我們的,是人類的價值而不是貨幣的價值,而那又是什麼價值呢?當我們開始為人命訂價之後,人類究竟得到了什麼,以及失去了什麼?

⏩⏩閱讀更多 時報出版 珍妮.克利曼《一條命值多少?人命的價值誰能決定》

 
中國藝術為什麼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增強藝術自信的千年藝術通識課
圖/天培出版
書名:《敦煌藝術通識課》

內容簡介:「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國學大師季羨林

  在敦煌洞窟裡,保留了千年藝術的燦爛遺影。這些偉大的雕塑藝術,其數量之多,地域之廣,規模之大,造詣之深,比起希臘雕塑藝術也不遑多讓。

  面對千年累積,窮無數人之力而成的敦煌藝術,我們又該如何觀賞與理解?清華大學藝術史論系教授楊琪以六十年教學經驗為基礎,濃縮畢生精華,歸納出由淺入深的步驟:

  第一步,遠眺莫高窟

  第二步,欣賞彩塑

  第三步,欣賞飛天

  第四步,欣賞壁畫

  第五步,欣賞建築

  第六步,欣賞音樂舞蹈

  第七步,瞭解世俗生活

  第八步,理論思考

  有系統的梳理敦煌藝術在歷經千年、十個朝代更迭中,如何開始、積累、繁盛,又為何衰微;各朝代風格如何展現在石窟各項藝術作品之中,又產生了什麼影響。除了呈現佛教藝術的精神之外,還包括當時世俗民生的種種樣貌,精采又有趣。

作者介紹:楊琪 ,中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資深教授。在教學之餘長期從事大眾藝術推廣工作,曾擔任中央電視台《世界文化廣場》藝術顧問,北京電視台《名師講壇》、《中華文明大講堂》專欄主講。出版著作有《藝術學概論》、《中國美術五千年》等。

搶先試閱:〈欣賞敦煌石窟藝術應當遵循由淺入深的幾個步驟。〉

朋友,讓我們一道,學習敦煌,研究敦煌,從而深入地理解華夏文明的奧秘。

這本小書,就是您學習、研究、探索敦煌藝術的敲門磚。

欣賞敦煌石窟藝術應當遵循由淺入深的幾個步驟。

第一步,遠眺莫高窟。

我們不要急急忙忙地進入洞窟,可以先站在敦煌石窟對面的三危山上遠眺。你看,在旭日的照射下,那一排排洞窟,好像閃著萬道金光。特別是那雄偉的九層樓,輝煌燦爛,使人心動。這時,我們會問,為什麼在漫漫黃沙之中,會有如此輝煌的石窟藝術?它何時創建?何時全盛?何時衰敗?為什麼全盛?為什麼衰敗?這些被人忘卻了的洞窟,何時、因為何事才引起了世人的高度關注?所有這些,都是我們欣賞敦煌石窟藝術的知識準備。本書的第一、二講就回答了這些問題。

第二步,欣賞彩塑。

精美的彩塑是佛窟的主體。洞窟中的彩塑,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有早有晚。

當我們看到那些金碧輝煌的彩塑,會問:他們是誰?叫什麼名字?他們在佛國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樣的?相互間的關係是什麼?

看一個劇本,首先要瞭解劇本裡的人物。所以,在劇本前面,有一個人物表,說明人物叫什麼名字,什麼職業,相互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敦煌石窟藝術的大幕還沒有拉開,我們就應當首先閱讀它的「人物表「。因為人物非常多,所以本書第三、四講,用了許多文字去說明。

第三步,欣賞飛天。

當我們為洞窟彩塑的美而沉醉時,就不能不問道:石窟的美就是這些嗎?不,洞窟最美的形象是飛天。飛天是中國藝術家的傑出創造,就像希臘雕塑,具有永恆的魅力,是高不可及的範本。中國藝術家是怎樣創造出這些至美形象的呢?他們的美表現在哪裡?本書第五講回答了這些問題。

第四步,欣賞壁畫。

當我們認識了彩塑姓甚名誰之後,就想知道:這些佛、菩薩、飛天是怎麼來的?他們有什麼活動?最後命運如何?要明白這些問題,就要靠彩塑的補充——壁畫。

面對敦煌壁畫,撲面而來的就是壓倒性的氣勢。你看,亭臺樓閣無數,人物數十上百。他們是誰?他們的關係是怎樣的?他們在幹什麼?這幅壁畫表現的是哪部佛經?佛經說了些什麼?還有一些壁畫,在一幅畫中,表現了數十上百的故事。你想知道那些有趣的故事嗎?我認為,瞭解壁畫的全部,那是專家學者的事情,對於敦煌石窟藝術的研究者來說,也許窮其一生的精力,也未必能夠探求到敦煌藝術的一切謎底。而我們是敦煌石窟藝術的欣賞者,大體上瞭解這些迷人的壁畫,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本書第六、七、八、九講將幫助我們瞭解它們。

第五步,欣賞建築。

敦煌石窟是建築、彩塑與壁畫的統一體。當我們瞭解彩塑與壁畫之後,自然就會問道:敦煌的建築有什麼特點?它歷經了怎樣的發展過程?

人們還會好奇:敦煌如此雄偉龐大的藝術寶庫,投資人究竟是誰呢?他們的形象,今天還能夠看得到嗎?敦煌的藝術既然如此輝煌,創造這些的藝術家是怎樣的呢?他們是不是得到了與輝煌作品相匹配的報酬?本書第十、十一講,回答了這些問題。

第六步,欣賞音樂舞蹈。

我們在本書第五講中,看到了飛天的美。那麼飛天是不是為了展現自己的美而來到天國的呢?不是。他們的任務是歌舞。在佛說法的莊嚴場合,氣氛凝重,於是飛天奏起美妙動聽的音樂,跳起輕盈活潑的舞蹈。音樂是聽覺藝術,而壁畫是無聲藝術;舞蹈是動的藝術,而壁畫是靜的藝術。通過壁畫能不能讓我們聽到動聽的音樂,看到動人的舞姿呢?本書第十二講回答了這些問題。

第七步,瞭解世俗生活。

敦煌石窟藝術表現的是佛教天國的故事,但是,令人驚奇的是,這些佛教藝術創作,真實地展現了敦煌的世俗生活,政治、軍事、生產、貿易、娛樂、服飾等,可謂繪聲繪色。那裡有世俗的人、世俗的情、世俗的活動,看到這些壁畫,人們似乎回到了古代,生活在敦煌的世俗社會之中,那是怎樣的愉快啊!本書第十三講說明了這些有趣的事情。

第八步,理論思考。

當我們欣賞完洞窟藝術之後,走出洞窟,捫心自問:我不是佛教信徒,到敦煌石窟不是為了頂禮膜拜,不是為了來世的超脫,那透過石窟藝術能夠得到什麼?

我是一名教師,站在講壇上近60年,按照教學大綱授課,平平庸庸,幾乎沒有提出過新觀點,也沒有補充過新資料。我對於敦煌石窟藝術的理解是淺顯的,同樣既不能提出新的觀點,更不能補充新的材料。那麼,這本小書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我以為是有一定價值的。

本書的任務是選取敦煌石窟藝術中最著名、最重要的作品,通過淺顯的文字,把那些晦澀深奧的佛經和有趣的形象,融化在生動的故事之中,為那些想瞭解敦煌藝術的人提供一本入門的通俗讀物,使他們輕輕鬆松地走進敦煌藝術的大門,並引發理論思考。

我通過對敦煌石窟藝術的學習和認真的理論思考,淨化了靈魂,產生了新的認識。世界四大文明體系中,只有中華文明不曾中斷。由此可見,中國藝術與其他古代藝術相比,具有特殊頑強的生命力。敦煌石窟藝術就是明證,這一點,不僅中國人承認,外國人也不否認。

若問:中國藝術為什麼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我的回答是:中國藝術在與外族、外國藝術的交接上,最能吸收,同時又最能抵抗。最能吸收,說明中國藝術的包容性;最能抵抗,說明中國藝術的獨立性。只有最能吸收與最能抵抗相結合的藝術,也就是包容性與獨立性相結合的藝術,才能夠爆發出強大的、頑強的生命力。

讓我們聽聽宗白華先生的切身體會。他說:「我在歐洲求學時,曾把達文西和羅丹等的藝術當作最崇拜的詩。可後來還是更喜歡把玩我們民族藝術的珍品。中國藝術無疑是一個寶庫!」

如果您讀完了這本小書,增加了一點點藝術自信,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增強藝術自信,就是本書的初衷。

⏩⏩閱讀更多 天培出版 楊琪《敦煌藝術通識課》

 
如果你不快樂,我可以快樂嗎?是不是我一定要過得不好,媽媽才會放過我?
圖/寶瓶文化
書名:《冒牌獨立:只有「心理獨立」,才是真的獨立》

內容簡介:我們以為生活獨立、經濟獨立,就是獨立。但只有「心理獨立」,才是真正的獨立!台灣讀者極需要的一本心理書,因為我們懼怕權威、服從權威。

當我們常深陷自責、內疚與羞愧,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事」的煎熬,但其實,這並不是我們能力不好,而是無法心理獨立。我們最常慣用的逃避或離開,並不是心理獨立。只有「覺察」和「發聲」,才能讓你心理獨立。

  •「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好,所以才生不出小孩?」──成為母親前需要的心理獨立

  •總是將同事抱怨公司的話,在主管面前說出來,讓自己淪為炮灰?!──縱橫職場時需要的心理獨立

  •「是不是我一定要過得不好,媽媽才會放過我?」──開始自己過生活所需的心理獨立

  •從小受父親虐待,想與父親劃下界線。同事卻說:「父母就算有萬般錯,現在都老了,孤獨老人多可憐。」──自我療癒所需的心理獨立

  三步驟,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完成心理獨立

  一、你得辨別自己身上「來自重要他人/權威者的影響」。

  二、要對「來自第三人/競爭者的影響」有所覺察。

  三、最重要的一點,你要把最多的力氣,用在探索「自己真正的看法」,並接納「真正的自己」。

  用「同理式覺察」,劃下界限:用「對話式發聲」,完成心理獨立

  「同理式覺察」是指我們與重要他人/權威者互動時,不再依附對方的看法,而是發展出自己的觀點,並且能理解、同理對方為什麼會跟我們有不同的想法,劃下彼此的界限。

  「對話式發聲」不同於「對抗式發聲」,我說出自己的想法,不是為了要「贏」過對方,或透過說服來改變對方,這樣的發聲不會激起對方的防衛,而是帶來溝通和理解,達成關係裡的獨立與共好。

  當心理獨立,我們能:

  •不再被他人的情緒與觀點牽著走、不會寄生在不平等的關係裡,且能告訴對方:「我理解你,但我站在自己這一邊」。

  •不再自責、自我懲罰,因為沒有錯誤的決定,只有「屬於自己」的決定。

  •不再懷抱羞愧感,能追求與接納自己的成功與幸福。因為「我讓自己過得好,沒有對不起任何人」。

  黃惠萱臨床心理師從生活、情感、親情、人際、職場、婚姻選擇、母職選擇等7大面向的案例,剖析心理獨立。那些晤談室裡的案例,每一則都像發生在我們身上或周遭,他們如同溺水般地苦苦掙扎,我們再深切感受不過。這是一本台灣讀者極需要的心理書。

  關於心理獨立,惠萱心理師還希望我們如此思索:

  •透過「覺察」與「發聲」來完成與他人的「分化」,從而實現真正的獨立。

  •權威者之所以能對我們發揮影響力,除了權力比我們大之外,還因為我們愛他,而且渴望得到他的愛。

  •很多給你意見的人,並不了解你,他們只是想突顯「你跟我們不一樣,我們才對的」,藉此來肯定他們自己。

  •你有權力拒絕任何事,不需要理由或解釋。

  •當人們把自己的好壞或價值寄託於他人,就需要用「他人的不好」來襯托或證明「自己的好」。

  •身為父母,我們往往先以孩子的成就,來定義自己身為父母的成功與否,接著,再以孩子是否「孝順」,評斷自己一生的付出是否值得。

  •我們希望沒有孩子的人比身為父母的人不快樂,卻又覺得他們一定比做父母來得快樂。

人們多麼希望把一些不公平、羨慕,甚至忌妒的感受,推給某個不是原因的理由,來合理化自己的困境  ,來安慰自己的挫敗。

  •世界之大,各種選擇皆能幸福,只要你時常保持本心,堅守內心的獨立。

  •用「同理式覺察」與「對話式發聲」,劃出人我界限。

  •把自己擺到「前景」,幫自己「長大」;把他人退到「背景」,減少情緒感染,避免淪為炮灰。

  •沒有錯誤的決定,只有「屬於自己」的決定。

  •人生中許多獨一無二的痛苦,只有自己尋得的答案,才有意義。

  •在原生家庭裡的創傷經驗,只是我的一部分;我的過去造就我,但,我不只是我的過去;我的過去只跟我有關,你的好奇與介意是你的事。

  •總是將他人的需求放在「前景」,把自己置於「背景」,關係看似和諧,卻迷失自我。

  •即時溝通,才能改變你的人生劇本。

  •溝通不是為了讓對方改變。溝通是為了讓你改變。

作者介紹: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目前於「黃偉俐診所」以及「抱抱心身醫學診所」擔任臨床心理師(心理字第000761號),並於《商業周刊》良醫健康網,以及《能力雜誌》的職場心理相談室,擔任專欄作家。擅長心理健康促進(原生家庭關係梳理、界限練習、心理獨立);增進情緒健康(憂鬱、焦慮、憤怒情緒探索與調節);梳理親密關係(分手、親密障礙、離婚),以及母親角色適應(備孕期焦慮、產前產後憂鬱、新手媽媽情緒調適、親子教養自我覺察療癒)。

搶先試閱:〈如果你不快樂,我可以快樂嗎?──擺脫罪疚感的心理獨立 〉

如果「家」不是你在外打拚失意時,可以回去的避風港,

而是隨時等著你脆弱時,一口把你吞進來的黑洞。

那麼,你將花費很多心力,去對抗焦慮與恐懼,

不能無後顧之憂地開始創立屬於自己的新生活。

小穎進晤談室後,沉默許久,然後開始低頭看著自己腳上的娃娃鞋。

在我們維持治療關係的這一段時間裡,我很少看見小穎身上出現新東西。

小穎總是固定的髮型、規律的幾套衣服、同樣的背包,所以我很快就注意到她腳上那一雙新鞋子。

「我很喜歡這雙鞋。這是我第一次冒險,買這麼可愛的鞋子!可是因為它,我前天晚上跟我媽吵架了。」

起了話頭之後,小穎就開始掉眼淚。

「我媽說,你薪水才多少,為什麼要亂花錢?」

小穎描述那天晚上,母女兩人為了這一雙鞋子吵架的經過。

不過,在我聽來,這並不算雙方各執一詞的那種吵架,而是小穎的母親單方面對女兒灌輸自己的價值觀。

小穎的療癒工作已經進行一段時間了。在情緒抒發之後,小穎自己能慢慢地整理出頭緒。

小穎知道是自己買的新鞋,勾起了母親的焦慮。不只是對金錢的焦慮,還有看見女兒展現女性特質的焦慮。

錯誤的婚姻被小穎的母親視為自己人生中的汙點。

小穎的父母是奉子成婚,而小穎就是那個讓母親不得不走入婚姻的意外結晶。

雖然母親沒有真正說出口,但小穎知道母親一直覺得「這個女兒是害自己此生過得不如意的元凶」。

「在她的眼裡,我只能穿黑、白、藍、灰這些顏色。衣服和鞋子也要是她能接受的實用款式。她說這些好洗、不退流行,但我知道,她就是不想我看起來像個女生,以免行差踏錯,步上她的後塵。」

這樣的領悟,讓小穎又開始默默掉淚。

儘管小穎知道自己的經濟能力,絕對可以毫無負擔地買一雙新鞋。但透過一雙鞋所激起的母女衝突,卻讓小穎難以消化。

「是不是我一定要過得不好,她才會放過我?可是媽媽不是都希望孩子幸福、快樂的嗎?」小穎哭著問我。

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人生中,許多獨一無二的痛苦,只有自己尋得的答案,才有意義。

不敢成功,不要幸福

小穎被原生家庭影響的不只是購物習慣。

她不敢買的不只是一雙可愛的新鞋,她不敢讓家人知道自己賺多少錢,不敢讓家人知道自己出門逛街或旅行。

她在外面遇到挫折,不會說給家人聽。她做了很棒、值得驕傲的事,也不敢跟家人分享。她甚至不敢去喜歡一個人,談一場甜甜的戀愛。

從小,當小穎從學校回來跟母親報告,自己今天得到的好表現或好成績,媽媽下一句話就是:「功課做完了嗎?做完,去盯一下弟弟的功課,然後趕快來廚房幫忙。人不要太自私,不要只顧自己好。」

小穎的母親希望小穎替自己分憂解勞。她沒有分一絲精力,去好好聽女兒說話。

當小穎踏出學校,開始工作,領到第一筆薪水時,母親沒有任何耽擱地要求小穎一起背家裡的房貸。

整個成長經驗,都在告訴小穎,「你不屬於你自己,你不可以自私。你擁有的資源和成功都應回饋,並歸功於家庭。」

不對任何人說真心話

長大後的小穎不再跟家人分享心中的悲喜。她不再對任何人說真心話。

這個狀況延伸到工作領域,小穎總是被主管抱怨工作態度消極。

年終檢討、面談時,主管對小穎說:「你能不能針對工作內容,提出自己的想法?公司請你來幫忙解決問題,不要做個只會聽話的員工!」

小穎知道自己不是社交焦慮症。在眾人面前說話,對她不成問題。

小穎能夠清楚對客人介紹自家的產品,也能正確應對客戶的提問或抱怨,因為工作內容的背後都有統一、制式的SOP,她只需要把正確答案說出來就可以了。

小穎知道自己真正的問題是「不想說出真心話」,不管在家裡,還是在公司。

將自己隱藏起來

如果你說得不好,對方會直接批評你,或在心裡給你打負分。如果你說得好,對方會把更多工作交給你,讓你承擔更多不屬於你的責任。

小穎可能和成功失之交臂,因為她不會因展現自己而被欣賞,不會把握機會走上實現自我的舞台;小穎可能和幸福錯身而過,因為她不會在喜歡的人面前坦露心跡,不會感受到兩人互相信任,所帶來的親密感與安全感。

但如果你的成長經驗像小穎一樣。每次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之後,迎接你的,不是被理解與接納,而是被忽視以及更多要求,也許你也會做出和小穎一樣的選擇──將自己隱藏起來,不願冒險去追求成功與幸福。

最大的阻力來自母親

幼鳥長大就無法繼續待在巢裡,小穎進入社會工作一兩年後,搬出去自己住的念頭在心中日漸強烈。

小穎試過很多方法,想讓家人慢慢接受這件事,但最大的阻力來自母親。

母親總是說:「你留在家裡就好,幹麼花錢租房子?」

小穎很難讓母親理解,有些事情的價值比金錢更重要,像是個人空間或身心自由之類的概念。

最後,小穎使出雷霆手段。她直接應徵了一家離家很遠,無法通勤上班的外商公司,然後順理成章地在公司附近租房子,終於達成離開家自己住的成就。

可小穎沒有因此放鬆下來。

小穎知道母親等她在外面受挫,然後就有理由讓她回家。

小穎常常確認自己的存款,並為此感到焦慮。她因為太擔心失去工作,會影響收入,所以上班變得如履薄冰。

搬離家之後,卻好像在坐牢?!

如果「家」不是你在外打拚失意時,可以回去的避風港,而是隨時等著你脆弱時,一口把你吞進來的黑洞。那麼你將花費很多的心力去對抗焦慮與恐懼,不能無後顧之憂地開始創立屬於自己的新生活。

搬離家之後,小穎並沒有如自己想像的那樣,迫不及待地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小穎把自己活得跟在家裡一樣,甚至比在家更糟。下班後的生活,像過去一樣空白、枯燥,食衣住行甚至過得比在家還單調、匱乏。

「這樣的生活方式,是不是好像在坐牢?就好像離開家以後,仍然無法感覺到真正自由?」

在某次的晤談裡,我把自己對小穎的觀察,說給小穎聽。

小穎聽完後,崩潰地流淚。

小穎意識到自己對家人深感愧疚。

她覺得自己「背叛」了家庭。因此,她不能讓自己過得更好,她讓自己活得像在家裡一樣,甚至更糟。

透過懲罰自己,小穎才能讓內心的罪惡感稍微減輕一些。

放下罪惡感的新覺察:你讓自己過得好,值得被肯定,不用對不起任何人

纏在小穎身上「不能過得好」的咒語,在她獨自生活之後,仍然跟了她很多年。

當小穎全心投入於自己的工作和人際關係裡,為自己努力並得到回饋,不知不覺中咒語就會鬆開,一直到下一次遭遇挫折,脆弱的內心狀態會讓小穎的心,再次被家庭黑洞的恐懼所淹沒。

這個月,小穎的工作表現很好,因為她的細心與耐心,幫公司處理了與重要客戶間因誤會而引發的衝突,讓整個部門在主管會議上受到表揚。

大老闆甚至點名、稱讚了小穎,可小穎卻因為被指名表揚而感到恐慌。

會議結束後,小穎立刻找了主管。她想表達自己的歉意,雖然她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做錯什麼,也許是很抱歉搶了主管的功勞,又或是擔心被上頭關注後,整個組可能會承受更多的工作或更大的壓力。

主管的回應,卻在小穎的意料之外。

主管說:「你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得很好,本來就應該被看見。我們是同一個團隊,最後績效獎金一起分。你好,每一個人都會受惠。」

小穎當下只覺得主管在講客套話、敷衍自己。

等來到了晤談室,她再說一次給我聽時,她對這些話,有了新的體會。「原來我做得好,不會『對不起』任何人。」

長期持續地自我療癒,加上家庭以外的正向經驗不斷累積,小穎的內心開始養出一種足以對抗詛咒的新的覺察。

搬出去住以後,內心不斷自責

搬出去住以後,小穎每次回家都很有壓力。

回去之前,小穎會不由自主地檢查自己全身的穿戴用品,腦海裡會自動模擬如何回答母親可能會問自己的問題。

這一切,都是希望回家能與家人好好相處,不要被挑到毛病,趁機被念一頓。

要告別家人回到自己住處時,是最困難的一刻。

母親會在這時集中火力:

「怎麼這麼快就要走了?我飯都煮好了,吃過晚飯再走吧!」

「雨下那麼大,幹麼急著回去?」

「明明住家裡就好,為什麼要大費周章搬出去?」

「這麼久沒回家,這麼快就要離開。待在家,讓你這麼不舒服嗎?」

離開前,媽媽說的這些話,每每都讓小穎難以回答。

小穎只能狼狽地逃出家門,回家以後,還深感自責好幾天。

從罪惡感中解脫,開啟新對話:「媽,我先走了。下次再回來看你。」

自我療癒一段時間之後,小穎不再被動地把自己放在必須「回應」母親的位置上。她能主動地從遠一點,且客觀一點的角度來理解母親。

她發現那些會激發她的罪惡感,讓她無法招架的話語,是出自一個處於空巢期的母親,對子女離開時的分離焦慮。

年老、脆弱的媽媽,有時候也會自私地希望有人可以陪在身邊,讓她依賴。但這些屬於媽媽的自私,並不代表媽媽不愛自己。

有了這層領悟後,小穎開始能和處於焦慮中的母親「對話」。

當小穎要離開媽媽家,回自己家時,她會給媽媽平靜而堅定的回應,像是:

■「我晚餐不在家裡吃,不用煮我的飯。你好好休息,照顧你自己,比較重要。」

■「不要擔心,我到家就給你訊息。」

■「我夠大了,總要學會自己生活,難道要讓你操心一輩子嗎?」

■「前陣子比較忙,所以比較少回家。你想我的話,可以傳訊息跟我說呀!我有空就會回家。」

●●●

小穎說出來的話,不再只是回應母親,不再只是忙著解釋自己沒有這樣想,或是那樣想。

小穎清楚傳遞出自己已經長大,需要有距離的親子關係。

小穎想讓母親知曉,我們可以在新的關係裡相愛。

⏩⏩閱讀更多 寶瓶文化出版 黃惠萱《冒牌獨立:只有「心理獨立」,才是真的獨立》

 
以引進AI為由資遣解僱員工 必須符合哪些法律要件?
「我們公司最近要引進AI系統,取代翻譯、撰寫程式及客服工作,總經理要我就上述部門同仁進行資遣,請問要怎麼做才合法?」一位外商科技業人資長問我上述問題。我跟這位人資長說,若公司要引用勞動基準法合法資遣解僱員工,可以引用勞基法第11條第4款規定。

《超人》如此遙不可及的能力,卻能如此貼近打動人心
《超人》的好實在難以言喻,是一種非常整體性的好,很清楚知道要傳達什麼,也知道要用什麼樣的點來建構這些訊息和感觸,又兼顧了娛樂性,每一分鐘,都抓著觀眾,有些時刻輕鬆,有些時刻緊張,有些時刻感動,怎麼把這些元素組合呈現,編導詹姆士岡恩真是做了超棒的示範。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