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的鬧鐘壞了,那是個正方形的鬧鐘,上方左右兩邊各有一個白色的鐵片,按下鐵片,裡面的燈會亮,應該是便於晚上使用,那是個使用電池的石英鐘。1990年代,媽媽的鬧鐘壞了,我騎車到西門路一段的鐘錶行,買這個鐘送給媽媽。媽媽過世後,我使用這個鐘,幾年之後發現時針與分針不動了,打開後面的蓋子,發現電池用完,忘了換電池,電池流汁,侵蝕內部機件,無法使用,只好丟棄。遠古時期,人類依據天空顏色的變化與太陽的光度來判斷時間。古埃及發現影子長度隨時間改變,人們在地上豎一根桿子,依據桿子的影子計時,《舊約聖經》記載使用日晷測量時間。中國使用流水或燃香計算時間。西元1088年,宋朝的蘇頌和韓公廉等人製造以水力作自動化機械操作的水運儀象台;西元1276年,元代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複雜的凸輪結構,推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鐘、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器。西元1657年,荷蘭物理學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 1629-1695)發現用「擺」的頻率計算時間,製造出第一個擺鐘。 □ □ □ □ □ □ □ □ □ □
人能夠精細的劃分時間成時、分與秒,於是有小時刻度與分針和秒針的時鐘取代影子或日晷,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鐘「滴滴答答」的聲音在空中迴盪,提醒我們時間,似乎時間是時鐘創造的;尤其在緊張的時刻,「滴答」聲連動心臟的「澎!澎!」的跳動聲。或許「滴答」聲是深藏我們內心深處的生命之音。 □ □ □ □ □
以前學校上下課是工友看著時鐘搖鈴,後來改為用錄音帶播放鐘聲,這個鐘聲有旋律,不像手搖鈴,單調的聲音。無論如何,鐘聲或鈴聲在生活中有重要的地位,否則,忘記或提早或延後敲鐘,都會造成問題,考試時,尤其是高普特考時,鐘聲是分秒不能差的。
1965年的二次大戰戰爭電影《坦克大決戰》(Battle of the Bulge),取材自歐戰末期,德國在比利時與盧森堡交界的森林茂密的丘陵地,亞爾丁高地的反攻作戰。一棟大廳牆上掛著一個大鐘,德軍坦克司令官海斯勒的上司指著大鐘告訴他,這是個特別的鐘,有五十個小時,你必須在五十小時內完成任務。時間壓縮做事的空間,製造緊張氣氛,是戰爭電影需要的東西,時鐘的「滴答」聲在大廳響起,對緊張的劇情有加分的效果。
「滴答」聲跳進音樂裡,低音管八分音符規則的吹奏與弦樂器八分音符規則的撥奏,宛如鐘擺的聲音,接著小提琴拉優美的旋律,再轉到長笛與低音管奏出「滴答」聲,這個交響曲被稱為「時鐘」。約瑟夫·海頓(F. Joseph Haydn, 1732-1809)離開工作多年的宮廷樂師崗位,有機會受聘來到倫敦,接受牛津大學頒授的音樂博士學位,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作品大受歡迎。他是個幽默的人,為了給大家聽一些新東西,在《第101號D大調交響曲》(Symphony No. 101 in D "The Clock")第二樂章中加上這末一段,增加趣味性。 □ □ □ □ □ □
這個時期的音樂對象是貴族階層,強調客觀,均衡與對比的美,去情感化,是古典樂派(Classic School)時期。「時鐘」是別人依據樂曲特色取的名字,並非作曲者的意願。
鐘的「滴答」聲轉到尼古拉·帕格尼尼(Niccol□ Paganini, 1782-1840)手中,這位義大利音樂家擅長小提琴,小提琴在高音部奏出短促有力、清晰的敲擊聲,彷彿小鐘在鳴響,而後由小調轉為大調,旋律輕快活潑,這首《B小調第2號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No. 2 in B Minor, Op.7, "La Campanella")第三樂章「鐘聲迴旋曲」(La Campanella是義大利文「鐘」),展現高難度及複雜的演奏技巧,是小提琴演奏者的試金石。
以後,匈牙利鋼琴家法蘭茲·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依據此曲創作出鋼琴獨奏曲《鐘》(La Campanella),右手八度音程的彈奏模仿鐘的聲音,半音程連續上行音階,雙手連續快速彈奏高音部的半音階裝飾音,模仿鐘的齒輪轉動聲音。看來,鐘頗具吸引力!
最發人深省的時鐘應是2005年薩爾斯堡音樂節,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演奏義大利作曲家朱瑟培·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的著名歌劇《茶花女》(La Traviata),別出心裁地在舞台地上放一個比人高的大時鐘,以及一位白髮老者或坐或站,從頭到尾不發一語,因為劇本沒有這個人,飾演茶花女的是俄國女高音安娜·妮特瑞布克(Anna Netrebko, 1971-),她胸前插著一朵白花。時鐘象徵歲月,時鐘與白髮老者有「歲月催人老」的意味,而塑造一個想像空間,是另一種創意。 □ □
法國作家小亞歷山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fils, 1824-1895),又稱小仲馬,1842年在巴黎認識一位年輕漂亮的高級交際花,瑪麗·迪普萊西(Marie Duplessis, 1824-1847),對她一見鍾情,小仲馬苦苦追求下,1844年九月至1845年八月間,女方成為小仲馬的情婦,不久女方移情別戀法蘭茲·李斯特,小仲馬憤而與瑪麗·迪普萊西分手。1847年二月,瑪麗·迪普萊西於巴黎肺結核過世,小仲馬知道後,到他們去過的地方徘徊追思,懷念與她相處的日子,最後將他們交往的經過寫成小說,1848年完成,他感慨這樣的女孩過著紙醉金迷的日子,將這部小說命名為《墮落女》(La Dame aux cam│lias),有譯成《迷途女郎》,女主角喜歡茶花,胸前常別著一朵白色的茶花,華文界普遍譯為《茶花女》。1852年改編為戲劇演出,轟動巴黎,成為小仲馬的代表作,他給父親大仲馬的電報:「第一天上演的盛況,足以令人誤以為是您的作品。」大仲馬回電說:「孩子,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 □ □ □ □ □
1852年,剛好義大利作曲家朱瑟培□威爾第在巴黎,觀看了這部戲劇後很感動,他大筆一揮,賦予這部戲劇音樂的靈性,成為著名的歌劇,舞台上,女主角薇奧列達(Violetta Valery)衣領上別著一朵白色的茶花,歌劇取名為《茶花女》,受到大眾的歡迎,以後又有同名的電影,這位女孩的藝術形象透過媒體,傳布更廣,長留在大眾心中。 □ □ □ □ □ □ □ □ □ □ □ □ □ □ □ □ □ □ □
斯特雷波尼(Giuseppa Strepponi, 1815-1897)是歌劇院女高音,一直全力支持與鼓勵朱瑟培·威爾第,是他生命中的貴人,二人結下深厚的友誼,相識二十多年後才結婚。應該是,朱瑟培·威爾第看過小仲馬的《茶花女》後,相當感動,想到自己與斯特雷波尼的關係,心有戚戚焉,改編為歌劇,才有如此深刻入微的描述。
這位沒沒無聞的社交女娘在小仲馬藝術化的處理後一夕成名,朱瑟培·威爾第再加上優美動聽的旋律,這位小女子獲得加分的效果。一百多年來,《茶花女》每年都在世界各地歌劇院演唱,成為經典歌劇,以後有關她的歌劇與電影陸續問世,使她流芳百世,這是她絕對想不到的。1895年11月27日,小仲馬過世,安葬於巴黎蒙馬特公墓,很巧的,距瑪麗·迪普萊西的墓約一百米。上帝給這位女孩一個奇特的命運,她身後比身前風光,身後用的是她未曾聽過的名字薇奧列達,這個感人的故事,讓人們好奇地追尋她的原形;她想不到,對她一見鍾情的小仲馬的那枝筆,讓她有一個精采的身後,這個人就躺在離她不遠的地方。 □ □ □ □ □
電子鐘出現後,取代使用發條提供動力的機械鐘,聽不到時針走動的滴答聲。我寫這篇文章時才驀然發覺,台南火車站月台上掛的圓形時鐘,不知何時已被長方形的電子鐘取代,它沒有時針與分針,而是用數字顯示時間,數字隨著車班的到達更動。我在高雄港站月台看到許久未見的圓形時鐘掛在月台上,月台上有三面三個時期的黑底白字的標示牌,「打狗1900」,「高雄1920」,「高雄港1941」。這個車站早已停用,成為火車博物館,當然要展示時鐘,那曾是每個車站都有的東西,幫助我們回到那逝去已久的過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