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場時模擬社交場合交換名片的場景汽貸學員可透過自製名片重新認識

想成為什麼樣子的領袖另外汽車貸款方式並勇於在所有人面前發表自己

2021年8月31日 星期二

鎮隱地/早餐變奏曲(上)

聯副電子報
【上班族e周刊】不但有職場求生法則,更幫你補強不可不知的勞工權益,讓你成為內外兼修的快樂上班族! 【寂天英語學習充電報】提供英語會話及實用句型,讓你脫口說出流利英語,不再「看的懂」卻「說不出口」!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9/01 第7157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隱地/早餐變奏曲(上)
【慢慢讀,詩】顏艾琳/春眠者
【最短篇】蔡仁偉/不適合
幾米/空氣朋友

  今日文選

隱地/早餐變奏曲(上)
隱地/聯合報
早晨是一天的序曲,旭日初昇,鳥鳴,露珠還在樹葉上滾動,此時睡了一夜的你和我,伸伸懶腰,開始和新的一天說哈囉,真好,我們都變成一個新人,一切從頭開始……

迎接新的一天,我總是把室內所有門窗打開,讓新鮮空氣來到屋子的每一個角落,接著,倒一大杯白開水,伴著芬芳空氣一起飲進體內。陽光、空氣、水,果然都是我的好朋友。

我開始在室內四處遊走,腳步由慢而快,兩隻手則握拳,不停敲打兩邊的股骨,身體是一艘船,一方面它需要五湖四海不停地到處巡航,而身體內,也是水路陸路四通八達,敲兩邊的股骨,就是要敲通身體內水陸經脈,它們偶爾也會偷懶,忘了自己每天該做的工作,我每日不停地敲股骨,就是時刻提醒它們:新的一天又開始,要起床工作了。當經脈血管全部活絡打通,身體這艘船準備啟航開動,它需要源源燃料供應;早餐,就是一個人每日最先最必要的燃料。

說到自做早餐,當然是中年以後的事;學生時代,趕著匆匆到校,總是燒餅油條一套,豆漿一碗,在我早年的印象中,豆漿油條燒餅,幾乎和早餐畫上等號,直到高中住校,以及進了軍校,早餐才開始改變,除了偶爾也有豆漿,燒餅油條退位,變成稀飯和山東大饅頭,四盤小菜之外,餐桌上也常有白糖一碟,饅頭沾白糖,居然對當年年輕力壯的我們,也是美食一盤。

最難忘的早餐,還是要等到放假日或寒暑假,母親如果心情愉快,她會為我們熬一鍋粥,喝粥如果能有一盤油條,沾著醬油,那是讓人難忘的滋味,此外,母親講究,她總會搬出一碟碟醬菜,加一盤新鮮炒雞蛋,舉凡吃粥精品,幾乎全上了桌,尤其冬天的早晨,有這麼一餐暖呼呼的早餐,都不太想離開桌子,是啊,一家人圍著桌子吃早餐,本來就是幸福的象徵。

可惜這樣的畫面並不經常出現,生活裡有太多磨難,父親離開教職後,沒有穩定的收入,讓母親幾乎天天繃著臉,心頭日日燒著一把火,即使廚藝再高超,端出來的菜也都變了色,缺了母親的笑容,就算有好吃的菜,整個家庭氛圍冰封,喝粥吃菜都會走味,所以後來在我記憶中,我們家似乎不再有共進早餐的畫面,甚至有一段時期,似乎我們家的人全不吃早餐──母親晚起,父親早早出門,姊姊上學前,我也從不曾看過她吃早餐,只有我,一個人獨自愛上寧波西街南昌路口第一銀行前一個小食攤,每天供應紅豆湯,也賣紅豆糯米糕,那是我少年時甜蜜又孤獨的滋味,至今常留腦海。

一九八四年,仁愛路復興南路口出現一家小而美的觀光飯店,我的早餐經驗展開新頁。那年,爾雅出版社,已經進入第十年,我的創業之路走出了一些成績,在出版界已占有小小一席之地,和「純文學」林海音、「大地」姚宜瑛、「洪範」葉步榮、「九歌」蔡文甫,每個月輪流作東,就選在仁愛路「福華」中庭舉行早餐會;一方面聯誼,最主要的是商談如何合作,以免書店被個別擊破,讓書價的折扣一路下滑,有時也可聯合收帳,減少人事和出差費用。

由於早先五家出版社的負責人彼此都是文友,也有師徒之情,且都有共同的興趣,所以話題一打開,就笑聲連連,尤其被「五家」推為最高領袖的林海音先生,一口京片子,她的爽朗笑聲,更讓早餐會的快樂氛圍瀰滿室內,加以「福華飯店」中庭四周擺滿五顏六色的中西早餐,喝著咖啡,偶爾還會飄來動聽音樂,啊,那真是美好的文學友誼年代,文風鼎盛,人心也美,所有談的、說的、吃的、喝的,都讓我們神采飛揚。有一年,林先生生日,我們另外四家出版社的老闆,每人捧著一盒花到林先生逸仙路家向她拜壽,完全出於內心對她的尊敬,如今回想,時光能否倒帶,讓我們五人再聚坐「福華」中庭吃早餐、聊天……即使是一場夢也好!

也因為「五小早餐會」的緣故,後來經常和朋友約在「福華」吃早餐。有時也移到東區的「碧富邑」,啊,如今想來,八○年代是我人生高峰,事業正在風頭上,隨便出什麼書,讀者都會掏錢買。而作家在八○年代也是最風騷的幾年,所有稍有名氣的,都有人約稿,那也是出版人請作家吃飯的年代。而作家一忽兒國內一忽兒國外,飛機來飛機去忙碌如蜜蜂,尤其幾位身兼學人的作家,更是呼風喚雨,偶爾寫了稿子,更讓大家爭奪不已,於是各觀光旅館的早餐廳,更是出版人和作家穿梭來往之地。可見那時大家都還年輕,一大清早就精神抖擻的四處活動,一面吃早餐,一面談著新書出版。顯然上個世紀八○年代,並非只是出版人年輕,作家年輕,連書也年輕,今天剛出的書,明天就已握在讀者手中。原來那是擁有大量年輕讀者的年代,年輕人都熱愛閱讀啊!

時來運轉,時去命運大不同。二○○○年後,新舊世紀更替,我開始面對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新科技時代來臨,人們嘴上天天掛著科技科技,教改讓所有三專五專一夕之間全成了科技大學,教你修指甲洗頭髮,教你做美食,都可以得到科技學位。科技隨網路而來,自從有了電腦手機網際網路,人們徹頭徹尾改變了,輕人文,重科技,現實主義抬頭,大老闆在股市翻雲覆雨,小市民悽悽惶惶,大家爭先恐後學習如何操作電腦,如何熟練運用自己手上的一隻手機。我的朋友小覃幽默地說:「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坐井觀天』年代」,一點也不錯,巴掌大的手機,如今是所有人的「天」。無法接受新科技產品,不會使用電腦手機的人,立即成為今之古人,和社會上的邊緣人歸類在一起。

是的,像我這樣的人逐漸成為生活的白癡,如今你到餐廳吃飯,服務人員給你一台機器,餐點全設定在裡面,想吃什麼你就自己操作;而你我居住的都市,早已像一個八卦陣,汽車可能停在地下六、七層,也可能像轉圓圈似的一直要到天上十七、八層才有停車場,然後一切電腦設定,和科幻電影裡一模一樣,上天入地,我們都已是新時代的科學怪人。

不習慣這樣的新生活,我顯然已是真正老者!無法適應這個日新月異的新世界,我寧願縮回自己的洞穴過老派生活,曾經為此還寫詩一首,題為〈還我祥和〉:

不要跟我說網

不要用網網我

我要的是青青的草地

在潺潺的水聲裡

還我一個四氣和

還我一片祥和的天地

《爾雅》〈釋天篇〉對「四氣和」有註解:春為青陽,夏為朱明,秋為白藏,冬為玄英──一年四季每個月分的陰陽和四方風氣按規律出現。

你看,老天本來給我們一個多好的地球,如今為貪婪的人類破壞殆盡,引來大自然反撲,造成全球氣候大變遷,目光短視的人類總以為「人定勝天」,征服天征服地,結果讓北極暖化,火燒森林,世紀災難不斷,甚至如今病毒四處流竄,不都是所謂生化科技人所作的孽?

既然被時代淘汰,我於是改變觀念,儘量減少外食,一切自己動手,從二○○○年開始,每天自己做早餐。

我的早餐極為簡單,先超前部署,每周到博愛路沅陵街口「馬可孛羅」,買一條全麥吐司,一天一片,配上每天做一鍋蛋披薩,然後煮一杯咖啡,就是我的快樂早餐。

對我來說,做早餐其實是一種「擺菜的花樣」,較吃力的工作只是洗和切,把洗好切好的菜一樣樣往鍋面上擺,擺得像一幅賞心悅目的圖畫,然後把鍋子端上瓦斯爐,以小火慢煮的方式,三、五分鐘之後,看來蛋已可以翻身,一個翻轉,再一分鐘,一鍋蛋披薩就已完成。

這也是我的「蛋的一百種做法」,就像必備的一片全麥吐司,橄欖油也是必須的,如果有人要我寫食譜,前後步驟分為──在平底鍋面鋪上薄薄一層橄欖油;將打勻的雞蛋倒進鍋裡;在鋪滿蛋液上擺放一樣樣你準備的食材──之後,你就有一鍋香噴噴的「蛋披薩」,用來夾全麥吐司,配上咖啡一杯,就是絕美早餐!

所謂「蛋的一百種做法」指的是蛋上放的「餡」,如果放紅棗絲,就是「紅棗蛋」;放黑橄欖絲,就是「黑橄欖蛋」;放干貝絲,就是「干貝蛋」;放蘑菇片,就是「蘑菇蛋」;當然放上小酸豆,就變成「酸豆蛋」,諸如此類,花樣百出,不勝枚舉,如果你愛吃紅蘿蔔,將紅蘿蔔絲放上去,啊,你會發現,原來紅蘿蔔蛋竟然如此香甜好吃(記得,要用好的橄欖油,紅蘿蔔絲要切得細細細……)。

我一再強調,切工切工,所有絲絲,都要切得超細,我的早餐,原來是在磨練我的切工,菜做得好,第一道要學的工夫,就是把該切細的菜,切得細細細,如果你想吃一盤道地的「青椒牛肉炒飯」,一旦青椒切得粗粗像塊狀,我保證那是一盤失敗的炒飯。

吃早餐時若不忘配以音樂,有歌聲樂聲相伴,早餐會吃得更加有滋有味。

今年五四文藝節早晨,我一樣吃著快樂早餐,並為自己寫完何華新書《《臺北人》總也不老》一篇將近六千字的序文,心裡高興著,準備到辦公室上班後傳給龍虎打字排版,同時翻閱當天剛送達的報紙,看到報上刊著管管的照片,啊,我頗為感嘆的對正要出門上班的孩子說:管管因摔一跤而過世了。

然後像往常一樣,女兒開車來接我上班,通常我和貴真坐後座,自己上了車總習慣閉目養神,沒想到這天遇上人生一劫,等我醒來,人竟然已在三總急診室。

從內湖到台北的高速公路,每日上班時間有一小時開放路肩行駛,那天有一部爆胎臨停之車,駕駛人驚慌只顧打電話求救,忘了在車後置放警示三角架,等女兒突然發現前方車子居然是停著的,就是這麼一瞬間,車頭撞車尾,所有災難也就尾隨而來。

警察來詢問我一些有關車禍的經過,我也能一一回答問題,看來情況並不嚴重,以為很快就可讓我到爾雅上班,但接著上映的戲碼越來越不妙,照過X光,雖然未發現骨折,但我左腿右腿手臂都有傷口,縫過來縫過去,疼痛此時開始,褲管衣袖上都有血跡,最糟糕的還不止這些,醫生說我鼻淚管撞斷了,我以為是個小手術,其實需要全身麻醉,「如果不開刀呢?」我問醫生,醫生回答:「那你以後會天天流眼淚!」

就這樣,我住進了醫院,貴真比我更嚴重,她手骨斷了,原先她就和馬偕約好,五月初要到院做個內科手術,如今只好內科外科醫生會診,兩項手術一起進行。出院後,因我們內湖的家沒有電梯,我們療傷養病被迫必須暫時分居兩地。

就在我們的災難剛展開不久,五月十四日突聞台北新北新冠病毒大爆發,疫情警戒進入三級,從此外在內在各種壞消息不斷來到我和貴真身上……我更像是大難臨頭,有一天半夜上廁所,在鏡子裡看到的自己已成「鐘樓怪人」,下半張臉幾乎全黑了,在黑臉中我只看見自己的上嘴唇,下嘴唇不見了,然後,眼睛再慢慢往自己身上細看,天啊,我的半邊身體全黑了,我變成黑人啦。

大兒子習心理,他見我愁眉苦臉,安慰我說:「你的微血管破裂,能很快發出烏青是好現象,就怕血塊凝住不發出來在身體裡作怪,爸,請放心,過些時候就會褪色的!」

「傷筋動骨」,需百日療養才能慢慢復原,古書上早有說明,年紀一大把,我必須更有耐心接受眼前的各種疼痛。(上)


【慢慢讀,詩】顏艾琳/春眠者
顏艾琳/聯合報
春天的眠夜中,

我死去活來過。

磷火已鑄成,

待你於枕邊昏睡

就一瞬

引你入我左眼的夢。

留下右眼,攝看情節。

我們醒或不醒

是否關乎好好睡過?

當世界變成巨大的毒氣室

我願同你一場

夢中劇。假裝

彼此呼吸順暢,

我記住你的耳窩

你記住我的髮香

醒來,

我活過你的夢土

你死於我的夢境


【最短篇】蔡仁偉/不適合
蔡仁偉/聯合報
設計圖被客戶退了回來,客戶告訴他:「這個作品不適合,請再試試。」

對於客戶的用詞他感到窩心,只是不適合而已,不是不好,這讓他有動力再嘗試一次。

晚上回到家,她又為了他太常加班的事大吵大鬧,好不容易冷靜下來後,她哽咽地告訴他:「我想我們不適合。」

而他明白,她只是覺得他不夠好罷了。


幾米/空氣朋友
幾米/聯合報
空氣朋友。(圖/幾米)

  訊息公告
郁達夫與臺南 一個人在途上
作為五四新文學運動以來享譽文壇的大作家,郁達夫抵臨臺灣後,他先轉往臺北,並以講師的身分參與了《臺灣日日新報》主辦的文化演講會;隨而南下臺中、嘉義考察,繼之來到古都臺南,與在地文士進行交流。

《詭老》突然加速老化時 會面對些什麼問題?
《詭老》是奈沙馬蘭〔M. Night Shyamalan〕編導的最新作品,對於熟悉他且是為了他去看電影的觀眾,可能不會很滿足,就他的作品來說這部沒有特別驚艷,不過如果只是用一般電影來比較,《詭老》仍然很有創意跟思考空間。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No.450 Kababaawan延續生命的原味—原住民女性的飲食照護、吃米的馬紹爾人、2020年我在南科館實習心得:體會文物入館展出的不容易


【上班族e周刊】不但有職場求生法則,更幫你補強不可不知的勞工權益,讓你成為內外兼修的快樂上班族! 【寂天英語學習充電報】提供英語會話及實用句型,讓你脫口說出流利英語,不再「看的懂」卻「說不出口」!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9/01 第45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博物館頻道
  Kababaawan延續生命的原味—原住民女性的飲食照護

國際頻道

  吃米的馬紹爾人

回想•迴響

  2020年我在南科館實習心得:體會文物入館展出的不容易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本館「芭芭秧的普式生活-普悠瑪女性飲食文化」特展2021年8月13日於卑南遺址公園舉辦開幕儀式,本次展覽聯合臺東縣環境保護局、普悠瑪部落婦女會、臺東縣環境教育中心等共同合作,期望藉由展覽推動部落青年參與部落傳統知識保存、傳承及生態永續的行動,並推廣臺東「慢經濟」理念,深化民眾對於部落飲食、生活體驗等環境教育議題,重新鏈結人與環境的關係。

  東的「慢」是一種生活態度,是文化的底蘊,是時間的蘊釀,承載山海語彙、韜韞著豐厚在地脈絡。在本特展中,芭芭秧重新拼湊出過往的知識圖像,實踐代代相傳的食物料理智慧,從傳統的爐灶,到象徵當代的吧檯,透過一道道帶著土地氣息的料理,層層累積成深厚且獨特的普式飲食文化。將集合卑南族普悠瑪部落族人的傳統小米知識與部落專屬的美味料理食譜,融合當代優雅且富詩意的永續飲食觀,傳承並展現卑南族文化之中的多元與精彩。

本次特展展期,自即日起展至2021年10月11日,歡迎民眾前往一同來感受卑南族芭芭秧的普式生活。

文•圖/史前館

 


 


 

  「Kababaawan延續生命的原味—原住民女性的飲食照護」這場線上論壇,吸引了許多朋友參加。不同的族群跟文化對於女性生產前後的飲食護理,以及新生命來到世界上之後隨之與家族、群體建立起來的關係,透過儀式、透過飲食、透過聚會與分享來將人們緊密連結在一起。這場論壇速記傳遞了當天熱烈分享的訊息,十分值得回味與再度品味。

  對於採用生酮飲食的朋友來說,總是會希望盡量減低澱粉的攝取,愛吃白米是很難想像的事情。而在馬紹爾群島人民的飲食習慣裡,自從日本人於殖民時期將白米帶入島上之後,此後便宜好吃的白米成為馬紹爾人的最愛。然而馬紹爾不產米,當地人民要向國外的批發業者購買,跨國經濟對於食物主權有哪些重要的影響,馬紹爾的例子也提供我們反思與參考。

  對於提供實習機會的博物館來說,總是會非常感謝實習生的協助及參與,因為這是與對方共同學習、成長以及感謝彼此的過程。不管是在前台參與特展的展場協助、幫忙回答觀眾的提問,或是在後台參與研究典藏的文物維護,都能讓人在邊做邊學當中逐漸領悟到一個道理,那就是,原來平常在博物館看到的文物展出並沒有那麼簡單,那是需要一路細心照護才能展現出來的結果。

 
 

Kababaawan延續生命的原味—原住民女性的飲食照護

文•圖提供/林佳靜


論壇活動主視覺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於2021年8月01日辦理「Kababaawan延續生命的原味—原住民女性的飲食照護」線上論壇,Kababaawan是卑南族南王語──要維持生命的意思,女性扮演著孕育生命與延續族群文化的重要地位。此次論壇邀請不同部落族人分享祖先為孕育與照護生命的食物記憶。

緣起

  臺灣原住民族早期大多數以小米為主食並各自發展出獨特的儀式與文化,但隨著環境與生計方式的變遷,農作逐漸轉為其他作物,當小米的種植不再,伴隨著小米種植的許多知識與儀式也逐漸流失中。史前館於2020年舉辦「臺灣原住民小米文化交流論壇」活動,邀請專家與部落文化工作者分享其推動小米復耕與文化復振的在地行動。

  臺灣原住民對於小米種植與野菜的知識不只作為食物來源,亦包含有傳統文化祭儀內涵與環境永續的意義,特別是女性在農事與自然方面的知識,然而,在主流社會裡卻比較少重視女性的在地知識。因此,史前館於2021年辦理一場以女性為主的在地傳統飲食知識交流論壇活動,希望能讓原住民部落傳統婦女知識得以保存與傳承,讓過去維持環境永續的在地知識能被重新找回與實踐。

詳全▲TOP

 
 

吃米的馬紹爾人

文•圖提供/呂憶君


來自美國和中國的進口米

前言

  食物主權(food sovereignty)在當代受到人們高度關注,在地球資源愈來愈貧乏的今日,世人較過去更加注意如何取得食物及其來源的議題。食物主權涉及的層面不只關乎食物是否安全有益身體健康,在全球化與現代化的影響之下,人們吃得到食物,卻無法連結食物與食材的關連,造成人與食材間的疏離。同時生產者為降低成本大規模種植單一作物,降低消費者攝取食物多樣性的可能。

  馬紹爾群島(The Marshall Islands,以下簡稱馬紹爾)有近百年吃米的歷史,但無法自行生產稻米,需全面仰賴進口。本文將從食物主權的角度來談,在跨國經濟體系運作之下,雖然首都馬久羅(Majuro)的馬紹爾人容易取得進口米滿足吃的慾望,但低價與便利的背後,在食物安全上隱藏著諸多問題。

跨國企業的泛太平洋地區進口食品

  馬久羅居民仰賴進口米的原因在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殖民者帶入吃米的習慣、珊瑚礁島無法發展稻米灌溉農業以及美國氫彈試爆區的賠償金發放(呂憶君2020)。在當地無法生產主食的環境下,馬紹爾只能依靠跨國船運企業引進民生物資。

詳全文▲TOP

 

 

2020年我在南科館實習心得:體會文物入館展出的不容易

文•圖/黃璽澂


文物歸庫,庫房內有著各式各樣精細的文物保存盒

  2019年暑假,我偶然間看到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招收實習生的消息,因為對文物一直抱著很大的興趣,於是在2020年試著投遞了報名表,忐忑等待一段時間後終於收到了正式錄取的消息,於是便展開了我在南科考古館(以下簡稱考古館)兩個月充實的實習生活。

文物典藏與管理

  在實習期間正式接觸的第一份工作,便是文物的櫃號查詢歸庫與換袋。在博物館內的每樣文物都有它自己的裝袋及編號,有的因為年代久遠而被粉塵沾滿,我們便將其換上乾淨的袋子並抄寫下原本上面的資訊編號,再藉由這些文物袋上的專屬編號,找出它所存放的庫房位置將其歸庫。看到各式各樣的文物時,當下心中其實有些激動,這是第一次這麼近距離接觸文物,一來一往間,在仔細端詳手中文物的同時,我們也能理解袋上大部分的資訊內容,像是遺址縮寫、層位和現象等等,對於原本陌生且看似難懂的出土文物編號逐漸有了基礎的認知。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芭芭秧的普式生活:普悠瑪女性飲食文化特展
    時間:2021/8/13(五)∼2021/10/11(一)(周一休館)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遊客服務中心多功能教室(臺東市文化公園路200號)
  • 拿麼厲害,在部落!
    活動時間:2020/9/21(一) ∼ 2021/9/19(六)週二至週六 11:30-17:00
    地點:
    ◆ Mena'u i Kasavakan 看見建和
    建和部落鹿寮(臺東市建和里建和二街71 巷30 號隔壁)
    十人以上預約參觀請洽Alikay 潘晨綱0925-011-748
    ◆ Venaquan 在小米裡得更新
    拉勞蘭小米工坊(臺東縣太麻里鄉香蘭村10 鄰21 號)
  • 海想聽,成功潮流生活特展
    時間:2019/11/1(五)∼2021/12/31(二)延展
    地點:臺東縣成功原住民文物館(台東縣成功鎮民富路43號)
  • 「歌,住著誰的青春?」太魯閣族音樂特展
    時間:2020/11/21 ∼ 2021/12/31( 週一至週六)9:00-17:00
    地點:
    花蓮縣萬榮鄉原住民文物館( 花蓮縣萬榮鄉萬榮村124 號)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 歸途 Taluma' ─七腳川(Cikasuan)戰役110周年特展
    時間:2018/12/2(日)∼2022/12/31(四)(週日休館)延展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1樓(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26號)

》走讀臺灣

  • 走讀臺灣:這些地方•這些人這些事
    史前館以「這些地方•這些人這些事」為今年度走讀主題,透過遺址踏查、認識部落、主題講座、兒童故事體驗營、到校教學等,結合文本,帶大家認識各地夥伴在乎與創造的事。
    ※活動詳情請密切關注本館官網及臉書頁面 |活動報名
  • 走讀Cafe•黑膠的年代,我們的青春
    活動時間:2021/9/4(六)13:00-17:30
    導覽│花蓮縣萬榮鄉原住民文物館•講座│花蓮縣萬榮鄉立圖書館
    講者|Eric Scheihagen徐睿楷•主持|Uhay Siqay蘇貞汝
    絕對是全世界數一數二對臺灣原住民音樂黑膠唱片及各種版本來龍去脈知道最多的Eric,要來到「歌,住著誰的青春?」太魯閣族音樂特展的現場啦!讓策展人Uhay帶著你逛展場,讓Eric帶著你進入黑膠歌曲裡各年代的生活背景、了解當時花蓮原住民地區歌曲的創作思維與經驗。了解過去,也是認識將來!文本《吹過島嶼的歌》、《流浪之歌:林班歌,部落誌》
    合作單位|花蓮縣萬榮鄉公所、花蓮縣萬榮鄉原住民文物館
  • 走讀卑南•《風暴之子》故事情境體驗親子版
    活動時間:2021/9/25(六)14:00-17: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
    導暢銷書《風暴之子》故事精彩,主角瓦利、小黛和海境村民的部落生活技能,舉凡狩獵、負重、禦敵是怎麼做到的呢?帶著爸爸媽媽一起穿越三千年的風化身海境村民,體驗部落生活。 文本《風暴之子:失落的古文明》
    活動費用| 酌收材料費300元
    活動對象| 國小學童親子6組 活動洽詢| (089)233466#210李小姐
  • 走讀Cafe•布農文化知往鑑來─探究式課程設計工作坊
    活動時間:2021/9/25(六)8:30-12:30
    地點:桃源國小(臺東縣延平鄉桃源村昇平路4鄰84號)
    講者|鄭漢文、izan胡銘志、salizan胡克緯、katu柯俊雄
    當PBL探究式課程設計遇上布農文化,要如何從文化與青年發展的觀點,來找出祖先歷經時代與生存考驗最想留給下一代面對世界的能力呢?歡迎有興趣的教師與民眾一起來動腦設計。 文本《taaza madadaingaz paljuni habasan聽長輩說故事─延平地區布農族耆老口述故事》、《布農族的大山大樹:Tahai Ispalalavi布農族文化傳承回憶錄》
    合作單位|臺東縣延平鄉桃源國小、臺東縣延平鄉公所青年發展所、社團法人臺東縣布農青年永續發展協會
  • 走讀史前•追隨風暴之子的履跡
    活動時間:2021/10月•線上播放
    追隨著風暴之子的主人翁瓦利,走訪花東海岸及縱谷的史前遺址吧!地表可見的巨石、散落的陶器或石器,都是史前人群生活的印記,站在遺址上遙想3,000年前,人們奔馳狩獵生活日常的情景,隨著風聲而來的古老低吟。 文本《巨石,你好!》
  • 走讀Cafe•大豹社與七腳川社,隘勇線及餘族,現在與未來
    活動時間:2021/10/16(六)13:00-17:30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26號)
    講者|高俊宏•與談│Halo Rengos胡政桂
    主持│Dungi Lunip何欣蓉•導覽│Kasuy Kacaw林騏良
    大豹社與七腳川社,在日本時代都經歷了重大傷亡與流離。一百年之後,隘勇線的過去串起了彼此,這一場對談,讓館員及七腳川族人帶著你看「歸途Taluma'-七腳川(Cikasuan)戰役110周年展覽」,讓藝術家帶著你進入以行動跟踏查慢慢拼湊起來的世界,了解大豹社餘族如何在當代串起家族的相連。 文本《橫斷記:臺灣山林戰爭、帝國與影像》、《拉流斗霸──尋找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大豹社事件1900-1907》、《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七腳川事件》
    合作單位|花蓮縣壽豐鄉公所、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花蓮縣 壽豐鄉壽農社區發展協會、七腳川論談

》教育推廣 

  • 針真史前—文物針筆畫
    活動時間:2021/9/4(六)14:00-16: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
    繪者│夏麗芳
    考古出土的史前文物呈現在書本上,除了相機拍攝的照片,另外一種方式就是針筆畫,此一手法更能觀察到文物細微的部份,也增加了手感和溫度,學會針筆畫就能將想要珍藏的物品躍然紙上,參加者致贈*遠古臺灣的故事*繪者簽名書一本。
    活動費用| 酌收材料費100元 |活動對象| 國中以上至成人,限20人
    報名方式|活動洽詢| (089)233466#210李小姐
  • 多元文化月:文化X體驗
    活動時間:2021/10/16(六)∼10/30(六)14:00-17: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自然教室
    今年秋天,臺東縣外籍配偶協會的姐妹們將經由文化介紹帶領我們走讀一趟其母國的風土民情,並結合美食及手工藝動手做,邀請您和我們一起來體驗這多元文化。
    10/16中國組•10/23越南組•10/30泰國組
    活動費用| 酌收材料費100元 |網上報名
    教師請逕上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報名。 活動洽詢| (089)381166#592、523
  • 走進遺址•畫從前
    活動時間:2021/5/16( 日)9:00-12: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
    過去一年疫情肆虐,卻教我們重新想像博物館的功能。偌大的遺址公園讓社交距離不是問題,豐富的戶外展示使五感甦醒,神秘的石柱要如何搬動?以前的人住在怎樣的房子裡?藉由實景寫生連結古今,運用五感觀察將遺址上的自然生態、人造建物描繪紙上,創作獨具特色的作品。想像力就是你的創造力,跟著畫家老師繪出美麗的遺址公園。完成作品的小朋友有機會獲得限量紀念品喔!
    活動費用| 酌收材料費50元 |活動對象| 國小學童、親子,限30人
    網上報名| 活動洽詢| (089)233466#211謝小姐
  • 戶外園區植物導覽
    活動時間:2021/10/16、10/30(六)15:30-16:3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
    卑南遺址公園地下部出土史前文物很精彩,地上部的臺灣原生植物也不遑多讓,在週末的午後隨著導覽員輕鬆戶外走走,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植物交個朋友。
    活動費用| 免費 |活動對象| 一般民眾,每場限20人
    活動報名| 展示廳前集合即可
  • 110年度史前館環境教育課程服務
    活動時間:2021/1/1(五)∼2021/12/31(五)
    史前館的環境教育課程藉由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學員從歡樂中學習臺灣的自然生態、史前文化及南島文化。康樂本館自109年起進行展示更新工程,現階段休館中,將環境教育課程經由專業的設計及轉化成外展課程,將博物館帶到學校內。課程涵蓋:
    ◆家在哪裡 ◆搭乘時光機 -史前辦桌「器」 ◆小小考古學家 -「海」是很愛你 ◆小小人類學家 -你「視」原鄉島

    卑南遺址公園結合史前遺址現址、戶外自然空間以及展示廳,發展出多套環境教育課程等著你來探索,課程涵蓋:
    ◆穿越時空話卑南 ◆食事變!變!變! ◆尋找國家寶藏 ◆新角度看世界

    詳情查詢│預約洽詢│ (089)381166#561 孫先生(本館環境教育推動小組)(089)233466#210 張小姐(公園環境教育推動小組)

 》南科考古館

  • 我們活過:考古人骨遺骸暨墓葬展
    活動時間:2021/7/3( 五) ∼ 2021/12/12( 一)
    地點:南科考古館二樓特展廳

 》卑南遺址公園 

  • 環境教育外展課程【開放申請】
    活動時間:2020/11/1(日)∼12/31(四)
    「在旅行時意外受困在卑南遺址公園展示館的我,遇見了一個名為瓦利的小男孩幽靈,他希望我幫助他找到幾個出土文物,那些文物蘊含著他與族人們的記憶,而記憶可以帶他回到一個叫『海境部落』的地方,但那些出土文物似乎都被研究人員鎖在保險箱內了,該怎麼辦才好呢?」卑南遺址公園限定《風暴之子》實境解謎活動,等你來破解!
    活動費用│酌收材料費200元(附解謎包,另購門票,破關後可獲得特製紀念品)
    活動對象│親子、一般民眾 報名方式│現場報名即可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10年09、010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