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場時模擬社交場合交換名片的場景汽貸學員可透過自製名片重新認識
想成為什麼樣子的領袖另外汽車貸款方式並勇於在所有人面前發表自己
南島文化專欄
回想•迴響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本館在三級警戒暫停對外開放的情形下,休館但不停工,第三年的《空間共感藝術實驗計畫》持續執行,2021年6月間藝術家黃亦中於卑南遺址公園獨自創作,並透過臉書與民眾互動。
《秀姑巒溪與港口遺址》油畫作品完成後, 配合藝術駐村推出三場講座,6月29日(二)『畫中的風景與此曾在』講座,邀請台藝大陶文岳老師與談,引發熱烈的回響;接續7月6日(二)『駐村X藝術X夢想』邀請藝術家林葆靈與黃亦中,一同談談東台灣考古 vs.國際駐村經驗;7月14日最後一場開講主題「考古 vs. 當代藝術」邀請臺藝大陳貺怡教授、法國人類博物館藝術家暨計畫負責人Alain Cardenas-Castro,與觀眾分享法國人類博物館藝術介入計畫。三場精彩的線上講座,期望讓民眾不受時間及地域的限制,一同線上聽聽考古與藝術的對話。
史前館藝術駐村
文•圖/史前館
8月1日是臺灣原住民日,非常希望大家能夠不要將原住民日視為慶祝多元歡樂的表面層次,而是要更理解,原住民族在臺灣從過去到現在所遭受到的剝奪與苦難,如何在這個理解的基礎上恢復主體性有尊嚴地生存著,才能看到不同族群與部落在文化的表現與實踐上發出閃亮的光芒。
持續以各種形式復振發揚自己的文化,是在當代展現自己族群、部落、社群活力與發展的方式。對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族的族人來說,透過展覽來呈現自己的努力,對外不只讓更多觀眾了解,對內也激勵自己的社群持續為族群與部落的生存而努力
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的民族活力與發展
文•圖/馬耀基朗
池上馬卡道族人於展示之服裝前合影。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於110年1月29日辦理「牽手平埔:臺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特展」,展覽名稱「牽手平埔」這四個字,包含以下三個涵義:其一是展現臺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三族的共同合作,透過當代各種形式復振發揚文化,努力爭取族群正名,並象徵與臺灣社會的情感連結。其二是彰顯平埔族群多元特殊之文化樣貌與活力,近年來東部與南部平埔各族群與史前館積極合作,進行文化復振,展示中展出史前館考古出土遺物、近現代平埔族群文物典藏品。並協同研究平埔族群相關領域之大專院校、博物館、政府單位及民間團體參與策展。其三是藉由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的文化展示,讓我們體驗到臺灣是一個百花齊放的花園,更是多元音樂譜成和諧的交響樂。認識這些文化,讓社會大眾對於歷史的脈絡及這片土地的人群更加了解,並能尊重與接納臺灣文化的多元性,讓每一種聲音都能被聽見。
策展期間,史前館感受到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族親朋友的大力支持,熱心提供許多部落收藏的文物,同時也積極協助製作展場的展示設施。除了靜態展示外,也辦理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特展藝文展演推廣活動,最令史前館策展團隊感動的是族人共同參與的積極態度。策展團隊分別於4月17日、5月1日在南科考古館辦理為期兩天的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日,配合特展參觀,邀請三族的族親展演了歌舞、古謠,也邀請族人以座談方式分享文化現況與復振的酸甜苦辣,體現族人的最真實狀況。
【詳全文】▲TOP
用音樂走一條理解與治癒的回家之路─「歌,住著誰的青春?」太魯閣音樂特展策展有感
文•圖/Uhay Siqay蘇貞汝
本次展覽合作夥伴有MLA夥伴、鄉公所同仁與我最愛的家人。
「歌,住著誰的青春?」太魯閣音樂特展開展後的感動真的很多,我自己原以為能得到共鳴的人不多,但才發現夥伴們默默地付出與協助,讓展覽順利推廣出去。在我心中,其實都一直覺得很意外,意外的是這樣的幸運,怎麼會這麼恰巧在我的生命中經驗著。我知道展覽的產出並非由一個人就能完成的,而是由一群願意支持、陪伴的夥伴們一起努力所成就現在的展場空間,到現在我依舊意外著……
走向揭開傷口與治療的過程
還記得2019那年,是一個有點睏意的午後,手機鈴聲響起大聲說著:「喂Uhay,我們快到囉!」文物館的自動門打開,走進來的是這次展覽把我拉起來的夥伴─頌恩跟邱胖(邱健維),當時是MLA(博物館系統與在地知識網絡整合計畫)的關係讓我認識了他們。會說拉起來,是因為若沒有他們開口提問,我也不知道原來我喜愛「音樂」這檔事,也有轉化成展覽的可能。於是就這樣在文物館這黃色柔光下的咖啡廳延伸出對展覽的雛型討論,也許是咖啡因的催化,身旁的鼓勵告訴我,一定要做下去,雖然對話中隱約可以聽出這段路其實沒有那麼「簡單」。
2020年我在南科館實習心得:感知「崇敬與嚴謹」的博物館人態度
文•圖/王若琪
人骨剝離。
2020年,在許多人生命中,這個特殊的數字想必都施以了無法輕易抹去的濃墨。於我,亦是如此。感謝南科考古館給予這個機會,讓我擁有一個絕佳空間去沈澱、思索自己,同時還能為復原歷史長河這項浩大且重要的工作貢獻微薄之力。更感謝秀嫚老師還有金震、Zoe和Emma姊姊的指導與照顧,佩欣、芷淯兩位夥伴月餘的陪伴,在此獲得的所有均難以忘懷。
從小就對博物館這個空間有著不一樣的情懷。凝視櫃中文物,就好似與過往相逢,讓我內心熱切想知道它們身後動人的故事。隨著年齡見識增長,參觀博物館不再只是一種探尋,而是尊敬。藉著文物去感受時間的溫度,聆聽它們訴說如何涉過歲月長河,跨過生命峻嶺。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教育推廣
卑南遺址公園結合史前遺址現址、戶外自然空間以及展示廳,發展出多套環境教育課程等著你來探索,課程涵蓋: ◆穿越時空話卑南 ◆食事變!變!變! ◆尋找國家寶藏 ◆新角度看世界
詳情查詢│預約洽詢│ (089)381166#561 孫先生(本館環境教育推動小組)(089)233466#210 張小姐(公園環境教育推動小組)
》南科考古館
》卑南遺址公園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10年07、08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