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場時模擬社交場合交換名片的場景汽貸學員可透過自製名片重新認識

想成為什麼樣子的領袖另外汽車貸款方式並勇於在所有人面前發表自己

2021年6月30日 星期三

王德威/史識與詩情——導讀陳國球《抒情傳統論與中國文學史》(上)

聯副電子報
保健身體重要,可是你知道豐沛心靈更重要嗎?【講義雜誌電子報】供應有機閱讀,讓你的心靈更柔軟。 橫跨東方與西方的資訊撞擊,【英語島電子報】最適合想在英語裡找到知識、趣味和品味的商管人士。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7/01 第7095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王德威/史識與詩情——導讀陳國球《抒情傳統論與中國文學史》(上)
江惇硯/那些遲到的日子
【小詩房】落蒂/夢想

  人文薈萃

王德威/史識與詩情——導讀陳國球《抒情傳統論與中國文學史》(上)
王德威/聯合報
1965年7月4日陳世驤(左)第二次訪台。(圖/時報出版提供)

呈現抒情傳統研究的世界圖景

陳國球教授是當代中文與華語世界最重要的學者之一。他的學術根柢深厚,不僅兼治古典與現代,比較文學方面也涉獵極深。陳教授曾於香港任教多年,目前獲邀擔任台灣清華大學玉山學者講座教授──台灣學界的最高榮譽。

陳教授對作為學科的中國文學史有專精研究,近年對抒情傳統的鑽研尤其受到矚目。《抒情傳統論與中國文學史》堪稱是他多年成果的最佳展現,這本新著勾勒抒情傳統研究的來龍去脈,並以此作為重新思考、批判中國文學史的方法。全書十章,除了介紹西方漢學界抒情傳統三大家外,並且延伸至中文學界相關學者及著述。從美國的陳世驤、高友工到捷克的普實克(Jaroslav Pr□□ek),從寄籍香港的司馬長風到流亡日本的胡蘭成,呈現了一幅抒情傳統研究的世界圖景。而台灣中介其間,在這一圖景中占據樞紐位置。

「抒情」在現代文論裡是一個常被忽視的文學觀念。一般看法多以抒情為小道,作為一種詩歌或敘事修辭模式,抒情不外輕吟淺唱;作為一種情感符號,抒情無非感事傷時。五四以來中國的文學論述以啟蒙、革命是尚,一九四九年之後宏大敘事更主導一切。在史詩般的國族號召下,抒情顯得如此個人主義、小資情懷,自然無足輕重。

然而只要回顧中國文學的流變,就會理解從《詩經》、《楚辭》以來,抒情一直是文學想像和實踐的重要課題之一。《楚辭□九章》〈惜誦〉有謂「惜誦以致愍兮,發憤以抒情」;時至二十世紀初,魯迅寫〈文化偏至論〉則稱「鶩外者漸轉而趣內,淵思冥想之風作,自省抒情之意蘇,去現實物質與自然之樊,以就其本有心靈之域」。兩者喻義頗為不同,但惟其如此,才更顯現這一詞彙的活力豐富,千百年來未嘗或已。

這正是陳國球教授治抒情傳統的起點。本書開宗明義即指出,「情」在傳統思想脈絡裡有情「感」,情「事」,情「志」,情「實」等解釋,郭店楚簡甚至有「道始於情」的說法。「抒」情則同時有編織、貯存與疏散情的含義。除了與情感和自我表達關聯密切之外,陳國球指出,在先秦以及中古時期,抒情還具有豐富的社會意義,包括教育、外交、倫理,甚至療癒的功能。此外,抒情也常被用為諷諭或「形容盛德」的政治讚頌。在唐宋詩詞文化中,抒情作為隱逸或社交的喻象更大行其道,以此充分顯示其內省性及公共性兩個面向。

情的含義如此豐富,意謂這是一個不穩定的詞彙,因此對於情的辯證一直是傳統文學及思想界關注的話題。晚明馮夢龍的「情教」論,清初戴震的「情理」之辨,清末龔自珍的「宥情」說,都企圖從名教枷鎖中找到釋放可能。時至二十世紀,情與抒情更因歐西學說從浪漫主義到尼采、柏格森學說引進而有了新的轉圜。從早期朱謙之的「唯情」論到中期朱光潛、宗白華、艾青甚至胡風等的抒情論述,再到晚近王元化的「情本位」、李澤厚的「情本體」,在在可見。

重新喚起學界對「抒情傳統」的認識

在啟蒙與革命所代表的現代中國文學論述外,其實有一脈抒情論述綿延不輟。但如上所述,這一論述因為政治及其他因素隱而不彰。陳國球和他的同道所從事的,正是重新喚起學界對「抒情傳統」的認識。而如他在書中所示,這一工程的發生所在不是中國大陸,而是海外。關鍵人物是陳世驤、高友工、普實克,關鍵地點則是台灣。

一九七一年,陳世驤在「亞洲研究學會」年會發表〈中國的抒情傳統〉一文,從比較文學的視角檢視中國文學,提出結論:西方文學的特色是史詩和希臘悲劇,而中國文學的特色「在抒情的傳統裡」。陳世驤指出,這一抒情傳統源自《詩經》與《楚辭》,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裡分別以漢賦和樂府等形式發揚光大,並在六朝與唐代詩歌中登峰造極。陳世驤早在一九五八年初訪台灣的系列演講中,即已論及中國文學抒情特質,自此反響綿延不絕,成為台灣中文學界的一大特色。

陳世驤評價中國文學的前提源自對西方經典的反思,而他之所以提出中國「抒情傳統」,主要在於區別西方文論評價所有文學都來自荷馬史詩和希臘悲劇的觀點。為了矯正西方文學視野,陳刻意強調中國傳統的獨特性:即使西方文學占有優勢,「抒情」是中國文學──甚至是東亞文學──的「正統」。陳的用心拳拳可感,但他的論調不免流露本質主義的痕跡。即使如此,無礙於他成為二十世紀中期最有創意的文論家之一,稱他「發明」了「抒情傳統」,亦不為過。

一九四八年陳世驤英譯陸機《文賦》的來龍去脈

陳世驤的抒情傳統(有意無意的)抹消了現代,或許顯示他默認一般所見,將現代與傳統截然劃分,也或許反映了他的一種文化鄉愁。但這樣的答案仍嫌簡單。陳國球提醒我們,陳世驤在中國期間是現代主義者,在北大時曾積極參與現代主義相關的活動,赴美後才轉向古典文學。這一事實促使陳國球細思陳世驤「抒情傳統」論述背後的複雜動機,並探問他為何從現代主義轉換跑道,又如何在現代西方文學訓練與中國古典研究間取得協調。

陳國球的貢獻是發現並思考一九四八年陳世驤英譯陸機《文賦》的來龍去脈。陸機所處的西晉為「人類歷史最黑暗的時代」之一。但亂世反而促成中國抒情論述首次浮出歷史地表,而以《文賦》為佼佼者。陳世驤於抗戰中期赴美,在海外見證家國裂變。獨立蒼茫,他是否試圖從一千六百年前陸機所經歷的危機中,找尋啟示,安頓自己?公元三○○年是個「令人驚懼的美麗」時刻:政治的生靈塗炭激發出詩歌的鳶飛魚躍,肉身的隕滅造就了文學永恆。陳國球指出,陳世驤一九四八年版的英譯《文賦》取名「Literature as Light Against Darkness」(《如光的文學,照亮黑暗》),必然意識到「光」是《文賦》最重要的意象,那是生命感官資源,也是歷史長夜中靈光一現的希望。

高友工認為抒情美學是中國文學傳統的精髓

高友工早年曾使用分析語言學和形式主義批評來研究抒情話語。一九六八年他與語言學家梅祖麟共同發表〈杜甫的秋思:一個語言學批評案例〉,從詞彙語法結構、音韻模式的張力、內在意象的複雜性來探討杜甫名作中的語言歧義性。日後二人分道揚鑣,高友工遂鑽研抒情論述,從詩歌迅速擴展到其他。他認為抒情美學是中國文學傳統的精髓,並從司馬遷的《史記》,莊子哲學,以及曹雪芹和吳敬梓的小說中得到印證。一九八五年高友工更進一步,宣稱中國文明根基於「抒情美典」,尤其表現在唐代律詩之中,也延伸到音樂,戲劇,書法,畫作等藝術形式。

高友工的「抒情美典」自然令人聯想陳世驤的「抒情傳統」。然而比起陳世驤,高友工顯得更加野心勃勃:他不僅把抒情視野拓展到中國文明的各個層面,並且發展了一套綜合性的理論範式。高友工認為中國的「抒情美典」源自心與世界的律動,與柏拉圖式「真理╱再現」理念不同,最能體現這一特點的是律詩。律詩集內省與外爍的經驗於一體,並以向心和離心的符號體系呈現經驗的形式。這導致了「內化」(internalization)和「象意」(symbolization)之間的相互作用。他的論述在台灣引起「高友工旋風」,影響蔡英俊,呂正惠,張淑香等一代中文系所學者。台灣成為抒情傳統論重鎮,當自此始。

高友工試圖描述,甚至預設,抒情話語的運作機制。但他也注意到更根本的問題在於如何以語言學或是其他模式接近稍縱即逝的個人瞬間,如何用抒情來承受歷史與自然的流變,以及抒情如何在感知與反應的循環中構築自我主體。但陳國球慧眼獨具,又從史料中爬梳出高友工的家世背景,並以此推測他日後提倡抒情美典的線索。高出身世家,兄長高而公早年即左傾,最後與家庭分道揚鑣。高而公是中共文工史小有名氣的人物,文革末期過世。世變之中高氏兄弟動如參商,但他們早年關係頻密,陳國球因此推測高而公或許對友工有所啟迪。但他的研究並非刻意攀比,而是將歷史帶入高友工看似不沾人間煙火的論述語境,從而思考詩與史的互動。

普實克從新文學發現舊中國的抒情元素

普實克是二十世紀中期歐洲最重要的漢學家之一,一九三二至一九三七年間曾旅居中國兩年,結識魯迅、冰心、沈從文、鄭振鐸等人。這段經驗對他的學術影響頗大,二次大戰結束後,他已經成為捷克年輕漢學家中的佼佼者。一九五七年,普實克發表〈現代中國文學的主體主義和個人主義〉一文,自此奠定他對中國文學的抒情探索。文中強調中國文學現代化最重要的特色就是轉向主體與主觀的追求:儘管魯迅的散文、胡適的自傳、郁達夫的懺情書寫、丁玲的浪漫小說等文類各不相同、社會政治立場有別、氣質才情互異,但具有共同的傾向,名之為「抒情」。

普實克深信現代中國作家的主體性與個人特質並不全然來自西方浪漫主義,更可能來自中國古典文學的抒情傾向。抒情傾向在古典詩文裡俯拾即是,其他文類如書信、日記、自傳等也同受感染。古典詩文在現代式微後,敘事文學成為抒情表達最主要的媒介。普實克認為,當這一抒情主體意識下放到民間、到大眾,形成釋放自我、人同此心的能量,革命即蓄勢待發──「抒情」於是過渡為「史詩」。

普實克的論點自然引起疑義,但他所提出的許多議題至今有啟發性,如古今之爭,詩史互證,小我與大我之辨等。一般認為中國現代化等同西化,普實克的想法恰恰相反。他從新文學發現舊中國的抒情元素,從而動搖文學史的線性、進步史觀。這在二十世紀中期充滿挑戰意味──尤其考慮到他的強烈左翼革命信念。時至今日,不少中國左派學者仍大談革命進化論,質疑抒情的「社會(主義)」性,強不知為知之,與普實克當年的論述相比,只見退化,何來進化?

陳國球對普實克研究貢獻有二。他指出普實克與波西米亞派浪漫主義一脈相承,普氏對捷克「抒情傳統」的渴望促使他在東方尋找共鳴。此外,普實克是著名布拉格語言學派的一員,他以語言學的結構觀分析中國抒情詩,顯示他對布拉格結構主義方法論的熟悉。陳國球比較文學的訓練在此大有發揮;他認為普氏各種觀念,例如藝術「結構」、「成分組合」、社會和美學「功能」等都帶有布拉格學派印記。

其次,陳國球對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三年間,夏志清與普實克的論戰也有深入解析。一九六一年夏氏《中國現代小說史》出版,頗獲好評,普實克卻嚴厲批評夏對共產文學懷有偏見,迴避歷史,因此是「科學方法」的反面教材。夏志清的反駁同樣砲火猛烈。他指責普實克深受左翼教條蠱惑,奉意識形態為金科玉律,以「科學」為名,卻全然忽略文學審美標準以及普世人文精神。陳國球理解二人意識形態鴻溝,但仔細推敲他們的立論後,仍看出對話可能。普實克從來支持「史詩」時代裡的抒情色彩;革命烏托邦理應見群與己的相容而非相斥。同樣的,夏志清批判左翼文學同時,其實頗能欣賞其中乍現的抒情片刻,何況夏志清著名的「情迷中國」(Obsession with China,或譯為「感時憂國」)說本來就充滿了家國情懷。(上)


江惇硯/那些遲到的日子
江惇硯/聯合報
高中吃早餐的時候,往往會想像切開的荷包蛋是一塊被劃開的大陸;從公路和山脈間咬合不平的縫隙,一路向下,小心翼翼地繞過幾片海域的邊緣,抵達較南的地方。

生命中某些看似微小的時刻,事實上是充滿虛幻與奇想的場域,例如十九年來去過的最南之境,新加坡。只是一段轉機的時光,卻拓印出我對於赤道的最初印象。當時在機場等待延誤的班機,百無聊賴坐在候機區的我,抬頭便撞見生命時空的巨大轉移——偌大的電子螢幕上寫著「北緯一度」,自那刻起不再是一個全然遙遠的地理標記。

於是在夏季蒸騰的熱氣中,午後陣雨未降之際,我匆匆離開思想的赤道後北返,領口上還沾有熱帶的潮濕氣味。我一面遙想南方的風景,一面頑強抵抗睡意保持清醒。許多早晨重新想過一遍曾經抵達的地方,懷疑究竟能以什麼來證明自己參與過那些時空?我的身體被困在亞熱帶,思緒與盤中半冷的荷包蛋,被匆忙的現實催促著上路。

八點十分。

剛好錯過早自習、擁擠的人群,以及那些急欲被重新召喚的記憶。


【小詩房】落蒂/夢想
落蒂/聯合報
落了滿地的桐花

渴望伸開翅膀

飛向夜空去飄泊


  訊息公告
哀悼名人心理分析
讓我們深入了解因名人過世而哀傷的心理學。只要有大人物過世,就不難目睹全球滿是呼天搶地的悲傷情緒。然而,你可能會納悶為什麼人們會因為一個素昧平生的人去世而如此傷心。

當野外遇上奢華
儘管需要歷經舟車勞頓、重重險阻,野奢酒店依然引得旅人不遠千里奔赴,為的就是在最原始蠻荒的大地,享受最奢華服務的絕無僅有難忘體驗,伴隨safari(遊獵旅行)衍生的野奢酒店,既能滿足了當代人返璞歸真、冒險壯遊的渴望,同時提供了逃離都市、重啟心靈的絕佳機會。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校園超連結】鍾宜芬 /你笑起來真好看


保健身體重要,可是你知道豐沛心靈更重要嗎?【講義雜誌電子報】供應有機閱讀,讓你的心靈更柔軟。 橫跨東方與西方的資訊撞擊,【英語島電子報】最適合想在英語裡找到知識、趣味和品味的商管人士。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7/01 第4973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校園超連結】鍾宜芬 /你笑起來真好看
【青春名人堂】張英□/網課初體驗
劉洪貞/停電了
 
 
 
心情札記
 
【校園超連結】鍾宜芬 /你笑起來真好看
文/鍾宜芬/聯合報
圖/Emily Chan

笑容是孩子刻意堆出來的

今天有個其他年級的孩子問我:「老師妳怎麼不常生氣?」我不好意思地說:「其實我還滿常生氣的耶……」「可是我覺得妳是全校最愛笑的老師;開學的時候L老師也很愛笑,但是他後來愈來愈愛生氣了。」沒來得及好好回應,孩子已快腿撤退現場。仔細想想,我是真的非常喜怒形於色,撇除有時因為他們太懶散而疏於練習,無力感會像潮汐般一波進一波退之外,「怒」的情緒大多是劇情需要而演出來的,這批孩子實在太有趣,多數時間我都是「喜」的狀態!

我標準的回家功課是每天國數各一項,抓半小時到一小時能完成的量,求精不求多,不走以習題海練等級的策略,也開放孩子充分利用在校零碎時間完成,比如下課、午休,開放同儕討論,甚至在課堂上就會使用當日的回家作業直接練習,所以沒寫作業這件事情,實在很難說服我除了對自己不夠負責以外,還有什麼其他理由。

那天,兩項作業都有大約三分之一的人沒有交,理由有忘記了、沒帶回家、別人不教我,甚至還出現「回家就不想寫了」的說法,我簡直失望透了。初任教師的等級太低,沒來得及配備快速轉換心情的技能,我的笑容被巨大的烏雲遮擋,臉上塗滿失望的顏料板著上課,第一節下課孩子們總是壓低音量說話,指令執行率也來到接班後的最高峰,但氣氛就是不對。我也知道其他孩子無辜,但當時我的最好狀態就是把課規矩地上完。

那是一篇詩化的散文,作者搭配語言節奏,設計了許多類疊修辭以強化情緒並突出主題。在解釋疊字技巧時,我請孩子使用生活例子造句應用,兩三個學習不錯的孩子平穩地類推。正當我要往疊句前進時,一個平時不太發言的孩子舉手,我趕緊邀請他發言,他緩緩地說出:「我作業沒交,所以老師生氣氣。」我忍住笑意,另一個孩子直接類推:「老師生氣氣,所以我嚇到吃手手。」那朵烏雲瞬間被所有的小孩聯手推開,我在台上被孩子的創意逗笑,小孩集體歡呼,下課鐘聲一響,三五個孩子圍在我的桌前唱:「老師妳笑起來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樣。」再用輕盈腳步跑開。

笑容是不經意的牛頭馬嘴

幾個民謠隊的孩子晚上要參加音樂比賽,周三下午學校集合這些孩子並請一些科任老師幫忙梳化,我家訪結束後回校看看孩子華麗變身的樣子。一踏進教室,一個女孩的氣質被衣服襯托了出來,另一個總是天馬行空、不太受控的孩子在束起高馬尾後,也多了幾分文靜的氣質,正閉眼安靜地上妝。我想舒緩即將比賽的緊張氣氛,正面肯定這些參賽的孩子願意幫忙傳承家鄉的樂音,腦袋裡轉出幾句稱讚的話。我看向我們班的班長,他是模範生候選人,幾乎不太需要操心,能把自己的事安排得妥妥當當,我說:「今天這樣打扮起來的你,真是內外……」一時想不起來智慧與美麗兼具的成語,所以停頓了一下,那個天馬行空的女孩睜開大眼,舉起食指,立刻接上:「內外夾弓大立腕!」所有老師都笑出聲音,一位組長一邊爆笑一邊欣慰著:「看來宣導的效果很不錯啊!」

笑容是禮尚往來的

還有一次的國語課,為了介紹《三國演義》的人物,我把網路笑話當作課堂調劑,我問孩子:「曹操字孟德,劉備字玄德,那歌手伍佰字什麼?」我接續他們的沉默相望,淡淡地說出:「伍佰字心得。」多數孩子還沒反應過來,我指向作文簿,知道我又開始講笑話,幾個小孩白眼快翻到外太空了。

我接著說還有下集:「之前我們學過那個撈月的李白,字什麼?」全班答:「李白字太白。」「很好,大家都知道李白字太白,那重新問你們伍佰字什麼?」一個孩子幽默地回應:「老師,伍佰字太難。」

有這樣創意無限的班級,笑容真的不嫌多啊。

【青春名人堂】張英□/網課初體驗
今日登場/張英□/聯合報
打開電腦螢幕,設定好軟體之後,螢幕中跳出一個自己的大頭,看著自己搖頭晃腦的模樣真有些詭異,一時間還無法習慣,畢竟在世界各地因為疫情肆虐,而早已習慣「上網課」這件事一年多後,我到今年六月才開始學習「如何上網課」,還真的是慢了些。

前幾天,臨時被找去課堂分享,要與大家聊聊創作心得與創作方法;不同於以往的是,這次是上「網課」,因為疫情不能群聚,同學們便只能在網路上上課。我提早安裝好軟體,先行摸索所有按鈕和操作模式,時間一到,趕緊去電腦前等待,打開軟體,等待同學一一加入。我對著鏡頭揮揮手和大家說嗨,學生們可以看見我的臉,但學生們全選擇關起鏡頭,所以我只看見螢幕上許多黑色方塊,各自代表一個學生的存在。

網課開始後,先和大家問安,大家好──結果沒有回應。正在沮喪之際,過了三秒聽到窸窣聲,傳來清脆的嗓音。「老師好──好好好好──」但是幾個聲音重疊在一起,好像搶答一樣,一下子又不知道是誰在說話。

沒關係,雖然看不見同學的臉,但我準備了一百頁的簡報檔案,開始仔細說明,一邊介紹一邊提問:「關於這個問題,你們猜我會怎麼解決?」

只有自己在的房間內,當然沒人回應,沒有學生的眼神,沒有笑容或呆愣的神情互動,面對電腦螢幕一陣空谷回音,只聽見冷氣運轉聲。「是的,我就是採取這種方法。」五秒之後,我趕緊自問自答,儘管有些尷尬,但儘量避免冷場。

過了一小時後,我終於習慣這種上課模式──這不就是錄廣播嗎,只是沒有主持人和一隻巨大的麥克風在眼前。結束三小時的講座後,我用盡氣力,頭昏腦脹只想睡覺,隨後想想,反正只能有聲音和簡單的影像,既然如此,學生們其實可以躺在床上,半夢半醒間滑手機上課,也算是這時代一種舒服的學習法。可惜自己當學生時沒有這種上課方法,以前製作影片三不五時必須熬夜趕作業,還要騎車去學校上課,睡眠不足的路程實在是一種風險。

隔天,輪到小一的女兒要第一次上網課,我在一旁協助裝設軟體,個子小小的女兒安靜看著螢幕中的許多同學的臉,沒想到竟然有男同學學狼叫。「凹嗚──」之後,男女同學同時問起。「是誰,誰在叫?」大家問起卻沒人承認,隨後四處哄笑停不下來。看著二十多個螢幕框格在電腦中閃爍,看見許多孩子的臉,都是我在學校擔任故事志工爸爸時的熟面孔,幾個禮拜沒見到他們,也有些想念。

同學們集體測試電腦連線,級任老師溫柔說起想念同學們;我想到老師得要習慣數位上課,還要在電腦螢幕中批改作業,真是非常忙碌。等老師測試完設備,儘管攝影機解析度不佳,老師拿起攝影機對著教室轉一圈,在解析度不足閃著方格子的教室畫面中,時間停在五月十八日離開的那一天,才小一的孩子們隨即此起彼落:「好懷念啊──」

鏡頭對著過往熟悉的教室,圖畫和作業還在後方的布告欄上,大家都在摸索如何面對未知的未來,這樣的生活會到哪一天呢?我想對這些才上小一就經歷如此生活的孩子來說,肯定會成為終身難忘的回憶。

當然,對我這輩大學經歷九二一,畢業遇到SARS,當完兵後遇到次貸風暴,成為父母後遇到新冠肺炎,只要經歷過,真是想忘也忘不掉。

劉洪貞/停電了
文/劉洪貞/聯合報
那一晚七點多的時候,忽然無預警停電。一陣慌亂中,我在客廳放了個充電的立燈,並把未吃完的晚餐趕緊吃完。

由於我家住在靠山的捷運站附近,天黑了,沒有燈,還有雨聲滴答,加上滿山的樹影幢幢,總讓人感覺怪怪的。考慮到這個時間正是下班時刻,許多人出了捷運站就得走這一段黑漆漆的路,為了讓這些路過的朋友有點亮光照路,我在門口掛上兩盞裝電池的LED燈。

或許是我的動作被鄰居發現了,大家也陸續在門口或陽台掛上燈。儘管每一家的燈造型和大小不同,所散發出來的亮度也不一樣,但是目標卻是一致的--要為回家的人,照亮回家的路,帶來一份安全感。

沒想到小小的舉手之勞,會引起鄰居的共鳴,一起為停電的黑夜點上光明。

 
 
 
訊息公告
 
 
 
 
哀悼名人心理分析
讓我們深入了解因名人過世而哀傷的心理學。只要有大人物過世,就不難目睹全球滿是呼天搶地的悲傷情緒。然而,你可能會納悶為什麼人們會因為一個素昧平生的人去世而如此傷心。

當野外遇上奢華
儘管需要歷經舟車勞頓、重重險阻,野奢酒店依然引得旅人不遠千里奔赴,為的就是在最原始蠻荒的大地,享受最奢華服務的絕無僅有難忘體驗,伴隨safari(遊獵旅行)衍生的野奢酒店,既能滿足了當代人返璞歸真、冒險壯遊的渴望,同時提供了逃離都市、重啟心靈的絕佳機會。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