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場時模擬社交場合交換名片的場景汽貸學員可透過自製名片重新認識

想成為什麼樣子的領袖另外汽車貸款方式並勇於在所有人面前發表自己

2021年2月28日 星期日

貓之城邦

聯副電子報
閱讀讓生活永遠不無聊。【大田編輯病】與喜歡閱讀的朋友結好緣,一同激盪出不同靈感,做出更多好書。 【bobo小天才.輕鬆玩教養】針對家長頭痛的學齡前教養問題開闢解決方案,讓家長輕鬆地教導孩子。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3/01 第6976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文學相對論3月 二之一】廖梅璇vs.崔舜華/貓之城邦

  人文薈萃

【文學相對論3月 二之一】廖梅璇vs.崔舜華/貓之城邦
廖梅璇vs.崔舜華/聯合報
日常無常,觀看貓之安生,是我藉以寬慰自己的法門。

每一次犯錯,疼痛,懊悔莫及或心寒若死,

我會伸手探向貓安睡之處,那裡除了溫暖的毛團,

別無他物,使我只能夠也只有一個念頭:

活下去──盡可能好一點地……

1. 貓之夢

●崔舜華

妳聽說過,關於貓和女人的故事嗎?

我也是這樣聽說的: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偏僻而安靜的房間裡,一個女人不停地哭泣著。她的眼淚像末日的預言,悲傷的水浸濕她的頭髮,肩膀,手臂,淹沒了她的腳踝,小腿,水漫漫衍,覆蓋了廚房的地磚和床榻的睡毯,她心愛的手工波蘭織毯的花紋因水光粼粼而在水波下扭曲變形。

女人做好了一切的準備,她預備死在自己的眼淚裡,她的哀愁是如此巨大,那些曾拋棄她的情人、背棄她的朋友、對她一無所知的同事、久年不曾聯絡的家人,沒有一個人能夠理解她萬分之一的憂傷。她是悲啜無盡的Sirens,她優美而節制的哭泣聲迷惑所有離鄉萬里的水手。而她在她自己深海的貝室裡,等待著死亡。

她萬事俱備,唯一沒想到的是──一頭白底橘花的貓竟然在此時跳進了她的陽台,撓著門不停地喵嗚鳴叫。她不得不中止她的啜泣,開門察看,而貓卻大膽而順理成章地踏戶而入,柔軟的長尾巴圈住她細瘦的膝骨,像一隻溫暖的手指,牢牢地撩勾著她即將滅頂的靈魂。

我所聽說的部分暫且停滯在這裡。後來,女人與橘貓怎麼樣了呢?沒有人再提起這個故事。也許貓懼水的天性而讓牠輕輕縱身跳出房間,像無寂的寓言消逝在夜色裡──但也許──也許女人微微動了心,彎身抱起了貓,她的眼淚因此停歇,她不自覺地忘卻了那決絕的傷心,抱著貓打開櫥櫃找出幾片薑糖餅乾──縱使我們知道,糖分對貓而言並不是太好。

我有一隻貓,貓屬玳瑁,小時候極醜極拙,毛髮雜沓,五官不清,個性比螞蟻還膽怯。貓剛來我家時,在床底下足足躲匿了一個多禮拜,僅在我服了安眠藥熟睡不醒時,探出黑黃相間的小臉來猛吞幾口罐頭,隨即縮回屋內最陰暗的角落。我每天反覆叫喚貓的名字──貓啊──貓啊──而她總是睜著一雙玉月色的大眼睛,戒慎地從遠處觀望我。

終於有一晚,貓在我迭聲的呼喚下,從床緣探出半個身子,我才看見她:那麼瘦小,那麼纖細,像一個肉身稀薄的影子。貓埋首碗中,專心地咀嚼著肉塊湯汁,我輕輕地撫摩著貓細緻的脖頸,感覺到她朵頤時滿足的呼嚕起伏。

那陣子,我吃得比貓更少,睡得和貓一樣深沉,經常睜眼望向窗外,已是暮色黯淡。我起身,抽菸,寫字,貓此時已然與我熟悉起來,當我盤腿踞坐在低矮的摺疊桌前,肩膀前傾的吞吐語彙,貓便悄悄攀上我彎折的膝腿,毛絨絨的小手環抱腳踝,作著甜甜淡淡的貓之夢。

從黃昏,直到深夜,貓不時不刻的擁我入眠。我睡,貓便睡,和貓一起睡時,有時候我會流下無法言說的眼淚,熱而鹹的液體割過眼角,鼻梁,嘴唇。這樣的時候,我會望向枕邊熟眠如棉花的貓,不驚擾地握住貓柔軟的手掌,貓微微抽動了一下,接著便由著我。

和貓交握著手心入眠的日子,我想,也許所有貓貓的夢裡都有著那名悲泣無休的女人,而貓們總是在尋覓一道門隙、一線窗縫,如未預告的晚晚的光一般,走進淚眼瀰漫的房間,為了拯救一個心碎的人。

2. 貓別離

●廖梅璇

我作的關於貓的夢,總是在離別,離開我的貓。

我的貓不是我的貓,是街坊鄰居共同餵養的。

群貓性情迥異,但總有一兩隻,與我格外親暱,叫喚時會第一個衝出草叢應聲,對靠近我的同類哈氣,蹭著我的腿,把我的身體劃進牠的王國疆界。當我還躊躇是否該稱呼牠們為我的貓,牠們已經很肯定,我從屬於牠們。我是被選擇的。

曾經有隻貓小兇狠,選上了我。小兇狠是那批幼崽相貌個性最不討喜的,白底灰黑虎斑,嘴巴沾著黃底黑紋,吃東西吭哧吭哧,深恐兄弟推擠間少吃一口肉。放飯手腳慢些,牠就從喉嚨發出低號,於是我給牠起名小兇狠。

小兇狠快滿一歲時,母親被流浪狗咬死了。原先爭奪貓王地位的兩頭公貓平安與鬍秋暫時休戰;平安照顧小貓,鬍秋四處巡視,一致抗外。其他幼貓性情沒有太大變化,唯獨小兇狠消沉內斂許多,不再搶食。有回我試著摸牠後頸,牠哆嗦了一下,發覺人類手掌觸感類似母親的舔吻,背脊才鬆懈下來。

情感由一個部位擴散到另一個。當我順著小兇狠背部一直摸到頭頂,在額鼻之間滑動,牠已經不再是小兇狠。牠會舒服得忽地倒地,伸長脖子,要我撫摸下頦。我伸出食指輕拂,可以感覺毛下脈搏跳動。有時牠瞇起眼,露出雪白肚皮,維持兩腳敞開的姿勢就睡著了,鬍鬚隨著呼吸微微起伏。我不禁疑惑:人類當得起貓如此信賴嗎?人連對待同類都可以非常殘忍。

我不再叫牠小兇狠了,讓他隨父親鬍秋,叫小鬍秋。

小鬍秋愈大愈像父親鬍秋,性格卻像養父平安,有領導者的風範,放飯時讓小貓先吃,有大狗出現,便跑前跑後通知同伴。貓友說她半夜伏案工作,小鬍秋會到她公寓底下喵嗚討食,她下樓才發現後頭跟了一長串貓。儘管小鬍秋仍是愛嬌的貓孩,我總覺得老平安過世後,牠可以接任貓王位置,帶領貓群。

我沒料到我沒有和小鬍秋告別,牠就死了。

那是梅雨的季節,最後一次和小鬍秋玩鬧後,就下起連日大雨。一兩天不見小鬍秋蹤影,所有貓友都擔心起來,因為平日只要一叫,牠就會顛顛跑出來。我們集結了一夥人,輪番搜索小鬍秋可能出沒的區域,從工寮到細窄的防火巷,聲聲叫喚著,張開耳朵捕捉任何一絲回應。黑夜一逕寂靜,喧鬧的人聲彼此交談,他們不傾聽。

尋貓的消息在社區傳開,終於有人出面告訴貓友,兩個星期前,一個大雨滂沱的清晨,有隻貓被車撞死,於是他找了清潔人員收拾屍體,然後一切被雨水沖刷得乾乾淨淨。

沒有血肉的死亡,沒有現場的消逝,只有幾個人見證小鬍秋存在的記憶。

或許正因如此,我總是反覆作著同一個夢。夢裡毛茸茸的小肉掌搭著我的手,我睜開眼,便置身在晶黃貓眼中。我直覺伸出手,想碰碰牠雲朵般柔軟的臉頰,牠一眨眼,我又獨自陷入黑暗裡。

即使離別,也是小鬍秋選擇了我,一遍又一遍。

為何在選擇時,貓可以明快,人卻如此優柔?你覺得呢?

3. 貓安生

●崔舜華

關於小鬍秋的離去,我覺得好傷心。甚至,我能感覺到,那水雨沖刷過,他最後躺臥的地面烙下一小塊空白,那白是慌慌的、晃晃的,被風吹乾又被太陽撫摸,然後敷在你心底,像一片貓影的燙痕。

有一陣子,我經常地搬家,每一個地方我住得都不長,但每一回告別我所賃住了月餘或年餘的房間,我總是感傷的,近乎憂愁。

貓宜安居,忌搬遷、變動、抽離,而我貓阿醜是個異數。貓籠內的她隨著我與紙箱被毯遷入另一個嶄新的毫無氣味的地方時,阿醜往往好奇得要命,從籠子裡伸出黝黑濕潤的小鼻頭,迫不及待地浸入她陌生的空氣,黃澄澄的貓眼四下探詢,確定安全無患害後,一開籠她就竄左竄右,跳床蹬桌,磨蹭著我持刀剖箱的手問東問西,在滿地掏心剖肚的紙壁間快樂地鑽滾。

在不適應新生活的變動這一點上,也許我比阿醜更像普通的家貓──膽怯,焦慮,易受驚嚇,心懷抵抗。

人貓無異,我們都需要日常的儀式性,讓自己安心,安頓,從此安生。譬如,我可以扭開新居浴室的熱水,好好地洗一次溫溫的澡,阿醜則在新鋪就的床被上從胸到爪完整地舔洗過一回;又譬如,我將自己敲打了三年的老筆電安置在桌面中央,兩旁列隊以黑咖啡和未拆的菸包,而阿醜可以嗅嗅剛從箱底撈出來的她的碗水乾糧,我打字她咀嚼,並一起聽一段我們都相當熟稔的拉赫曼尼諾夫,度過半日光陰。

我一再又一再地將自己從熟悉的空間裡拔除、拋擲到另一處陌生的地表上,練習重新養花,煮水,睡著和甦醒。可是,有時候經驗過太多次的離別,要重新建立現實感,並不是一件那麼簡單的事。我很喜歡的冷硬派犯罪小說家說過:每一次告別,就是死去一點點。我們會受傷,那傷疤不輕易癒合,暫時闔攏了,又因為一時輕慢而裂肉見血起來。最後,也許會想著:到底要受過多少次傷,流下多少遍微不足道的血,才足以死得了呢?

比起苟活在世,死亡竟也可能是另一場更加漫長而艱險的壞夢嗎?

我想這大概是我們極有可能遇見的、不得不的、最後的選擇:生或死,苟且或棄權,續期或結束。我們或許將優柔為難揪心結腸,因為生而為人,故注定得握取太多對自己來說、也許太過奢侈的選項;因為緊緊握住了太多,所以沿途遲疑,拖沓,停宕,怎麼說也捨不得鬆手。

如果我們可以一起看向今晝晨午,慵慵冉冉地臥在街角金陽照明處、伸展著懶腰百科大全的貓們,看他們小憩,踱步,追逐,停駐,毛茸茸的長尾巴捲住腳掌,各有各的安生之道,而平衡無爭,而寬容無咎。這樣子,我想也不算是太壞。

人呢,耽嗔癡,傷別離。貓不如此──不忮不求,無所罣礙,本來一無所有,可以一無所懼。

日常無常,觀看貓之安生,是我藉以寬慰自己的法門。每一次犯錯,疼痛,懊悔莫及或心寒若死,我會伸手探向貓安睡之處,那裡除了溫暖的毛團,別無他物,使我只能夠也只有一個念頭:活下去──盡可能好一點地。

如果可以,我也想知道你和貓貓的安生之所,所向何來,你想呢?

4. 淡金剎那

●廖梅璇

想像你拎著阿醜,在台北從一個租處換到一個租處,讓我回憶起以前也有一段流浪的日子,只是彼時陪著我的是從公園撿來的棄兔。

畢業前不久,我搬到一間沒有家具的套房,鋪了涼蓆在地上睡。濕氣太重,兔毛一簇簇脫落,引發我嚴重過敏。前房東忽然來電,說他查到十個月前,我有一個月沒有匯租金給他。我暈暈沉沉邊打噴嚏邊計算,剛給了新房東三個月房租當押金,如果再付給前房東一個月房租,一日飲食就得壓到百元以下。兔子不安地豎起耳朵,身上黑毛禿出圈圈灰白,像一餅餅銅錢。

為什麼不回老家呢?女友每次聽我訴說這個故事,總是這樣問我。

但我想你能理解,為什麼回家不是一個選項。

不知從何時開始,家不再是一個精神上可以安歇的依靠。你原是從這塊泥壤長出的,但在光陰無聲游移間,腳下土地迸開微細裂紋,一吋吋盪開,其間空隙無法修補。浪潮漫過腳趾,你感覺腳底的暗礁在波動,就要運載著你,漂移到未知的地方。你不是不恐懼,但女人似乎都得學會離開那塊曾深愛的陸地,纏繞著海藻,一腳一沉浮往前走。

作為女性,我的生活並不安適,我所餵養的街貓,尤其是女貓,更是在危險中謀生。

小M是母貓小黑的女兒。小黑生性羞怯,只敢趁人離開時,扒拉罐頭肉塊殘渣嚼嚥。小M生得瘦伶伶的,一身麻灰,大眼時時流露驚懼,因著額頭天生繡著一枚M字,我叫她小M。

小M才一歲便被公貓盯上,產下兩隻孱弱的幼崽,她只顧著把幼崽密實藏好,卻不慎把疱疹病毒傳染給小貓。兩小眼睛血紅潰爛,一群貓友只好把牠們撈走送醫,小M哀號著追出草叢,眼睜睜看我們跑遠。

過了一陣子,小M也被誘捕,做了結紮手術。小M放回原地的第二天,我特意去小黑藏身處找她,正好撞見兩貓相逢,母女居然嚇得高高豎起尾巴,各自奔逃。

獸醫院的消毒水繃帶氣味,隱去了小M原本體味,凝聚成陌生形象,讓母女遺忘了彼此,這卻是小M新生活的起始。

除去了生育的負累,離開母親兒女,小M遷徙到眾貓群聚的草叢,莫名纏上我,用陣陣黏糯咪嗚,聲控我餵罐頭,瘦小身形日益豐滿起來。她開始在群貓間規畫自己的地盤,耽耽監視對面街貓死敵胖胖,一眼盯住和我特別親暱的公貓小鬍秋。如果我和小鬍秋親熱嬉鬧,小M就會突地臥倒在我的鞋面上,攔截我與小鬍秋互動。小M從一個可憐的毛團,長成一隻獨立,健康,有點善妒的成熟女貓,連毛梢都泛著潤澤。

我以為小M就在草叢定居了,誰知有一次忘了帶罐頭出來,我去便利商店購買,途中赫然看見路邊停放的車輛底下,一黑一灰兩頭貓,做母雞蹲姿,默默相對,居然是小黑小M母女。

原來小黑因生產太多次,瘦骨嶙峋,貓友索性把她帶回家養胎,生完再結紮原放,調理後總算添了點肉。我偷偷觀察小M與小黑,看不出兩貓是否認出真身,但小黑少了過去護崽的焦慮,淡黃大眼寧靜如黑夜升起的月亮。小M比母親塊頭大,感覺她喜歡待在小黑身邊,無論她是否知道那曾是庇護她的母親。這是她另一個巢穴,另一個家。

當然她隨時可以回到草叢,那是她自己掙來的家。我和她的貓夥伴都在那裡。

女人和女貓要活得安閒,都不容易。穩妥是一種幻覺,而小M嚶嚶輕喚,要我認真揉捏她頸背,細髮飄在陽光裡,染成了淡金。生活灰敗時,想起這淡金剎那,就不至於全然黑盲。

廖梅璇

1978年生,嘉義人。善於失眠,喜陰濕,背對鏡子面朝苔綠,著有詩集《雙耳的對話Dialogue des oreilles》、散文集《當我參加她外公的追思禮拜》。

崔舜華

1985年生,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詩獎、時報文學獎。有詩集《波麗露》、《你是我背上最明亮的廢墟》、《婀薄神》,散文集《神在》。


  訊息公告
百兆電動車商機噴發 誰是新電子五哥?
電動車大勢崛起,提供台廠切入電動車供應鏈的無限想像空間,台廠從消費性、商用電子轉型至高毛利、高成長的電動車產業,宛如找到一條備受期待的成長曲線,包括鴻海、和碩、廣達、台達電、國巨在內的科技業者,都積極地企圖在電動車產業建立不可取代的戰略位置;究竟誰會成為「電動車五哥」?

歐洲民粹運動 與川普劃清界線
對歐洲民粹主義者而言,一向被他們視為成功的象徵與強力支持者的美國(前)總統川普連任失利已經夠糟了,而他拒絕認輸和繼之而起的暴亂,似乎已讓歐陸各地與他志同道合的領導人物前途蒙上陰影。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No.438 「牽手平埔:臺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族文化」特展中的祖靈信仰、回應轉型正義:「牽手平埔展」說了甚麼?、2020年我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3/01 第43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博物館頻道
  「牽手平埔:臺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特展中的祖靈信仰

回想•迴響

  回應轉型正義:「牽手平埔展」說了甚麼?

回想•迴響

  2020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關於人骨的二三事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史前館南科考古館於1月29日推出「牽手平埔:臺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特展」。本次特展以「牽手平埔」作為主題,展現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三個族群的合作,共同復振發揚自己的文化,並努力進行正名。南科考古館期藉由這個特展,讓社會大眾了解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與平埔族群共同譜成多元的臺灣文化。

  特展共有8個展區,其中包含信仰、祭儀、服飾、語言與歌謠、建築以及正名運動等主題。展示文物含括南科考古館收藏之史前西拉雅文化出土遺物、史前館康樂本館典藏之三族織品與飾品。並與部落協會、臺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商借珍藏文物進行展示。

  面臨轉型正義的新時代,臺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透過當代各種形式之族群文化復振發展,爭取族群正名已儼然出現清晰的輪廓。藉由本次的特展,充分表達三個族群所屬的每一個部落,正積極發展與凸顯自己的文化。本次特展展期,自即日起展至110年5月30日,期間亦會安排相關的教育推廣活動,歡迎民眾一同來感受平埔族群文化之美。

文•圖/史前館

 


 

  刻正於南科考古館展出的「牽手平埔:臺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特展,其中有一個單元「重回祖先的懷抱」,提到南部三個平埔族群的祖靈信仰。透過特展的呈現,可以初步認識,不是所有的平埔族群都是「拜壺」的信仰,不同的族群對祖靈也有不同的稱呼。期盼觀眾能瞭解三個族群的傳統祖靈信仰及其差異,進而尊重。  

  在大自然的變化與無常的人生當中,信仰是安定人群的力量。了解信仰與儀式在人們生活當中帶來的意義,也有助於我們認識人們如何面對生存。「牽手平埔」策展小組邀請三個族群的文化復振團體與菁英作為主要徵詢對象,從他們文化復振的經驗與資訊,既提供充實的展覽內容,也在策展合作上開展了正名與轉型正義的腳步。

  要了解現在人們的生活與想法,可以從文化與信仰去理解。但是對於以前人們是如何生活的二三事,在沒有相關記載的描述下,現在能憑藉的第一手資料只能從考古發掘的證據來推測。南科考古館的大量人骨,需要透過相當繁複的研究與整飭過程,才能從骨骸解讀出背後的資訊。參與解讀資訊的過程,無疑是實習期間最讓人難忘的經歷。

 
 

「牽手平埔:臺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特展中的祖靈信仰

文•圖/溫璧綾


吉貝耍部落夜祭中的公廨

前言

  平埔族群是南島語族的一支,其傳統信仰為泛靈信仰,人們相信天地萬物、自然現象和祖先都有「靈」的存在,而傳統信仰是凝聚族群認同的重要元素,尤其在推動文化復振及正名運動上。因此,策展小組在構思展示大綱時,決定將南部平埔族群的祖靈信仰放入「重回祖先的懷抱」中一個單元。但礙於有限的時間與人力,只能以三個族的個別單一部落為代表,進行田野調查及資料蒐集。三個部落分別為西拉雅族的吉貝耍部落、大武瓏族的小林部落及馬卡道族的加蚋埔部落。

一、從私家祖靈到部落守護神

  「祖靈」顧名思義,是指家族祖先的靈魂,原住民相信祖靈最能影響部落族人的吉凶禍福,也能庇佑族人的身體健康、農作物收成及漁獵豐收。

  平埔族群傳統的信仰以祖靈崇拜為主,祖靈可分為私家祖靈與部落守護神。平埔族群並非都「拜壺」,祖靈也並非都為「阿立祖」。平埔族群的祖靈並無具體的形象及形體,而是以壺、瓶、罐、碗、向神座、豬頭殼或石頭等的象徵物代表祖靈。不同的平埔族群對於祖靈也有不同的稱呼,西拉雅族稱之為「阿立祖」、「阿立母」等;大武壠族稱之為「太祖」或「番太祖」等;馬卡道族則稱之為「老祖」或「阿姆祖」等。

詳全▲TOP

 
 

回應轉型正義:「牽手平埔展」說了甚麼?

文•簡文敏/圖•林建成、南科考古館提供


明里部落服飾復振應用於2020年大庄夜祭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於1月29日推出「牽手平埔:臺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特展」,結合史前館保存的考古出土遺物、平埔族群文物典藏,與近代各族群文化復振成果,企圖透過族群主體觀點的文化展示,作為轉型正義的回應。這項展覽應用VR技術及博物館藝術展示的技巧,呈現傳統信仰、祭儀、語言、衣飾、重要文物、正名運動、個人經驗(應用影像)等,多面向展示各聚落的文化現狀,提醒觀賞者,這三個族群在臺灣是從遠古以至「民族誌現在」(ethnographic present)活生生真實的存在,是不能被忽視的事實,意義甚為深遠。

  此種回應轉型正義的展示技巧,從這項展覽籌備與執行的情況就能窺知:策展團隊邀請西拉雅、馬卡道、大武壠各族群文化復振團體與菁英作為主要徵詢對象,這些團體與菁英長期為其族群正名與族群文化生根、落實而努力,其文化的復振經驗與能力,顯然能提供充實的展覽內容。這項安排,巧妙地避開早期平埔族群文化展示經常依靠學者提供他者觀點的歷史文獻資料所做的詮釋;與此相反地,策展團隊充分發揮考古博物館的功能,以史前的考古文物,民族誌方法廣收現有的材料,肯認、接續平埔族群存在於臺灣舞台的事實。

詳全文▲TOP

 

 

2020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關於人骨的二三事

文•圖/賴佩欣


清理人骨

  2020年暑假,基於曾研習文物修護及檔案學相關課程(例如修復方式及建立藝術家檔案),因而有幸能成為文物典藏部門人骨整飭的一員,進一步探究南科考古館的秘辛。

公開的秘室

  南科考古館作為社會大眾認識過去的重要傳遞者,從田野發掘工作流程,延續到進入庫房前所需的文物整飭、典藏與保存維護過程,一一轉換為文字、圖像呈現於觀眾面前。最後在展覽動線上引導觀眾至「秘室」互動區,展示鮮少在大眾面前出現的人骨及文物整飭過程,藉著玻璃及直播系統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為觀眾呈現更多面向的文物典藏資訊。

  實習期間,我主要協助典藏人員從事骨骸進入實驗室的脫模、清理、黏接等整飭工作,協助拍攝記錄、採取樣本送檢驗、填寫人骨測量表等後續研究需要的資料,以及參與館內教育活動。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館藏解壓縮:典藏、採集、轉譯及多元應用
    活動時間:2020/12/22(二)∼2021/4/25(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遊客服務中心
  • 卑南遺址搶救考古四十週年特展
    活動時間:2020/10/15(四)∼2021/2/28(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
  • 拿麼厲害,在部落!
    活動時間:2020/9/21(一) ∼ 2021/9/19(六)週二至週六 11:30-17:00
    地點:
    ◆ Mena'u i Kasavakan 看見建和
    建和部落鹿寮(臺東市建和里建和二街71 巷30 號隔壁)
    十人以上預約參觀請洽Alikay 潘晨綱0925-011-748
    ◆ Venaquan 在小米裡得更新
    拉勞蘭小米工坊(臺東縣太麻里鄉香蘭村10 鄰21 號)
  • 海想聽,成功潮流生活特展
    時間:2019/11/1(五)∼2021/12/31(二)延展
    地點:臺東縣成功原住民文物館(台東縣成功鎮民富路43號)
  • 歌,住著誰的青春:唱出太魯閣族的時代歌謠
    時間:2020/11/21 ∼ 2021/12/31( 週一至週六)9:00-17:00
    地點:萬榮鄉原住民文物館( 花蓮縣萬榮鄉萬榮村124 號)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 歸途 Taluma' ─七腳川(Cikasuan)戰役110周年特展
    時間:2018/12/2(日)∼2022/12/31(四)(週日休館)延展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1樓(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26號)

 》講座 活動報名及查詢

  • 北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內涵-以植物園遺址下層為例
    活動時間:2021/3/2(二)14:00-16:40•本館2058教室
    講者│郭素秋(中研院歷史語言所副研究員),針對植物園遺址下層的出土遺留進行研究呈現,藉之反思臺北盆地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內涵、聚落型態、生業樣貌等;並試提出「大坌坑時期訊塘埔早期文化」這個新的文化命名,來代表北部新石器時代早期之樣相。
  • 台灣考古三問
    活動時間:2021/3/11(四)10:00-12:00•本館2058教室
    講者│趙金勇(中研院歷史語言所副研究員), 考古學「本著土地講歷史」,從出土的考古材料淺談台灣島的三波殖民過去,即最早的人類足跡、首波農人的落腳、以及軍國殖民下的芸芸眾生。

 》教育推廣 

  • 彩繪史前文物創意貼
    活動時間:2021/4/17(六)14:00-16:00•康樂本館學術活動中心
    史前文物變身Q版的樣貌,利用神奇的顏料調配色彩,創作獨特的裝飾小物作品,可以隨意貼在任何平滑面的物品上,讓色彩豐富你的生活,重複撕貼也不留膠痕。
    活動費用│酌收材料費100元│活動對象│國小學童、親子│報名方式
  • 史前館空間共感藝術實驗駐村計畫系列三之二『馬武窟溪-東河遺址群』主題畫作開放預約導覽
    活動時間:2021/3/3∼2021/6/30(每週三、六)10:00-16:00採預約制•本館學術活動中心
    109年藝術家跟著考古學家一起到了小馬洞穴遺址、東河北與東河南遺址踏查,黃亦中藝術家在109年11月的駐村完成了兩幅創作。
    在一片深深淺淺的藍色之間,藝術家將他對馬武窟溪口新石器時代史前遺址的空間感受,一筆筆的描摹下來。溫柔的月光灑在靜謐的馬武窟溪口.我們在這裡懷想曾經生活於此的史前人群,南島語族的祖先。詳情查詢│預約洽詢│(089)381166#399、592
  • 110年度史前館環境教育課程服務
    活動時間:2021/1/1(五)∼2021/12/31(五)
    史前館的環境教育課程藉由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學員從歡樂中學習臺灣的自然生態、史前文化及南島文化。康樂本館自109年起進行展示更新工程,現階段休館中,將環境教育課程經由專業的設計及轉化成外展課程,將博物館帶到學校內。課程涵蓋:
    ◆家在哪裡 ◆搭乘時光機 -史前辦桌「器」 ◆小小考古學家 -「海」是很愛你 ◆小小人類學家 -你「視」原鄉島

    卑南遺址公園結合史前遺址現址、戶外自然空間以及展示廳,發展出多套環境教育課程等著你來探索,課程涵蓋:
    ◆穿越時空話卑南 ◆食事變!變!變! ◆尋找國家寶藏 ◆新角度看世界

    詳情查詢│預約洽詢│ (089)381166#561 孫先生(本館環境教育推動小組)(089)233466#210 張小姐(公園環境教育推動小組)

 》南科考古館

  • 牽手平埔:臺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特展
    活動時間:2021/1/29(五)∼2021/5/30(日)
    地點:南科考古館二樓特展廳

 》卑南遺址公園 

  • 一日監管員—國定遺址互助巡守隊
    活動時間:2021/3/27(六)14:00-17:00•卑南遺址公園
    在你的想像中,「國定考古遺址監管員」是什麼行業呢?平時又需要做哪些事情呢?是拿著望遠鏡監視?走路巡查?還是會使用現代科技輔助呢?國定卑南考古遺址文化內涵豐富,在台灣甚至於放眼東南亞地區來講皆占有重要的地位,保護它不被破壞,其實除了監管員,你我都可以加入保護考古遺址的行列,一起來當一日監管員吧。
    活動對象| 高中以上至成人(免費)│報名方式│網上報名│(089)233466#210 李小姐
  • 2021卑南遺址公園定向闖關挑戰
    活動時間:2021/4/25(日)8:30-12:00•卑南遺址公園
    結合4/18國際文化資產日與4/22世界地球日兩個重要議題,舉辦定向闖關挑戰活動,目前已連續舉辦第三個年頭,廣邀各界喜好定向運動挑戰的朋友與夥伴一同參與,為活動添加更豐富的趣味。 本次活動以電子打卡方式進行,賽制為積分制,每個點位有不同的任務與積分,其中亦包含不同主題的闖關體驗,在時間內取得最多積分者便獲得優勝,優勝者將獲頒精美文創禮品。
    活動費用| 報名費每組300元(含門票與活動相關講師及材料費)│更多資訊查詢
  • 穿越三千年的風—《風暴之子》解謎探索週
    活動時間:2021/4/1(四)∼4/5(一)9:00-16:30•卑南遺址公園
    小朋友寒假哪裡去呢?卑南遺址公園的展示廳除了展示卑南遺址出土的寶貴文物外,還有很多好玩的3D照相與傳說故事哦,拿著我們特別設計的學習單展開一場自由探索的遊戲吧。
    活動費用| 門票費學生15元、成人30元
    活動對象| 國小學童、親子 報名方式| 開館時間現場報名即可
  • 環境教育外展課程【開放申請】
    活動時間:2020/11/1(日)∼12/31(四)
    「在旅行時意外受困在卑南遺址公園展示館的我,遇見了一個名為瓦利的小男孩幽靈,他希望我幫助他找到幾個出土文物,那些文物蘊含著他與族人們的記憶,而記憶可以帶他回到一個叫『海境部落』的地方,但那些出土文物似乎都被研究人員鎖在保險箱內了,該怎麼辦才好呢?」卑南遺址公園限定《風暴之子》實境解謎活動,等你來破解!
    活動費用│酌收材料費200元(附解謎包,另購門票,破關後可獲得特製紀念品)
    活動對象│親子、一般民眾 報名方式│現場報名即可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10年03、04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