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場時模擬社交場合交換名片的場景汽貸學員可透過自製名片重新認識

想成為什麼樣子的領袖另外汽車貸款方式並勇於在所有人面前發表自己

2020年3月4日 星期三

【動物上好戲】並木美砂子/鯨頭鸛的放飯時間


結合物理、化學、生物…等多元化的科學,【科學少年雜誌親子報】精選雜誌內容,給你有趣又好玩的科學知識。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3/05 第4647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動物上好戲】並木美砂子/鯨頭鸛的放飯時間
【青春名人堂】林力敏/預見結局的鳥電影
【繽紛迴力球】呂白水/對發票,因為還有夢
 
 
 
心情札記
 
【動物上好戲】並木美砂子/鯨頭鸛的放飯時間
文/並木美砂子 譯者/張東君/聯合報

牠抓魚的動作真令人心急

鯨頭鸛是動物園裡的明星動物,人氣擋也擋不住。

明明眼神很銳利,看起來很兇惡,但是假如從斜下方抬頭看牠的臉,就看得到圓滾滾的眼睛和大大的瞳孔;鯨頭鸛的眼睛在年輕的時候會帶點黃色,但是隨著年紀漸長就會變成藍色。而牠們令人喜愛的腳及趾頭長度也是有理由的。鯨頭鸛是生長在有著莎草這種高大植物的沼澤中,以捕捉肺魚維生;託了長腳之福,讓牠們的視角很高,可以發現肺魚呼吸時吞吐的氣泡,長長的趾頭也能夠幫助牠們分散壓力,不用擔心自己會沉到沼地裡面去。

鯨頭鸛喜歡吃的這種肺魚,在魚類之中是很罕見的,牠們用肺呼吸,再怎麼樣都得每隔幾分鐘就露出水面呼吸空氣,而鯨頭鸛就是等待那個瞬間去獵捕牠們。

但是假如鯨頭鸛事先就被肺魚發現,那麼便完全沒轍,所以一定得在不被肺魚察覺到的狀態下,以完全不動的姿勢緊盯水面,一旦看到氣泡,捕獵行動就可以在瞬間快速完成。

鯨頭鸛在動物園中的大餐是鯉魚。當鯨頭鸛看到保育員拿活鯉魚來的時候,會很慎重地一步一步接近食物。即使鯉魚是別人放進食盆裡的,對鯨頭鸛來說,這條鯉魚仍是「我自己辛苦找來的」,於是接下來便開始進行狩獵儀式。

即使只有一片葉子掉進鯨頭鸛的食盆中,讓鯉魚咻地潛到葉片下面,原本緊張的空氣也會立刻像是繃緊的弦斷掉一樣。

「啊,突然變得超沒力!」旁人也彷彿能聽見鯨頭鸛這種伴隨著嘆息的聲音。

「要是趕快把喙部插進水裡,就能夠立刻抓到魚啊!」對一旁觀看的人來說,鯨頭鸛抓魚的動作真令人心急;可是,對鯨頭鸛來說,活魚是比任何東西都還要「高價」的。當然,這不是指獵物的種類,而是「狩獵的樂趣程度」愈高就愈有價值。

抓魚的訣竅在於入水的角度

那麼,重新來過。鯨頭鸛在周圍稍微走幾步,再很慎重地一步一步接近獵物(等不及的其實只有遊客而已)。盯緊獵物一陣子(有時候不到五秒,有時候會超過一分鐘),在把腳往前踏出一步的那個瞬間,水光四濺,喙部的前端快速如劍般地插進水裡。不是從正上方,鯨頭鸛抓魚的訣竅,在於從魚沒辦法看到自己的六十度或七十度的角度插進水中。

正當你認為牠們很靈巧地用喙部前端夾住魚頭時,牠們會把臉稍微朝向上方,然後瞬間就把魚吞下去;接著將頭往左右轉動二、 三次,抖動身體之後就完食了。

一公斤的巨大鯉魚在扭動身體想要逃走時的力氣是不可小覷的,但即便這樣,鯨頭鸛也不會讓魚逃走,因為牠們有個容易夾住魚頭的□狀前端,以及周圍是鋸齒狀的喙部,再加上控制這些部位的肌肉都很發達。

讓鳥喙成形的骨頭,是兼具強度的多孔性骨骼,也就是蜂巢構造,鯨頭鸛自然也不例外。所謂蜂巢構造,只要想一下紙板箱的剖面可能就比較容易懂,將摺疊過的紙像蜂窩那樣組合在一起,就算紙再薄,也能夠變得堅固。而喙部的組合構造則更為複雜,不論朝向哪個方向都不容易彎折,又很輕;以鯨頭鸛為首,具有大型喙部的鵜鶘或是東方白鸛等,之所以能夠輕鬆輕快地在空中飛行,就是因為如此。

關於鯨頭鸛

Q.聽說鯨頭鸛在獲得食物的時候,都會把頭低下來,那是在敬禮嗎?

A.那應該是表現方法之一。

雖然看起來像是在鞠躬,但那並不是「感謝」,而是「我對你感到關心」或是「我不帶敵意」的表現方式。在低下頭的同時,也會小幅度地左右擺動頸部。

牠們有時也會喀答喀答地敲動喙部,或是咻咻的低聲鳴叫,那應該是「我對你感到關心,而且心情很好」的表現之一,也可能帶有求偶的意義。那個喀答喀答聲,就跟鸛類等一樣的,被稱為「擊喙」(clattering)。

Q.靜止不動的時間,有什麼意義嗎?

A.那是鯨頭鸛告訴自己「要捕捉了喔」,並且不讓對方察覺「要開始抓了」的重要時刻。

下次到動物園,希望大家一定要親自觀察,看看鯨頭鸛究竟會進行什麼樣的儀式,說不定還能因此親眼見證牠們捕捉獵物的瞬間呢。

「把頭低下來、稍微有點彎腰、把頸部彎折成Z型」這些都是觀察儀式的線索,同時也可以和其他鳥類比較一下,也是另外一種樂趣喔!

●摘自麥浩斯出版《動物園的放飯時間》

【青春名人堂】林力敏/預見結局的鳥電影
林力敏/聯合報
「陽台的鳥巢好像孵出小鳥了。」媽說。這聽來似遙遙的傳說,因為雖然陽台就在客廳外,但種滿花木寸步難行,我至少三年沒出去過,望一眼都沒有過。

幾天後下樓牽機車,赫見腳邊有一具小鳥屍。小小的,張大嘴,灰黑羽毛稀疏零散,細白腿彎扭,末端綻開小小腳爪。不會吧?我抬頭望公寓四樓的我家陽台,熙攘枝葉在涼風裡顫抖。

「小鳥出來巢外了?」我進家門就問。「今早出來了。」爸說。「糟糕,樓下有小鳥的屍體,可能是從我們陽台摔下去的。」我奔向陽台,哇,右邊樹枝蹲著兩隻圓呼呼小灰鳥。真的出巢了。所以也真有一隻罹難了。

孩子們我回來啦──灰身白頭大鳥飛進陽台,啣著黑亮果子。啊啊啊餵我餵我──一隻鳥寶寶踮腳伸脖張大灰橘嘴巴。哼,這麼激動很鳥耶──另一隻鳥寶寶酷酷動也不動。開動囉──大鳥跳到寶寶身旁──給你──果子進了冷靜寶寶的嘴。喂你很鳥耶,扮豬吃老虎──激動寶寶抗議。

這天我常躲在客廳隔玻璃關心。這白頭翁家庭,大鳥在外找食物,隔一陣子回來餵寶寶,餵飽飽,又飛走覓食,是工作在外的雙薪家長,常蹺班回家顧小孩,比許多人類家長更幸福(或更辛勞?)。

「白頭翁吃什麼?」我轉頭問自己的爸爸。近年爸迷上拍鳥,聽鳥友通風報信,拿單眼相機去野柳、烏來追擊珍禽,侯鳥依季節遷徙南飛北飛,鳥友隨臉書消息東跑西跑。爸說這是第二窩小鳥,前一窩在我四月去埃及時孵出來。「同一對鳥爸鳥媽生的?」「誰知道,認不得。」也對,都一副鳥樣。

鳥寶寶以細腳抓住樹枝發呆,我看得開心也驚心──因為樓下的鳥屍。「抓好,不行摔下去!不行!」這是部電影,片頭就有主角死了,預示結局,全片遂忐忑緊張。

鳥寶寶偶爾動翅膀,移位子,傍晚移到陽台外的枝枒,理想墜樓場景。「進來點呀。」我焦慮暗喊,眼看主角上懸崖,卻守護不了他們。天暗,冷冷細雨落。九點,半夜,我不時掀窗簾偷看,兩小團暗影還在。還好,不好,導演太揪心了。

清晨我剛醒就跑進客廳。太好了,鳥寶寶還在。我忙從窗簾裡鬼鬼祟祟掏哀鳳手機當狗仔隊偷拍他們,在自己家成了偷窺犯。開動囉──天全亮後大鳥重新上工和餵食,餵食和上工。

中午寶寶忽飛進陽台裡的花架。下午飛出樹枝我又驚心。天仍微雨,怕翅膀濕不好飛。三點變更常飛。四點一隻寶寶飛出去又繞回來。突然另一隻飛向對面公寓──啊沒飛到──他從懸崖似公寓牆面往下落──天啊──我衝下樓,幸好沒發現身影。「另一隻也飛走了。」我上樓時爸說。可兩隻大鳥仍數度飛回陽台困惑張望──寶寶在哪?他們也不知寶寶飛走了。

這一家從此不見。隔天我幾次搜索巷子無所獲,很好,大概沒摔落,正在天際翱翔,飛向不同結局。只有最初那隻摔落的小兄弟漸漸變小變空,多日後剩細白斷骨,像小白樹枝。漸漸連小白樹枝都沒有了。

後來那鳥巢再孵出兩窩小鳥。成鳥不知是否相同,絕佳廢巢利用。

隔年鳥巢還在我家陽台,我對片廠心想,今年還會有小鳥孵出來嗎?在參謀總長與Kobe遇難,新冠肺炎奪走萬千家庭的今年。在災厄裡死命守護希望的今年。

【繽紛迴力球】呂白水/對發票,因為還有夢
呂白水/聯合報
拜讀林以璿的〈每當想辭職時,我就對發票〉一文,不僅為作者風趣的口吻而會心一笑,也想起了自己對發票的經驗。

每回對發票,我都會先播放能安神的音樂,再以恭敬虔誠的心逐張一一比對。然而,由於頭殼尖尖的緣故,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中超過三碼的經驗。去年對完108年9-10月的發票,我告訴自己千萬不可被「摃龜」這種動物擊倒,兩個月後見。

總算老天有眼,108年11-12月的發票我中了兩張兩百元,一解半年來的鬱悶--可別小看這第六獎,多中幾張亦可解一時之急。

現在,政府不遺餘力地推廣電子發票,相信不久的將來就能實現無紙化的政策,屆時中獎與否只能「被通知」,固然方便也環保,但也多少失去自己對獎的樂趣了。

 
 
 
訊息公告
 
 
 
 
台股防疫大作戰 自救撿便宜
假設這次疫情的台股最低點是在2月3日的11138點出現,那麼台股有機會在2月下旬走出武漢肺炎的陰霾。比較穩健的作法筆者會建議用「2個星期操作法」來操作。

乾拌麵評比大賽!怎麼買看這篇就可以
多樣麵體光速升級,鹹香酸辣拌醬千變萬化,台灣乾拌麵進入戰國時代,選擇性困難的麵麵控別慌,真實試吃評語報你知,一次看遍台灣的伴麵。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防疫不缺席,熱線跟你一起努力


結合物理、化學、生物…等多元化的科學,【科學少年雜誌親子報】精選雜誌內容,給你有趣又好玩的科學知識。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3/05第76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編輯手札
防疫不缺席,熱線跟你一起努力
文章選讀
網氏:結婚真的不是兩個人的事,同志也不例外
蘋人誌:老人家都有情慾 江紹祺 - 方俊傑
【投書】整合失聯移工,才是最好的防疫!
新聞選讀
中央社:5月報稅4改變 同性伴侶首度可合併申報
自由時報:楊郡慈將出任竹縣教育處長 性平團體抗議︰楊反同又反
華視:熱線家庭小組 搭起同志孩子與父母間的橋樑
活動快報
三月分活動快報
支持熱線
支持熱線,為同志做更多事
 
 
防疫不缺席,熱線跟你一起努力
新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讓大家的開春都有那麼點不順。但是熱線依舊謹守崗位,現階段所有活動尚正常運作,但會加強通風、也準備了額溫槍、酒精以及應急口罩供參與者使用,請大家放心。若因著疫情而有所調整,也會第一時間跟大家說明。

希望我們防疫的同時,也不失去與人的連結,熱線接下來也會努力多跟大家有線上的溝通,讓大家有更多元的管道跟我們互動呦!

本期文章選讀,推薦來自網氏的好文,讓我們看看同性配偶首個農曆年是長什麼樣子呢?接著是我們來聊聊關於老的情慾,近期一部香港電影《叔•叔》上映,搭配著本文看,十分應景啊!最後,則是想跟大家分享小編近期看到的好文,熱線關心的從來都不只是同志,移工議題同樣是我們所關注,近期因著疫情而出現關於移工的討論,這篇文章分享給大家。

新聞的部分,是個有憂有喜的節奏。喜的是今年同志伴侶也可以合併報稅了,憂的是暨台北市政府推派出反同立場強烈的勞工局長後,新竹縣的新任教育處長也是反同人士,對於後續性平教育的推動,令人感到堪憂。第三則新聞則是熱線家庭小組的新聞,給大家一個溫馨的結尾~

最後,記得常常關注熱線官網熱線粉絲頁,不錯過各種同志第一手消息啦!

 
 
 
網氏:結婚真的不是兩個人的事,同志也不例外
浩翔夫夫的家居生活。浩翔提供
終於結婚了

算命的說我這輩子不會結婚,但在2019年5月24日,我終於和先生登記結婚了。曾經以為結婚從來都不是選項,而我則在當了14年的「朋友」之後,成為了對方的「配偶」。

不少人問我:「婚前婚後有什麼不同嗎?」這樣的問題對我而言,實在一言難盡。

在法律層面上來說,不管別人怎麼看我們,無論是「感情很好的朋友」,或是「長得很像兄弟的兩個人」,再也無法改變我們是各自的配偶,這件事實;而在現實層面上,婚後的生活其實也沒有多大的改變:我們會到常去的館子用餐,在假日睡到自然醒,偶爾吵架然後合好。期待每個明天,都能有對方的參與,而這些都慢慢地變成了「我們」。「我們」的日子裡,雖然沒有家人出席結婚登記的現場,也沒有婚照、婚宴和蜜月旅行,但至少還有彼此。

只是,除了彼此之外,現實會把我們推到更遠的問題。畢竟,「我們」的生活裡,並非真空的兩人世界,而在華人社會裡,家人和我們的聯繫又是如此密切。那麼,「我們要如何跟家人談及對方」?以及「我們和各自的家人又會是什麼樣的關係」?或是「我們會希望和各自的家人擁有什麼樣的關係」?也都該好好想想。

這麼說來,結婚還真的不是兩個人的事,就算是同志也不例外。

婚前婚後,還真的有些不同了。

沒有「我們」的年夜飯

「我認真想過今年,要不要去你家,或是你來我家。」先生在婚後的第一個農曆年前這麼說道。我說,這得再想想。

儘管老天送了我們「結婚」這個禮物,卻沒有人告訴我們,結婚了以後,又該怎麼和家人相處。妹妹和妹夫結婚時,雙方家長和親友都出席了婚宴,整個世界都對此習以為常;就算婚後,妹妹想回家,也能和妹夫隨時造訪,甚至妹夫還開始喚我父母作「爸、媽」。我先生則依舊叫我父母作「叔叔、阿姨」,就連我們想一起回老家,母親還特地叮囑我們最好是夜晚拜訪,那時候較不易遇到親戚或鄰居。

「還是各自回家吧……」我說。他們還需要一些時間。只是,我不知道,我們得等多久。

於是,第一個農曆過年,我們在各自的家裡圍爐,用手機關心彼此的動態,然後度過了沒有「我們」的年夜飯。

先生在他家貼春聯、在他家和家人一起吃晚餐,吃老媽最拿手的炸年糕;我在我家擦窗戶、我在我家陪父母聊天看電視、我在我家聽燃放的炮竹聲。「新年快樂!」我們在Line訊息裡,收到彼此的新年問候。

「我們」以及……

年後不久,我們回到台北,在熟悉的小館,一起吃了新年裡的第一頓飯。我們談了過年裡那幾天發生了哪些事,那段沒有對方參與的日子,留給彼此用想像去填補。

然後,日子又回到了「我們」,遠離各自老家生活的我們,只能透過電話聯繫遠方家人的我們。

數日後,我接到母親的電話。「他生肖屬什麼啊?」母親問道,我告知先生的生肖和生辰。母親說要為我們點燈,兩個人一起。

過去,我們被視為是分開的個體,而我們也只是各自的「朋友」。然而,今年卻是第一次,我和先生,被一併惦記著。「我們」的名字謄在光明燈上,在溫暖的燈火裡,被家人一同暗自祝福著。雖然和妹妹與妹夫的「待遇」比起來,依舊有段差距,但卻是好的改變。

儘管有時候,我仍會抱怨生命裡歧出的各種挫折與痛苦;但有時候,又覺得沒有這些挫折和痛苦,也不會讓我長出堅毅與勇氣。有時候,我們的確會急於瞭解命運;但有時候,命運或許也有改變的可能。就像結婚,以及「我們」與家人的關係。

因此,我期待,我們能被家人自在地談論;我期待,我們都能以配偶的身分,在先生或我的老家,一起過年;而我也期待,「我們」能從兩個人,成為擁有彼此家人的「我們」,在往後的日子裡,豐富彼此的生活。

希望,這一切都不再是想像,而是真正的參與。

→原文網址

 
蘋人誌:老人家都有情慾 江紹祺 - 方俊傑
江紹祺與一眾長者同志經常參與同志平權活動。
香港電影改朝換代,大製作失蹤,以為本土小品抬頭?金像獎照舊保守。五齣最佳電影提名:《少年的你》與《新喜劇之王》面向大陸;《花椒之味》網羅兩岸三地;關注基層的《麥路人》,也找來郭富城與楊千嬅與人民幣資金。萬綠叢中一點紅,只有《叔.叔》。

以男同性戀者為主題的香港電影,不是沒有,似王家衛的《春光乍洩》,找來張國榮與梁朝偉兩大俊男巨星肉搏,人人接受;像前年的《翠絲》,姜皓文演易服癖變性人,已經有不少觀眾當成笑料。香港市民一如金像獎保守。像《叔.叔》,發生感情也發生性行為的,是袁富華與太保兩位實力派,恐怕很多人未看清楚已經打冷震。電影靈感來自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江紹祺的學術性文章:「我不奢求電影面世後,社會立即產生甚麼轉變。只希望大家對老人問題關心多一點。香港的安老服務,長期以來把老人與性分開,觀念很保守很傳統。事實上,老人家都有情慾,跟他們是否同志,沒有關係。」娜娜粉絲Happy伯,肯定不是唯一一個。

五十幾歲的初戀

江紹祺是位同志,解釋得到他為何醉心研究同志議題。「別說同性戀研究,在香港,性研究也少見。性是禁忌,難以登上大雅之堂,直接去做就可以了,不用討論,更加不用研究。」

江紹祺在英國修讀碩士課程與博士課程,風氣當然不同。從英國回港後,出過一本書,分析香港男同志、中國男同志、在英香港男同志於回歸前後的不同境況。「主要訪問戰後出生的一代人。完成後,開始對戰前出生的一群同志產生好奇。」

那是2008年,想找一班年輕同志現身說法,或者不算太難;想找年過六十的爺爺輩剖白內心世界?要他們鬧鬧黃絲曱甴,容易;要他們談論性取向?儍的嗎?「是很困難,透過同志組織,上網找,連一個願意接受的對象也找不到。直到認識一班為愛滋病患送湯的義工司機,才有眉目。出現一個,便有第二個、第三個。最後,接觸了接近五十個個案,正正式式訪問,也有大約二十個。」

「很奇怪,你以為他們不擅辭令,原來,到真要開口,他們可以好有條理清清楚楚地把自己故事說出來,一說,連續半小時不停口。我問他們:『之前有跟其他人透露過嗎?』『從來沒有。』我覺得他們在內心可能已經說過一萬次,一直等適合的機會和適合的人選。遇到我,我像是第一個讓他們出櫃的人。」

接觸個案夠多,開始發現不少共通點。例如大部份受訪同志有老婆有仔女甚至有孫,有個美好家庭。「可以再細分兩類:第一類,模模糊糊,之前根本沒有同性戀的概念。年輕時,可能試過對同性產生少少觸動,但不覺得是甚麼一回事,順應社會要求結婚生仔,一直相安無事。直到五、六十歲,覺得完成做仔的責任做丈夫的責任做老竇的責任,回顧自己一生有甚麼缺失,才明白被隱藏的,尚待發掘的,是情慾,是愛。」

很奇怪嗎?血氣方剛時,可以把情慾放開一邊;到一把年紀,才冒險去公廁尋找真愛。「訪問過一位伯伯,五十多歲,遇到一個細自己20年的同性情人,都三十有多了。伯伯說,是自己的初戀,個心會卜卜地跳,像16歲青少年。跟這個男朋友一齊,好開心,人生從來未試過。不過,要他離開家庭?不可能。在這群同志心中,家庭是自己一生的豐功偉績。愛情虛無縹緲,愛情脆弱,不可能為了一時三刻的激情,放棄一樣經營多年的屬於自己的溫暖感。」

可是情慾是一種不易受控制、不能用理性輕易壓下的感受。「到難以自控之時,他們情願偷偷摸摸去桑拿浴室解決。為年輕人提供服務的桑拿,夜晚最多顧客;有一兩間專門給老人家的,下午最旺場。因為,一到五點,他們要返屋企陪老婆。」

單身同志更淒酸

另一類,是自小已經很清楚性取向,但難以抗拒社會期望,多數試過無數次相睇後,推無可推,隨便結一結,很快離婚。「他們很可能也有家庭生活,例如跟兒子同住。訪問完成,出了書後,我試過上門探訪其中一位伯伯,他有自己的房間,房間入面有個櫃桶,櫃桶入面有個曲奇罐,罐入面放了一本書,用雞皮紙包住,是我那本著作。大部份受訪者都不想我接觸他們的家人,他們很有信心,覺得老婆仔女對自己的秘密一無所知。透過社工,我知道伯伯的兒子一早知情。只是,為了維持家庭,所有人也選擇保守秘密。」

江紹祺說,老同志們不會去基吧,只會去上樓的封閉式桑拿。一來自覺跟年輕同路人格格不入;二來基吧太開揚,而他們認定自己不見得光。既然防範意識深重,為何紙還是包不住火?「你跟一個人相處多年,沒有理由看不出少少蜘絲馬迹。未必知道他在出面另有女人還是男人,但肯定知道他有些心事不可能跟家人分享。」

要花費一生來假裝保守秘密,實在痛苦;如果是我,倒不如引刀成一快,沒有家人沒有責任,還來得瀟灑。「以我的觀察,從來未結婚的單身老同志,故事往往更加淒酸。」

「你不要忘記,很多老同志其實不算肯定自己的性取向,他們可以很愛自己的太太,兩個人關係好好,如常發生性行為,整個過程,不是太過難以接受,或面對。」

「那班伯伯,大部份是教育程度不高的低下階層。沒有家庭的話,可能一直找不到同志伴侶,也有可能同志伴侶已過身;到年老了,身體開始衰退,就會遇到一般獨居老人的困難。他們多了一層性取向的包袱,挑戰更多。有位行動不便的伯伯,接受屋邨內志願機構提供的送飯服務,知道該機構有宗教背景,好驚,驚到將放在家中的男人相片全部扔掉,怕給人看到,更怕有朝一日去世時,給人揭穿秘密,會給街坊指罵為死基佬。」

受過高等教育的上等人,也不代表沒有煩惱。江紹�韖t有一個個案,受訪者出身富裕,讀過大學,在那個年代,不常見。也因為家境,父母的期望特別高,希望兒子循規蹈矩。「他只好扮直,佯稱在外地有妻子有兒子,跟他相處廿多年的伴侶,則扮作他的私生子,用一個謊言掩飾一個謊言,再用另一個謊言掩飾新的謊言。他已經考慮清楚,人生最後一個謊言,就是欺騙家人,把遺產留給那個所謂的私生子。」

原則上,寫了英文論文,之後再出一本中文書籍,大功告成。江紹祺已經無法抽身,組織了「晚同牽」,每月跟一班老同志茶�禳A除了讓他們帶些陳年桑拿套票、戲院門票之類舊物緬懷一番,更實際功能是請些律師上來講解如何訂立遺囑之類。現時共有百多位成員,有老有嫩有同志有非同志。當前急務,是希望改善到香港的安老服務。

「在香港的安老院,即使兩夫婦,也需要分層居住。在他們眼中,老人家好像沒有情慾。我用中文寫書,現在再被改編成電影,就是希望讓更多香港人知道社會上有一班被忽略的人,面對如此的困難,希望引伸到大家的討論。」

已經跟性取向沒有直接關係。當然,身為同志的話,避忌更多。江紹祺認為香港社福界從來沒有關心老年同志,力圖爭取開設同志專屬安老院。不是自相矛盾嗎?明明強調大部份老同志死不願出櫃,你要他們走入同志安老院,不是自己把標籤貼在身上?「有好多伯伯開始接受到自己,他們選擇同志安老院,可以起積極的帶頭作用。當然,長遠來說,同志服務如果融入到普通安老服務,最理想,根本不用刻意設立專為滿足某類特定人士需要的中心。像去酒吧,社會接受到的話,同志去直吧,一樣可以跟伴侶開開心心,跟同志朋友飲酒吹水。」

畢竟年輕一大截,對於性取向,沒有甚麼不可以宣之於口。江紹祺較近期的一份題目,是比較中港台三地的90後同志,結論是大部份受訪者也重視個人需要遠高於滿足社會責任,跟戰前出生一代,彷彿兩個世界。「能夠忠於自己,畢竟是一件值得開心的好事。不過,自從我接觸過上一輩的同志後,多了體諒,多了了解。很多人認為今時今日如果還有同志不肯come out,是有點不負責任。我不同意。每個人有不同考慮,如果come out不是你杯茶,不要come out。」

我只想問多江紹祺一句:那班一生為性取向戰戰兢兢的伯伯,看�荍A這一個對性取向無畏無懼的年輕人,究竟有甚麼感覺?「或者,他們或多或少也會羨慕我吧。我們這一代,行的路,遠遠不及他們行過的迂迴。」在很多範疇上,世界好像不斷倒退;總有些例外,是有點進步吧。

→原文網址

 
【投書】整合失聯移工,才是最好的防疫!
台灣忙於防疫的同時,是否也照顧到境內移工的安全?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疾管中心公佈的新冠肺炎第32例,是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因為在醫院擔任第27例感染者的看護而被傳染。當防疫中心公佈她是來自印尼的「非法」移工後,引起了社會恐慌,地方政府也宣示要加強查緝。

全國目前有5萬多名失聯移工,因為仲介費債務、勞動條件不佳等各種因素而離開契約雇主、逾期居留,與官方體制失去聯繫。但他們仍在台灣社會的不同角落提供重要的勞動服務。尤其許多家庭在面臨緊急醫療需求、或是轉換外籍監護工的空窗期,不得不聘用失聯移工來擔任臨時看護。

外籍移工由於語言隔閡、訊息不足,不容易取得充分的防疫資源(可參考汪英達〈移工能以實名制購買口罩嗎?〉),失聯移工更因為身份限制、沒有健保卡,難以買口罩或就醫。以第27例來說,該醫院的其他專業醫護人員都沒有受到感染,只有提供貼身照護的移工被傳染。暴露在更大病毒風險下的失聯移工與臨時看護,需要我們進一步延伸全民防疫網來接住他們。

不要對立,不要肉搜,才能說真話

指揮官陳時中多次強調「沒有人願意生病」,移工也是人,同樣不希望生病。尤其是失聯移工,一旦生病,不僅會丟掉工作、背負債務,現身接受治療時還必須承擔高額醫療費用、被遣返回國等極大代價。

這兩天,一些地方首長發言強調嚴格查緝非法外勞,卻與陳時中說的防疫原則背道而馳。我們對於「嚴格查緝」的有效性保持存疑,否則為何還有5萬多名以上的失聯移工尚未找到?更重要的是,在沒有任何誘因、只有懲罰的機制下,大張旗鼓在台灣各個角落肉搜這5萬多名失聯移工,他們只會試圖躲得更隱密,生病也不敢就醫,防疫漏洞會更大。

此外,疾管中心公佈了第32例的詳細行程,目的可能是要提醒國人,如果剛好在這些時段出現在這些地方,需要自己注意一下。不過這個類似「肉搜」的新聞發佈,只會讓失聯移工更驚嚇,不願意說真話,也無助於疾管中心去掌握他們的行蹤,同時更引起國人對於失聯移工的恐懼心理,無形中也造成更多的種族歧視與刻板印象。

提供支持,整合失聯移工

為了有效防止疫情擴散,我們呼籲政府,以提供醫療支持、重新建立連結、給予合法工作身份的方式,讓失聯移工可以在身體出現不適時勇於就醫,而非躲藏起來,以避免更大規模的傳染。我們有以下建議:

1.各級政府應以「協助支持、鼓勵主動到案」而非「查緝、追捕」失聯移工為原則。

2.協助沒有健保的失聯移工取得必要的防疫資源,尤其是擔任高風險醫療照護的移工。若有疑似感染的狀況下,應給予免費且必要的醫療資源協助。

3.在一定期間內,失聯移工主動到案的話,可以酌情免除驅逐出境、禁止再度來台工作的處罰,並給予轉換合法工作的機會(如同其他移工,契約每3年更換一次)。

4.檢討目前制度,在雇主無過失的狀況下,不因移工失聯而凍結其聘僱資格。對於聘用失聯移工的雇主,也可酌情免予處罰,以鼓勵雇主與失聯移工一起加入防疫工作。

移工是台灣生命共同體的一部分

不論身份合法或非法,移工廣泛在農村、工廠、醫院、家戶、國家重大建設工程……各個角落協助台灣社會的運轉,他們付出的辛勞與工作風險甚巨,維護他們的健康與就醫權利,是我們對這些離鄉背井的勞動者最基本的感謝與敬意。

上述措施可以帶來政府、雇主、移工的三贏,不僅能夠修補防疫漏洞,也可以創造合法合理的移工勞動環境。病毒的危機,可以成為我們改變社會體制的契機,我們應全面審視現有的移工聘雇制度,以及移工邊緣化的勞動與生活處境。防疫也凝聚大家的團結,移工是台灣生命共同體的一部分,唯有同舟共濟,才能安全渡航。

(作者王宏仁為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吳嘉苓為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曾嬿芬為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藍佩嘉為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陳炯志為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博後研究員。)

→原文網址

 
 
 
中央社:5月報稅4改變 同性伴侶首度可合併申報
綜所稅即將於5月申報,會計師提醒,今年有4項改變,多出長照扣除額、「名模條款」可使用,免課稅基本生活費調高,同性伴侶也首度可合併申報;民眾若想運用長照扣除額,應妥善舉證適用資格。

…閱讀全文

 
自由時報:楊郡慈將出任竹縣教育處長 性平團體抗議︰楊反同又反
綠黨新竹縣議員余筱菁(前著黑色外套者)今天號召多個性平團體一起到縣府抗議新任教育處長楊郡慈任命案,要求縣長楊文科收回成命。(記者
鄧筑媛說,去年同婚通過迄今短短7個月,全台已經有2939對同志配偶登記結婚,其中新竹縣就有67個同志家庭誕生,是6都以外,全國僅次宜蘭第2多同志家庭的縣市。

她說,我們的法律跟社會都進步了,可是政治氛圍卻沒有相對的改變,從日前看到台北市任命1個反同的勞動局局長,現在新竹縣又任命了1個毫無教育行政專業、也毫無性平意識的教育處處長!她說,看到楊郡慈被任用,她看到的是政治氛圍不夠重視性別平等的困境。

鄧筑媛還說,前述同性家庭的孩子他們慢慢也要進入教育體系,未來的教育內容如果仍要教導「同志是不需要存在的」,或是教導「孩子有不同性別就是要讓小孩變成不同性別」等錯誤觀念,這對縣民、同志家庭都是侵害、不是尊重。所以她要呼籲縣長重新任命具有教育行政專業、具有性平意識的教育處處長。

…閱讀全文

 
華視:熱線家庭小組 搭起同志孩子與父母間的橋樑
熱線協會提供同志及同志父母諮詢及服務。攝影/陳奕妘 從接線出發 承接同志的煩惱苦痛
「同志這樣的一個孩子,誕生在我們的家庭,一定是上天給了我們某些任務。」苗媽媽說。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從電話接線出發,至今成立九個小組分別提供服務給不同狀況的LGBTQ+族群服務,其中家庭小組以同志親子關係做出發點,小組自二まま三年成立以來所幫助的父母們更透過「親愛的爸媽」,提供同志父母諮詢,彼此互助陪伴。

…閱讀全文

 
 
 
三月分活動快報
來點選熱線月曆,一網打盡最近的各種活動消息喔!

也提醒大家,2020年的熱線募款感恩會時間也已經確定,大家可以先記下來呦!

07/25 台北場募款感恩會,分為兩場 14:30 (下午場)、19:30(晚上場)@ ATT SHOW BOX

09/12 高雄場募款感恩會,19:30@SPERO高雄

 
 
 
支持熱線,為同志做更多事
熱線為社群繼續努力,也需要依靠著社群的支持,如果你認同我們,歡迎你支持熱線做更多事情,支持熱線你可以:

信用卡捐款

ATM轉帳

郵政劃播

電子發票愛心碼:0609

王道銀行彩虹認同卡

小熱鋪 HOTLINE SHOP

了解你的支持所促成的改變:熱線歷年工作報告書

認識熱線20年:20週年專刊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