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場時模擬社交場合交換名片的場景汽貸學員可透過自製名片重新認識

想成為什麼樣子的領袖另外汽車貸款方式並勇於在所有人面前發表自己

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

【飲膳札記】鄭培凱/閩中茶品天下高

聯副電子報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8/26 第8565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飲膳札記】鄭培凱/閩中茶品天下高
【當代散文】羅青/「恐怖分子」陳教授(下)
【慢慢讀,詩】蕭蕭/茶澤

  人文薈萃

【飲膳札記】鄭培凱/閩中茶品天下高
鄭培凱/聯合報
閩中茶品天下高。(圖/AI生成/柳佳妘)

▋工夫茶溯源

關於閩南潮汕工夫茶,網上有許多資料,有的詳細論述工夫茶的茶器,有的鋪陳飲茶的步驟與程序,還有一些文章探討工夫茶的起源,說有上千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我總是覺得奇怪,為什麼起源於明清之際的工夫茶,迄今也有四百年歷史,不可謂不久遠,還非要編派它提前一千年問世,硬說起源於唐代或宋代。有人說陸羽《茶經》對茶器與茶飲的描述,仔細列明了茶具的規範,更強調茶飲的儀式性,顯示了喝茶要講究工夫,所以是工夫茶的源頭。還有人說,蘇軾的弟弟蘇轍有詩,說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可見宋代人喝茶特別推崇福建的茶飲方式,讚賞福建人傾身事茶,一絲不苟,完全忘記了勞累。因此,這種具備高級飲茶工夫的喝茶法,北宋時期已經在福建流行,一定可以作為工夫茶源起於唐宋期間的根據。

其實都是亂彈琴。溯源工夫茶的歷史,一定要先定義什麼是「工夫茶」,不能拿著「工夫」兩個字,在歷史的進程中瞎找古人喝茶下過工夫,就指鹿為馬,隨意偷換概念。現代「工夫茶」所喝的茶葉是發酵的芽葉茶,講究的茶器是景德鎮與德化系統的瓷器,更喜歡使用紫砂茶具。這些工夫茶使用的茶葉與器具,都是明清以來才出現的近代產物,在閩南潮汕地區受人推崇,與唐宋時期流行大江南北的煎茶、點茶、鬥茶,都使用研末之後的末茶與當時盛行的茶器,毫無關係。更明確的考古文物證據,指明唐代推崇的祕色瓷茶器,是浙江上林湖區製作的越窯青瓷,而宋代最講究的點茶與鬥茶器皿,則是建州(建陽地區)出產的黑釉建窯,也即是日本茶道訛傳的「天目碗」。歷史文獻也明白記錄,唐宋期間主流的高級飲茶方式是製餅研末,最珍貴的茶產在唐代有「蒙頂第一,顧渚第二」之說,宋代則是今天建甌一帶的北苑御茶園及鳳凰山壑源諸焙。這一切歷史證據,都清清楚楚顯示,我們現在盛稱的「工夫茶」,無論是使用的茶器、發酵的茶葉與沖泡的方法,都與唐宋飲用末茶的方式,不但毫無關聯,甚至可以說是南轅北轍,風馬牛不相及。

▋陸羽《茶經》對飲茶的講究

非要說陸羽飲茶因為有修養,極具工夫,所以是工夫茶的濫觴,或說蘇轍有詩為證,可以確定福建人喝茶品級最高,所以是最具工夫的工夫茶,完全是玩弄文字遊戲,視歷史事實為無物。說古人喝茶講究工夫,所以是工夫茶的起源,這種粗糙的思維,混亂的邏輯,再往前推進一步,就變成《神農本草經》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編按,一說《格致鏡原.卷二十一》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工夫茶可以躐等溯源到神農;或說中國從古就講陰陽五行,所以電極的發明與相對論的認識,可以上溯到伏羲氏。晚清時期捍衛傳統的保守派,動輒就說西學源出中國,完全是民粹主義的邏輯思維,只因感到自己當前生活習慣的卑微,就找「自古以來」的源頭,挽救文化自卑的心理。其實,茶飲始自中國,是個不爭的事實,在幾千年的演進中有過多元的發展,是中國先民為人類文明生活改善的偉大貢獻,足以讓中國人感到自豪,增強民族文化的自信。為什麼非要扭曲歷史,硬說閩南潮汕工夫茶起源於唐宋時期呢?

我們先來仔細讀讀陸羽《茶經》是如何講究茶飲的步驟,下了什麼工夫來喝茶。《茶經.五之煮》:

凡酌至諸碗,令沫餑均。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輕細者曰花。花,如棗花漂漂然於環池之上;又如迴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雲鱗然。其沫者,若綠錢浮於水湄;又如菊英墮於樽俎之中。餑者,以滓煮之,及沸,則重華累沫,皤皤然若積雪耳。

把這段文字譯成白話,就是:「飲酌之時,茶湯倒進碗裡,要讓沫餑均勻。沫餑,就是茶湯的精華。精華薄的,稱之為沫;精華厚的,稱之為餑。細輕的稱之為花,就像棗花漂浮在圓形的池塘上;又像曲折回環的潭水新生了青青的浮萍;又像爽朗的晴天點綴著鱗狀的浮雲。茶湯的沫,有如水邊浮著綠色的萍錢,又如菊花落在杯中。茶湯的餑,是以茶滓煮的,煮沸之後,累積層層白沫,皤皤如白雪。」可見陸羽茶飲講究的工夫,是如何讓末茶煮出來的茶湯,保持沫餑均勻。沫餑浮在茶湯上的視覺美感,讓陸羽聯想到棗花漂浮,像曲折迴環池塘的青萍,像晴空上的魚鱗狀浮雲,像水邊的萍錢,又像落在杯中的菊花,而沫餑累積層層如雪的白沫,更是令人欣然。陸羽烹茶,是下了工夫,講究沫餑漂浮在茶湯之美,與明清以後從沖罐倒進茶盞的工夫釅茶完全不同。

▋蘇軾、蘇轍以茶入詩

再來看看蘇轍的「閩中茶品天下高」。這句詩出自〈和子瞻煎茶〉一詩(見《欒城集》),全詩如下:

年來病懶百不堪,未廢飲食求芳甘。煎茶舊法出西蜀,水聲火候猶能諳。相傳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君不見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又不見北方俚人茗飲無不有,鹽酪椒薑誇滿口。我今倦遊思故鄉,不學南方與北方。銅鐺得火蚯蚓叫,匙腳旋轉秋螢光。何時茅簷歸去炙背讀文字,遣兒折取枯竹女煎湯。

蘇軾與蘇轍兄弟倆,都喜歡喝茶,喝的也是末茶,不過講究的是擊拂拉花,造成沫餑久聚不散的鬥試效果。他這首詩指出,北宋茶飲有地域多元化的現象,在蜀地與南方福建或北方俚俗飲法,各有其傳承,但喝的都是末茶。他指出的「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是當時士大夫最講究的點茶與鬥茶飲法,在蔡襄《茶錄》中描述「點茶」,說得很清楚:「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建人謂之雲腳粥面。)鈔茶一錢七,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入環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蘇軾〈試院煎茶〉形容擊拂出飛雪般的乳花,也寫得極為傳神:「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後來陸游〈試茶〉一詩中說的:「北窗高臥鼾如雷,誰遣香茶挽夢回。綠地毫甌雪花乳,不妨也道入閩來。」也顯示南宋福建茶飲講究工夫,是在兔毫茶甌中擊拂出雪花乳,與明清時期的工夫茶大相逕庭。

▋工夫茶三種必備條件

工夫茶起源於明清之際,資料很多,周亮工在《閩小記》及他詠武夷茶生產過程的詩中,清楚指明,武夷茶由明代流行的新採春茶在清初變成發酵陳茶的過程。工夫茶出現的關鍵,是使用的茶葉是烏龍系的發酵茶,以及茶人盛讚的孟臣壺與若深杯。寫《台灣通史》的連橫深諳工夫茶之道,在他的〈茗談〉中說:「台人品茶,與中土異,而與漳、泉、潮相同;蓋台多三州人,故嗜好相似。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品茗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他在《劍花室詩集》中,詠工夫茶:「若深小盞孟臣壺,更有哥盤仔細鋪。破得工夫來瀹茗,一杯風味勝醍醐。」還有一首詠茶詩寫道:「新茶色淡舊茶濃,綠茗味清紅茗穠。何似武夷奇種好,春秋同挹幔亭峰。」綜合連橫對工夫茶的描述,可見清末民初工夫茶流行的情況,特別強調了三種必備的物質條件:武夷茶、孟臣壺、若深杯。他在詩中還提到,襯托工夫茶的沖泡,哥窯瓷盤更能顯出腔調。當今膾炙人口的工夫茶四寶:潮汕爐、孟臣罐、玉書煨、若深甌,在連橫的論述中並未明確出現,想來是清末民初之後逐漸成為約定俗成的概念,在一百多年之後的今天,成了大眾心目中「自古以來」的歷史經驗。

武夷發酵茶、孟臣紫砂壺、若深小瓷杯的出現,都在明末清初之際,不可能上溯到唐宋時期。因此,討論工夫茶的歷史,最好還是從清代開始,不必拉上陸羽、蘇軾、蘇轍等唐宋名家,以壯聲勢。


【當代散文】羅青/「恐怖分子」陳教授(下)
羅青/聯合報
趙之謙〈北碑楷書五言聯〉。(圖/羅青提供)

前情提要:羅青/「恐怖分子」陳教授(上)

「浙派」的東西,當時價錢不高,但像張平山(1464-1538)這樣,與吳小仙(1459-1508)、周東村(1460-1535)同時齊名的明代中期名家,價錢也便宜不到哪裡去。況且美國的班宗華(Richard Barnhart, 1934-)與紐約大都會美術館,正在籌備為「浙派」翻案,舉辦大展。自從消息走漏以來,連正德年間三松蔣嵩的東西,都漸有水漲船高的意思。

「這件東西,拿來賣的人說是平山郁夫早年學習『南畫』時期的臨摹之作,只要台幣五萬。這幾年他在大陸那邊很紅,要是近期的作品,五十萬也不止!」

「平山郁夫學過『南畫』?」陳教授搖搖頭,自言自語的說:「沒聽說過,這倒是要研究研究。」

「這真是太好了,我說嘛,這樣的畫,只有像陳老師這種有學問的人,才能真正欣賞研究。那些張口閉口隨便喊『假』的人,實在是連書畫的邊,都沒有摸到,就在那裡胡亂號稱專家,簡直笑死人。」

「經你這樣一說,這件東西,我好像非買不可了,怎麼樣,打一個折吧,既然別人都不要,我正好拿回去作研究教學用。」

「陳老,你真的要?」

「要是價錢可以,可以試試。」

「哎──呀──!陳老,這件東西在我手中已壓了半年多,至少要七萬才夠本!我這裡開銷大呀!」

「我看你進價不會超過兩萬,四萬可以出手啦。」

「唉呦,陳老,你真會開玩笑,我這個店面,租金貴得嚇死人,幾個月撐下來,賠都賠死□。」。

「四萬五,是我兩個月的薪水呢!」

「好了,好了,五萬就五萬,賠本支持你教學研究啦──陳老──師!」

「好,可以,你等一下,我到旁邊郵局去提錢!」

陳教授在餐廳小樓上,對我展開他的戰利品時,老花眼鏡片下,閃爍出一道狡黠的光芒,看他噘著嘴說:「郁夫的畫,怎麼會落款『平山』?」一臉躊躇志滿的樣子,真像一名剛剛得手的「恐怖分子」。

(三)□尾跋:字對下聯變身橫額

三十年後,2013年,香港拍賣公司拍出了一幅趙之謙的五言楷書橫披鏡心,墨色筆法,靈動精采,紙本底子,完好如新,以276萬港幣高價拍出。

從拍賣目錄上所精印的作品彩圖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橫額最左處,趙之謙款識鈐印之後,出現了吳湖帆的三行尾跋。具體內容,與我當初在那條下聯中所看到的,完全一樣,只是在「戊寅冬日張心秋兄購得此聯於郡城亂離中」一句裡,「得此聯」三字,消失不見了。

是的,「得此聯」三字,非消失不可。不然,趙之謙這件楷書謝靈運五言詩句「橫額」,就寫不成了。

後記:謹以此文懷念陳道生先生(1931-2020)。陳先生為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曾任台北市立大學教授,精研國學之餘,熱愛文物收藏。據其高弟但昭偉所撰〈我所認識的陳道公:大時代中的一道燭光〉云:「道公除了在學術上的成績外,在生活上我也記得幾件事。一是道公有收集近代名人墨寶的雅興。我記得他在木柵自宅附近,另外購置了空間,專門來收藏他所蒐集的名人墨寶。我參觀過一次,其中有防潮裝置。他還從中抽出梁啟超的書法給我們看,想來所費不貲。」(台北市立大學《教育論叢》第九期「陳道生教授紀念專刊」)

【慢慢讀,詩】蕭蕭/茶澤
蕭蕭/聯合報

1.色澤

天選的一心二葉

新穎的穎、厚實的實

總是老吾老祖母,幼吾幼小孫

共同翻飛著歲月


2.光澤

日月、冷熱、動靜

循環著轉深年輪,滲出光

在一層一層葉面上銀亮


3.手澤

唐風宋韻到明清,越清

心,靈,且輕盈

你將血脈揉入葉脈,文文誦經聲


4.潤澤

千絲萬縷天上來的雨滋潤了我

千絲萬縷進入你,你的筋你的脈

你的過去與未來

千絲萬縷我滋潤你


5.恩澤

陽光隨意照著 □白雲,白雲隨意來去

隨意穿越紅土

紅土,隨意黏隨意酸隨意赤隨意紅

隨意丹丘生

隨意隨你 照或不照汗青


6.德澤

斤斤計較水溫,計數浸泡的秒數

卻不計量手上水泡厚繭

那嫩皮又聳高幾許

只想著面對面的你

順口、順喉、順心嗎?這茶這人生



  訊息公告
台人赴日韓工作暴增68%!日本積極攬才掀赴日就業潮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資料,台灣赴日韓工作的人數在過去一年暴增約 68%,增幅居各國之冠、創下歷年新高,形成前所未見的赴日就業熱潮。相較其他國家,多數台灣人才熟悉日本文化,且有意願於日本長期發展、生活,而非僅是短期體驗或賺取收入,因此日企對台灣人才普遍接受度高。

Actually, just, thanks…..你以為「很有禮貌」,對方卻覺得你怪怪的?
職場中,大家經常想要禮貌一點,講話時會特別加入 please、just、actually、thanks 等看起來很無害的字眼。但你知道嗎?這些詞用得不對,不但沒有加分,還可能扣分,讓你的語氣顯得不專業、太被動,甚至讓對方誤會你在反駁他、催他、或敷衍了事。我們整理了五個最容易用錯的「禮貌英文」,它們會讓語氣生硬、過於退縮,或無意間表現出冒犯。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