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驗發展出來的野地醫療
野生動物獸醫師的個性常被描述為「大而化之」,這並非沒有原因。舉例來說,野生動物的體型可以大到以噸計算,因此你經常會看到野動獸醫直接蹲在地上進行診療,從傷口清理、檢查到外科手術……樣樣就地完成。
地板就是我們的診療台,走到哪,用到哪,從來也沒覺得驚奇,直到有一次與一位犬貓獸醫的朋友聊天,他提到:「國外有個野動獸醫,每次治療動物都在地上做欸!」我才突然意識到,原來我們的日常,竟然在他人眼中這麼不尋常。但事實上,這正是我們工作的現實——面對龐大的動物,無法使用標準診療台,只能因地制宜、當機立斷,逐漸發展出一套套「野地醫療」的臨場應變辦法。
有一回,照養員通報有隻直角劍羚腹上有傷,請我前往查看。一到場,幾乎要暈倒:劍羚的腹部破了個大洞,腸子掛在體外,顯然是與其他個體打架造成的外傷。我研判傷口還算新鮮,為了避免嚴重感染或壞死,必須儘速清創與縫合,增加痊癒的機率。
可是,問題來了,這是一隻將近兩百公斤的劍羚,四肢修長、角又直又長,根本找不到任何診療桌能安置牠。我們只好現場搭建一個臨時手術空間,把所有器械、監控設備與藥品搬到地上。
別以為地板手術就可以忽略無菌流程,我們仍然依照手術室的標準進行消毒與準備,並靠藥物輔助來降低感染風險。當天迅速麻醉、清創傷口、沖洗腹腔、檢查腸道並將其回推腹內,順利完成縫合,這些動作全都在地上完成。時常有人問我,野生動物獸醫要具備什麼特質?這時候的我會回答:「要有一個健康的腰。」
飼主與牛爸媽協助完成手術
除了野生動物,有時我們也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大型動物醫療案。例如某次一位飼主詢問我們能否幫他家「寵物」結紮。請教他飼養的是什麼動物,他回答:「黃牛。」原來,他在牛隻拍賣會上買了一對黃牛,放養在家中遼闊的草地上,後來生出了一頭小公牛,為避免近親交配,飼主希望能將小牛結紮。這樣不同於一般診所常見的物種,藥品與器械必須特別準備,甚至我還翻出書來,複習「倒牛法」。
到了現場,看到牛一家悠閒地漫步在寬闊的草地上,我開始緊張起來。一般來說,野生或草食動物天性易緊張,一旦受到陌生人或醫療操作的驚嚇,人與牛皆有危險,更別說牛爸爸、牛媽媽全在現場陪伴,一旦他們出現防衛行為,後果不堪設想。討論後,我們決定由受到動物信任的飼主協助麻醉,並用新鮮牧草分散牛爸媽的注意力。隨著小牛逐漸倒臥,牛爸不願吃青草,反倒向小牛靠近,我緊張地一邊預備手術,一邊盤算牛爸衝過來要怎麼逃跑。
但牛爸沒有衝,他只是默默走到小牛身邊,靜靜趴下來陪伴牠動手術。直到接近尾聲,牛媽也吃完草走近,我趕緊收拾器械,讓小牛甦醒。這時,牛爸起身吃草,牛媽則接替陪伴。這場結紮手術,我只是那位下刀的人,反而是飼主與牛爸牛媽一起完成了小牛的麻醉與甦醒照護,這些艱鉅的任務。那股平靜與信任的氛圍,是再多獸醫技巧也替代不了的。
無論是地板上的手術,還是牧場裡與牛一家完成的結紮,每次大動物的醫療處置,背後都是一連串緊急判斷、即興應變與動物情感的交織。正因為我們面對的不是乾淨整齊的診療室,是不確定的現場與變化萬千的生命,我們學會了彈性與務實。這不是粗枝大葉,是經驗鍛鍊出的「適應」。
也許,這正是野生動物獸醫師與眾不同的地方:懂得在有限條件下,讓醫療發揮最大的價值。
●本文作者創辦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投入花東地區野生動物救援及環境教育。若您願意一起參與,請見:https://www.wildonetaiwan.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