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大陸的大學畢業生1222萬人,比去年1179萬人增加了43萬人。自1990年以來,北京政府已取消「統一分配工作」的制度,改由學生自由擇業。但謀職並不容易,雖云「自由」,恐怕也是一種「壓力」。中國「廣土眾民」,歷朝歷代,大多數時間,人口一直是個問題。
1964年筆者初次以記者身分到大陸採訪,我要求訪問的第一個官方機構是「國家人口和計畫生育委員會」,他們派主管部門負責人接待我,當時大陸很封閉,很難獲得「新中國」內部的消息。國際間盛傳大陸有「殺嬰」的問題,人權加上人道,駭人聽聞,我直截了當問有無此事,對方很誠實的回答我,的確有這樣的事,都是在偏遠的農村裡。當時大陸實行「一胎化」政策,一個家庭只准生一個孩子。莊稼活很重,很累人,農村需要青壯勞動力,如果家中只有一個女兒,以後誰來耕田?誰來鬆土除草?誰來收割?他們不得已,只好忍心把自己親生的女兒殺了,祈禱下一次生個男孩。但若天不見憐,再生一個女兒呢?這個問題誰能解決?
有一個人說,他能解決「殺嬰」的悲劇。他是人口學家、北京大學校長馬寅初。
他的方法是,讓一對夫妻可以生兩個孩子。
一胎化是當時大陸的「國家政策」,且是毛澤東欽定執行的。馬、毛兩人的意見不免有了衝突,在當時那種「高舉紅旗」的言論環境下,自然容不下馬寅初這樣的人。偏偏馬又有知識分子對真理的擇善固執,而毛又有權威不容挑戰的政治性格,這一場對抗就必然要發生了。
馬寅初,1882年出生在浙江紹興。據說他生於馬年、馬月、馬日、馬時,加之姓馬,五馬齊全。民間有一種說法:「五馬齊全,必定不凡。」後來,馬寅初果然驗證了這句話。
馬寅初的經歷,是那個時代不少知識分子的縮影:他曾留學美國,191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哲學雙博士學位。1915年九月,他應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邀,出任北大經濟學教授。1920年,他到上海創辦東南大學商學院;1928年十月,成為中華民國立法院立法委員,第二年當選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委員長、財政委員會委員長,同時兼任中央大學、金陵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教授。1949年八月,他被任命為浙江大學校長。
中共建政後,馬寅初曾任中央政府委員、中央財經委員會副主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51年五月,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
1953年,中共辦了第一次人口普查。結果是:截至當年6月30日,中國人口總計達六億多,預計每年增加1200萬到1300萬,年增長率為20□。
這次人口普查引起了馬寅初的關注,他對普查結果表示懷疑。經過三年的調查研究,他發現中國人口的年增長率在22□以上,有些地方甚至到達30□。如此發展下去,五十年後,中國人口可能達到二十六億。由於人多地少,到時候,中國人恐怕連吃飯都成問題了。
於是,馬寅初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控制人口與科學研究〉一文。1955年七月,第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召開,馬寅初把文章作為發言稿,提交浙江小組討論,徵求意見。但是,由於多數代表或不表態,或表示反對,他收回發言稿。
1957年二月,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會議上,馬寅初再次就「控制人口」問題發表看法。據留存的講話稿顯示,毛澤東當時表示贊同,說:「這一條,馬老講得很好,我跟他是同志。」1957年六月,馬寅初將他的《新人口論》作為一項提案,提交第一屆人大四次會議。
同年7月5日,黨媒《人民日報》全文發表《新人口論》。文章從十個方面論述了為什麼要控制人口,以及如何控制人口等問題。核心主張是:控制人口,計畫生育,普遍推行避孕,反對墮胎,提倡一對夫婦生兩個孩子。
但是,毛澤東對人口的看法又發生了變化。據《陳雲與馬寅初》一書記錄,1957年7月9日,毛曾講:「人口問題,目前還不嚴重,可以達到八億時再講人口過多。」
1958年,毛發動「大躍進」運動,要求「趕英超美」,「跑步進入共產主義」,更提出:「在共產黨領導下,只要有了人,什麼人間奇蹟都可以造出來。」這些話,都可在《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唯心歷史觀的破產〉一文中找到。
既然如此,控制人口就沒有必要了。毛的想法一變,下面的人立即跟著變。但馬寅初卻相信自己的認知和見解,堅持自己沒有錯。沒有錯,何須變?
當時,一場由毛澤東發動,旨在讓所有知識分子俯首貼耳的「反右派運動」,已經席捲全國。於是,有人批判馬寅初借人口問題,搞政治陰謀,有人說他的《新人口論》是配合右派向黨進攻……
據〈馬寅初「人口論」遭批判始末〉一文記載,毛的大筆桿子陳伯達在北京大學六十年校慶大會上,指名道姓地說:「馬老要為《新人口論》作檢查。」這是批判馬寅初的先聲。
1959年廬山會議上,中共元帥彭德懷因向毛澤東講真話,被打成「反黨集團」頭目。之後,全國掀起「批判右傾機會主義」高潮。
1959年夏天,馬寅初隨人大視察團赴外地視察回到北京。周恩來代表毛澤東、黨中央找他談話。因為馬不服輸,認準了理,談話自然是談不攏。最後,周恩來近乎用一種哀求的口吻說:「馬老啊,你比我年長十六歲,你的道德學問,我是一向尊為師長的。1938年你我在重慶相識,成了忘年之交,整整有二十年了啊。人生能有幾個二十年呢。這次,你就應我一個請求,寫一份深刻的檢討,檢討了,你好,我好,大家好,也算是過了社會主義這一關,如何?」馬寅初對周是了解的,不到萬不得已,周是不會說這番話的。馬在友人和真理面前,選擇了真理。他對周恩來說:「吾愛吾友,吾更愛真理。為了國家和真理,應該檢討的不是我馬寅初!」後來,馬寅初寫了〈重述我的請求〉一文,嚴正聲明:「我對我的理論有相當的把握,不能不堅持,學術的尊嚴不能不維護。我雖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敵眾,自當單槍匹馬出來應戰,直到戰死為止,絕不向專以力壓服、不以理說服的那種批判者所投降!」
後來毛澤東也看了〈重述我的請求〉,向祕書口授道:「馬寅初向我們下戰表,堪稱孤膽英雄,獨樹一幟,也可以說是茅坑裡的石頭,又臭又硬。馬爾薩斯姓馬,他也姓馬,有人要捍衛他的外國祖先到底,有什麼辦法?看來,馬寅初不願自己下馬,我們只好採取組織措施,請他下馬了。理論批判從嚴,生活給予出路,此事不可手軟。」這以後對馬寅初的批判就升級為政治鬥爭和人身攻擊了。一夜之間,上萬張大字報貼滿了北大校園,甚至連他家的院子裡、書房裡及臥室裡,都貼滿了大字報。「馬寅初不投降,就教他滅亡!」的口號聲在北大校園內此起彼落。
1960年1月3日,馬寅初被迫向教育部提出辭去北大校長職務。不久,他又被免去全國人大常委的職務。還規定馬寅初不得發表文章,不得公開發表講話,不得接受新聞記者訪問,不得會見外國人士和海外親友。以戴罪之身,遭到軟禁。至此,近八年的人口論爭畫上了句號。
觀察中共四十幾年來的人口政策,有下列的演變過程:
(一)放任階段(1949-1971)
五○年代毛澤東提倡「人多好辦事」,鼓勵多生育,對於馬寅初及其他學者要求控制人口的建議置之不理,以致形成五○年代和六○年代的兩次人口高峰。直至七○年代,毛澤東才覺醒到中國人口太多的問題,而修正人口政策,但是人口激增的態勢已無法扭轉。
(二)三胎化階段(1972-1973)
中共迫於人口迅速膨脹的壓力,開始推動節育。1972年限制每對夫婦生育的子女人數不得超過三人,違者新生子女不能申報戶籍,無法取得布票及口糧配給;已有子女三名以上婦女如再懷孕強迫人工墮胎。1973年八月,中共在「國務院」設置「計畫生育領導小組」,正式將人口規畫列入「國民經濟發展計畫」。
(三)二胎化階段(1974-1978)
1974年提出「晚、稀、少」的計畫生育口號,要求育齡婦女晚婚、生得稀疏、生得少,並提倡「不論是男是女,兩個恰恰好,三個太多了」的口號,試圖降低人口增長率。1978年並首次將「國家提倡和推行計畫生育」的條文載入新《憲法》。
(四)一胎化階段(1979年以後)
1979年初,由「國務院計畫生育領導小組」擬定《計畫生育法》並責由各省、市、自治區分別訂出節育獎懲具體辦法。對只生育一個孩子之夫婦,除可領兒童保健費之外,年老退休時亦可加領退休金;城市居民在住房、農民在耕地分配方面,可享受較優的待遇。「一胎化」正式成為中共的人口政策。1981年二月,中共為進一步組織各方力量,以加強對此項工作的領導,將「計畫生育領導小組」升格為「國家計畫生育委員會」,冀圖有效控制人口增長。
1960年一月,馬寅初辭去北大校長職務。隨後,全國人大罷免了他的人大常委職務,他發表文章的權利也被剝奪。此後,馬寅初從中國政治舞台和學術論壇消失近二十年。
辭職之後,馬寅初立即搬離北大的宿舍,回到東總布胡同自己的舊宅。人口問題沒法研究了,賦閒在家的他,將全部心思投入到對農業問題的研究上。1961年至1965年,他寫成約一百萬字的《農書》,完稿後從頭到尾修改了一遍,又包裹收藏起來。
1966年五月,文革開始後,中共發起「破四舊」行動。據〈馬寅初和他的《農書》〉一文記述,一天早飯後,馬寅初把家人叫到客廳說:「近來我一直思考一件事情,總猶豫不定,現在我決定了。今天,你們都不要出去,我們全家自己動手來破『四舊』。這樣做,雖然可惜,也非常痛苦,但不這樣做,又有什麼辦法呢?與其讓別人燒,不如自己燒!」
這一天,馬寅初一百多萬字的《農書》手稿,被扔到熊熊爐火中,化為灰燼。
現在無事一身輕了,馬寅初於1982年5月10日逝世,享壽一百零一歲。
大陸記者賀吉元在〈馬寅初與毛澤東人口問題的一場論爭〉中說:
粉碎「四人幫」後的第三個夏天,主持「平反冤假錯案」工作的中央組織部長胡耀邦在認真審閱有關馬寅初的材料後,動情地說:「當年毛主席要是肯聽馬寅初一句話,中國今天的人口何至於會突破十億大關啊!批錯一個人,增加幾億人。我們再也不要犯這樣的錯誤了。共產黨應該起誓:再也不准整科學家和知識分子了。」
在人口問題的爭辯中,毛澤東在權勢上贏了,馬寅初在知識上贏了。
馬寅初教導學生 知難而「進」
□張作錦
馬寅初曾在文章中寫道:「我平日不教書,與學生沒有直接的接觸,但總想以行動教育學生,我總希望北大的10400名學生,在他們求學的時候和將來在實際工作中,要知難而進,不要一遇困難便低頭。」
在教育園地辛勤耕耘六十多年的馬寅初,在教育管理與實踐中探索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經驗。他認為,教育和辦學的根本目的在於培養切合實際要求、服務社會的專門人才。他一直視教學為根本,指出「學校裡最重要的事就是讀書上課,凡是有條件的人都應當到第一線上去給學生講課,並力求把課講好」,更認為「誤人子弟是最大的罪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