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器》這部電影其實攤開來看,只是一個小鎮裡的…算是有點邪門的怪談吧,如果從傳統的主角視角來看的話,真的沒什麼,但它的特色就是把故事用另一種結構方式來呈現,所以賣點在說故事的方式,而不是它有多恐怖嚇人,也不是案情有多複雜。
我也認識一些人,必須要看平舖直述的電影(還不能有先講未來再回頭講過去這種時間穿插)才看得懂,如果你是這類人,可能就不適合《凶器》了。
電影雖然剛開始是一條線模式(從第一分鐘講到最後一分鐘),但也有些電影會把時間軸移來移去做調整,後來也出現一些有同時間點但不同地點事件的橫向呈現(也許是用螢幕切成兩半同時呈現兩個地點的事,也許是先呈現一地,再呈現另一地,但其實是同時發生),這些結構方式都讓電影有更多的變化,更不用說還有《天能》〔Tenet〕那種正著呈現一次、反著呈現一次,讓大部分觀眾都昏頭的設計了。
其實現實世界的事件本來就是網狀的多線交織,一個事件的每個時間點都會牽扯到不同的人,這些人有自己的故事,我們通常會找一個主角,從主角的視角來看電影。但這就像現實中,我們若只從自己的視角看世界,看到的別人就只有和我們有互動或接觸的時候,他們自己其實也有完整的故事線是我們看不到的。
而《凶器》雖然在講一個不複雜的事件,若直接從涉案人視角來講,一下子就講完了,也沒有太特別。但它選擇從許多相關人物的故事線開始講,講A的時候也許B和C會以配角身分出現,之後會再講B的故事,那時看到A和C則是配角,以此類推,你本來看A的故事時有看到B做了某件事,但不知道為什麼B會在那裡做那件事,等你看B的故事時就會知道了,當然裡面可能還有C和D,等看他們的故事時又會知道更多和A與B的關聯。
如果你覺得這種結構很有趣,就可以看看《凶器》,如果這會讓你昏頭,就算了吧。
我是覺得《凶器》蠻友善,因為它會把一些有交集的時間點用一些特色標示出來,比如A的故事有一段,有個路人一直在要錢,這對故事沒什麼意義,但到了B的故事時,你又看到那個要錢的橋段,就會連結到當時A做的事情。也就是說,《凶器》的拼圖還是都有提示的,不會讓觀眾拼不起來。
雖然事件本身不複雜,但這個結構可以提醒觀眾,就算很單純的事,我們都只能看到自己故事線的視角,但有太多別人的事、別人的狀況是我們不知道的,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腦補的猜測,和實情差了十萬八千里。
《凶器》為了配合這個結構,也把每條故事線添加了一些情節,讓它們都不會太乾,但這些情節的必要性不見得那麼強,我是覺得影響不大,畢竟現實中每個人的故事也確實都會有一些有的沒的狀況,只要每條故事連結點都還是清楚,就沒什麼問題。但整體的步調就相對比較慢一點,沉一點,需要一些耐心。若對這種拼圖方式不感興趣就容易坐立不安,反之還是可以因為好奇故事要如何拼起來而保持一定的專注。
若不談結構,電影本身,我覺得只是詭異的小鎮怪事而已,並沒有什麼太恐怖的,不建議為了驚嚇而去看《凶器》。片中有一些刻意製造的嚇人橋段,但多半是那種很安靜時突然大聲敲門的聲音、往縫縫裡看時突然映入眼廉的景象,還有那種開門一定要慢慢開增加觀眾壓力的設計,然後沒事還要作惡夢,用惡夢把角色嚇醒這樣子。我想對於常看恐怖片的觀眾,這些也不算什麼了。所以真的別當恐怖片來期待。它是很「詭異」,和可怕有差距。
我個人是喜歡看這種說故事方式,但對小鎮怪談本身不是很有興趣的觀眾,這樣的條件會覺得《凶器》還不錯,仍無法到很喜歡。或許本來就喜歡看這種電影的觀眾,又能喜歡不一樣的說故事方式,就有機會到很喜歡的程度。不論如何,它都是一部有特色的電影,展現出同樣的故事用不同的表達也能別有一番風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