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你沒看錯標題。這一篇文章不是要談韓劇《認識的妻子》或韓綜《認識的哥哥》,是要談我曾經認識的一隻蟑螂。為什麼會認識這隻蟑螂呢?或許是源於自我挑戰的決心吧!開設動物保護的課程以來,很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動保不是該提倡『眾生平等』嗎?那蟑螂要不要保護?」針對這個問題,我曾透過演講、書寫,反覆闡述自己的想法——保護動物從自己做得到、特別關心的物種開始並沒有什麼不對,例如特別能互動的、有情感交流的(所以很多人是從貓狗開始),只要行有餘力時,願意逐步擴展範圍就好——但我確實也好奇,自己可以把關心的範圍擴大到什麼地步?我有辦法不要視蟑螂如寇讎嗎?有一年夏天,浴室出現一隻看起來似乎沒有飛行動機(我擅自以為)、體型也不至於大到會讓我驚聲尖叫的蟑螂,我於是決定試著克服自己的恐懼,和牠和平共處。這個自我挑戰的實驗並不容易,因為我從小就非常害怕蟑螂,連幼年家中養的那隻天不怕地不怕的白狐狸犬Lucky,都曾被我「潛移默化」——牠多次見我抱頭鼠竄,於是也變得一看見蟑螂就躲起來。但一旦下定決心進行實驗,我還是很有毅力地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找出一套「井水不犯河水」的方式:每次進浴室前,我會先發出一些聲響讓牠躲好,如果牠躲得不夠遠,或是離浴缸實在太近、讓我不敢使用,我就再跺跺腳。要是這招沒法立刻見效,或是躲藏的牠仍露出了觸鬚,我就讓出浴室,更久之後再去察看。慢慢地,我們的「默契」變好了,不太需要費心驚擾,牠也會和我保持距離。想起也致力於動保的妹妹說過,《野獸之美》這本書的作者納塔莉.安吉爾(Natalie Angier)曾把蟑螂形容成一種閃閃發亮的生物,顏色如耀眼的寶石藍,我雖然做不到那種程度,但實驗的成功,讓我距離這位普立茲獎得主的理想——「用大自然的方式保護自然,讓大自然保留她所有我們覺得可怖之物」,也稍微近了點吧?
很可惜我高估了自己。一面慶幸實驗有成、一面還是有點提心吊膽地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某一天,我覺得認識的蟑螂好像有哪裡不太一樣。簡單來說,我發現牠好像大了點……但我還是決定相信牠就是我認識的那隻,又忍耐了兩三天。只是,牠「忽大忽小」,讓我暗自擔心,該不會浴室裡不只一隻蟑螂?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再忍了幾天,結果,不幸的事還是發生了,那一天,認識和不認識的蟑螂,一起出現,我的理智線也終於斷了,最後只好向先生呼救,請他替我兩隻一起「解決」。
其實早有許多討論蟑螂的專書,想證明「蟑螂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樣」。目前的我,顯然還沒辦法「知行合一」。但我的失敗,不表示別人,或未來的我,不可能成功?至少,想把蟑螂的故事寫出來的我,以及願意看完一篇充滿蟑螂兩字的文章的讀者,讓這樣的機會,始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