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席上總有人問:「能否分享品茶至今喝過最感動的茶?」那感覺,就像在問:「你旅遊過印象最深刻的是哪裡?」我深以為,印象最深刻的原因是,我沒有任何預設,從未想過會對一個地方印象深刻,結果居然一站在某個風景前(甚至不是什麼大山大海或私房景點,只是一處入寺的小山門),就淚流滿面。茶也一樣。要喝到感動的茶,更難。
令人動容的極致一泡,究竟出現在第幾泡?
茶桌上的聲音分貝數與七嘴八舌的程度,往往不輸深入打卡熱點的各國語言漫天飛舞。
茶主人總是怕茶客喝不懂這款茶如何珍貴稀有,不一定要成交買賣,但就想看到茶客彷彿「第一次喝茶」那般驚為天人。茶農尤其希望茶客能喝懂:只有他才種得出、做得出這支茶的一期一會。
好像嚮導領著旅客來到一處風景前,介紹與否,都會補上一句:「這裡可以拍照喔,都可以拍呀。」轉換成茶桌的對話就是:「感覺怎麼樣?喝起來有什麼感覺?」
抵達風景前,嚮導會沿途描繪時空變遷、補充四季不同差異,只為了拉高期待值,一路攀上預定地的精采。茶很奇怪,偏偏相反。原以為,品茶的「美學」行程,應該要從第一泡慢慢爬升,到最美的中段(也許是第三泡),然後緩緩下降,回歸平地。
我的經驗反倒是從第一泡開始期待,一邊聽著茶主人加油添醋的溢美之詞,不斷攀升地幻想,也許下一杯就會臻至想像中的最高潮,抵達(照理說)最好喝到令人動容的極致一泡,但往往在某一杯入口,身體就會完全斷崖式的無感回歸地面,哪裡也沒去到。
尤有甚者,茶主人渾然不覺茶湯已沒滋沒味,依然機械式地繼續沖泡、斟滿。我也只能索然無味地捨命陪喝茶,彷彿上山之路陡升,且阻且長,連登頂也沒有,被引導著下山的路線竟大繞遠路,遠到不知何時才能重返平地;在茶桌上巴巴地配著話題下肚,看不出要喝到哪一泡,才會換茶。
不論行程有無驚喜,都會回到第一杯的印象
逐漸累積喝茶的體內風景後,我發現,自己現在的狀況比較像是,不管旅行社或嚮導,如何天花亂墜沿路的景致與不同的體驗行程,我只會在下車落腳的第一時間,感覺「有沒有」。有沒有什麼?有沒有「感覺」。若要在品味「茶」以外、追加任何沉浸式體驗,對我而言,都是譁眾取寵,譬如擺盤精美的茶食登場,與喧賓奪主的現場演奏(音樂或舞蹈)。
於是乎,我近期喝茶的感受,就成了「一杯定輸贏」。哪一杯?多半是第一杯。第一杯隱隱然等同於最後一杯的體驗。就像旅遊時的身體在下了飛機、落地後的第一眼感受、第一口呼吸,幾乎就能藉由身體反應,準確預測自己踏上歸途後,還會不會想再回來看一眼、吸一口空氣。
整趟行程不論有無驚喜、意外,都會回到第一杯的印象,進行基礎的加減乘除。第一杯的定錨作用,也包含不要讓跌落期待值過多的某一杯,抹滅身體一路以來努力感受茶湯的感覺,以及,茶湯也在拚命刺激五感、取悅五感的感覺。曲線圖很容易就能畫成,最高點是第一杯,隨著沖泡次數下降或回升,無論如何都不會高過第一杯。
不論喝茶或旅遊,最理想是,從第一杯開始,一路持平,持平即每一杯都維持在一樣的感覺。那跟喝水一樣,沒有期待沒有傷害,喝茶跟旅遊能像喝水般雋永日常,且在某天回頭想起而感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