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鹿港與泉州之間商船往來頻繁
去年,妹婿有一趟上海行,我將當年在對岸使用的一張銀行卡交給他,託他提領戶頭裡的存款,豈料,妹婿不僅沒領到錢,還帶回一則訊息:該行已經更換了銀行卡,要提款必須本人跑一趟最初開戶的分行,取得新卡才能恢復提款功能。銀行行員還告知,客戶的原始開戶銀行在廈門。
要不是行員提醒,我還真忘了人生旅途的岔路上,曾經在廈門辦過的理財要事。回顧彼時,有一位在福建水頭經營石雕廠的朋友,因為在台灣接了個大建案,必須把經驗豐富的廠長調回台灣監工,因此聯絡上有大陸工作經驗的我,幫他坐鎮石雕工廠,就這樣,我匹馬單槍去了廈門。由於當時工廠上下正忙著備貨,友人先把我安置在他廈門的住所。
之後,我從廈門到了水頭,正式看管石雕工廠。將近一年的時間,我與那些一輩子靠石頭吃飯的職人們共處,跟著這一批專業人士,我不僅知曉一顆石頭經過裁切、雕刻、打磨的製造過程,也清楚半成品的標記、分裝及出口等作業程序。
其實,將大陸石材運送到台灣,我的老闆並非史上第一人。西元1784年清朝政府開放鹿港與泉州蚶江通商,正式設口開渡。從乾隆50年至道光末年間,是鹿港最繁榮、殷富的時期。那些年,鹿港與泉州之間商船往來頻繁,城裡商號林立、貨物充盈,主要出口品項有米、糖、油、鹽及一些雜物。從對岸來台灣進行交易的船隻,如果裝載貨物不多或是空船者,船家為了防範黑水溝(台灣海峽)的惡浪,就將福建特產的花崗岩置於艙底,用來穩定船隻,也就是所謂的壓艙石。當船隻靠岸,這些卸下的壓艙石便成為優良建材,所以,鹿港早年建廟的材料,不少是採用來自泉州的壓艙石。
時至今日,福建的石材更被廣泛利用,舉凡豪宅的各式門柱、窗框、地板,或是寺廟中的神像、龍柱以及日本人的墓園,都是當今福建石雕廠接案的項目。我的老闆在福建耕耘得早,公司營運狀況頗佳,他經常兩岸奔忙分身乏術,因此我才有機會湊上一腳。
約莫過了十個月,回台灣工地支援的廠長重返水頭,我也結束幫忙「看家」的任務揮別福建。當時心想這輩子大概沒有機會再訪廈門,不料,此行為了親自辦理過期銀行卡,又一次驛馬星動舊地重遊。
相隔多年再訪廈門,觀光客一批接著一批
過去因為有工作在身,很難以旅人的閒情欣賞周遭景致。這一回到廈門,先把銀行的事情解決,接著就展開廈門、泉州、福州之旅,真切地以遊客身分再看看曾經造訪過的閩南三城。
廈門擁有美麗的海岸線,長長沙灘、蔚藍海水,對於世居內陸的民眾,有著百聞不如一見的強大吸引力。那年,網路相傳的海景圖片掀起旅遊熱潮,廈門因而被冠上「網紅城市」的封號,各處景區湧入大量遊客。相隔多年再訪廈門,中山路上兩排的百年洋房依舊傲然挺立,觀光客一批接著一批,不同的是,逛完中山路步行街,這回老城有了新的代步工具——地鐵。三條地鐵線中,能「帶你去看海」的1號線最受遊人讚嘆:當地鐵跨越廈門大橋之際,車廂會從地底衝出海面,剎那間藍天、白雲和大海同時映入眼簾,視覺效果更勝遊樂園裡的雲霄飛車。
這兩年,四川的重慶、成都相繼成為網紅城市,廈門的旅遊熱潮仍未見消退:曾厝垵、沙坡尾、頂澳仔貓街等,皆是近來新興的旅遊景點,這其中曾厝垵有海景、沙坡尾有市集,可說是迎合了當今年輕族群喜歡拍照打卡的旅遊方式。
還記得,暫住廈門的那些日子,我是三天兩頭就往廈門大學跑,雖說廈大有著「中國最美麗校園」的讚譽,但吸引我的卻是校門前一小段路上賣衣服、吃食十分接地氣的小店。這回再到廈大,成排的小店消失了,緊鄰校門的南普陀寺,也更新了石雕圍欄及擴建停車場,無論校門或廟門都整頓得相當整潔。眼看遊覽車一輛輛朝著校門駛來,舊時的興味,這下子是尋不著了。
前往鼓浪嶼的渡輪,現今改換到規模更大、設備更完善的東渡碼頭。那一日,天空飄著細雨,我照計畫趕到碼頭想著再一次登島。天色依然灰濛濛,路面仍是濕答答,進入候船大廳,卻見到滿滿人潮。這時,腦海裡浮起一幅畫面:老樹篩落細碎夕陽的院子、只聞琴聲不見人影的小洋樓……「鋼琴之島」一直以來留存的美好印象啊,就怕給這人潮、這天氣掩蓋掉了。「算了吧!」我勸退自己,接著,折返地鐵站,放棄登上鼓浪嶼。
旅遊攻略上大力推薦:花一塊錢人民幣,搭乘29路公車,即可遍賞廈門的海岸風光。我坐上公車,卻不願悠閒地走馬觀花,而是上上下下好幾個站,總覺得,海岸一定要配上潮聲才有真實感。就這樣,逛了一圈曾厝垵——網路上毀譽參半的景點,有太多人埋怨,到這裡踩雷了。在此,我來做個總結:遊廈門,如果只想看海、玩水,那就在曾厝垵一站玩到底,否則還是待在中山路、思明路附近,更能體驗老廈門的多樣風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