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場時模擬社交場合交換名片的場景汽貸學員可透過自製名片重新認識

想成為什麼樣子的領袖另外汽車貸款方式並勇於在所有人面前發表自己

2025年7月21日 星期一

延緩老化不是夢,預防老年憂鬱,從現在開始!

 




活得久也要活得好──高齡化社會下,守護長輩心理健康不能等!

2025年,台灣將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五位國人中就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輩。長壽雖是時代的福音,但如果只是延長壽命,卻忽略了「生活品質」與「心理健康」,那麼「活得久」也可能變成一種無聲的煎熬。

多數人對身體的不適會積極就醫,但若是「心裡的不舒服」,卻經常被誤解或忽視,特別是在高齡族群中更為明顯。老年憂鬱症就是其中一項容易被忽略卻不容輕忽的健康警訊。


憂鬱症不只是「情緒病」──長輩說不出口的心聲

不同於年輕族群的憂鬱表現,老年人往往不會直接表達「我很憂鬱」、「我想不開」,他們更常訴說的是失眠、食慾不振、頭痛、胃悶、心悸等身體不適。這些看似生理的問題,其實背後可能藏著長期的情緒低落。

根據臨床觀察,女性長者、獨居者、喪偶者、或是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臟病的高齡者,都是老年憂鬱的高風險族群。再加上年紀漸長後,生活重心轉變、社交圈縮小、角色認同改變(如退休、喪偶),也都容易引發情緒困擾。

更複雜的是,某些身體疾病或藥物副作用也會模仿憂鬱症狀。例如帕金森氏症會讓人臉部表情減少,看起來冷漠;或長期服用安眠藥後出現嗜睡與情緒平淡,容易被誤認為懶散或退化。這些都需要有經驗的醫師進一步評估,才能正確診斷與處理。


情緒健康與腦內化學息息相關,別輕忽藥物的重要性

事實上,憂鬱症不只是心理問題,它與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密切相關。腦內的「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等神經物質,一旦濃度不足,便會導致情緒低落、無力、失去興趣等症狀。

目前已有許多安全有效的抗憂鬱藥物,能幫助患者調節神經傳導物質濃度。但這類藥物起效較慢,通常需服用2至4週後才有感,而完整療程則建議持續6至9個月以上。許多患者一旦覺得好轉就自行停藥,結果導致病情反覆、甚至惡化。因此,服藥期間務必要配合醫囑,按時服用並定期回診,才能真正穩定情緒、恢復生活機能。


陪伴與支持,是預防老年憂鬱的最佳處方

其實老年憂鬱症並非不可預防。關鍵在於:及早發現、適當治療,以及家人與社會的陪伴與支持。

若長輩出現情緒低落、睡眠不穩、社交退縮、提不起勁等情形,家人不妨主動關心,協助就醫。初步可諮詢家庭醫師或老年醫學科,透過專業問卷與評估,釐清是否為情緒相關問題。

更重要的是,要避免對長輩說出像「你想太多了」、「不要那麼玻璃心」這樣的話,這些話雖出自好意,卻可能讓他們感到更加無助與被否定。不如試著多聽他們說話、鼓勵參與活動,例如社區課程、桌遊、唱歌、旅遊、做志工等,讓生活多些變化與成就感,有助降低憂鬱發生。

近年也有不少銀髮族嘗試科技互動,如學習使用智慧型手機、抓寶可夢、線上學習等,這些「小確幸」都可能成為心理上的「大力量」。


讓長壽成為祝福,而非負擔

高齡化不可逆,但健康可以主動守護。照顧長輩,除了顧飲食與三高,更要關注他們的「心情指數」。憂鬱症不等於軟弱,而是一種可以診斷、可以治療的疾病。只要我們願意多一分理解與行動,就能讓更多長者在人生的黃金歲月裡,不只是「活得久」,更能「活得有尊嚴、有笑容」。

其他連結:https://www.jx6888.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