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歲那年,我從原本穩定的電腦專業領域,投身保險業務。那是一個我從未想過的行業,如果說人生是一條筆直的軌道,我親手拉動了轉轍器,轉軌到一個不熟悉的方向,與過往十七年的工作經歷完全南轅北轍。
第一件事是補齊自己的保障
那年是民國97年,恰巧也是我生命翻頁的時刻。轉職的原因除了原有的工作太忙太累,從事保險業務的妻子意外地在近四十歲高齡再度懷孕,更是關鍵。多年來,她看我每天日以繼夜在電腦前賣命,薪水也沒有多多少,不只一次遊說我轉行入保險業,但我總以「不懂行銷、不擅推銷」回絕。直到某一日,望著她挺著大肚子奔波於業務第一線,我終於說服自己:「或許,該換條路走走。」
走進保險業的第一課,不外乎學習行銷、客戶服務、增員、輔導,不斷進修與時俱進的金融常識、政府相關法令。我也順便審視自己的保單,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身為一家之主,我竟是家中唯一沒有規畫重大疾病保險的人。那一刻,我不禁自嘲,原來拉近與專業的距離,是從被忽略的自己開始。於是,我第一件事就是補齊這項保障。
沒想到,這個看似平常的舉動,竟成了未來遮擋風雨的一把傘。
隔年,我被診斷出甲狀腺癌,醫師告訴我,這種癌症女性發病機率遠高於男性,可我偏偏「中獎」了。雖說是屬於較輕微的癌症,仍需手術切除雙側甲狀腺,並進行淋巴清除手術。術後因牽動聲帶神經而無法講話。說話是業務的命脈,這下等於斷了命脈,只能先辦理留職停薪在家中休養。
好在前一年投保了重大疾病險,家庭經濟不至於崩潰,於是應住在美國的大姊多年來的邀約,我們全家人前往馬里蘭州休養散心五個星期。反正我在國內無法講話當啞巴,英文不好,去國外也理所當然當啞巴。在異鄉的日子,我專心當一個安靜的旅人,用眼睛看世界,心想要不是因「病」際會,這輩子應該很難有機會去美國,一家五口更不會一起踏上那趟旅程。
回國後,我接受聲帶修復手術,於十二月重返職場。那場病,某種程度上也打通了我行銷的任督二脈。我不再是倉皇地推銷,而是以一種經歷過風浪的心態,去理解客戶真正的需求。保險不該是數字遊戲,它承載的是每一個家庭的未來風險。
那份尊重比任何業績都溫暖
民國99年,台北市某賣場的保險推廣攤位上,我一次次地向路過的陌生人自我介紹,面對大部分路人的拒絕,這也是對自尊的千錘百鍊。當我將名片遞給一位穿著樸素的男士,未料對方沒有第一時間拒絕,而是客氣地表示自己正在考慮投保,已經和朋友洽談中。我婉轉向他表示:「讓我們聊聊,或許我可以為你提供一點建議。」之後我們數次見面,他的太太也一同參與討論,最終選擇我成為他們的壽險顧問。
簽完保單,我請教他為何選擇我,而非熟人?他說:「你聽得懂我們要的是什麼,而不是你想賣什麼。」
這句話讓我至今記憶猶新。後來修養非常好的那對夫妻,不只將孩子交給我規畫保單,還介紹我給他的同事。十多年來,每一次例行的服務或訪談結束時,他們總會起身向我微微鞠躬:「謝謝李先生。」那份尊重,比任何業績都溫暖。
當然,保險業也不總是晴天。我也遇過那種簽約後突然反悔,甚至無理申訴的客戶。明明在保單簽署前已清楚說明,一旦生效將有短期保費損失,對方也表明無異議,之後卻因聽聞別家公司「可全額退費」,而向客服申訴,公司為顧全客戶感受選擇吸收費用,讓我無奈也心寒。
還有一位老同學,當年曾因無法順利辦理保單貸款向我求助,我費盡心力幫他解決,他後來的團險與車險也轉由我服務。然而,當他堅持只保強制險、不保自己車體時,我苦勸不成,結果隔年發生全責車禍,他車毀未賠,反而怪罪我與保險公司「未講清楚」。
保險這行賣的是無形的未來,面對的卻是千姿百態的現實。有時你真誠對待,卻換來懷疑與責難,有時一句謝謝,卻能撫平一整年的辛勞。
也許,最真實的回報,還是轉行至保險業後,工作時間變得更有彈性,我有更多機會陪伴高齡父母。記得爸爸九十歲時跌倒骨折,住院、請看護等繁瑣事宜,我都能抽空處理。非周末也可以常與父母共餐,每周日也會帶孩子去探望爺爺奶奶。每次離開前,我與孩子都會緊緊擁抱他們。這些溫柔的擁抱,是保險工作給我最珍貴的贈與。
人生總在轉彎處見風景,轉行曾讓我疑懼迷惘。但回首來時路,我慶幸自己曾勇敢選擇另一條路,也幸好那一路上,有家人、有客戶,甚至有那些讓我學會堅強與耐心的人。我從未想過自己會是業務員,更不曾料到,一場病讓我更懂生命的價值,如今我知道,不論人生如何起伏,只要心中有光,就不怕轉彎之後是黑夜。
作者簡介:
李志文,自幼在戰地金門長大,十八歲來台念書升學,長庚大學資管所畢。曾任職個人電腦維修工程師、高職教師、銀行資訊部副理,現為保險業務主任。
這個職業有祕密:保險業務員篇
小北/保單寫著我們的故事
小實/保單健診是一串人生跑馬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