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場時模擬社交場合交換名片的場景汽貸學員可透過自製名片重新認識

想成為什麼樣子的領袖另外汽車貸款方式並勇於在所有人面前發表自己

2024年6月25日 星期二

【當代散文】楊明/我與我的記憶相遇中洲島

聯副電子報
【北美智權報】探討專利與智慧財產權,涵蓋各國重要的侵權訴訟分析、法規解析,提供您需要的IP實務與知識! 【殺破狼每周星座運勢】提供各星座整體運勢分析、當週須注意事項。量身為12星座打造本週星座最佳行走指南!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6/25 第8160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當代散文】楊明/我與我的記憶相遇中洲島
【星期五的月光曲─台積電文學沙龍106現場報導】侯延卿/把愛寫進飲食中
【星期五的月光曲 台積電文學沙龍107】聯副/但我還是不懂愛
【聯副文訊】聯副/夏祖焯主講「魅麗、迷茫、浩瀚與疏離:宗教多面觀」
【慢慢讀,詩】劉曉頤/日常生活中的永恆

  人文薈萃

【當代散文】楊明/我與我的記憶相遇中洲島
楊明/聯合報
大約建於1860年的美國領事館,如今是煙台山歷史風貌區第一批修繕完成的歷史建築。(圖/楊明提供)

站在階上,丈夫說我們大約十年前來過這裡,我記得福州的三坊七巷,記得西湖,記得肉燕、紅糟鰻魚和豬肚雞,卻一點也不記得中洲島,丈夫說,可能是因為來了,卻發現什麼都沒有,所以不記得。然而以為有風景結果沒有,不應該就是一種記憶嗎? 

如今矗立在中洲島上巨大的仿歐式古典建築是2003年建的,遠遠的隔著閩江就能清楚看見;當年中洲島開業後,網上說曾對休閒娛樂、餐飲等項目招商,但最終都沒能為中洲島帶來繁榮。2006年,海峽國際服裝批發城入駐,2007年中洲島定位為小商品、服裝、窗簾批發市場,這些項目和美食節活動的舉行,同樣只給中洲島帶來短暫的人氣,未能持續發展。難怪網上看到有人說,如今,中洲島被福州市民稱為福州最大的爛尾樓,從現在島上建築物拉著的橫條來看,即將又有新規畫,不知道這回是否能有一番新氣象?

我們下榻的酒店就在閩江邊,天黑之後的中洲島在燈光映襯下,卻是另番輝煌,跨江大橋和燦亮的宮殿建築映襯著水面倒影,若不是到過島上,還真看不出冷清破敗。元代,閩江上的船戶將中洲島至倉前路口原來的浮橋改建為木橋,當時取名江南橋,明代稱為倉前橋,大德七年,萬壽寺釋法助請旨在楞嚴洲到中洲之間建造石橋,落成時釋法助已積勞圓寂,為紀念他便稱萬壽橋,這就是如今有著白色橋拱的解放大橋前身。

由於明代中洲島設有炮城、炮壘,江對岸的藤山設有烽火台,所以藤山又叫煙台山。清晚期五口通商後,外國人開始進入中洲島和煙台山,美國美以美會布道士楊順及弼理仁夫婦在中洲設立教堂,是外國人在福州倉山區設立的第一座教堂。同一年,美國傳教士懷特在中洲島設立私人診所,則是福州最早的西醫診所。同治五年,英、德等國僑民又集資在中洲設立海港醫院(後遷往上藤路,改為塔亭醫院,即福州市二醫院的前身),是外國人在倉山設立的第一所醫院。我想起的福州是魚丸和乾拌麵,沒有西方文化元素。

煙台山上有昔時的美國領事館,如今是煙台山歷史風貌區第一批修繕完成的歷史建築,典型的19世紀殖民地券廊風建築,磚木結構,包括地下室共有三層,大約建於1860年。沿著愛國路穿梭在傾斜狹窄彎曲的小路上,許多年輕的女孩結伴拍照,有的因應環境穿著歐式打摺蓬裙,妝容細緻彷彿瓷娃娃,拿著相機的指揮著被拍攝者擺姿勢,臉仰起俯下或側轉的角度,卻常被行人打斷,周末的煙台山熱鬧非凡。行至樂群路,路邊的法國領事館尚未完成修繕,磚牆門窗透出滄桑,光緒年間作為法國駐福州領事館辦公樓使用,法國詩人、劇作家和外交官克洛岱爾曾在此住了七年,克洛岱爾以外交官的身分從法國來到中國,他先後到訪上海、福州、武漢、天津、北京等地,作為異國的來客,中國文化激發了克洛岱爾的創造力,他以在中國的經歷為背景創作了戲劇《正午的分界》、描繪中國風情的散文詩集《認識東方》,以及《五大頌歌》。他還曾學習漢文,嘗試翻譯和改寫中國的古詩,例如〈聲聲慢〉,雖然情致與李清照的典雅柔婉有差距,卻也可窺見詩人的熱情。

經過石厝教堂,院裡的銀杏葉在秋天想來更添豔麗,風景雖然古意盎然,教堂牆邊坐著的兩個年輕人卻只顧著拿手機玩遊戲,相較於拿手機拍照的多數人,倒也顯出了一派沉穩淡定。續往亭下路有一幢建於1921年三層磚木結構西式建築,一層為店面,二層為裁縫工廠,三層為住家。原本還有一幢為庫房兼廠房,可惜1960年代遭火燒毀。建築原主人陳增鈞家族在這裡開了一家服裝店盛興洋衣行,主要為附近領事館及洋行的外僑製作洋服,陳增鈞在家中排行第五,因此洋服店被稱為「洋衣五」。2013年,陳氏後人在這裡開辦陳式客廳,成為煙台山區域第一座私人家族博物館。不過2019年已被徵收,如今老屋經過修繕後掛起了漢服天下的牌匾,隨著歷史劇和架空偶像劇的熱播,有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和孩童迷上漢服,每每在市區見到穿著或宋朝或明代服裝的人,總擔心隨風揚起的衣角被過往車輛勾到。

穿過梅塢路,我們找到了可園,著名的詩作人間四月天就是在這裡寫成的,倉山區康山裡的巷弄中,分布著密集的西洋建築群落,可園是其中一處三層公寓式洋房,因為林徽因的緣故,至今依然被人記得。附近還有座百年老宅夢園,是馬來西亞華僑葉見元的宅邸,葉見元與孫中山關係非常好,曾追隨孫中山參加過辛亥革命,所以夢園當年是革命同志的聯絡據點,孫中山來福州時也在夢園住過。經過馬場街還有一座典雅堂皇的忠廬,牆上的說明牌顯示深宅大院裡蔣介石也曾在此住過,灰磚樓房在林葉掩映下果然透出不尋常的歷史感。據說電影明星蝴蝶嫁給福州福勝香茶行的潘有聲後,兩人回福州時便是住在倉山麥園路附近的槐蔭里。

十年前來福州,踏上了中洲島卻完全不記得,我卻清楚記得在餐廳裡聽過張惠妹的歌,誰還記得是誰先說永遠的愛我,以前的一句話,是我們以後的傷口,過了太久,沒人記得當初那些溫柔,我和你手牽手,說要一起走到最後。蝴蝶和潘有聲的婚姻並不是她第一段婚姻,她第一段婚姻告終後,因財務問題她將前夫告上法院,但她和潘有聲婚後感情很好,只是時局的動亂生活難免波折,美麗又有才華的女子生逢戰時更難獲得風平浪靜的日常。抗戰開始後,蝴蝶曾前往香港,先後拍攝了《絕代佳人》以及《孔雀東南飛》等電影。不久,因香港淪陷,她又回返上海,直到抗戰勝利,蝴蝶再度從上海遷居香港。蝴蝶繼續拍電影,潘有聲則在香港開了一家蝴蝶牌暖瓶廠,那種老式的水銀內膽暖瓶,瓶身外總是顏色鮮豔,小時候家裡也還用,早晨起來媽媽慣常先燒一壺水,給爸爸泡茶,給我沖阿華田牛奶,壺裡剩下的熱水就倒進暖瓶裡保溫。

戰後的香港百業待興,蝴蝶牌暖瓶反而有了蓬勃成長的空間,香港老電影裡還看得到。潘有聲過世後,年過半百的蝴蝶飾演電影《後門》中徐太太一角,獲得亞洲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電影《後門》改編自與蝴蝶同樣從上海移居香港的徐訏同名小說,講述一對夫妻收養孩子的故事,飾演養母的蝴蝶藉此獲獎,出演養女的王愛明當年還被稱為天才童星。蝴蝶的事業在香港,但福州有她眷戀不已的甜美時光。她在回憶錄中曾說,因為不會說福州話,一開始來福州,感覺就像到了外國,初來乍到的隔閡,數十年後記憶卻為它染上了玫瑰般的顏色。晚年定居加拿大的蝴蝶說福州「不僅留下了我們昔年的蹤跡,也留下了我們綺麗年華的夢。」

我想起自己並不記得的中洲島,是不是「不記得」其實也是一種記憶?徹底將之遺留在了某處,直到某天經過時再相遇。


【星期五的月光曲─台積電文學沙龍106現場報導】侯延卿/把愛寫進飲食中
侯延卿/聯合報
作家韓良憶(右)、馬世芳。(圖/本報記者林俊良攝影)

2024年5月31日的「星期五的月光曲」,是一場沒有朗讀的朗讀會,韓良憶與馬世芳聊開了,主持人葉美瑤適時添油加醋,並且現場開放觀眾點菜求食譜。這次的文學沙龍,有抒情的文學分享,也有實用的烹飪教學,儼然一場同樂會。

馬世芳形容食物與歌曲一樣,聽到青春期聽過的歌,瞬間回到青春期;吃到老滋味的食物,馬上回到當年吃到這個食物的狀態,彷彿回到那個年代。

下廚做菜,就是為了做出心裡想念的味道。如果時間有餘裕,做菜又是為了樂趣,就可以嘗試把想念的味道做出來。

葉美瑤是新經典文化出版公司創辦人兼總編輯,為馬世芳出版《也好吃》,出書之後,有一些始料未及的效應。馬世芳舉例,有讀者試圖在家複製一道從前沒吃過、沒看過的菜,結果買錯材料,歪打誤撞演變成一道新發明的菜,反正也好吃,就成了讀者自己的傳家菜。

韓良憶回想高中時代,台北東門、溫州街和永康街一帶,原本的國際學舍附近,當時還沒有大安森林公園,深夜讀書時傳來梆子聲,表示賣餛飩的來了。老闆推著車子,穿街走巷,除非下大雨,不然都會來叫賣。二十多歲時的她,把這段記憶寫成〈漸去漸遠的梆子聲〉,是她在不同人生階段具有特別意義的作品,收錄於《半生滋味》這本精選集。

馬世芳的父親也寫作,所以他從小對編輯寫稿不陌生。小時候家裡常有文人出沒,對他父親都很尊敬;父親寫稿的時候,半夜一盞孤燈,看起來也很浪漫,因此馬世芳覺得這個工作不錯。父親得知他志在寫作時,面色凝重找他去談話:「寫作是不祥的職業啊!」長大之後回想當年,父親可能是試圖告訴他,創作這條路,如果沒有拋棄一切的覺悟,就沒有辦法走到最深處那個沒人走到過的地方,要有破釜沉舟的決心,代價非常大,不要有非分的妄想。

從小對文藝有憧憬的馬世芳,長大後寫文章,知道寫作像鑿井工程,碰到石頭、樹根還是要硬著頭皮繼續,搞不好最後什麼都沒有,但一定要先花工夫才會知道。然而當他寫出《也好吃》這樣的書,校稿時自己看了也很開心。因為寫吃、寫家庭的記憶,都是為自己而寫,有時候做菜做完就忘了,因為不是天天做,所以難免會忘,寫下來才方便下次查閱。譬如雖然已經做過幾百顆鐵鍋麵包,他還是記不住麵粉和水的比例。馬世芳認為,飲食與人的關係密切,是維生所需,與睡眠同樣重要,所以「吃」作為日常的一部分,變成每個人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件事,也有很多記憶通過食物連結起來,感情特別直接。與「吃」連結的記憶,包括爸爸的酸梅湯、媽媽的涼拌白蘿蔔絲、父親與爺爺透過一盤東北茄餅重修舊好、外公外婆為伴的家庭記憶……食物不只是食物,更重要的是食物背後的人情。

韓良憶曾翻譯費雪(M.F.K. Fisher)的《如何煮狼》一書,此書既是散文,也是食譜。二戰時期,美國有燈火管制、食物配給,所以費雪教大家在物資不夠時如何利用罐頭和一些簡單的東西煮菜,降服食慾這匹狼。書中提到,人生有三項基本要素:食物、愛、安全感。這也是韓良憶、馬世芳寫「吃」很開心的原因,因為他們把愛和安全感都寫在飲食之中了。

散場時,葉美瑤準備的酒釀餅在門口等候著,一人一餅,讓來賓們帶著文學與食物的好滋味回家。


【星期五的月光曲 台積電文學沙龍107】聯副/但我還是不懂愛
聯副/聯合報
朗誦作家:白樵、栩栩

主持人:阿盛

時間:6月28日P.M.7:30-9:00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聯合報副刊、孫運璿紀念館╱共同主辦

地點: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台北市重慶南路二段6巷10號,捷運小南門站3號出口)

免費入場,歡迎聆賞!

孫運璿紀念館臉書同步直播,歡迎上網收看!


【聯副文訊】聯副/夏祖焯主講「魅麗、迷茫、浩瀚與疏離:宗教多面觀」
聯副/聯合報
建中校友會「博學講座」邀請作家夏祖焯主講「魅麗、迷茫、浩瀚與疏離:宗教多面觀」(Of Religion),時間是6月29日(星期六)下午13:00-15:00,地點:建中夢紅樓4樓國際會議廳,免費開放大眾參與,歡迎聽講。(桂樨)

【慢慢讀,詩】劉曉頤/日常生活中的永恆
劉曉頤/聯合報
尋常小日子,乳漿般清亮

初醒的意識裡還在矇昧中划著

靈魂的白槳──


清晨,靈啟般的方格桌布

燃著靜電與微火花

使水杯、托盤、刀叉精緻得像鮮奶油做的

所有的餐具都盛裝我的小日子

美好的或憂傷的,擱著就能

隨歲月而結起多情的毛球絮

每一顆你能選擇:


內斂為美麗的繭

珍惜地守著

抑或開綻成蒲公英飄向遠方


這一切,比我們本身更為質樸──

樹葉捲走一整年的哀榮

我愛日常生活中的永恆,如你走著斑駁的平衡木

我珍養的瘦貓咪打翻牛奶弄髒地毯

濕嗒嗒令人心疼


有時我們也弄髒了自己

挫敗得要放棄了,然而你邊走平衡木邊告訴我

生活仍熱愛我們。

註:「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永恆,比我們本身更加質樸。」──帕斯捷爾納克


  訊息公告
台灣首座菇類博物館「霧峰菇類產學館」 揭開你不知道的菇類知識
台中霧峰的菇類種植面積高達14公頃,其中又以金針菇產量更佔全台78%之多。霧峰區農會於1998年在農會大樓6樓打造全台唯一、世界唯二的「菇類博物館」。在經過巧思的動線設計下,旅客能深入了解真菌、菇類、高等真菌的種類,以及過去文獻紀錄中的菇類,或是探索台灣菇類大事記、霧峰菇類產業的歷史。

不孕=無法懷孕?人工生殖助你好孕,人工授精&試管嬰兒怎麼選?
據統計,國內不孕症盛行率約10∼15%,等於每七對夫妻,就有一對有不孕問題。導致不孕的因素,不單單僅有年紀,還有夫妻雙方的身體狀況、所處環境等等都有影響,原來「生孩子」這件事並不容易!本文將為備孕夫妻解答人工授精&試管嬰兒的差異及選擇,讓好孕快快降臨!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