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場時模擬社交場合交換名片的場景汽貸學員可透過自製名片重新認識

想成為什麼樣子的領袖另外汽車貸款方式並勇於在所有人面前發表自己

2024年6月20日 星期四

【職場生存之道】陳嘉新/背後排隊的靈魂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6/20 第5701期
 
精彩內容
 
今日繽紛 【職場生存之道】陳嘉新/背後排隊的靈魂
【青春名人堂】林比比鳥/尾牙之熱舞國標
 
 
 
今日繽紛
 
【職場生存之道】陳嘉新/背後排隊的靈魂
文/陳嘉新/聯合報
背後排隊的靈魂。圖/李采容

那些生命的消失,令我難以釋懷

《侯文詠短篇小說集》有一篇文章,篇名是〈死亡之歌〉,裡面提到一個精神科病人跟他說過:每個醫生後面,都跟著一排靈魂。這些靈魂因為抱憾而死,死了也會跟著醫生。好醫生看得見,壞醫生就看不見。

故事裡,這個病人本身是個腎臟科醫師,算是個好醫師,因為他可以看見自己身後排隊的靈魂。故事裡這個醫師病人最終是上吊自殺了,而聆聽這些靈魂絮語的作者,卻開始「掉進無限恐懼的深淵了」。

對這本短篇故事集其他故事的印象都逐漸消散了,唯有背後排隊的靈魂的意象在我心中縈繞不去。

對於精神科醫師來說,背後排隊的靈魂多半是自殺或意外而死的各式精神病患。如果把患者自殺說成是精神科醫師容易碰到的創傷事件(或者說職業傷害?),應該並不為過。每個精神科醫師背後排隊的靈魂,應該都有不少是自殺的靈魂。

我最後一個照顧過的自殺患者,其實只在門診見過兩次。一名憂鬱的老者,由其他醫師門診那邊轉來我的門診。第一次我看診只是進行複診該有的基本評估、給藥,然後預約回診。第二次診療,他的憂鬱症狀更明顯了,我建議他住院調整藥物。他點頭,禮貌地說回去想想,我於是縮短回診時間,希望更密集地追蹤他的情況,並且強調住院是一個必要的考慮。

一個月後,這個患者又來掛號。我點開電腦紀錄,一邊看紀錄,一邊順口問:「你這次晚來了呀,應該是三個禮拜前就要來吧。咦,這樣你藥夠吃嗎?……最近怎麼樣?」然後把視線調回病人身上。

那個「患者」開口說:「醫生你好,我不是病人,我是他兒子。」

我吃了一驚,連忙道歉:「不好意思搞錯了,你是來幫爸爸拿藥的嗎?」

病人兒子並沒有慍怒的神色,他開口,緩慢地說:「我是來要一份診斷書的,我爸爸前幾天過世了。」

他這麼沉靜,反而讓我更驚訝了:「怎麼回事?」

「就有一天趁我們出門工作之後,在家上吊了。我們回來的時候,人都硬了。」兒子繼續平靜地說,像是敘述極為平淡的事情,像是雷克雅維克的某家咖啡廳關門了。

我忘了那天怎麼看完門診的,必定因為那經驗過於尷尬,我的記憶也自動抹去了。然而我還記得更早之前的那些曾經貼近我的生命,在我無法看守的時刻由高空墜落,或者關上門窗燒一爐炭火而離去。相較於最後這位的短暫接觸,那些生命的消失更令我難以釋懷。畢竟是我治療一段時間的患者,他們的死去也意味著我某部分努力的死去。誰能知道這份工作就是要這樣不斷且不時地面對自己的死去?然後我們還要扛著這些死亡,繼續活下去,服務其他人。

若再來一次,是否能防止它發生?

在王國醫院的第二年,我負責的住院病人趁著外出的機會,挑了一個大家不注意的時刻從高處跳下,死了。那是我第一個住院期間自殺死亡的患者。那年我二十五歲。我還記得慌亂、哀傷、憤怒、自我懷疑全部揉在一起的感覺,然而當下我不能嘶喊也不能流淚,因為還有遺族要照顧。當下所謂專業的表現是把自己先放著,冷靜地思考目前情境下除了我以外,誰最需要被照顧,還有需要怎樣的照顧?所以優先順位應該是遺族的急性期哀傷輔導,我需要的是在遺族出現之前,把自己整理好,然後迎接他們各種可能的反應。當年還不是醫病關係緊繃,動輒興訟的時代,所以還不需要煩惱家屬找來律師究責,提出告訴(但不表示沒有發生過這種事情)。儘管如此,那時間並沒有比較好過。

遺族來醫院辦理出院手續時,我請他們坐下來一起聊聊。首先我詢問事發的經過,然後詢問每個家庭成員的感受。有些還在震驚中,無法言語;有些則是懊惱,責備沒有好好看住患者;有些則是質疑同意外出的決定是否恰當?這些都是預先想到的可能反應,但實際上我要回應還是非常耗神,幾近內傷:對於震驚的家人,要安靜等待、專心聆聽;對於懊惱的家人,要紓解他們的自責;對於責難的家屬,要說明當時同意的理由以及風險的難以避免。我想像自己是個高彈力的情緒海綿,吸收著他們的負面情緒,承載親人死去的悲傷重量,並且提供他們由情緒谷底升起所需要的韌性與彈力。

提供遺族心理支持以後,我還要照顧同事的情緒。負責該病人的主責護理師跟我一樣難受,我也需要詢問並聆聽她的感受。比較不同的是,由於同為治療團隊,所以責難的部分少了,但自我懷疑的部分多了。我們不免在宣洩情緒與分享挫敗的同時發問:我們同意外出的時機是否合宜?患者有沒有透露出我們需要警覺的訊息?我們是否錯失了什麼事情導致這場悲劇?如果再來一次,我們會不會有機會在哪個時刻叫停,防止這一切發生?這樣的自我質疑讓我們不停詢問自己。就算現在不這樣自我詢問,日後的個案傷病死亡檢討會還是會被這樣詢問。這些問題的確有助於日後行政流程與臨床決策的警覺性,但在事發當下,每個問題都是重重捶在我們自尊與靈魂的打擊。

就算我們捫心自問,上述這些問題我們都「應注意也已注意」,但心裡面的愧疚與遺憾並不會因此少一點,多年後回頭想起,那些感受依然恍如昨天,只是現在隔了一片時光玻璃,心情比較承受得住。

這份工作讓我與這麼多特殊且脆弱的生命接觸,但也讓我承受可能失去他們的衝擊與感傷。這到底是不是一種合宜且健康的理解生命的方式,我迄今不能理解,但這的確會讓人培養出一種獨特的生命觀。村上春樹曾經在作品裡面提到: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存在。我大學時讀《挪威的森林》,還不能理解這句話。這些年來,經歷過患者與親友的多次死亡之後,我慢慢地可以理解這道理。因為活著或死去而衍生的情感,不管是令人舒服或者令人難受的,都是人間樣貌的一部分。那些死去的、排隊在我背後的靈魂,都成為我活下去的一部分。當不能理解的時候,不要驚恐,就接受他們吧。

●摘自遠流出版《每個人都是精神官能症:一位精神科醫師的成長筆記》

【青春名人堂】林比比鳥/尾牙之熱舞國標
林比比鳥/聯合報
尾牙可能是很多接案者在離開體制後,還想維持的儀式。自由工作者互約吃尾牙,自己犒賞自己。而在體制內呢,員工吃尾牙,主要目的是想抽中大獎,萬一沒抽中,有人還會發出加班的怨言。而除非是能邀約表演團體的大公司,許多尾牙經常要求員工上台表演。為了這三五分鐘一次性的表演,很多員工下班後只能留下來練唱、練舞、排練短劇。

個性內向的我曾有過一次尾牙表演經驗。某一年著迷於國標舞,初學不久就被同事以抓交替的心態,強迫替我報名。我到國標舞班上向老師求救,當時離尾牙只剩下一個月。老師聞言,瞳孔放大,她的學生上台表演是多年來第一遭。

那是一位上課非常嚴厲的女老師,總是板著臉,高聲罵這個人舞步沒記熟,那個人重心沒踩對,我則一直被她笑是石頭人,比木頭人還僵硬。石頭人那年不知哪根筋不對,偏偏想學風情萬種又奔放的探戈、森巴、恰恰與騷沙。

老師很務實,馬上以我的程度為標準,設計了一段五分鐘左右的舞碼。首先,女生所有高難度動作都必須刪除,高空拋接、劈腿貼地再瞬間起身這種當然就不用說了,魅惑的眼神放電,我練來練去像牛眼,也不再要求我……老師的標準愈來愈低,最後她轉為要求跳舞多年的舞伴用華麗舞姿掩護我。「你最重要就是千萬不能跌倒!」她還叮囑我,要選一套表演用的華麗舞衣和舞鞋。

在那一個月中,國標舞班上同學都被迫一起練這段尾牙表演舞碼。我也加碼認真特訓,除了私底下預約一對一指導,還得安撫愈來愈緊張而不時破口大罵的老師。

終於到了上台那一天,我早已忘了自己是來吃尾牙的員工,餐廳一開放,我和舞伴衝上台,確認長寬與深度,測試音樂,當場排練好幾次,調整舞步,確保自己在舞台邊緣前十公分就要止步。那五分鐘的舞碼是熱情的森巴,音樂渲染力強,舞步快,普通觀眾根本無法辨識我們有沒有採對拍子,只看到兩個人手腳揮舞,舞衣亂飄,一下子就結束了。國標舞老師的策略是對的!我們得到了非常熱烈的掌聲,當時集團前輩激動地說:「這麼多年,終於有像樣的表演。」

經過這麼多年,舞步早就忘光光了,也沒有人膽敢要求我上台表演。但只要一講到尾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為了那五分鐘的表演,我跟舞伴連在捷運站等車都踩著舞步,一遍遍複習。

 
 
 
訊息公告
 
 
 
 
勞保、國保、工會哪個好?放大退休金必學這1招
有些人覺得麻煩,乾脆不加勞保也不繳國保,年紀大了才發現,錯失的年資已經追不回來,加上求職困難、退休金不足,老後生活更難過。至於加入職業工會有門檻和條件,但是運用「這1招」不僅增加保障,還會領到更多退休金。

Do you feel FOMO? 什麼意思?認識10個常見「流行英文用語」
常見的用語流行程度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而新的流行用語也會不斷出現!有一陣子很常出現的流行語"FOMO"是什麼意思?愈來愈多年輕人崇尚的「YOLO族」是什麼樣的生活態度?帶你認識10個常見卻不一定知道的英文流行語。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