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場時模擬社交場合交換名片的場景汽貸學員可透過自製名片重新認識

想成為什麼樣子的領袖另外汽車貸款方式並勇於在所有人面前發表自己

2023年4月26日 星期三

蔣介石的一生究竟是失敗還是勝利?贏了戰爭,卻輸了江山;贏了政治,卻輸了歷史


橫跨東方與西方的資訊撞擊,【英語島電子報】最適合想在英語裡找到知識、趣味和品味的商管人士。 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05/04 第127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蔣介石的一生究竟是失敗還是勝利?贏了戰爭,卻輸了江山;贏了政治,卻輸了歷史。
現代人的常見誤解!真相,不一定跟多數人站在同一邊!

新書鮮讀
蔣介石的一生究竟是失敗還是勝利?贏了戰爭,卻輸了江山;贏了政治,卻輸了歷史。
圖/聯經出版公司
書名:《蔣介石:失敗的勝利者》

內容簡介:他贏了戰爭,卻輸了江山;贏了政治,卻輸了歷史。他的一生究竟是失敗還是勝利?

★【中文版獨步全球 無刪改搶先面世!】★

中國近代史專家潘佐夫最新鉅作,最權威的蔣介石傳記

揭露蔣介石神祕、複雜、矛盾的真實面貌

蔣介石——一個失敗的勝利者,也是勝利的失敗者,他雖勝猶敗,又在敗中求勝,打贏二次世界大戰,卻輸掉國共內戰;長期在臺灣掌握權力,死後卻遭到嚴厲批評。曾被尊為民族的救星,現卻被貶為歷史的罪人。

以前,我們在課本中認識蔣介石,學習他看著魚兒逆流而上的勵志故事;如今,雖然提到先總統蔣公時已不用敬畏的挪抬空一格、不必再向他的遺像行禮,但我們在路名、錢幣、機關學校名稱、紀念館等仍隨處可見他留下的身影。無論對他的評價如何,他對臺灣帶來的影響,一直都巨大得難以抹滅、無法忽視。

作者介紹:亞歷山大.潘佐夫,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首都大學歷史學教授、愛德華與瑪麗.凱薩琳.吉賀德人文學講座教授。潘佐夫生於莫斯科,畢業於莫斯科國立大學亞非學院,獲俄羅斯科學院頒授博士學位。出版多項著作,包括《毛澤東:真實的故事》、《鄧小平:革命人生》、《布爾什維克與中國革命,1919-1927》等。

搶先試閱:〈後記 自從蔣介石去世後,很多事情都變了。〉

自從蔣介石去世後,很多事情都變了。戒嚴法早就被廢止了,是在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日由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廢止的,經國在他父親去世三年後當選總統。自一九九一年以來的國民大會代表、一九九二年以來的立法委員,以及一九九六年以來的總統,都一直是真正的民主選舉產生的。國民黨在總統大選中敗選已有四次。民進黨在二○○○、二○○四、二○一六和二○二○年打敗了蔣介石的國民黨。

蔣介石知道這種種事會不高興嗎?當然會的。畢竟,國民黨像是他的孩子。他會恢復戒嚴來終結這些「違法亂紀」嗎?很有可能。他嚴厲、專橫、脾氣暴烈。在他一路掌權的過程中,他對人們從不心軟。我們不會忘記他是如何在一九二七年的中國,以及一九五○年代的臺灣,發動白色恐怖,讓成千上萬的異議分子受到逮捕和殺害。還有一九四七年,行政長官陳儀在他的核可下,實施了大屠殺。(直到一九八七年後才得以公開談論此事。)……

另一方面,正是他從大陸的失敗中汲取教訓,為臺灣目前的民主奠定了社會、經濟和文化倫理基礎。最後,他破除了寡頭政治,實行土地和其他經濟改革,確保了極高的經濟成長率,促進了占臺灣社會大多數的中產階級增長,使臺灣在生活水準方面位居發展中國家的第一名,落實了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所有公民享有平等的財產權,又保障了國家和人民的安全。總之,正是他,指引臺灣人民走向政治自由的道路。或許他甚至願意接受當前形式的民主政治?誰知道呢?

蔣介石本人再也不能回答這個問題了。一九七五年四月十六日,他安厝於慈湖邊一座簡樸陵墓中的黑色花崗岩石棺內,此地位於臺北西南四十英里處,離他喜愛的大溪別館不遠,如前述,這裡的自然美景,總讓他回想起他的故鄉溪口。這就是為什麼他希望把他的陵寢建在這裡。

在他去世十一個小時後的一九七五年四月六日,臺灣人民和全世界都得知了他的死訊。承載他遺體的棺木,被安置於臺北市中心的孫逸仙紀念館。在向他行告別禮的十一天裡,至少有二百萬人(臺灣每六個人中就有一人)來瞻仰遺容。蔣身上覆蓋著中華民國國旗,身旁放著他最喜歡的書:聖經、孫逸仙的《三民主義》、唐詩選集和《荒漠甘泉》。成千上萬的人來送他最後一程。沿途許多人雙膝下跪,或是匍伏在地,從臺北市中心一直綿延到慈湖畔的陵寢。葬禮隊伍行進持續了三個小時。01

現在,人們可以搭乘廉價的臺北計程車,以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從臺北市中心到達慈湖……步行十分鐘後,會看到一個在熱帶濃蔭下的小石碑,上面刻著「慈湖陵寢」……繞過屏風,沿著扶欄走到中間的屋子。右前邊有刻著三種語言(中、英、日)的小告示:「請自行行禮,謝謝」。房間的門是開著的,最後可以看到置放在中間的黑色花崗岩石棺。棺前有一個巨大的黃色十字架,後面牆上有一幅蔣介石像。沿牆左右有四把扶手椅,顯然是為高層貴賓準備的。人們可以靜靜地站在那裡,沒有人會像在毛澤東陵墓那兒催促你向前。但是此處參觀的人,比在毛澤東陵墓的少多了。

順著同一條小路回到入口處,旁邊有一大片草坪,是一個紀念公園,陳列著幾十座已故蔣介石的雕像。有黑色、灰色、棕色,甚至鮮綠色。此處蔣介石身穿半軍服,孫逸仙也穿過類似的上衣(因此稱為中山裝),那裡蔣扶杖站著,還有穿著中式長袍坐在扶手椅上的,或者穿著軍裝,或者帶著一本書的。02 這些雕塑是從全國各地帶到這裡的。至少在這裡,只有風和雨對他們構成威脅。在民進黨上臺後,現在臺灣很多地方都在搗毀蔣的雕像。民主一如既往地從拆除紀念碑開始。

對當今大多數臺灣年輕人來說,蔣介石是一個血腥的獨裁者,如果不恨他,也該把他忘掉。青年看向未來,創造新英雄。但他們忽視了以下種種事實,即沒有蔣介石,現在也不會有一個繁榮的臺灣,而且一九二六至一九二八年也不會有成功的北伐、打倒軍閥、統一國家、國民革命的勝利、廢除不平等條約、恢復中國對海關的控制、取消列強的治外法權和領事裁判權;在日本侵略的十四年當中,維護中國的獨立並抵抗強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與西方大國建立同盟關係……

因此,無論有沒有紀念碑,蔣介石將永遠作為偉大的國民革命者留在中國和臺灣的歷史中。人們可以從許多方面來評判他,他犯了錯,也有一些罪行,但他有他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他一生都在戰鬥中,先是滿族,然後是軍閥、共產黨與日本人。在二十世紀,他統治中國的時間比任何人都長——將近半個世紀,但幾乎一直到他遷到臺灣,他很少有一天的太平日子。即使撤退到臺灣後,他也永遠在備戰中,他必須加強防守臺灣,站穩反共的立場。

他非常不希望在歷史上被貶低為一個普通的獨裁者。「如果我作為一個獨裁者死去,」他在一九四五年五月對赫爾利大使說,「我就會像所有獨裁者一樣,在歷史上博得惡名;但如果我能建立和平、民主並統一的國家,我死後就會成為一個偉大的領袖。」03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蔣介石後裔都公開以他為榮,他們往往不想宣揚自己與他的親屬關係,其中許多住在西方,那是一個不同的世界,在自由開放的環境下,獨裁者並不太受歡迎。

那些很了解蔣介石,並為他感到驕傲的人早已亡故了。他的長子經國於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過世(他同樣被奉厝在離父親不遠的一個小陵寢裡),他的次子緯國於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二日過世。他的遺孀美齡也於二○○三年十月二十三日長眠。

蔣介石要求死後不要土葬。他相信時候到了,國民黨會打敗共產黨,國民政府將回到中國大陸,屆時把他的遺體運到中國首都南京,在那裡,他將有幸伴隨他的導師孫逸仙,一同長眠於紫金山山坡上。

因此,慈湖的小陵寢是暫時性的。在大門入口處的兩側,各有一名衛士站哨。他們頭戴鋼盔,身著儀隊制服並附白手套。牢牢地握住上了刺刀的步槍的士兵們,目光銳利,捍衛著逝者周遭的一片寧靜。蔣在他的花崗岩棺材裡沉睡。他正等著回返南京。

▶▶ 閱讀更多 聯經出版公司 亞歷山大.潘佐夫(Alexander V. Pantsov)《蔣介石:失敗的勝利者》

 
現代人的常見誤解!真相,不一定跟多數人站在同一邊!
圖/平安文化
書名:《集體錯覺》

內容簡介:人們害怕與他人不同,期望與旁人保持一致,寧可放棄思考、盲目追隨意見領袖,深陷「集體錯覺」中。儘管出自於人性,但我們卻可以選擇拆穿它,奪回思考主控權。只要保持理智,以開放心態接納不同觀點,並果斷提出自己的質疑,就能將內心的「從眾心態」,轉化為獨立的「批判思維」,做出最正確的人生抉擇!

作者介紹:陶德.羅斯,美國知名教育發展心理學家。非營利組織「個體機會中心」(Populace)共同創辦人。哈佛大學教授兼教育學院心智、大腦與教育計畫主任。哈佛大學人類發展博士。哈佛大學心智、大腦與教育碩士。

他帶領哈佛大學「個體性科學實驗室」團隊,與非營利組織「個體機會中心」,致力於打破人們對平均值的迷思,推廣個體獨特性的重要,並將其應用於人類潛能、人才發展和社會制度設計等議題上。

「打破平均值」這個衝擊性的觀點,獲選為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最重要的八個概念之一,他陸續受邀到TED、Google與各大企業或教育機構演講。羅斯並在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推動「黑馬計畫」,透過上百位各界成功人士的深入訪談,歸納出屬於他們的成功之道,他也將研究成果寫成《黑馬思維》。

《集體錯覺》是他睽違4年的最新巨作,以敏銳的觀察與詳實的考證,深度探究人們盲目的從眾心理,直指諸多社會現象的問題根源,不只廣受好評,被各大權威機構推崇,更被譽為他的必讀之作。

著有《終結平庸》、《黑馬思維》、《集體錯覺》等備受推崇的暢銷書。

搶先試閱:〈現代人的常見誤解〉

先來問一個問題吧:下面有兩個標準,你會用哪一個標準,來衡量自己的人生「是否成功」?

A. 根據自己的興趣跟才華,把自己在乎的事情做到最好。

B. 腰纏萬貫、頭銜閃亮、聞名遐邇。

選好了嗎?另外問你一下,你覺得大部分的人會選哪一個?

如果你選了A,而且覺得大多數人會選B,那麼你就中了集體錯覺。

這是我的智庫「個體機會中心」(Populace)在二○一九年做的一項研究,我們訪問了五二○○多個美國人,看看大家對「成功」的定義是什麼,結果發現九十七%的人選了A,同時卻有九十二%認為大多數人會選B。

這項發現只是個例子,我們用了一些方法,找出人們在沒有社會壓力的情況下,對於事物的優先排序。結果發現大多數人都認為,成功的人生最重要的是培養良好人格、與人正確交往、以及接受教育;但同一群人卻說,大部分人都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財富、地位、權力這些可以跟人比較的東西。

就連人們對於名聲的看法也是一樣。我們請受訪者在七十六個選項中,選出人生最重要的東西,結果大部分的人都把「成名」排在最後一名,卻同時認為大部分人都會把「成名」放在第一名。

沒錯:大部分的美國人根本就不在乎名氣;但同時又認為其他人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出名。「個體機會中心」的民調給我們一個清楚的教訓:我們絕大多數人既想追求有目的、有意義的生活,卻又同時相信大多數人並不那麼重視這些東西;於是我們不斷去迎合想像中的社會期待,生活過得越來越扭曲。

除了人生成功的定義以外,「個體機會中心」發現,人們在很多其他地方也都有集體錯覺。我的組織在短短幾年之內就發現一大堆集體錯覺,這些錯覺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影響我們對國家的期待、影響我們如何判斷其他人是否可信、甚至影響我們對於刑事審判、教育、健保這類體制的看法。我們發現,美國社會幾乎每一個重要領域,都看得到集體錯覺的影響。

這種研究不是只有「個體機會中心」在作。近年來學者發現,無論世界哪個角落,社會的哪個層面,都存在集體錯覺。從我們對戰爭與氣候變遷的看法,到我們的政治,集體幻覺無所不在。它影響性別的刻板印象、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影響我們認為怎樣的身材才有魅力;它影響我們的道德行為、甚至影響我們去吃什麼食物。

舉例來說,大部分美國人都希望公司能提供一些對生活有幫助的重要福利,例如彈性的工作安排、育兒津貼、親友員工價之類的東西;但同時也相信大多數人不重視這些福利。所以這些人明明希望利用這些福利,實際上又不敢放手去用。

更糟的是,集體錯覺很容易放大既有的刻板印象。在中國,很多人都誤以為其他人很討厭日本,所以自己就在公開場合表達出嚴重的反日傾向。9在日本,很多男性都想休產假,但又以為大部分男性都不想休,所以就把填好的假單硬生生收了回去。在加州,民主黨和共和黨的支持者,都把對方的立場想像得比實際更極端,於是自己為了對抗,就必須變得更極端,於是就實現了這個政治極化的自我預言。在美國的學校,大部分校隊隊員都重視認真讀書,但又認為其他人根本不看重學業成績,所以自己想讀又不敢讀,成績一直好不起來,同時也強化了集體錯覺。

集體錯覺的普及度跟影響力不斷快速增加,光是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就已經逐漸成為現代社會的關鍵特徵。它的影響非常重大。舉個例子,政治圈的性別失衡非常嚴重,女性明明佔美國人口的一半以上,女性政治人物卻非常稀少。對於這個問題,最常見的答案就是美國人有性別歧視,但其實這只能解釋一部分的現象,「個體機會中心」的民調發現,七十九%的受訪者同意「女性的能力和男性一樣可以成為優秀的美國總統」。而事實上,無論是在地方選舉、州選舉、還是全國性選舉中,女性候選人的勝率也跟男性相同。

但如果把問題改成「女性當選的可能性跟男性一樣嗎?」事情就完全不一樣。因為候選人當選的可能性,本質上並不是取決於每個候選人的實力,而是取決於你認為其他人怎麼想。政治學家芮吉娜•貝特森(Regina Bateson)發現,大部分人其實都不在乎候選人是什麼性別,但只要看到候選人名單中有一個是白人男性,絕大多數就會相信這人最可能當選。這部分就是因為社會偏見。因為美國的政治採取贏者全拿的規則,選民經常投給「能贏的人」,他們在投票時會想「我本身沒有性別歧視,但大部分人都有。要讓我支持的政黨獲勝,我還是只能投給白人男性」。你看,集體錯覺多可怕。你明明是這個星球上最平權的人,卻因為誤解了其他人,不知不覺地作出了很多強化性別歧視的行為。

而且這個問題不只是假設,它在二○二○年總統大選中真的發生影響。民調公司雪崩之視(Avalanche Insights)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之前的民調中,問受訪者如果明天就要選舉,你會選誰,最多人選的答案是喬·拜登(Joe Biden),其次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第三名伊莉莎白·華倫(Elizabeth Warren)。但如果把問題換成「如果你有一根魔杖,揮一下就能讓某人成為美國總統,你會讓誰來當?」絕大多數受訪者都回答伊莉莎白·華倫。

這種現象貝特森稱為「策略性歧視」(strategic discrimination),「它跟直接歧視不同,抱有直接歧視的人會對該候選人持有敵意;陷入策略性歧視的人卻是因為相信候選人的身分會讓其他人不願意捐款、不願意當她的志工、不願意投票給她,而放棄這位候選人。」而「在候選人能力相同的情況下,美國人相信白人男性比黑人女性和白人女性更容易當選,也比黑人男性更容易當選一些。」

集體錯覺不是只會影響政治,而是幾乎影響了社會上所有重要事物的核心。隨便講一個你非常在乎的事情,然後說出你認為社會上大部分人對那件事的看法吧,我敢賭你想錯了。而且這種事到處都是。

集體錯覺的傷害,大到我們必須認真處理。但要能夠處理,我們就得先了解它是怎麼出現的。

▶▶ 閱讀更多 平安文化 陶德.羅斯(Todd Rose)《集體錯覺》

 
有潛規則 存股族要降低期待值
金管會給了明確的指引:「金融機構財務健全攸關社會大眾權益,股利政策應採穩健原則,要符合可持續發展需求。發放現金股利原則上應以當年度獲利為基礎,金控若打算用法定盈餘公積或資本公積發現金,應『詳實分析』未分配盈餘不足支應現金股利的原因……。」到此,相信主管機關的態度很明確了,存股族今年要降低期待值。

朱芯儀抗癌成功,人工血管終於拔除!呼籲女性多愛自己
朱芯儀生病後,了解到女性真的要好好愛自己,身體是自己的,沒有什麼比健康還重要!今天是婦女節,期望所有努力為家庭、事業付出的女性朋友們,多照顧自己一點,多關注自己一點,正視自己的身體需求,學會把自己放在生活第一位!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