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場時模擬社交場合交換名片的場景汽貸學員可透過自製名片重新認識

想成為什麼樣子的領袖另外汽車貸款方式並勇於在所有人面前發表自己

2021年1月22日 星期五

留住時間,留住一切親愛的

聯副電子報
全世界最厲害的頭腦、最捉摸不透的管理動向、不知何去何從的地球命運,都在【世界公民電子報】。 電影、日劇、韓劇…選擇那麼多,要選哪一部?聽部落客怎麼說─最精選的部落客影劇評論就在【影劇大好評】!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1/23 第6943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閱讀□小說】陳蕙慧/留住時間,留住一切親愛的
【書評□攝影】蕭鈞毅/在風雨前凝視著鏡頭
【閱讀□世界】蔣亞妮/吉田修一的式神之舞

  今日文選

【閱讀□小說】陳蕙慧/留住時間,留住一切親愛的
陳蕙慧/聯合報
《甜蜜與卑微》書影。(圖/木馬文化提供)

推薦書:郭強生《甜蜜與卑微》(木馬文化出版)

《尋琴者》是撿回來的。三萬多字的中篇小說在文學雜誌上刊登,擱了兩年,由於某種神祕的召喚,郭強生把書稿找出來,重又修訂增補了二萬多字,卻一時不知該拿這篇向日本芥川獎作品及《魂斷威尼斯》、《雪國》、《春琴抄》等名作致敬的作品怎麼辦,畢竟台灣的出版者總習於要求一本書的分量至少八萬、十萬字,亦即,無法僅將單篇中篇小說獨立出版,必得再加上兩篇短篇才可能考慮。

對事隔多年未出版小說的郭強生而言,《尋琴者》是再度宣告身為台灣小說家的重要發聲,是他銳意以中篇(或小長篇)此一特殊形式回歸小說創作的全新嘗試。他想做到的是,回到文字本身,由字裡行間織就的情感、念想、渴盼,浸潤到讀者內心,共振出文學的力量。

是的,經由小說,抽象化並共同化自身與他人的生命經驗,在小說的世界裡震盪、純淨受苦的靈魂,這心願,多麼卑微,多麼甜蜜。

也因此,2020年,《尋琴者》的出版不僅是郭強生個人的大事,亦是台灣文學史上重要的一頁。

原本只熟知郭強生散文的大批閱讀者,竟才驚覺他是這般優秀的小說家,而以往死忠追隨的郭強生小說讀者,以及翻譯小說嗜讀者,也不禁詫嘆這部以音樂、愛與孤獨為主題的作品,簡潔、優美的敘事技藝,和人物塑造的功力,如此純熟洗鍊,兼具故事性和藝術性,是足以與眾多名篇匹敵的罕見傑作。

到了年底,連續五項大獎的肯定,終於讓忐忑的小說家之魂重新歸返。在與出版社思考下一步的計畫時,壓力來了。再次啟航如何定錨?鑼聲若響,將驚動幾重山水?身為一名職業小說家,他最想要交出自己的什麼給予讀者?

我想鄭重在此宣示:這回,郭強生將在台灣小說創作版圖及個人寫作生涯上鐫刻印痕、鍛鑄盟記。

他捧在手掌心、低頭向您獻出的是琢磨再三的《甜蜜與卑微》。

從一開始毫不猶豫地選篇,到校稿時多次變動順序,最後且做了多篇的更換增刪,這是什麼緣故呢?

「四十年來,我是始終站在文學創作這方水土上,看似原地不動,但實則有時亦感到退卻,我的心這麼堅定,祈求卻又那麼卑微。我不知道,讀者能不能明白、能不能接受我是每個字每個字都吐出真心在寫。」

「我的起點是文學,藉著這雙翅膀,能否為自己、為同樣歷劫的人找到歸鄉。台北一直在變,我藉著捕捉它的樣子,來確認我和某些幻影真實存在過,是否讀者也能在其中辨認出往昔、家的輪廓、他們穿行的足跡、回返的路途。」

「台北的身世坎坷,遺留下過多的謎。你我的也是,回溯既往,描述它,並不一定能夠找出真相,但是如果遺忘就更不可能了。」

幾回看著作者遠望的眼神,聆聽他的訴說,我也陷入了自己的台北記憶,和身在異鄉時的回眸。因此,當多個白日和夜晚,聚精會神地閱讀《甜蜜與卑微》的書稿,又因順序變換、重新讀過,於反覆巡游中,一遍遍地讀到了郭強生對於「我之生」、「我在何處」、「我寫了(愛了恨了)又有誰會在意」、「我將老衰我將死去」的躊躇、遲疑、徘徊與不安,可儘管如此,百轉心思纏繞間,仍能揣想出,若文字與寫作恆在,則雲霧之外,仍有一架飛機橫過青空,迤邐一抹細長白色尾跡。

文學之於作者與讀者,便是留住時間,留住一切親愛的。

《甜蜜與卑微》要展現的是一名文學創作者,傾其四十年奮力活著、寫著的軌跡。他與那個時代共存、角力,他與那些屋舍街院相容、互斥,他與識和不識的人們相遇、錯肩。他寫自己,也寫時間之流,寫空間,寫浮沉其間的人。他是他們之一,他是我們。

於是,這本作品是生命在台灣、台北的一場追尋之旅。它將是精心籌畫的小說創作典藏展、從日治時期、飄洋過海到原鄉跋涉的一幅長卷軸、一部人生紀錄片、二十世紀跨二十一世紀的時代見證,對於過往已遺忘並埋藏甚多的讀者如我,更彷彿見到出土文物般又驚又喜,一口一口啜飲窖藏老酒般,百種滋味縈繞心頭。

本書共收錄十五篇作品,有短篇小說、長篇節錄,其中多篇從未出版過,如獲得106年九歌年度小說獎的〈罪人〉、分別發表於《聯副》、《印刻》的〈壘〉、〈KTV裡的小說家〉,亦有多篇已絕版,如〈回聲〉、〈掉進湯裡的男人〉、〈等待的女人〉、〈昨日情深〉、〈留情末世紀〉等。

每一篇都是一枚爆彈。或是,如果你埋得過深過久,每一篇都是一截引信,引爆被壓抑的委屈、痛、思念及懊悔。你在分為三大部分的各個五則疊曲之後,忽地,讀到小說家的自語,你看他冷靜自持、憂心忡忡,你看他嘻笑揶揄、促狹反諷,你看他痛徹心腑、舉步維艱。你實則看到了自己。

一共十八篇文章,每一字、每一句,都扛著你的悲喜、遺憾和幻滅。每一行、每一段都試圖打造一條回家的路,呼喚你、提著你的衣領、拽著你的心,和你作伴、請你作伴,向回家的路走去。無論你身在哪裡。

《甜蜜與卑微》,搬演人生的實境秀,小說家這麼說了:

「沒有人發現我遺棄的自己。」

「連世貿大樓都塌了,人生中還有什麼失敗是難以面對的?」

「有些舊東西,應該清一清。」

「沒有人真正想去揭開什麼。從那個時代走過的人都知道,有些事情最好不要多問。」

「二十一世紀?不知為何,都過去五分之一了,我卻覺得那彷彿是條不斷在後退的起跑線。」

啊,若我們將傾力向前的每一刻,都視為不斷後退的起跑線,那麼,一個圓會不會早一點形成?或者,那是一條縮到原點的直線,而我們的人生重負會不會比較輕鬆一些?

我還可以給你更多的句子,但是,更想邀請你來一讀。郭強生的文學鏡像,映照出台灣、台北人的身影,以及,你藏之已久的舊情感傷。郭強生的《甜蜜與卑微》,將台灣、台北的整灣記憶之河為你書寫出來,這是他的祈禱,也是,倖存者的生之回聲。


【書評□攝影】蕭鈞毅/在風雨前凝視著鏡頭
蕭鈞毅/聯合報
《湯姆生鏡頭下的晚期中國》書影。(圖/網路與書提供)

推薦書:約翰.湯姆生╱著,葉伶芳╱譯《湯姆生鏡頭下的晚期中國》(網路與書出版)

這已經是百年前的事了,在清帝國晚期,這位來自英國的攝影師,別有遠見地想著用他打磨多年的攝影技術,搬動一個帳篷暗房,和隨時需要因地制宜調配的顯影藥劑,從香港開始這本著作,再到台灣、途經澳門,上了中國大陸東南沿岸後沿路往北京,最後終於當時英國人認為的「任何有關中國的圖文作品如果缺乏一張長城的照片,就不配以中國為名」。

沿途,這位攝影師不只是一位只對風光山景貪婪的旅行者,還是一位對晚清帝國所代表的「中國」此一國體與民族,充滿好奇心與理解慾望的觀察者。無論是大至中國政府的體制、茶葉製程與海上貿易、內陸貿易的觀察,或是小至富有階級與貧苦民眾對生活的認識和目標,湯姆生都嘗試在「說服」對方攝影的同時──「中國」人民彼時多對此項技術抱有福分被剝奪的疑慮──嘗試認識對方的基本輪廓:於是,在本書中我們不難見到,湯姆生對於中國婚嫁制度之於女性生活與身體限制的評論,或是認同人民普遍對於「識字」這項能力的信仰式崇敬,以及如湯姆生自己這樣的外國人一直被當成「野蠻人」的抱怨。

在社會學與人類學不停從國族與歷史等角度,深刻反省剝削行為如何在文化上與經濟上──甚或是「歷史上」──頻頻出現的現今,我們已有太多個案例在說明西方人的文學、文化作品在近代史中對遠東的長期誤讀,很多時候是來自基於文化優越性的粗暴詮釋;然而,這本書卻很適合為提供讀者一項相對溫和的視角:在這位異鄉人鏡頭與筆記詮釋下的晚清帝國,有來自他方遠行而來嘗試理解與尊重的距離感。

雖有距離,卻不代表這本書過度溫和到毫無張力。「貿易」是這本書編排顯現出的切入重點。從香港開始,觀察港口、船隻、殖民地建築再至廣州領事館,清帝國的涉外機構與基礎的貿易行為都由他的攝影機留下了影像。清帝國由盛轉衰,無非是在國內因制度問題、文化衝突和經濟能力等層面,產生了統治階級與普遍民眾無法共榮的缺陷;而帝國在走向衰亡路途的迴光反照,便從「中國」與「西方」這兩樣意識形態的衝突與接觸中產生。但是,當一位外國攝影師扛著機材,與當地人士接觸嘗試攝影時,開始考慮起該怎麼說服他們願意合影的這一瞬間,本來不該是對立的「自然」與「科學」便在走向了歷史的岔路,為我們矗立了這個對立的兩造──科學,本就是從自然始,而不該衝突,但「中國」這項意識形態在龐大而漫長的時間流域裡漸漸地走向了另外一條支流。因此,伴隨著「貿易」而來的,是清帝國晚期漸次有富強可能性的幻覺榮景,和在資本主義強化殖民性質的剝削結構的時代下,人民的生活型態與價值觀,即將開始產生劇變前的無所適從。

湯姆生對於「中國」的思考,其強度不足以說是批判,頂多算是評論。但在他已然和緩口吻中,讀者依然能從他的影像與文字,隱隱約約地感覺到每一幅從短暫留存的玻璃版上便要快速顯影的相片,已經不再是繪畫一般的靜態──藏於每一對凝視鏡頭的眼睛,藏於每一幀沒有人物只有山林與建築的相片後頭的,是許多風暴成型之前,最後的風景。


【閱讀□世界】蔣亞妮/吉田修一的式神之舞
蔣亞妮/聯合報
《國寶》(上)書影。(圖/新經典文化提供)

推薦書:吉田修一╱著,劉姿君╱譯《國寶》(新經典文化出版)

多年前,雨雪夜,我在銀座晴海通那側的大道上找尋一家豬排名店,某個路口轉錯了彎,撞見一座白牆黑瓦肅凝如寶塔帝座的殿闕。那是我第一次貼近歌舞伎座,在和國隆冬,雨雪落地全輾作車泥的夜晚,整條銀座道上從百貨大樓到行人大衣邊縫的風毛,全都浮動香氣,車燈與樹燈如鎂光燈一樣轟轟閃起。就像吉田修一《國寶》裡,最末那個場景。

如果說《公園生活》、《熱帶魚》是吉田修一的成名作,《怒》與《橫道世之介》就是它的定音作。2018年,《國寶》日文版發行,同年,吉田修一也正來到作家創作力高原的五十歲;2020年,《國寶》繁體版問市,作家極有可能以此書向他的生涯代表作,發動叩關。

《國寶》欲以巨製篇幅說好一段故事,人物簡練深刻、情節飽滿、結構古典。主角俊介與喜久雄自幼便是歌舞伎演員,兩人都是天才如曜星般的「女形」演員,然而,原該繼承的少爺俊介被非血親的「部屋子」喜久雄,奪走了歌舞伎家族中最重要的「襲名」權。故事開始,時間成為偶爾快進的線性宇宙,雖然我使用了「簡練」與「古典」等詞形容它,指向的卻是它說故事的技巧,而非故事本身。故事本身,雖不龐雜難解,但卻灌注滿怪物級的魂力。

吉田修一就像小說中的歌舞伎演員,從第一個字就踏上舞台,直到最後一字。沒有一個段落、一段時間,鬆懈呼吸。我總因此想起小說裡,一個旁支角色源吉,老去的他面對舞台,毅然說道:「我再老,也不會在舞台上咳嗽的。」《國寶》就是吉田修一版本的《玻璃假面》(或譯千面女郎),《玻璃假面》這部經典的漫畫作品,也談兩個女演員的競爭與天賦,無論如何她們都想成為能演出《紅天女》的人。而吉田修一選擇超越,俊介與喜久雄成了小說陰陽師底下的「式神」。當式神起舞,除了競爭,他們的舞姿,更指向彼此眼中的最終風景,你我皆為寶物,皆為大道。

因此小說中,他們總在某些時刻,喚回彼此「俊寶」、「喜寶」。「俊寶」,後來成為了第五代花井白虎;「喜寶」也成了第三代花井半二郎,以他「女形」如魅如神的一瞥眼色,驚豔歐洲與世界的舞台。不只是小說中的他們,吉田修一也似從「鳥屋」(花道盡頭的準備間)穿越過了花道,站上舞台中央,告訴你所有「藝道」皆殊途同歸,以小說技藝逼顯歌舞伎之藝。像是什麼呢?就像是喜久雄每次上台前,不論遭逢如何情境,愛、憎、離、苦,他都將它重重咽下,換輕聲一句:「我好了。」抉擇好了,準備好了。

這條藝道,走到最明亮處,像是推開了舞台與世界、真實與虛構連接的大門。小說最末,喜久雄也推開歌舞伎座裡那一扇百年沉厚木門,銀座滿座如雪的人車,皆為他神魂讓出一道。吉田修一的《國寶》,就是他凝神三年,說出的那一句:「我好了。」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