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故宮:國寶,原來如此
編著者:邱建一
大學助理教授。專長領域「藝術史學與藝術考古學」。常自稱是天橋底下說書的,目前遊走於各大學與各公私講堂,創辦「新月藝文」,專講藝術史與古代文明等相關課程。
※ ※ ※
大部分人對故宮的認知,最熟悉的就是那顆白菜和那塊肉吧?但果真透徹了解〈翠玉白菜〉與〈肉形石〉?可能也只是一知半解。
比如〈翠玉白菜〉歸屬於「重要文物」,故宮再三澄清它不是「國寶」,但有多少人理會呢?清宮檔案包山包海,但連一個字都沒提到〈翠玉白菜〉,唯一的記載只知道它是 1933 年紫禁城搬遷時從永和宮裡找出來的,即便連故宮也不敢打包票,但還是一堆人圍著〈翠玉白菜〉,信誓旦旦地說這是瑾妃的嫁妝,並衍生出各種民間傳說故事,還能把慈禧陪葬品的白菜給聯繫在一起……
故宮各類收藏都有,清宮檔案文獻資料的數量是最多的,但說起精品,主要指乾隆時期「三希堂」建立的那些書畫收藏,雖然西元1924年溥儀被逐出紫禁城的一小段時期,曾有一批文物或夾帶或偷竊而流出皇城之外,但大體上,清宮文物的書畫精品收藏大多都在故宮的庫藏之中。
相隔千年,但故宮仍離我們很近,〈橙黃橘綠〉在,〈鵲華秋色〉也在,當然大家最愛的白菜也不會缺席;趙孟頫與蘇軾還活在那兒,趙構與岳飛還在互相通信!就在台北外雙溪,每天上午八點半準時等著與我們相遇!但,若缺乏足夠的認識與理解,他們卻又離我們很遠,即便近在咫尺,卻又很陌生,如同天涯∼∼
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物理上的距離而是心理的距離
要跨過這個距離其實很簡單——
邱建一以詼諧逗趣之筆深入故宮,挖掘國寶背後的故事
《知道了!故宮》更顛覆對國家寶藏的認知與想像!
※ ※ ※
為書法癡迷,朕是皇帝我騙我驕傲──「蕭翼賺蘭亭」
「賺」,就是「騙」。
王羲五十歲寫蘭亭,五十八歲過世,時光悠悠,倏忽過了快三百年,蘭亭再次出現是在唐代。
唐太宗酷愛書法,登基後四處徵購王羲之的真跡,但一直沒能找到〈#蘭亭集序〉。後來聽說在僧侶辯才的手上,又經歷了一段「蕭翼賺蘭亭」的曲折離奇過程,蘭亭才歸於唐太宗的收藏行列。
這則故事,分別被唐代的劉餗、何延之所記載,其中又以何延之《#蘭亭始末記》的敘述較為詳盡可信。據傳,王羲之對〈蘭亭集序〉太滿意了,囑咐王家子孫要好好珍藏,代代相傳到了第七代孫智永禪師,智永後來將它傳給了弟子辯才和尚。辯才乃名門之後,書畫素養甚高,視若至寶,在屋內的樑上鑿了一個洞來祕藏〈蘭亭集序〉,只在無人時才敢取下把玩臨寫。
〈蘭亭集序〉在辯才手中之事,終於傳到了唐太宗耳裡。太宗派人將辯才召入宮中供養,重加賞賜。一日,召見辯才,言談中太宗不經意提起〈蘭亭集序〉下落:
太宗:「聽說〈蘭亭集序〉在你家?」
辯才:「皇上誤會了!絕對沒有這回事。當年侍奉智永和尚時,雖有幸曾得見,但很可惜,已在戰亂中不知所終。」
太宗東拐西繞,卻怎樣都問不出所以然來,只好訕訕然放辯才回越州。
太宗相當惆悵:「右軍之書帖,一向是朕的心中至寶,最遺憾的就是得不到〈蘭亭集序〉啊。辯才這老和尚也真是,年紀這麼大了,書帖留在身邊也沒用,怎麼就不肯放手!誰能想個辦法,替朕取得呢?」
主上求不得的苦,臣子們看在眼裡,時刻不敢或忘。尚書左僕射房玄齡靈光一閃:「臣推薦監察御史,蕭翼。蕭翼是梁元帝的曾孫,才華洋溢,智計多端,能說又擅書畫,一定可以達成這次任務。」
既然辯才不吃皇帝循循善誘這一套,蕭翼決定微服,假扮成潦倒的山東賣蠶種的商人,又跟太宗借了幾帖二王的書法,跟太宗打包票,一定會把〈蘭亭集序〉弄回來。
蕭翼打扮成潦倒商人,到了越州辯才所在的寺中,佯作觀賞壁畫,徘徊流連不去,一直到辯才終於注意到他,讓弟子請來一談,先是閒話寒暄,之後蕭翼談文吟詩說史、圍棋撫琴、投壺握槊,投辯才所好,辯才大感性情相投、相見恨晚,天天約蕭翼暢談,引為知己。
某日,蕭翼拿祖傳──梁元帝蕭繹繪製的〈職貢圖〉來與辯才鑑賞,辯才大讚,聊著聊著聊到了書法,又聊到了二王,蕭翼評論道,論畫而言王羲之(父)不如王獻之(子),但父子兩人都是畫不如書法。
辯才:「你對二王書法相當了解啊。」
蕭翼:「弟子雖落魄,當初也讀了些書,奈何十年寒窗一事無成,不得不改做生意,但手上還有幾件家傳的珍稀二王楷書書帖。」
辯才大樂:「二王書帖啊,明天帶來看看吧!」
隔日,蕭翼出示了他借自唐太宗處的二王書帖,辯才一看精神了!與蕭翼熱烈討論,爭辯其中的優劣真假。
辯才:「你我既有這個緣分,實不相瞞,我有王羲之〈蘭亭集序〉的真蹟,你這些書帖確實不錯,但無論如何都不能和〈蘭亭〉相提並論吧。」
蕭翼大驚:「不可能!〈蘭亭〉早已在無數戰亂後失蹤,哪可能還有真蹟!」
辯才:「你明天來看。」
隔日,辯才從屋樑洞裡取出祕藏的〈蘭亭集序〉。
蕭翼:「這是?」
辯才:「〈蘭亭〉啊!」
蕭翼不以為然輕笑:「不可能!一定是偽作!假的假的!」
辯才激動不服氣:「這是吾師智勇禪師臨終之際,親手交給我的,怎麼可能是假的。一定是現在天色昏暗,你眼花了,明天再來看吧!」
從這天開始,辯才焦躁地將〈蘭亭〉和蕭翼帶來的二王書帖,就這麼並置在桌上,沒藏回屋頂的樑上。某日,趁辯才外出,蕭翼來辯才處,假裝是要取回遺忘在屋內的物品。寺中之人這些天來看慣了蕭翼,一點也沒起疑,蕭翼輕易取走了桌上的〈蘭亭集序〉。待辯才回來,發現〈蘭亭集序〉被竊,大叫暈倒,良久才甦醒,又得知蕭翼的真實身分,驚怒不已。
〈蘭亭集序〉被快馬加鞭地送到了太宗手上,蕭翼也加官進爵。太宗原本很氣辯才,但想到他年紀這麼大,就不處罰了,還賜予財物。辯才怎敢私藏這些財物,於是拿來蓋了精美華麗的三層寶塔。但委屈悲憤的辯才,吃不下睡不好,一年多後就病逝了。
這就是鼎鼎大名「蕭翼賺蘭亭」的故事。傳說唐太宗臨終前,吩咐太子李治將真蹟陪葬在昭陵。
唐太宗的「三台影印機」
沒有了真跡,幸好還有太宗的三台影印機,讓我們今日至少還能看到〈蘭亭〉的摹本。
〈蘭亭〉一得手,太宗便欣喜若狂地下令三位當時的書法名家: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臨摹蘭亭數本以為流傳。
唐摹本蘭亭分為兩大系統,版本眾多,以下是現今公認較好的版本
【墨跡本】
○ 天曆本:八柱第一,虞世南本(台北故宮)
○ 米芾詩題本:八柱第二,褚遂良本(台北故宮)
○ 神龍半印本:八柱第三,馮承素本(台北故宮)
○ 領字從山本:黃絹本,褚遂良本(台北故宮)
【刻本】
○ 定武五字缺損本:歐陽詢本(台北故宮)
歐陽詢的書體以峻拔取勝,為初唐的基本教材,影響力一直持續到現代;虞世南書體則遒媚見長,現存的虞世南行草書只有五件,都被收錄到《#淳化閣帖》;褚遂良則是兼容兩者之長,太宗當時蒐集到的王羲之作品,也都是由褚遂良負責鑑定。
據說唐太宗認為,歐陽詢臨摹最精,所以命搨書人:馮承素、趙模、諸葛貞(神力)、韓道政,刻為法帖以為流傳,並公告給弘文館的學生作為官定版本。至於褚遂良的臨摹,因多參酌了己意,列為別冊。所以,一般都把刻本當作是歐摹本,而墨跡本則當作褚摹本看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