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場時模擬社交場合交換名片的場景汽貸學員可透過自製名片重新認識

想成為什麼樣子的領袖另外汽車貸款方式並勇於在所有人面前發表自己

2023年12月20日 星期三

【成為他者的過客】李奕萱/志工不能當飯吃,社會企業可以嗎?


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行遍天下旅遊電子報】每月企劃精采的旅遊專題,讓你感受美景與多樣風情,創造屬於個人的旅遊哲學。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12/20 第5581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成為他者的過客】李奕萱/志工不能當飯吃,社會企業可以嗎?
【青春名人堂】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這不是猴子的錯
【繽紛迴力球】南豐/與獼猴擦出火光
 
 
 
心情札記
 
【成為他者的過客】李奕萱/志工不能當飯吃,社會企業可以嗎?
文/李奕萱/聯合報
志工不能當飯吃,社會企業可以嗎?圖/奚佩璐

不是相關科系、想以助人為業,又不要低薪、被壓榨,有什麼選項呢?大學二年級時的我,腦中莫名浮現「社會企業」這幾個字。

如果是現在的我,可能會為這份天真哼笑一聲,但當初的我是帶著美好濾鏡。高中時,曾經聽過台灣《大誌雜誌》創辦人的演講,談如何透過販售雜誌,幫助街友自立。那時我感到震撼,也很被觸動,原來一個創新的想法,付諸執行竟可形成這麼大的影響力。

於是,在我陸續於國內外當了幾種志工,自以為累積了一些對社會、環境的理解後,便申請了校內的創意創業學程,決定試看看。

學程以創意與創業相關學習、實踐為核心,希望成為有志創業者的孵育器。那幾年「新創」蔚為風行,許多人懷著「當自己老闆」的大夢,申請相當競爭:要先經過書面審查,再參加三天兩夜的提案工作坊,最後才會選出入選學員。過程有點折磨人,不過我也因此找到同樣對社會企業有興趣的夥伴,在之後的課程共組團隊。

夢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進入學程沒多久,我就被打醒了:當助人者和生意人完全不一樣。做志工想的總是怎麼幫助人,然而要經營企業,需要長遠而持續的客群與收入,不是光有溫情和理想就能達到。

第一學期的課程,我們必須提出「想解決的問題」及「商業模式」,我和另外兩個夥伴一開始決定往「農業缺工」走,想媒合有興趣到農村長期打工度假的人,解決缺工困境。

簡報完,老師立刻打槍:「這個商業模式賺不到錢。」當時,比較偏社會企業的組別都卡在這個問題上,課程似乎也瀰漫著「社會企業本就不可行」的氛圍。我們有些退縮,曾換成一個不是社會企業的命題,只是怎麼討論都興趣缺缺。

後來,一次會議裡,我和組員們開始思考「公益婚禮小物」的可能性。過去,我們都曾經接觸過公益團體的商品,也一直知道募款、義賣不易——如果能媒合公益團體產品及婚禮小物,抓住新人想「分享幸福」的情緒,是不是能幫助團體增加收益及曝光度?

為了解各家公益團體的產品,我們探訪許多社福單位,展翅協會是其中一個,他們長期幫助原生家庭功能不彰、需要提早自立的弱勢少女,教她們做琉璃產品;另一個則是小貝殼庇護工場,他們聘用中、重度以上的身心障礙者製作手工香皂,使其具備工作、生活的技能。

參訪時,看到美麗的琉璃、香皂,總是忍不住幫自己買一份,想到這些商品背後是「好好生活」的企盼,就更覺得這個計畫很有意義。可是,回到課程,老師再次毫不留情地拋出提問:收取的媒合費及包裝費是否能支持公司營運?真的會有足夠的客源嗎?三人團隊只用愛發電的話,可以撐多久?

這些問題皆很關鍵,若能解決,或許真的能做出點什麼。可惜也是這時候,我和組員們漸漸感受到兼顧課業、社團與創業的困難,日子緊湊到喘不過氣,最後,計畫隨著學期的結束不了了之。

旅程在結束後才開始

從無償的志工到需要賺錢的企業,這個轉型顯然是失敗了,我曾思考過幾次:如果再拚一點,是不是就能做下去?但現實是,運作一家企業需要更多的執著、覺悟與膽量,當時的我並沒有這些。更重要的是,我習慣也比較喜歡面向的,終究是受助者,而不是顧客。

幾年後,當初的組員傳了訊息告訴我,她參加一場婚禮,拿到的婚禮小物就是公益商品,她說:「我一直認為當初的計畫是可行的。」欣慰之餘,卻也不太確定該如何看待,因為換個方向想,這是不是代表了,無論有沒有我們,這件事都可以發生?

無論如何,社會企業夢是落幕了,我繼續尋找其他職涯可能性,繼續當志工。有趣的是,旅程好像總在結束後才開始,我參與了兩次社會議題的募資專案,一次做串連環境友善農友與民眾的食農教育,第二次則是尋找資金,讓曾為街友的工班修繕獨居老人、貧困者的家,從互助中建構自信。

我也去了幾家新創企業實習,遇過能力與心智均強大的創業者,亦待過只會畫大餅、前進方向反反覆覆的公司。畢業後更站到了執行者的對面,作為記者採訪大學生的創新專案,以及真正在殘酷市場中存活下來的社會企業。

慢慢地,我在「創業」這件事中累積了多種角色:創業者、受雇者、觀察者,磕磕絆絆,磨合到了一個現階段最適合自己的位置。過去的經驗好像水到渠成,幫助我用多種視角切入:一方面能務實地檢視各種計畫的可行性與周延度,另一方面,則因為自己曾身在局中、想做很多卻原地打轉,所以對創業者的迷惘多一分理解。

助人和賺錢這件事

回到原點,其實助人的工作有很多選項,甚至可以說,若目標是想幫助別人,做社會企業反而在繞遠路,社福圈常聽到一個玩笑:「如果想幫我們,不要進來工作,你去賺大錢再回來捐錢。」

不過,能不能賺大錢,畢竟不是自己說了算,不如選自己喜歡又能溫飽的——選了,然後繼續做下去,若說繞了這圈有學到點什麼,大概就是這件事吧。

【青春名人堂】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這不是猴子的錯
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聯合報
獼猴跟人類一樣是雜食性動物,平常除了吃植物的花、葉、莖、果實、種子,也會攝取鳥蛋、昆蟲,儘管吃小型動物的情況不常見,可仍屬正常,壽山曾有獼猴吃石龍子的紀錄。

然而,新聞常用群眾對獼猴的既定印象進行誇張的報導,以標題抹黑牠們,把博取閱聽者眼球放在第一位,在未求證下使用「食性大變」、「脫序行為」等語彙進行評論,這樣的標題到底是顯示科普教育的不足,或是身為獼猴自帶原罪?日前,曾有報導指出彰化芳苑的開放式農場,疑似有巨型猴子犯案,讓農場內六十隻雞、四十隻鴨慘遭身首分離。台灣獼猴雖然為雜食性動物,但鮮少出現捕食雞鴨鵝的舉動,錯誤報導還指證歷歷,猴子會「開膛取心」來開葷--事實上,這樣的情況根本前所未見。後續蒐證現場腳印,發現是流浪狗群所為,然而散播出的假消息,已讓不知情的民眾產生恐懼,讓獼猴的形象跌到谷底。

在今年獼猴交配季,很遺憾得知林業署嘉義分署決定誘捕獼猴絕育,想要透過減少野生動物的數量,來降低人猴衝突。協會不贊成這樣的作法,遊憩區獼猴與人發生衝突的起因大多來自遊客手上的食物,如果不去解決誘因、建立相關遊客規範,而是選擇將動物絕育,不但失去森林遊樂區本該擔負環境教育的本質,更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

2014年至2016年,高雄柴山獼猴發生十幾起中毒事件,受害獼猴都是在登山口甚至遊客面前身亡,或從樹上墜落。檢驗後,發現牠們身上有高濃度的毒鼠藥,但這樣無辜生命的犧牲,有助於化解衝突嗎?多年後回頭檢視,很遺憾沒有。

以上看似個別單一事件,其實不然。仇恨與恐懼於動物和人類兩邊皆無益,在情緒的張力中只會雙輸。那麼,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協會想到的辦法之一,是舉辦教育講座。不過,我們也常被問,辦講座真有用嗎?多年前的我們回答不出來,也不敢回答,只是單純想著多一點、再多一點點人來了解獼猴就好了,因為這些真的不是牠們的錯。

「一場講座而已,能改變什麼?」面對第一線,也許「改變」這件事很難量化,很難讓大家看見「業績」。可是,從一個人走到一群人,這無疑是改變。與其把錯推到動物身上,不如大家集思廣益,想想怎樣能避免類似情況再發生。

【繽紛迴力球】南豐/與獼猴擦出火光
文/南豐/聯合報
最近繽紛版青春名人堂刊登一系列與獼猴生態有關的文章,令我想起童年時曾與獼猴擦出火光。

民國60年,我就讀國小四年級,某個周末和高兩年級的大哥單車雙載,去水田裡釣青蛙,那是草地人的休閒活動,也是補充蛋白質來源的好機會。兄弟倆正尋找下竿地點,田埂上突然竄出一隻目露兇光的獼猴。高我一個頭的大哥嚇得屁滾尿流,瞬間閃到我的背後;下一秒,猴子撲向我,亂抓亂咬一番便逃之夭夭。我順著刺刺麻麻的感覺往下瞧,不得了,整條右腿血肉模糊,其中兩個深可見骨的傷口特別明顯,面積差不多有小籠包那麼大。大哥火速載我回家,父母見狀,立刻送我去市區空軍醫院治療。兩道縫合的疤痕,五十年後宛如螞蝗大小,扭曲地貼在腿上,視覺與觸覺都很靈動。

猴子由村外一處養豬場所豢養,自行掙脫了鐵鍊,流浪了兩三天。飼主經警方循線確認後,親自提了一籃價格昂貴的「五爪蘋果」到家裡致歉,之後每日騎機車接送我上下學,直到腿傷康復為止。當年印象深刻,大哥被念了幾句「怎麼沒保護好弟弟」,但我心知肚明,兩人之一注定難逃此劫。

獼猴外觀毛茸茸,屁股紅通通,其實相當可愛,這些不愉快是因著牠們的本能,並非個人恩怨,所以我早已釋懷,沒半點怨懟。唐代詩人盧仝的七言律詩〈出山作〉,末兩句「家僮若失釣魚竿,定是猿猴把將去」,令我莞爾一笑。盧仝家僮的釣魚竿被猴子順手牽羊,因為末端鉤住了魚,一千兩百年後我連青蛙都還沒釣上,就損失了兩塊腿肉,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呀!

 
 
 
訊息公告
 
 
 
 
不到最後死線絕不動工?八大拖延症改善方式助你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拖延症是許多人在生活、工作或學習中常遇到的問題,明明自己也知道該做什麼,卻總是找藉口推遲或延後,直到最後一刻才匆忙完成,或是根本來不及做。拖延不僅會影響工作效率和品質,也會讓自己陷入負面情緒,甚至可能出現更嚴重的心理問題,而網友們推薦的拖延症改善方式有哪些呢?想消除拖延症的你千萬別錯過!

牙齒變長、易流血 有可能是牙齦退縮了
許多人為了要將牙齒刷乾淨而暴力刷牙,或選用粗硬刷毛的牙刷,但卻導致牙齦創傷。其實刷牙宜採改良式貝氏刷牙法和軟毛牙刷,民眾要規律作口腔檢查,如有牙齦退縮的情況,應讓牙周病專科醫師鑑別退縮原因、嚴重程度以及時治療。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