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不要按照醫囑來執行
關於護理師這個職業,對不常接觸醫護相關工作的人來說,大概會聯想到的就是每天打打針、發發藥、有著還不錯的薪資,我也就這樣在家裡的期許下選擇了護理,經歷了人生中最爆肝也最精采的幾年。
求學期間經過幾次的醫院實習,才真正開始認識護理工作;老師常告訴我們學理跟臨床的差距很大,打針、發藥僅是教科書上所說「八大核心素養」中的「一般臨床護理能力」而已,該如何在目前的醫療環境中存活是另一門學問。而在取得證照後,選擇了大醫院外科病房的我,對此有深刻的體會。
隨著時代進步,病歷逐漸電子化,各家醫院不同的電腦系統、病房常規,一切都得從頭開始學,不只是在照護上的學習,還有各種評估單張必須填寫,但隔天上班總能看見大夜班學姊貼在公告欄的「缺失表」,提醒我昨天又遺漏或寫錯了什麼東西。也曾經從早上七點忙到晚上十點下班,還聽見學姊提醒:「紀錄要寫詳細哦!不然有什麼醫療糾紛會被關起來!」聽起來像在嚇小孩但又很真實,自己班內的事處理好才不會影響到下一個班。對菜鳥來說,護理紀錄真的會占用不少時間,可我還不是晚下班的最高紀錄保持人。
工作後發現很多事不完全像以前老師說的「按照order(醫囑)執行」,那確實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有些學姊會說:「沒有開order的處置你敢做?出了事情你要自己承擔嗎?看到order再執行!」但偶爾也會聽到學姊說:「不要只會當一個by order做事的小護士,你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呢?」「你不覺得這個order很奇怪嗎?你問過醫師了嗎?」這部分該如何拿捏,只能依靠經驗累積了,也常常讓新人聽得很不知所措,只能趕在試用期前三個月努力把各種常規往腦裡塞。從適應期到上手,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在這之前大概都處在一個每天被前輩念、負能量爆棚、自我懷疑的小世界中。等過了這一關後,恭喜,我們再往下個難題前進。
現實與夢想結合的有趣結果
國際認定的最佳護病比為1:6,護理師每多照顧一名病人,病人死亡率就會增加百分之七,自己當時外科病房白班的護病比是1:8-10,夜班1:12-15,但其實還有很多醫院遠遠超過這個數字。
儘管忙碌,在熟悉工作流程後漸漸也能準時下班,當然這是在病人們乖乖配合的前提之下,畢竟醫院生活總會發生各式各樣的事:突然的急救、轉院、轉加護病房之外,可能某一床的病人不假外出又聯絡不到人,另一床的病人在廁所跌倒撞到頭,或家屬自行鬆開病人的約束,導致病人把身上所有管路都拔光光。曾經,我忙著急救時,另一床病人因為晚半小時拿到睡前藥物,對我破口大罵,而在聽完原因後,只說:「為什麼不從簡單的事先做?最後再弄他就好啦!」
明明大家碰到大大小小的問題,第一時間找的都是護理師,為什麼還有許多人認為護理師很閒呢?過多的雜事造成我們原本的工作根本做不完,又由於一整天無法好好進食、喝水、如廁,使得不少護理人員有泌尿道感染問題,日常不僅血汗還血尿。啊,說到喝水,也別誤會護理師上班都在喝飲料,這只是最快攝取熱量的方式,如果可以,誰不想停下來好好享用熱呼呼的飯菜呢?
雖然說了這麼多幕後心酸,但我仍以身為護理師、有能力幫助他人為傲,目前很多醫院依然缺乏人力,真心期盼醫療環境能變得愈來愈好。
我在踏入護理之前,不被家人所支持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繪師,所以工作這五年來一直持續分享著醫院相關的圖文故事,希望更多人了解護理工作,並為大眾提供簡單的衛教。如今看著自己創作的人物在護理教科書上出現,或許也算一種現實與夢想結合的有趣結果吧,期許自己未來能帶給大家更好的作品。
作者簡介王庭馨,於是空白,護理師、圖文作家。2014年開始經營臉書粉絲專頁「於是空白」,分享醫院日常圖文及衛教,2017年出版圖文書《護理師啟萌計畫》,現於病房工作之餘仍持續創作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