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下神祕單方
全縣飯店存菜多拉倒街上賤賣,烹飪之鄉今年餐飲業賠大本。我家親戚圈裡就退了五六桌。
縣城裡搶購口罩風過後,緊接著大家搶購了一陣「雙黃連口服液」,好在要「板藍根」還沒出現,滑縣正骨院老郭透出一條祕方,說是他家祖傳,到他這輩八十年了,坦誠公布給大家,也算為抗肺炎獻策,操作方便,簡單易學,每天出門前用一支棉籤蘸點芝麻香油,滴進兩個鼻窟窿,輕捏幾下,可阻斷流感和瘟疫。
老郭說,民國三十一年河南饑荒瘟疫,死人無數,那時沒戴口罩一說,爺爺就是這樣給人看病,救人無數。我說調涼菜可以,最好加上醋。我太太說也不費事,寧可信其有,特意微信裡收藏下來。
如今網上傳播速度快,一天後,微信群裡已瀰漫小磨香油的味道。
標語的力量
每一運動來臨,中原大地都會有一個標語海洋,這次也不例外,微信發來的標語我一時分不清是河南還是外省。
有本土原創,有快速拿來借鑑,河南人一向仿製能力強,包括假菸假酒。標語多屬以下幾種類型,勸導型:「現在請吃飯,都是鴻門宴」「低眉謝絕您入村,花開春暖您再來」「要想活得久,不要到處走」,後來管控不住,火藥味愈發猛烈,「帶病回家,不肖子孫」。有六親不認喜劇型:「老實在家防染感,丈人來了也得攆」「一人傳染全家倒,財產跟著親戚跑」「今天走親或訪友,明年家裡剩條狗。」有詛咒型:「今年上門,明年上墳」「口罩還是呼吸機,您老看著二選一」「不戴口罩亂集聚,家人含淚過頭七」「今天到處亂跑,明年墳上長草」。有警告型:「湖北回來不報告的人,都是人民公敵。」「返鄉人員不隔離,親人不死扒層皮」。
我看到有兩條似乎要摧毀政府機構,一幅是「堅決打好防疫站」,一幅是「嚴厲打擊疫情防控工作小組」。估計是「烏龍標語」。
朋友還發來微信盤查員背後一幅厲害的:「出門打斷腿,還嘴打掉牙」。我看到一條河南本土風格的:「誰再串門,就是龜孫!」用感嘆號。河南人對罵多喜歡用「龜孫」。網路上把河南稱為接地氣的「惜命大省」,地氣從地殼接近到地核。
我舅說,還是人家日本人有水準,他指的是引用古詩的那些舉動,「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我說這你也關心?我想雅俗共賞來自兩種不同文化背景,我和社區門衛大爺交流,就不能問他「豈曰無衣」,門衛兩口來自安陽農村,兼收社區廢品,為了省錢一直住在頂樓過道。
隔離中社區住戶開始在微信群裡苦中尋樂,說這些天社區門衛大爺學問提升,問話都是終極哲學,命題直擊靈魂;1、你是誰?2、你從哪裡來?3、你到哪裡去?
正月初八我從縣城來,回到鄭州,傳說高速要查封外地車。我向門衛處領了一張出入證,想給孩子領一張,門衛說一家一張只供買菜。我每次持證出入,孩子提醒說出入證遠處亮一下即可,別人拿也會帶病毒,但門衛敬業盤查。還笑說,看一下你的良民證。
河南疫情厲害的是豫南臨近湖北的信陽南陽,這地方牌照的車不讓下高速進入鄭州。
縣城裡也在不斷公布全縣冠狀肺炎人員軌跡,一個從武漢回長垣的打工者,駕車奪城歸鄉,回來幾天行程裡,頻繁出來活動,先是在鎮上一家燴麵館吃燴麵,又在村裡參加婚禮,喝了幾場酒,猜了幾桌枚,把一村人折騰壞了,涉及到的三十人都拉到醫院隔離觀察。
有一個村把一患者人家門前,扯上一幅標語,一家門口貼上紅色告示,有一個胡同口乾脆電銲封門。
那家被患者光顧的「十里香燴麵館」成了網紅,人們寧可繞路也不前過,店前多了一條恐嚇色彩標語:「一人出門,全家□嚓。」
十萬斤大蔥的幽默和遠方的鳥
開始捐錢捐物了,錢在關鍵時刻不如物,記得姥姥講過元寶和燒餅的故事,饑荒年代,燒餅才是硬體。李白有句:「吟詩作賦北窗裡,萬言不值一杯水。」寫詩畫畫也不如物品。
媒體上說嵩縣群眾冒著嚴寒,三天拔了十萬斤大蔥,連夜裝車支援武漢,中央台報導了,嵩縣人說俺嵩縣好不容易上了一次中央台,播音員還把嵩縣讀成「蒿縣」,引得嵩縣人調侃,那村支書幽默,說草高為蒿,山高為嵩,都是高大意思,是蒿是嵩不差毬事兒,只要能把大蔥送到武漢就行。
我為播音員誤讀之妙點贊,要不世上不知道河南嵩縣,只知道中國少林寺。
防疫期間,我縮在家裡撥把手機,每個故事都讓人雙眼濕潤。讓我更感動的是另外一景。不是封城裡每天悲愴落淚的故事,不是醫務人員捨身的身影,是一個和武漢關聯不大的消息。
在雲南。在遠離武漢一千多公里遠離河南兩千公里的昆明,滇池邊,因疫情不見人跡,有來自西伯利亞一萬隻紅嘴鷗來春城過冬,那些白羽在翻舞另一場白雪,一萬隻紅嘴鷗每天需要餵兩頓,一千公斤鷗糧。工作人員按時給牠們放糧餵食。有一隻紅嘴鷗竟然站到那人帽上,年輕人不慌不忙揮手趕走,繼續放糧。那是在沉鬱日子裡我願看到的畫面,鳥影飛舞把人影都遮掩,那瞬間我感動,到這個時期還能有人不忘去餵一隻隻紅嘴鷗。
我覺得這才是人類的希望。
依然心慌
疫期裡每天醒來,第一件事看手機,關注新聞公布的那些步步爬高讓人發麻的無情數字。心驚心慌。
小縣城開始變相封城封區,要求各戶人員不許出戶,一人戴口罩出門購物,外來車輛一律不准進來,除了藥店超市,其他門店一律關門。發現結伴相聚一律拘留。大概有「六個一律」。細問說又是謠言。從武漢到河南到縣城,謠言和口罩一樣成了硬通貨。
當年我姥爺說過「人像磨道裡的驢,都是記吃不記打。」這句話翻譯成現代語是沒有憂患意識。像釣魚,這次脫鉤下次還咬。這一場冠狀肺炎簡直是17年前非典翻版,十多年前非典讓人白挨了一次,如今一齣悲劇在不同時間上演了兩場。
非典那年,母親還沒去世,我們一家人困在院裡,一棵金銀花陪伴,香飄一院。今年肺炎來臨,母親早已不在,我心裡有點慌亂。
省會大街一時是難得的安靜,不車水馬龍,不再堵車。初春陽光像金箔攤在地上,無人享受。元宵節前下一場雪,酒友邀賞雪折梅,然後喝酒,這是雪膽包天。大街上早已打不到計程車,消息說一輛計程車司機也是患者,行蹤涉及二十多人。
我見到一位送外賣的小夥子,平時熟悉,有點擔心,網上說有個送外賣的也傳染上了。他說我戴的口罩是N95,比你的一次性好多了。他大膽遞我菸,我說還不會,他說吸菸才防傳染,鍾南山說的。
我問咋不在家等待?
他說別聽那些當官的瞎雞巴說,肺炎死亡率是百分之二,我在家乾等著,不掙錢餓死率是百分之百,我還有房款的大窟窿。
他說,「俺縣村裡有一家養鴨戶,如今鴨子沒車來收,賣不出去,飼料又進不來,殺了吃不完,乾脆五千隻鴨子趕到林子裡,隨便跑吧,只當放生了。」(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