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輕時就困擾我的真實年齡
幾年前老師找我回母校教授劇本創作,每年的第一堂課,都有種邁向未知的緊張感。因為自己又老了一歲,而眼前的孩子卻是不斷更替的大一新鮮人,一方面希望自己的思維頻率能儘量跟他們拉近距離,另一方面年紀畢竟愈差愈多,觀點的差距也愈拉愈開,真的滿傷腦筋的。
幸虧長年的工作經驗累積,讓我懂得隨機調整自己的說話方式,至今跟孩子們的互動尚稱良好。但比較熟之後,總會有想跟我拉近距離的孩子,出於好奇而突然問我:「老師你是幾年次的啊?」誠實至上的我,就會用很「編劇」的方式回答他們:「我也是這所藝術大學畢業的。但很特別的是,我沒有開學典禮,也沒有畢業典禮,因為我是921大地震那年入學,SARS疫情爆發那年畢業。」
這時通常會安靜數秒,接著孩子們會露出驚訝的表情,而且強度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因為921之於他們,從幼兒時期勉強有點記憶,變成剛出生、僅聽說過,感覺跟自己沒什麼關係的新聞事件。
關於真實年齡,從年輕時就挺困擾我的。可能長期從事拍片相關職位,穿著一直都比較隨興,加上長相也偏年輕,所以直到年近三十,我還偶爾會被誤認為學生。但在工作上,這是個致命的缺點,很容易讓本來想找我的製作人對我的能力產生質疑。
有類似困擾的友人還特地為此蓄髮,希望長頭髮或特殊的髮型讓自己看起來比較成熟;我也曾嘗試改變自己的穿著打扮,但效果似乎不太明顯,依舊常被誤會畢業沒幾年,而默默吃了些悶虧。當好不容易結婚後,我下意識把自己「已婚」這件事掛在嘴邊,總算有些正面效果。
沒想到「那個問題」又出現了
生小孩後,隨著冒出的寸寸白髮,我的外表總算開始追上年齡數字,逐漸沒那麼在意這問題。但重返學校教書後,關於年齡的尷尬,卻轉化成另外一種形式,朝我襲來!
例如,我有時會跟學生們聊喜歡的偶像或電影,剛開始偶像話題勉強還能同步,只是我經歷的時間是高中大學,他們可能是國小或幼稚園。漸漸地,他們口中開始說出一些我沒聽過的年輕藝人,或者根本無法理解的網紅;而那些跟我們一起成長或親身參與過的國片,也逐漸變成孩子們口中跟時代脫節的「老電影」……
但能參與他們的這段時光也挺有意思的,因為整年的課程結束時,學生們會陸續逼近二十歲,陷入即將成年的微妙情緒裡。跟我很熟的學生,甚至會對我抒發內心的感嘆,覺得自己已經「老了」,青春一去不復返,卻還搞不懂自己想要什麼。為人師表的我,雖然瞬間白眼不只一千遍,但依舊會努力找個「故事」來反饋他們的年齡話題。
幾年前,我的紀錄片作品入圍指標性影展,跟著影展的活動到台灣各地的學校巡迴,有次到一間東部的女子高中放映,影展方也邀請我隨片登台。結果我的作品意外大受歡迎,映後上百名高中生圍著我大合照,讓我有種達成人生清單的滿足感。活動結束後,幾個女高中生意猶未盡,纏著我繼續提問,沒想到「那個問題」又出現了!
「導演,請問你是幾年次啊?」因為不是在上課,印象中我直接說了「年次」。
這回也頓時安靜了數秒,然後花樣的女高中生很興奮地對我說……
「真的假的,那你只比我爸小一歲欸!」
呃,我並不想知道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