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場時模擬社交場合交換名片的場景汽貸學員可透過自製名片重新認識

想成為什麼樣子的領袖另外汽車貸款方式並勇於在所有人面前發表自己

2025年1月9日 星期四

【作家的文學紀念冊】郝譽翔/夢的終點:告別瓊瑤愛情神話

聯副電子報
【東寫西讀電子報】摘錄《好讀周報》精彩話題,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核心內容,讓您掌握每周最新內容! 【北美智權報】探討專利與智慧財產權,涵蓋各國重要的侵權訴訟分析、法規解析,提供您需要的IP實務與知識!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1/10 第8362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作家的文學紀念冊】郝譽翔/夢的終點:告別瓊瑤愛情神話
【小品文】馮傑/這天必須要「安耳朵」
【慢慢讀,詩】陳義芝/情詩

  人文薈萃

【作家的文學紀念冊】郝譽翔/夢的終點:告別瓊瑤愛情神話
郝譽翔/聯合報
作家瓊瑤2024年12月4日於家中過世,留下無數經典著作。(圖/本報資料照片)

▋她是造夢者

一談起瓊瑤,最常出現的字眼就是「夢」了,她自己就是一個標準的造夢者,小說《一簾幽夢》、《六個夢》、《夢的衣裳》……彷彿都在反覆呢喃呼喚著夢,而讀者也就自然而然成了死忠的追夢人。若是按照佛洛依德的說法,夢是潛意識的顯影,那麼瓊瑤又到底為中文世界的讀者創造了什麼樣的夢?或是應該倒過來說,她又召喚出了什麼樣的集體潛意識呢?

我不是心理學家,更無意也無法為別人的潛意識代言,但是對於自己潛意識之「夢」卻充滿了好奇,因為我正是一個標準的瓊瑤迷,從小學二年級開始讀瓊瑤,入迷之深,在我的成長過程之中,恐怕還沒有遇見過比我更加癡狂的人。

我直到二十歲以後才逐漸脫離瓊瑤的陰影,就像是大夢初醒之後忽然徹悟,從此刻意要去反抗她,甚至站到了對立面去,直言批判她的「夢」既不浪漫也不自由,更談不上勇敢或叛逆。但有時我卻也仍不免要捫心自問,我真的徹底驅魔除魅了嗎?又果真拔掉了過去所中的瓊瑤之「毒」?

回想起來,瓊瑤的「夢」莫非是一種台灣戒嚴時期的集體癥候?尤其是在我成長的七○年代,不像今日有發達的網路和各式影音串流娛樂,唯有書本是精神上的出口,但遺憾的是,當時專門為兒童所寫的讀物可以說少之又少,我往往一下子就看完了,只能自己胡亂去找書來讀。

就在八歲那一年,我在大姊的帶領下到租書店,才驚喜發現原來在家的附近巷子底就居然藏有這樣的一座寶庫?從此便稀裡糊塗一頭栽入了小說的世界中。奇怪的是,租書店架上的作家琳瑯滿目,而年幼的我無人指點,也不懂得區別好壞,就光憑著直覺找到了瓊瑤,便經常捧著一本瓊瑤小說蹲坐在租書店的小板凳,一看入迷,不知不覺就到了天黑也忘了回家。

母親見我走火入魔,下令不准再去租書店,我只好把零用錢都省下來,乾脆把小說租回家,進門時就偷偷塞在衣服裡,神不知鬼不覺地一股腦兒溜到浴室裡,坐在馬桶上一讀就是一、兩個小時。我詭異的行蹤又被母親察覺了,她在浴室外面氣急敗壞地敲門,我慌忙把書藏到馬桶的水箱,又怕被水浸濕,直到今日,我都還記得打開浴室門時是如何的緊張和忐忑。

對於童年的我來說,讀瓊瑤根本就形同一場和現實對抗的戰爭。我又學會了把小說放在抽屜中,假裝是在做功課,但其實整晚都在低頭讀瓊瑤,要不就是躲入棉被裡,拿著一把手電筒讀,居然沒有患近視也是奇蹟。我經常被棉被悶到滿身大汗,才敢悄悄掀開一角來呼吸,當接觸到外面清涼空氣的瞬間,簡直有一種恍如隔世的錯覺。

但大人越是不准我讀瓊瑤,我越是癡迷,把自己也活成了小說的女主角,感到生命雖然孤獨渺小,卻因為有了文學的存在而變得高貴,淒美又悲壯。沒有錯,當時的我確實是把瓊瑤和文學劃上了等號,而如此既崇高又無奈的悲劇性幻覺,居然成功地填補了戒嚴年代底下教育體制的高壓、空洞與貧乏。

▋一條抒情哀豔的美文之路

年幼的我,其實是一個內向孤僻的孩子,就在那一段寂寞的成長歲月中,也彷彿只有瓊瑤的文字才真正走進了一個早熟孩子的心扉。後來等到我上了高年級,母親忙於生計,漸漸疏於管束,我更是公開放肆地把所能借到的瓊瑤小說全都讀到爛熟。當時沒有電腦,租書店的老闆把每本小說的前後都訂上了厚紙板,借閱人的姓名和日期就寫在上面。每當我租瓊瑤小說時,老闆打開厚紙板時,發現我的名字竟已反覆出現了十多次不止,總不免大吃一驚,問我:「不是上禮拜才借過了?同一本書看那麼多次,不膩嗎?」他還熱心推薦我讀別人的小說,我從架上抽出來翻了翻,卻只覺得乏味和乾枯,於是轉了老半天之後還是乖乖地回頭,執意要借瓊瑤小說。.

當年我借最多次的應該是《幾度夕陽紅》和《煙雨濛濛》。我小學三年級讀《幾度夕陽紅》,不禁起了摹仿之心,拿出稿紙,在第一行正經八百地寫下了「嘉陵江畔」四個大字,作為書名,甚至連男女主角的名字都取好了,可以算是我生平第一次動念要創作小說。只可惜這本小說只停留在第一頁,我就沒有能力再繼續發展下去了,果然如同書名,始終漂浮在蜀地山川朦朧的煙雨中。

《幾度夕陽紅》最初吸引我的是小說中大量引用的古典詩詞,尤其是詞,盪氣迴腸,幽怨婉約,將我對於文字的最初體認,引導向了一條抒情哀豔的美文之路。我開始學會了用一堆看似漂亮的文字去堆砌感傷的七彩樓閣,就像在食物裡加入調味料似的,鹽巴、糖、醬油……越加越多,美麗與哀愁並存,但層層堆砌大量刺激的結果,只能讓味蕾和感知麻木,到了最後卻變成什麼也不是。

我直到二十歲以後看法國小說和電影,才發現自己的文字病之重,臃腫浮濫,幾乎是病入膏肓,這才幡然醒悟到「瓊瑤腔」不應該是我的風格,因為我根本是一個極為理性邏輯之人,我因此費盡苦心要刮除那些披掛在自己文字上虛假的藻飾,兜了好大一圈,才好不容易重新找回了自己的聲音和說話的方式。從此以後,我尤其痛惡那種以華麗為名,但卻是虛張聲勢的文字。我把它視為一種卑鄙懦弱的謊言,一點也不浪漫,更談不上勇敢和真誠。

如果《幾度夕陽紅》是古典詩詞之「夢」,那麼《煙雨濛濛》卻是教年幼的我莫名心痛。我不知反覆把它讀過多少回,激動到不能自已,不知為它流了多少眼淚,甚至不管是從租書店借來的書,還在最後一頁寫下了密密麻麻的心得。瓊瑤在《煙雨濛濛》的新版序言中,說她生平寫過幾十部小說,卻對《煙雨濛濛》最為偏愛。這讓我大為震動,總想知道為什麼這本小說特別能打動我?莫非是其中對於父親的大膽控訴和愛恨交織?

▋愛情夢幻的真相?

我總隱隱覺得,瓊瑤的小說看似寫男女的浪漫戀愛,但其實都在寫「父親」,充滿了「戀父弒母」的情結。尤其是瓊瑤從1963年完成《窗外》到1979年和平鑫濤結婚為止的十五年之間,堪稱創作力最旺盛的巔峰,而她在這段時期所寫作的二十多部小說處處都可見「自傳」的身影,女主角與其說是在尋找一個愛人,不如說在尋找一個「父親」,一個有強壯的肩膀足以讓她依靠,並且有能力張開一只巨大的保護傘,為她遮風擋雨的「父親」。

在瓊瑤小說中「父親」型的男主角,也往往非常符合主流體制,不是富家子弟就是高材生,或是事業有成的商人,一旦他失去了生活的能力,落入一貧如洗的境地,如《窗外》中的老師康南,就會立刻遭到女主角的否定和鄙夷。「父親」型的男主角也沒有個性和脾氣,因為調皮、任性、耍賴,脫離現實去編織夢想,全都是屬於女主角的專利,而他只能心甘情願守護著女主角「長大」,給予無限的讚美與包容,寵愛無底線。

試問這樣無怨無悔的「愛」,除了「父親」對「女兒」之外,還有哪個男人能夠做到?儘管瓊瑤一再信誓旦旦說:「感情是人類最美麗的情操!」但我總好奇她所謂的「感情」是什麼?是對於父愛的渴望嗎?而如此的嚮往,莫非是要藉此來滿足童年沒有受到寵溺,所形成的永恆匱乏與創傷?

其實從《窗外》起瓊瑤便建構起了一個三角模式的愛情神話:男主角是「父親」(或老師)的化身,而女主角則是任性天真的「女兒」(或學生),至於橫阻在這場愛情之中的最大絆腳石,無非就是一個像「母親」般的女人了。這不也導致了在瓊瑤的愛情神話之中,女主角都成了一個長不大的「女兒」?只為了再次鞏固「父親」的存在?因此她不能變成「母親」,只能是一個被溺愛的孩子,也只能是一株永遠依附在「父親」身上,柔弱不能自禁的「菟絲花」。

難道這就是愛情夢幻的真相?當女人成為「母親」,就失去了被愛的可能?原來我們所渴望的「夢」,是一段備受「父親」寵愛的幸福童年時光?這是否也代表在父權強大的戒嚴年代下,普遍愛的匱乏?而個人放棄了自主成長,只為了能夠獲得「父親」垂愛的目光?當意識到這一點時,就是我告別瓊瑤,也是告別「父親」的開始了,對我而言,這是「夢」的終點,也是真正的啟蒙和長大。


【小品文】馮傑/這天必須要「安耳朵」
馮傑/聯合報
這天必須要「安耳朵」。(圖/馮傑提供)

北中原鄉村到了冬至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不去動員,人人都回應。這一天,村裡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

這一道飯食不能缺,標準也不能改變。沒有葷餡餃子要包素餡餃子。若是家裡真的連素餡餃子也吃不起,那肯定是人懶,或是歉收年景。

姥姥說這天吃餃子,不全是吃餃子,叫「捏耳朵」,叫「安耳朵」。冬至非得去「安」,非得去「捏」。

這天不吃餃子的後果會很嚴重,村裡胡半仙說,不吃餃子耳朵都要凍掉。

上學時,我看到過周圍同學就有凍耳朵的,像齊白石畫祝壽的紅彤彤的爛桃子。有的孩子會戴著一種兔皮做的「耳暖」,中間一條毛線,掛在兩個耳朵上,電影裡的地主分子都是這個模樣。

我也始終沒有見過誰誰因為沒有吃餃子而凍掉耳朵的。

胡半仙說「安耳朵」是有來歷的,不是亂安的。

最早源自「醫聖」張仲景,張仲景是河南鄧州人,和我也算是個遠門老鄉。有一年冬天他在南陽下鄉義務巡診,看到村裡老百姓大多凍壞耳朵,無錢醫治,許多耳朵垂落,更像爛桃子,都在硬撐著。

張仲景開始研製一個食物配方,裡面有羊肉、辣椒及祛寒藥物,都屬於發熱的原料,用麵包成耳朵狀,在冬至這天煮熟後給大家分食。叫「祛寒嬌耳湯」。以後凡喝過「祛寒嬌耳湯」的人,耳朵完好。即使腦袋上掛的那些壞耳朵也都逐漸完整。

我第一次聽到這故事,覺得實在好玩兒。那是好吃者想吃餃子了,要編一個傳說。

傳說使冬至這一天,保留下來吃一頓餃子的習慣。

村裡還有一句話「好吃不過餃子」。我後來知道漢代沒有辣椒,張仲景是漢代人,頂多包上胡椒、生薑、花椒。我們村裡有個風俗,新女婿「三天回門」這天,女方要在餃子裡包上辣椒,看著新女婿吃下去,先用以「鎮一下新人」。

吃餃子養成習慣後不當緊,冬至這天遠遠未到,村裡小孩子就把吃餃子想得慌,嚷嚷著大人要吃餃子。我對姥姥說,你先看看我耳朵凍壞冇?我姥姥知道是想吃餃子了。

要開始包餃子來「防凍」了。

冬至後同學們在一起交流,忍住口水,恨不得一年要過兩個冬至、三個冬至,四季過四個冬至。

我們姊妹四個,是那時跟著姥姥開始學包餃子的,包餃子也算一門技術的。

我家包的餃子講究,餃子皮有單邊的、花邊的、圓邊的。花邊餃子最不好包,我多是兩手一擠,餃子就算成了。餃子皮在包餃子過程裡很重要,餃子皮不均勻的話,煮餃子會爛。我姊說,村裡有人用一個空酒瓶就會□餃子皮。

有時,還要在餃子裡包上一枚分幣。

我沒有耐心包餃子,但我會去「包想像」。

我曾提出來過我的一個「餃子夢」。我說,以後我要去發明一種「全自動餃子機」,我躺著不動,只管張大嘴巴,機器一開,餃子會連湯帶水,隨著一咕嚕一咕嚕流到嘴裡面。還根本不用嚼。

那時的小屋裡,溫馨的燭光在面案上行走,不時會搖晃一下。小小的炕頭暖和,灶台裡煤火通紅。我姊笑了,說我:那你光吃不動啊?你是豬嗎?


【慢慢讀,詩】陳義芝/情詩
陳義芝/聯合報
白鷺鷥飛翔在雲的床上,你仰看

鋼絲燙了金的琴弦抖動

風,一會兒黑鍵一會兒白鍵


白鍵的風追逐著黑鍵

一圈圈的風像水浪像一重重圍牆

牆中有你,你張望不見人


虛空滾動無聲的雷擊

你獨自吹奏單簧管拍打玻璃

晚霞,散布破殼的蛋黃的腥氣


青葡萄覆蓋住砂糖封進甕缸裡

有人如蛇竄入甘蔗園

有人解開衣兜偷摘蓮霧吃


鳴蟲熱烈鼓譟在野地

你傾聽秒針追逐,有光影如鷹鷲

渴望與另一星球對話


想起日光的胸脯因觸碰而難眠

月光的身體因翻滾而換位

火山告急之際,蜻蜓于飛之時



  訊息公告
桃園親子景點 宛如秘密基地的地下宮殿
孩子最喜歡的秘密基地來了∼桃園市政府將既有埤塘改建成滯洪池,設置了環池步道、人工濕地、休憩廣場,最厲害的竟然還蓋了一座地下宮殿!!!除了供民眾遊憩拍美照、慢跑、遛狗……更大幅度降低東門溪淹水的問題,是桃園地區結合防洪、減災、遊憩的最新亮點。

川普當選對台灣有何影響?認識「國際外交」必備英文字彙
隨著川普當選總統的確定,美國政治再度進入川普時代,美國對台政策的變動將如何影響台灣的外交地位、經濟貿易及安全防衛?加強外交連結或增強軍事合作,是機會還是挑戰呢?一起學習國際新聞常見的政治英文單字!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