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忠政因為無法咬字,語言遲緩,直到小學畢業都無法念完一頁課文,朗讀是他的童年創傷。之前出版社為他安排上電台行銷,他因害怕說話皆予以婉拒。有一次與周刊合作,對方灌迷湯說他聲音好聽有磁性,他竟從此不怕說話了。後來逐漸進步到緊張時才口吃,現在到處演講已無口語障礙,線上私塾班學生遍及歐美。
林佳樺和吳鈞堯則是遇到某些字音就會結巴,例如吳鈞堯以前發不出四聲,點名喊「有」要花三秒才喊得出來,也無法完整講出「撲克牌」三個字。林佳樺是高中老師,剛開始教書時,管教學生之前都要先在家默背台詞才不會一開口就漏氣。她回憶大學時選擇男友的條件──對方的姓名必須在她可以發音的範圍內,如果無法念出男方的名字,不管再怎麼喜歡,她都放棄。
嚴忠政說,不會講話所以用寫的,有什麼想法就寫下來,積年累月,沒想到寫出成績。年過五十之後,很多想法與年輕時不一樣,這次他為大家朗讀的第一首詩〈半衰期〉,就是他宛如鈾元素展開衰變過程的心境。
林佳樺朗讀的第一篇文章是〈時鐘報路〉,她小時候習慣看電子錶,不會看鐘,爸爸自創教學法,騎著摩托車載她在鄉間田野東指西指,兩點鐘方向有房子、十一點鐘方向有電線桿……以空間概念認識時鐘。
嚴忠政學齡前也住宜蘭,因為父母很忙,所以他和林佳樺一樣曾被寄放外婆家。看林佳樺用時針和分針的夾角帶出田園風光,彷彿看到自己的童年。嚴忠政寫作偏愛抽象筆法,第二篇選讀〈都說我們不適合〉,表達寫實主義與他的書寫風格不適合。
林佳樺曾花八萬元植牙,結果植牙用的鋼釘與她的體質不合,引起牙齒周圍組織發炎,只好拆除。醫生說,有時候自體的東西都會產生排斥,何況是外來的。她有感而發,寫下〈植牙記事〉。嚴忠政也頗有感觸,七年前他接受器官移植,終身必須服用抗排斥藥。
嚴忠政不喜歡一首詩只說一件事,有些事情不是只看結果,尤其詩歌,有時候指向其他更幽微的部分。他選讀〈看不見的那些〉,抒發隱蔽在新詩中的意見與立場。很多人問他寫作時先有篇名還是先有概念?先有某一句或某個意象?他說都有可能,有想寫的衝動時,寫就對了,但不要為賦新辭強說愁。朗讀〈作品〉時,嚴忠政說人生是一種作品,孩子也是一種作品。他與林佳樺在《聯合報》「相對論」單元對談的標題〈創作是把小雨養成寵物〉即出自〈作品〉這首詩,巧的是嚴忠政和林佳樺事前不知道,吳鈞堯的孩子小名正好叫「小雨」。
林佳樺的女兒是左撇子,而且寫字經常會如同鏡像呈現出來的模樣,對學習造成影響。林佳樺朗讀〈鏡像字女孩〉,聊她的育兒感想,養育孩子不能求快,如同她在〈時光菓子〉裡提到的那款蛋糕,熟成需要時間慢慢醞釀。
林佳樺透露,寫作也是要「養」,不單餵養自己,也要餵養作品。她能把細節、動作描繪得栩栩如生,讓散文成為一種演出。為什麼她的散文寫得這麼好,吳鈞堯說,那是因為她會把情緒放在心中,等待熟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