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場時模擬社交場合交換名片的場景汽貸學員可透過自製名片重新認識

想成為什麼樣子的領袖另外汽車貸款方式並勇於在所有人面前發表自己

2025年1月9日 星期四

【標本這回事】Wendy/從一堆羽毛到有條理地吃雞翅


【行遍天下旅遊電子報】每月企劃精采的旅遊專題,讓你感受美景與多樣風情,創造屬於個人的旅遊哲學。 房地產買賣不是一朝一夕的簡單課題,快訂閱【好宅生活家】幫助您了解房市脈動,打造快樂家庭!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1/09 第5839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標本這回事】Wendy/從一堆羽毛到有條理地吃雞翅
丁名慶/路過耳朵的閱讀,也許能去到不一樣的地方
朱靜容/大「災」問
 
 
 
心情札記
 
【標本這回事】Wendy/從一堆羽毛到有條理地吃雞翅
Wendy/聯合報
棒式標本。照片提供/Wendy

出於對標本的好奇,大學時我選修了相關課程,學習製作植物與昆蟲的標本,後來因緣際會,範疇擴展至鳥類。

這個階段嘗到挫敗感很正常

那是一間附屬於博物館的實驗室,每周有一天開放給外聘專家來此製作鳥類棒式標本,供研究與典藏之用。所謂棒式,是指用棒狀支架固定生物樣本的一種形式,通常會依鳥類體型大小選用相應對的粗細木條,由泄殖腔穿至頭蓋骨並加以固定,這類形式的展現易於觀察、比對,利於學術研究。

鳥類大體來源多是民眾拾獲或救傷中心自然死亡的個體,自冷凍櫃取出後解凍、洗淨,同時檢查鳥身的狀況,做初步記錄。除了鳥名、死亡日期、地點等基本資料,還要測量全身及各部位尺寸、飛羽數量與特殊狀況。當一切就緒,即可以進行剝製。

不過,由於這是一門高技術含量的活,結合科學精神、手感技巧與藝術美感,一般建議新手先別急著挑喜歡的鳥類來做,日齡雞與鳩鴿科會是更合適的選擇。兩者數量較多之外,日齡雞體型小,有助於熟悉生物結構與剝製步驟;鳩鴿科則是羽量多又容易掉,過程中常讓人沾得雙手滿是羽毛,而且豐富的皮下脂肪也需要小心清理,每個關卡都在培養耐心與細心。

這個階段嘗到滿滿挫敗感很正常,但不用氣餒,穩住心態,多請教,用力學,漸漸就能克服許多問題。比如說,因為力道拿捏不對,在一張皮上弄出好幾個洞,這時與其想著「啊,沒救了」、「換下一隻重來」,不如請教前輩、試著把每個破洞縫合,盡最大力氣補救。學會對自己的工作負責,在經驗中提升能力,標本完成時所獲得的成就即是最好的激勵。

前輩俐落的動作簡直如庖丁解牛

解剖主要用到解剖刀、解剖剪、鑷子三種工具,鳥類胸腹中間龍骨突處有一條縱向無毛區,開肚第一刀就從這裡下,接著是一連串的剝皮與剔骨削肉。由於屍體暴露在外的時間愈長,表皮愈容易乾燥失去彈性,導致羽毛凋落,影響成品美觀,順著筋膜與肌肉紋理處理,就變得相當重要。有時我看著周圍前輩俐落的動作,覺得簡直在看庖丁解牛。

儘管這個過程磨人,但可以仔細觀察生物內裡構造還是挺教人興奮的。後來我吃雞腿、雞翅還會職業病發,用心剔起肉來,彷彿這樣吃才有條理。

整副皮剝下來後就要著手填充縫合,這階段常讓我感覺自己在縫補心愛的布娃娃。對,沒錯,做鳥類標本也需要愛,才會有穩定良好的品質。至於棉花要填多少,得從鳥類體型來估,有時還需要刻出鳥類胴體模型,非常吃美術功底。我在熟悉掌握剝製技巧後,愈來愈體認到,塑形整理才是最困難的大魔王關。「栩栩如生」寫起來簡單,能做到的都已是大師級,教人由衷敬佩。

精靈屬性的鳥類也難敵命運擺布

我印象很深的一次製作經驗,是被分配到翠鳥。自從在大安森林公園等地方觀察過牠,就覺得牠是集漂亮可愛於一身、有著精靈屬性的鳥類。然而現實很骨感,那隻翠鳥自沖洗就一直掉毛,是皮況極糟的徵兆,但更刺激的在後面──牠全身有好幾處已長出肥蛆,有些順著水流沖出,有些半卡在體內要用鑷子夾出,極致腐臭加上密集恐懼,我差點原地升天!

幸好,平時的訓練沒有白費,我先穩住了心神,再進行檢視評估:雖然皮況殘缺不全,可翅膀還算完整。於是,留下雙翅、頭骨及下肢骨骼,我把牠做成了部位標本。沒能還原翠鳥美美的樣子有些可惜,但至少還有可保存的地方,就當作是小小的安慰啦。

近來已有一段時間沒參與製作,但偶爾抽空回去,看到夥伴們依然持續在這條路上堅持所愛,看到儲藏室陳列各式鳥類立姿標本搭配精緻棲地造景,便有滿室生機的錯覺。這項傳承百年並不斷改良的特殊技術,不僅讓製作者在過程中擁有理性與感性雙重體驗,也賦予消逝生命另一種價值,我很榮幸曾經身在其中。

延伸閱讀:標本這回事

黃瀚嶢/最大的植物標本

李彥達/生物的時空膠囊

威達/透明生物標本,讓海洋不再陌生

Wendy/從一堆羽毛到有條理地吃雞翅

丁名慶/路過耳朵的閱讀,也許能去到不一樣的地方
丁名慶/聯合報
不論您是否留意出版圈課題,必定早已不陌生,網路時代降臨以來,比起「看」書,人們花更多時間精神在看其他東西。而開始逐漸受到注意的有聲書或Podcast這些以聲音、話語作為媒介的知識、資訊的承載形式,似乎就像努力找出路的證明。

藉由聆聽來讀書,在今日確實幫助人們在運用時間或空間上獲得更多選擇組合。不妨還可想像,當聽覺暫時接管視覺,就算在黑暗中,仍可進行知識的探索或故事的冒險,甚至更為刺激。不論聆聽者是喜歡獨處或與人同在,聲音總是更輕易召喚陪伴感與連結感。尤其,如果誦讀者是喜歡的作者本人,就更平添熟悉與親切了。

不過,儘管已有許多科技工具可以提供協助,聲音作品的出版,比起紙本文字作品,仍來得複雜許多。如果希望發揮聲音媒介的優勢與表演特質,就需要有許多周延的設計──這也算是一種擴大規模的「編輯」──起碼就不可能直接拿書照念;而提供給誦讀者或所謂「聲音主播」的腳本,至少就必須先進行內容整理(有些出版者甚至會委聘編劇來執行,包括非虛構敘事),並設定適當的單集或單篇節目長度,系列作品集數,以及分段、過場,乃至更細節的諸如冗贅字辭修潤,節奏,吐字輕重,情緒或情感的詮釋,換氣與停頓的位置,到角色聲線演繹等等,務使讀者能更直覺地清楚接收,不必多費力地「懂」。某種角度來說,聲音作品或許是比文字更寵溺讀者?

因此這個過程便需要更多專業角色加入,各展所長,並建立默契:至少有錄音師,聯繫、協調錄製行程的製作人或執行製作;而視錄製條件,還會配置聲音導演,乃至聲音表演指導,以及音效、音樂設計等。

當然,製作的成本與溝通需求就不免相應大幅增加。此外,紙本書所面對的時代,聲音作品同樣也在面對──那就是整個時代對讀者注意力的各種瘋狂拉扯,因此長篇或系列性作品,同樣承受著多一些風險;而實用性或關注度較高的例如商管理財課程、身心靈諮商、家庭關係等題材,則是面臨較高的競爭壓力,這些情況對於有意跨足的傳統出版者而言,恐怕都難以在短時間內掌握,遑論篤定獲利,也就比較容易退守觀望。

只是,透過聲音來建立與知識的互動,在今天確實是個拓展閱讀體驗開闊可能性的極好選項。僅僅是降低對視覺的依賴,就足以激勵讀者嘗試擾動生活,開創感受的嶄新可能。我以為更具啟發性的,尤其是聲音作品那種流水拂過般的當下專注意識,也像維持著「On Air」,一種類飛行狀態的雙關譬喻;彷彿隨時召喚我們幾乎遺忘的,對傾訴、傾聽的熱望與本能──未必是先被作品吸引──繼而帶領我們到任何地方,展開各種相遇。

朱靜容/大「災」問
文/朱靜容/聯合報
帶閱讀活動時,總希望成員多提問,好藉著切身議題活絡思考並討論,但每當「有沒有問題」話語拋出,往往只換回一屋沉默。

回想自己聽講經驗,受學校「講光抄」薰陶,習得只用耳朵不張嘴。老師提問通常是在宣告:課堂近尾聲,準備下課囉。以致後來提問關鍵字一出,我便認為那是一種「時間到」的暗示。

為鼓勵提問,我將心比心,決定在自己聽講時練習提問。然而,當好不容易進入Q&A環節,我腦子竟一片轟鳴……由於剛剛聽得太入神,眼下完全沒想到要問什麼。後來,我要求自己需保持問題意識聽講,可這個過程卻像在找碴似的,容易忽略講述內容。

決定改變策略,提前做功課:將想到的問題先擬好,屆時只要講者發出邀請,我便能從中擇一、二表述。只是,我不敢打頭陣,待有人率先發聲後,又不知該何時舉手。有時我先擬好的問題講者已在過程解釋,或是準備的問題背離演講內容,甚至已有人提出同樣的疑問……

終於有一次,講師問:「有沒有問題?」我找到空檔舉手了,但在對方凝視下,我的心臟加速搏動,耳朵轟隆作響,根本不知道對方究竟回答了什麼,只是一個勁地點頭。離開會場,我懊悔自己提的問題似乎太笨了、太衝了、太離題了……

經過這麼多次的大「災」問,現在若是自己站在講台上,我接受一片沉默,也為所有提問的朋友鼓掌。問問題真的不簡單!

話題徵文:下定決心做的小事(此為主題,非文章標題,標題請自訂;徵稿至2025年3月底)

我們總在反覆斟酌後,拿出決心面對人生種種大事,但會不會有時候一件於他人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更考驗我們的意志力?歡迎來稿分享你的經驗。

文長350-500字內為佳,e-mail信件主旨註明作者、標題及「投稿下定決心做的小事」字樣,全文貼在信件上,並附word(doc)檔,文檔內依序打上標題、作者名、作品全文,稿寄:benfenmonth@udngroup.com.tw

 
 
 
訊息公告
 
 
 
 
OWASP 對於 LLM 的安全建議
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是一種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語言模型,可以處理、產生出類似人類的文字。LLM 在經過特別訓練之後,可以處理大量的自然語言數據。致力於提高應用程式安全的組織 OWASP(Open Web Application Security Project)針對 LLM 的安全提出了一系列可以實做的安全指南。

超夯!Netflix《黑白大廚》參賽者IG、餐廳地圖,懶人包統整∼去韓國這樣吃
你準備好進入美食的戰場了嗎?Netflix 近期爆紅的美食競賽實境節目《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絕對讓你看得欲罷不能!100 名廚師展開一場烹飪階級的激烈對決,黑湯匙(隱藏的廚藝大師)對決白湯匙(明星名廚),火花四射的比賽讓這部節目成為韓國當紅炸子雞。本次幫大家整理好參賽者名單、餐廳地圖以及 IG 連結,快來看看這些大廚們的廚藝奇蹟吧∼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