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場時模擬社交場合交換名片的場景汽貸學員可透過自製名片重新認識

想成為什麼樣子的領袖另外汽車貸款方式並勇於在所有人面前發表自己

2024年1月18日 星期四

【記憶藏寶圖】徐正雄/讀者來信


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上班族e周刊】不但有職場求生法則,更幫你補強不可不知的勞工權益,讓你成為內外兼修的快樂上班族!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1/19 第5602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記憶藏寶圖】徐正雄/讀者來信
Emily Chan/那蘑菇不是真的
舒眉/平安戲
 
 
 
心情札記
 
【記憶藏寶圖】徐正雄/讀者來信
徐正雄/聯合報
圖/太陽臉

登上聯副「年度新人展」

那是網路尚未興起的年代,是投稿還需方格稿紙的年代,是聯副由詩人陳義芝掌舵的年代。為了鼓勵新人,陳義芝先生廣發英雄帖,徵求文學素人來稿,飄揚的旗旛上打著「年度新人展」的名號。

我當時在中山北路酒店當服務生,於員工餐廳翻閱《聯合報》時,無意間發現那則訊息,儘管在耕莘寫作班上過一期寫作課,對文學仍感到陌生,卻因此激起了好勝心。

但,我要寫些什麼呢?怎麼也擠不出一點靈感,想起手中有兩篇遲遲無法結尾的作品,乾脆整理後合併,不抱希望地寄出,也很快忘記此事。副刊是文學最高殿堂,不是我這種高職補校畢業的服務生能進入的。

不料,沒多久陳義芝先生來信,告知文章已留用,要我附上簡短感言與大頭照。

那還是兩大報的黃金時代,近三千字的文章和大頭照在聯副亮相後,整個村子都知道這件事,去很多地方都被認出來,高職同學來電調侃:「新人展的作者都是大學生,只有你是高職畢業還補校!」幾位同事跑來恭喜我,還有客人指著我說:「哇,服務生也能寫文章。」

那篇文章叫作〈思念〉,內容是好友傑退伍後離開家鄉到新竹打拚,某日卻與我聯繫的故事。那天,素來寡言的他打電話給我,一直重複說:「新竹很熱!」我有點搞不懂他真正的意思,直到某次騎車到台北上班,經過烈陽高照的忠孝橋才想通:當兵時,我受了委屈,曾寫信、打電話回家,家人問我好不好?我顧左右而言他,不敢說真話,唯一實話大概就是當地天氣。

我都忘了自己也曾和傑一樣跳針地抱怨天氣很熱,其實只是內心感到寂寞,很多辛酸無法向他人訴說,也希望不用明講就被人理解。

〈思念〉刊登後,聯副轉寄了十多封讀者來信。一位在台北街頭流浪的大學生,從麥當勞上一位客人留下的《聯合報□副刊》與我相遇,因此寫信抒發心情。此外還有在新竹山區執業的醫生、在桃園邊陲工作的作業員、常跑中國大陸的導遊、美髮院的洗頭小妹……那些讀者也對我訴說「天氣很熱」的問題。原來,天氣是一個暗號,裡面躲藏了許多人說不出口的話。

我開始和幾位讀者通信

我一一回信,並請他們之後直接將信寄到服務的酒店。那時,手機貴又重,體積大到可以防身,BB. Call雖普及,卻得有公用電話輔助,寫信是許多人主要的聯絡方式,因此,我成了那幾位讀者的港灣,他們也成為我寫作的動力。

我和幾位讀者通信,最頻繁的,是那位在桃園工作的作業員。他的字跡好看,用詞優雅,名字和我最要好的當兵同梯只有一字之差,讓我對他留下不錯印象,更決定要到桃園和他碰面,看看這位筆友的真實樣貌。

我們約在他工廠附近的餐廳,兩人相談甚歡。他請專程來訪的我吃了頓午餐,那真是一次美好的會面。較熟後,他問我能不能直接打電話到酒店給我?我爽快答應。方便通話後,他便不再寫信,少了需要構思,謹慎一筆一畫地寫信、寄信、讀信、回信這些繁瑣儀式後,友誼慢慢質變,我們的關係看似拉近,卻正在往反方向疏遠。

沒有經過醞釀的話,被毫無節制地使用,直到充滿尷尬的空白。

他來電次數愈來愈頻繁,若是不忙還好,有次客人很多,我一時沒有管控好情緒,帶著火氣請他不要一直來電,我們的關係就此成灰。事後,我很後悔,當初應維持筆友關係,也理解應是桃園很熱,他需要友誼解渴,儘管如此,仍沒有試圖補救這段關係。

好在所有讀者來信,至今都被我妥善收藏在一只木箱,我似乎早就預見,寫信這事很快就會走入歷史。所以,從小到大,所有寫在紙上的隻字片語,即使再潦草,也被我好好收藏著,那都是我和很多人青春的標本,也是友誼的見證。

如今,現代人連簡訊、電郵也不寫,溝通靠貼圖,還常已讀不回。很多人的心情被擱置,讓人更懷念那個伏案寫信的年代。

此刻,我要向過去受傷的筆友道歉,向珍惜讀者來信的自己道謝,並繼續在許多報紙雜誌投稿;因為即便現在交通方便、充斥各種通訊軟體,人與人間的距離卻變得更遙遠。手指一滑可以隨時封鎖對方,許多人談著連大頭照都無法確定真偽的感情,沒有誰願意為誰寫下一封實體書信。

所有寄出的、構思許久的投稿,是我給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筆友,一封封關懷的公開信,希望他們不再感到特別炎熱或酷寒。我就在某個角落,時時刻刻,擁有一樣的心情。

Emily Chan/那蘑菇不是真的
Emily Chan/聯合報
那蘑菇不是真的。今日登場/Emily Chan

從前剛開始流行臉書遊戲,我沉迷過「開心農場」、「Pet Society」和「餐廳城市」,發現自己一旦開始,便愈玩愈認真,到頭來變成奴役自己,繼而心累並懷疑人生。有了自知之明後,手遊「寶可夢Go」興起,我猶豫了很久才戰戰競競地入坑。

初次體驗「寶可夢Go」虛實交疊的世界,覺得新奇又讚嘆。當年曾跟認識與不認識的人,為了收服某隻虛擬怪獸,拿著手機衝上街頭,彼此之間惺惺相惜的默契甚為微妙;亦為著追捕罕見的怪獸,假日遠赴陌生景點。現在回想,也算是珍貴的集體回憶。可是,最終我又玩到有點身心疲乏而棄玩,此後看起來再吸引的遊戲,我敬謝不敏。

這幾年對電玩已心如止水,虛擬的東西統統不養,只養自己。我用智能手錶配合手機App,觀察分析自己活動的各種數據,竟也樂在其中。我喜歡散步,發現一個以步數賺取虛擬貨幣的App,累積到的虛擬錢幣,居然能兌換真實的禮券或做慈善捐獻。我就曾經用積攢下來的步數,捐了250公斤糧食給冰島的白鯨保護區。

朋友因為知道我愛散步,向我介紹一個以走路為主題的手遊。我盤算,這樣子我走每一步路,同時消耗卡路里、做善事、換取遊戲佳績,一雞三吃,何樂不為?安裝後發現,這遊戲亦由寶可夢的公司開發,並沿用當年架設的AR(擴增實境)世界。真實的我操控虛擬的我,帶領一隊古怪的小精靈,一邊走路一邊種花,偶爾派出精靈小兵攻打蘑菇以獲得獎勵。這個遊戲主要靠步數晉級,另外也考驗玩家養兵與管理資源的能力。

暌違手遊數年的我慶幸,人的日子是沒有白過的,現在我已具備足夠定力,可以投入遊玩而不會難以自拔了。這份抽離讓我前所未有地清晰看到,遊戲系統如何精確鋪陳各種小獎勵,巧妙勾住玩家腦中的多巴胺(獎勵迴路),並適時用「稀有、限定、挑戰任務」等把戲激發慾望。

我一邊玩,一邊體察心情的細微變化:遇到機會時的興奮緊張、憑實力或運氣獲得獎賞的快感、誤判或錯失良機的扼腕、想要得到更多的貪念與好勝心、發現自己表現過人時的自信、友伴互助互惠的情誼……然而種種真切的情感,卻都基於一個虛構的世界。

我覺得虛實交織的遊戲特別耐人尋味,活脫是同個空間的不同次元。比如我走進郵局,眼前是安靜無人的信箱和提款機;打開遊戲,原地卻有幾個玩家正熱烈圍攻一個巨大蘑菇,我點一點偵測道具,畫面立即浮現隱藏於郵局四周的水果禮物。同一地點,那個維度的我派遺小精靈去撿收水果,這個維度的我,站在郵局盯著發亮的手機微笑。

原來清醒地玩遊戲是這種滋味。就算明知幕後有個系統在掌管一切,也能順流投入,享受情感與慾望的起伏,驗證自己的能力和運氣。然後關掉屏幕,把手機收進口袋,那個世界掙得的資源和成就又如夢幻泡影。我好像終於學會怎麼玩遊戲,不再被遊戲玩了。而所謂現實人生,也不過是個更精微、更迫真的虛擬遊戲吧?

舒眉/平安戲
文/ 舒眉/聯合報
家境不富裕,平日省吃儉用,生活過得簡單素樸,唯獨在演平安戲的那些年,媽媽就像變了個人似的,花錢毫不手軟,全心全意準備豐盛佳肴,以饗賓客。還好一年一度,姑且瘋魔一次。

明明是農曆八月中的事,全家卻從月初便開始忙碌。裡裡外外洗洗刷刷,又從倉庫搬出大圓桌備用,接下來冰箱塞入各種山珍海味,直至八月十五達到飽和。

媽媽總是那個最辛勞的人,陸續搬回雞、鴨、豬、海鮮,還有各類蔬果,瓜子、花生、餅乾、汽水也都不能少,陣仗絕對比過年有過之無不及。一切準備就緒,就等好日子到來。

當天一早,媽媽到廚房操持起來,儘管她廚藝精湛,但要一次煮出十幾道大菜,滿足二、三十個至親好友口腹之慾,也絕非易事。還好四個女兒隨時打下手:挑菜、洗菜、起鍋、擺盤。

午後土地廟前演起酬神的布袋戲、歌仔戲,人群開始匯聚,整座村莊宛若爐水沸騰,熱鬧滾滾。夜幕漸漸低垂,賓客陸續蒞臨,廚房堆滿好料,排隊等候出場:白斬雞、鹽酥蝦、糖醋排骨、紅燒蹄膀……還有我愛吃的炸春捲和滷白菜。

媽媽下血本親自挑選食材,又經一番精心料理,當然光聞香味就教人口水直流。瞧,客人已來得差不多了,趕緊上菜囉!

話題徵文:敗家的節日(此為主題,非文章標題,標題請自訂;徵稿至3月底)

過節,不只要費心安排,更可能傷荷包。哪些節慶是令你燒錢且燒腦的呢?請以「敗家的節日」為題,寫下你的故事寄給繽紛版。

文長350字內為佳,e-mail信件主旨註明作者、標題及「投稿敗家的節日」字樣,全文貼在信件上,並附word(doc)檔,文檔內依序打上標題、作者名、作品全文,稿寄:benfenmonth@udngroup.com.tw

 
 
 
訊息公告
 
 
 
 
用掌控感取代焦慮感,找回生活的節奏
從這幾年使用Action的經驗當中,我學習到最深刻的一課就是:不管是在生活中或是工作上,如果想要用掌控感取代焦慮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絕對是把腦袋裡面雜亂的思緒、想法、計畫......,全部寫出來、視覺化到Action上。

老城甦醒 台中舊城區的文藝復興
台中舊城區,在清治時期曾是省城的預定地,亦是日治時期台中州廳的所在,管轄中彰投,更是縱貫線上南來北往的交通樞紐,曾活躍歷史舞台,卻又一度褪去風華。幸好,近年一波波老屋再生、中央書局重啟、歷史建築修復、綠空鐵道啟用等,彷彿宣告台中舊城區的文藝復興時代已然來臨,為這座老城重新注入活力。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