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為編劇,這是最重要的基本功
常有人請教我學習編劇該買哪些書,好獲得必備的理論基礎?就我實務和教學的經驗而言,理論在初期幾乎用不到,過度解讀反而會讓創作綁手綁腳,不如先累積一些創作經驗,再回頭用理論檢視已完成的作品,反而能找出寫作上的盲點並修正。
以這回要談的「故事大綱」一詞為例,乍聽好像很專業,實際上則像你看了一部電影,想讓朋友知道故事在講什麼,將所轉述的內容打成文稿。不過,有人能把故事說得「清楚」又「有趣」,吸引聽者想去觀賞那部電影,有人卻完全抓不到重點,被質疑還會老羞成怒地反嗆:「我不知道怎麼講,你自己看就懂啦!」
想成為厲害的編劇,將一個故事清楚地傳達給觀眾,絕對是最重要的基本功。打字可以反覆修改,相較之下,口述的門檻更高。請朝著編劇理論裡「電梯簡報」(Elevator Speech)的高標邁進,將整個故事「濃縮」成簡短而高概念(high concept)的句子,提煉出字字珠璣的故事前提(Logline)。
想像某天身為編劇的你,很日常地走進電梯,竟巧遇心儀已久的導演與製片人。基於同業的禮貌,對方通常會問你:「最近在寫什麼?」電梯抵達終點前,你大概會有三十秒左右的時間,簡單地描述腦海裡最抓人眼球的故事。如果失敗了,對方通常會露出一個不失禮貌的笑容,客套地說有趣,卻快步離去。反之,若真心感興趣,你手上又有還算完整的劇本,就可能創造一次正式的會面,甚至促成夢寐以求的合作。
想提升表達能力,請用這幾招
關於「故事大綱」所需要的基本元素,我有句簡單的口訣:「什麼人在什麼地方想做什麼。」什麼人就是你的「主角」,他是怎樣的個性、職業、家庭背景,身旁有哪些角色,彼此之間的關係是什麼。什麼地方則是主角身處的「舞台」或「狀態」,假設主角是個上班族,他的舞台自然就是公司。這主角陷入某種「狀態」,例如「被裁員了」、「快死掉了」或者「外遇被發現」。想做什麼就是主角面對這個「狀態」,所做出的具體「行為」,多半是某種努力或反抗。或許主角是個隨波逐流的公務員,但某天得知自己生了重病只剩半年的時間,於是他決定做一回好人,勇敢揭發某強勢單位隱匿已久的過失,還給受害者一個公道……特別注意「想」這個字,代表著角色的「動機」,只要動機夠強,故事就能跟著角色不斷前進。一旦放鬆,就很容易停滯不前,主角沒有類似「死亡」的推力,面對挫折時就容易怯弱妥協,自然也沒辦法挺身對抗強權了!
至於要怎麼提升「故事大綱」的表達能力,除了多看電影外,閱讀短篇小說再轉述給朋友聽,也是不錯的方式,尤其是帶點奇想情節的類型。我個人很推薦日本科幻小說家星新一的極短篇,你很快就能閱讀完,但要怎麼轉述就得花點時間思考,因為情節幾乎都會有些非寫實的架空設定,很考驗說故事的能力。
每次有後輩帶劇本來找我諮詢時,我總是同樣的開場白迎接:「我不看喔,請用說的,讓我知道故事在講什麼!」跟我不熟的人常會有些困惑,可是如果說不出來或不吸引人,就代表這個故事還不成立。將作品真正拿出手前,請盡可能嚴格地自我檢視,不放棄任何發展的可能性,才有機會擠出更好的想法。
如果你真心想成為編劇的話,這絕對是必經之路,而且才剛來到入口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