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場時模擬社交場合交換名片的場景汽貸學員可透過自製名片重新認識

想成為什麼樣子的領袖另外汽車貸款方式並勇於在所有人面前發表自己

2023年8月1日 星期二

青少年看病 寧上社群媒體也不找醫師!


【寂天英語學習充電報】提供英語會話及實用句型,讓你脫口說出流利英語,不再「看的懂」卻「說不出口」! 【udn保險週報】透過新聞與保險個案,瞭解人生存在風險,與面對風險下,個人如何從保險中得到適切保障。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東寫西讀
本期索引
2023/08/01 第516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粉絲專頁
本期索引
本期索引
本期索引
 
小編微手記
防颱準備
颱風杜蘇芮逼近,氣象局提醒民眾,東半部可能有局部大雨或豪雨,北部、南部平地、西半部山區也有間歇性陣雨,應注意防颱。記者余承翰/攝
颱風逼近時,該做哪些事?可別回答:買泡麵、等放假……。想有效防颱,得先有正確觀念。

例如,不少商家會在落地玻璃窗或大窗戶上貼上膠帶,但這樣玻璃就比較不會破嗎?消防署的回答是:「對一半」。在大片玻璃上貼膠帶,雖是最常見的防颱措施。但膠帶只能減緩玻璃碎裂、飛散;若遇強風吹襲,膠帶作用有限,但多少能減少破裂玻璃飛散造成的危險。

當強風吹襲時,玻璃中間承受的壓力最大,用膠帶在玻璃中間形成交叉點,可以增加支撐。所以膠帶最好貼對角線交叉或米字型,而且最好貼到窗框之外,讓玻璃中心有更好的支撐。

許多人家會疊沙包防範淹水,但沙包怎麼疊也講技巧。首先,最內層最好先鋪防水布,再往上堆疊。至於沙包要堆多高?台北市工務局建議,可以過去曾淹水高度的1.5至2倍為準。

另外,颱風來前應該清理水溝,保持暢通。並在居住處備妥足夠的基本生活物資、飲水及食物。

好讀本周五問:
1.上周發颱風警報那幾天,你家做了哪些防颱準備?
2.颱風天不該做哪些事?
3.颱風天最適合做哪些事?
4.颱風季節常用備用的沙包,但你知道沙包要怎麼堆嗎?
5.防災物資應包括哪些?

8月3日╱周四中午12:00截稿,獲刊登者贈小禮一份,另選特別獎贈神祕禮,本期禮物於暑假過後寄送。投稿由此去

 
閱讀知天下
青少年看病 寧上社群媒體也不找醫師!
文╱陳韻涵輯
愈來愈多青少年透過社群媒體與短影音的內容,自我診斷心理疾病,嚴重者會聽不進去專業醫師的建議。圖/取自網路
愈來愈多青少年透過社群媒體與短影音的內容,自我診斷心理疾病,而演算法則會不斷顯示和推薦類似內容給使用者,讓青少年產生自我認同且對此深信不疑而難以自拔。不僅讓家長、醫師、治療師和學校的心理輔導員備感震驚,也擔心青少年可能誤判、誤信甚至採納未對症下藥的治療方式,進而實際影響身心健康。

反覆瀏覽助長演算法 愈看愈多反難以自拔

參考網路資訊初步自我評估是否生病,這是早在社群媒體普及前就有的情況,其優點是協助人們獲取相關健康資訊,確認掛號科別,並能幫助患者降低孤獨感受。不過,家長和醫療人員擔心,錯誤的自我診斷和社會標籤,可能讓部分青少年的行為變本加厲,甚至影響現實生活中的專業醫療效果。更慘的是,少數人可能做了錯誤的自我診斷並到藥局購買成藥服用,進而導致無病服藥引發副作用甚至誘發其他疾病的情況。

自我診斷已先入為主 新冠期間情況更普遍

美國堪薩斯州青少年與兒科醫師密瑙爾(Larry Mitnaul)表示,他在社群媒體貼文中,看到青少年自我診斷的數量驟增。他說:「青少年來到診間,他們對自己的自我診斷已有強烈看法,當我問他們如何得出這樣的結論時,他們通常會回答在網路上,尤其是社群媒體看到或搜尋過相關內容。」

密瑙爾表示,以前青少年來看診會訴說症狀,但患者心裡並無特定的診斷或標籤,而這種情況在2021年發生重大轉變,而目前青少年最常見的自我診斷包括過動症、自閉症和解離症。他解釋,青少年正經歷青春期,可能出現較強烈的情緒起伏,會讓他們心煩意亂並影響各種價值認同,「但這並不一定代表罹患罕見的情緒障礙疾病,如果真的生病則會產生嚴重後果,需要介入治療」。

 
話題補給站
穿梭台北 尋找55分貝靜土
文╱記者陳宛茜
中研院與台灣聲景協會合作,訓練首批「寧靜追蹤師」,尋找55分貝以下靜土。圖為示意 圖。圖/范欽慧臉書
日前某女星的「噪音擾鄰」風波,顯示民眾對噪音深惡痛絕、願意追蹤監測。但是,如果換成是追蹤「寧靜」,你願意為此耗費心力嗎?中研院人社中心G I S專題中心與台灣聲景協會合作,集結一群野地錄音師、流行病學者、聽力保健專家集結公民共同努力,訓練了首批公民「寧靜追蹤師」,找到台北17個聲量低於55分貝的「靜土」,結合圖片和聲音公布於「尋找55分貝靜土」網站。

中研院人社中心GIS中心執行長詹大千表示,「55分貝」音量是世界衛生組織對於住家區戶外的噪音建議標準,也是這一活動定義的「寧靜」標準。

根據歐盟的統計,2019年約有8千多萬都市居民,在交通噪音的影響下,整天暴露高於55分貝的「非寧靜」環境,即使在郊區,也有約3千多萬的民眾整天暴露在55分貝以上的噪音環境,估計約有5分之1的歐洲民眾因噪音引發健康問題。而台北市的音量,大約在56到70分貝之間,比倫敦的平均85分貝低,但高於西班牙和法國。

此次的「尋找55分貝靜土」計畫,共計訓練25名「寧靜追蹤師」參加為期兩個月的追蹤,貢獻了182個位在台北市不同地區的採樣資料。找到17個台北符合「55分貝」的「靜土」,多數位於公園、巷弄、住宅區等。而不只台大校園、中研院、大安森林公園是「靜土」,萬華也有住宅區被認證是「靜土」。詹大千表示,此一數據希望讓城市居民知道,不是一定要登山健行,「靜土可能就在你的身邊。」

台灣聲景協會創辦人范欽慧表示,追蹤「寧靜」比追蹤噪音困難。這批「寧靜追蹤師」先參加工作坊、聲景走讀等訓練,學會使用噪音分貝App、透過「尋找55分貝靜土」Line上傳結果。

一位寧靜追蹤師表示,她開始學會去用噪音分貝App以及「尋找55分貝靜土」的Line時,體會到原本一個45分貝的地方,只要有一輛摩托車經過,就會讓整個音量飆到70分貝以上,參與這個活動讓她對環境整體音量改變與起伏因素更加敏感。另一位公民寧靜追蹤師也表示,這次的活動讓他發現,孩子每天上學的環境居然超過70分貝以上,讓他對於這樣的現象有更多的警覺。

而「寧靜」其實是一種長期平均的狀態、還加上心靈的感受,「寧靜追蹤師」紀錄分貝必須在同一個地點靜止3到5分鐘,才能得到完整的紀錄。范欽慧表示,別小看這靜止3分鐘,對忙碌的城市人來說已是挑戰。但她認為,能夠當「寧靜追蹤師」的人,「心中都有安靜的力量」、因此可以更堅定地做更恆遠的大事。

「大家都覺得台北很吵,但是怎麼去感受那個吵與靜,必須先要有感受力,才能創造改變。」范欽慧表示,「尋找55分貝靜土」是一次大膽的實驗,希望透過公民的努力,讓尋找靜土可以「從台北走向台灣、從台灣走向全世界。」

「尋找55分貝靜土」網站

 
作文小錦囊
聯合報寫作教室—閱讀議題 深度思辨
文╱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呂映靜
108課綱列出19項「議題」,包括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畫、多元文化、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等,這些議題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值得深思。

以「性別平等」議題為例,最近因電視劇《人選之人——造浪者》而引起關注的職場性侵、性騷擾,在社會上持續發酵。我們可以看到因權力不對等,上司對下屬的侵害。而看似健全的體制之下,卻掩蓋了許多想要申訴的口。「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好不好?」掀起台灣「Me Too」浪潮。

在閱讀相議題資料時,可以透過ORID焦點討論法來幫助思辨。什麼是「ORID焦點討論法」呢?透過O(Objective)「客觀、事實」→R(Reflective)「對資料的感受與反應」→I(Interpretive)「尋找意義、價值,連結個人經驗」→D(Decisional)「下定決心,採取行動」,循序漸進地叩問,進行深層的思考。

回過頭來,我們試著以ORID焦點討論法來透討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中的「性別議題」:

O(Objective):小說中呈現的內容是什麼?房思琪(受害者)的說法是什麼?李國華(加害者)的說法又是什麼?
R(Reflective):閱讀《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時,我的感受與反應是什麼?
I(Interpretive):是否曾聽聞過類似經驗?探討性別議題的意義、價值是什麼?
D(Decisional):我們可以採取哪些行動來實現這些意義、價值?

當然,除了文學作品外,我們也能從時事報導、社論、研究論文等資料輔以思辨。也可將閱讀範疇延伸至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等,透過閱讀各種不同領域的資料,加深加廣自己的視野。

此外,2015年聯合國發表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終結貧窮、消除飢餓、健康與福祉、優質教育、性別平權、淨水及衛生、可負擔的潔淨能源、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減少不平等、永續城鄉、責任消費及生產、氣候行動、保育海洋生態、保育陸域生態、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多元夥伴關係,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部分!

(本文由聯合報寫作教室提供)
●想知道更多寫作技巧嗎?《40週寫作覺醒影音書》不僅集結聯合報寫作教室專欄,更新增教師解析引導影音課程,只要跟著扎實完成40週的寫作訓練,就能擊破練習困境,聯合學苑教育商城現正優惠中。

 
活動報馬仔
好讀+知識大圖解 邀你來當「跨域閱讀知識王」
聯合學苑、好讀周報、「How It Works知識大圖解」將於即日起至8月31日舉辦「跨域閱讀知識王」。活動結束後將抽出20名贈送精選小禮,預計9月28日公布得獎名單,並寄出獎品,歡迎國小高年級以上至高中職一年級學生參加。

比賽分為「聯合學苑-好讀知識王」、「How It Works知識大圖解國際中文版-圖解知識王」兩種,「好讀知識王」會於每周五出題,根據當期好讀周報文章所設計之10道測驗題,「圖解知識王」則是每周二出題3道測驗題。

此外,主辦單位與新北市政府教育局、花蓮縣政府、宜蘭縣政府、金門縣政府合作,四縣市學生可從親師生平台登入,還能另外獲得積點禮物。

活動詳情可至活動官網查詢。

 
訊息公告
直擊舊金山最強AI聚落 為何成谷歌對決微軟戰區?
伴隨去年底OpenAI推出的聊天軟體ChatGPT在全球暴紅,「生成式AI」成為投資市場與科技業界的最火熱關鍵字。而膽敢自稱為「世界AI首都」,舊金山確實有它的底氣。據矽谷知名創投NFX的資料,迄今為止,全球生成式AI新創所籌集的總資金中,位於舊金山灣區的公司就占了78%以上。

May I Pay?用餐結帳時這樣說,原來不禮貌
Sam出差到海外,和朋友到餐廳用餐。用完之後,他想要客氣地請服務生來買單,就說"May I pay?" 我可付帳了嗎?服務生愣了一下,不知道他意思是什麼。這句話老外其實不太懂,因為它聽起來很無厘頭。
 
 
聯合報系教育事業部
│新北市汐止區大同路一段369號 │ 電話:02-86925588 │ 傳真:02-86433968│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2023年7月31日 星期一

【當代散文】吳晟/愛樹,無可取代(上)

聯副電子報
【寂天英語學習充電報】提供英語會話及實用句型,讓你脫口說出流利英語,不再「看的懂」卻「說不出口」! 【udn保險週報】透過新聞與保險個案,瞭解人生存在風險,與面對風險下,個人如何從保險中得到適切保障。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08/01 第7835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當代散文】吳晟/愛樹,無可取代(上)
【慢慢讀,詩】黃岡/晚春
【客家新釋】葉國居/賴孵雞□毋知醒

  人文薈萃

【當代散文】吳晟/愛樹,無可取代(上)
吳晟/聯合報
吳晟(右)與地方首長一起植樹。(圖/本報資料照片)

1

每年三月十二日,植樹節前後數日,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有不同形式的種樹活動;各家電子媒體、平面媒體,照例都有相關新聞報導,多數是某某官員、某某名流親身種樹、帶領大家種樹的畫面。也有民間團體發起的活動。

彷彿人人都在為「種樹救地球」盡一分心力。

然而,種了之後呢?

每年各地種下的樹,誰在照顧?誰在養護?有沒有存活?生長情況如何?包括種樹的人,有誰關心、追蹤、過問?

我們常見的現象是:作秀式種完樹苗,即無人管、無人理會,一株一株生機蓬勃的小樹苗,很快成為一支一支小枯枝,很快消失不見。或許有些撐過一段時日,終究長大成樹的比例,微乎其微。

這些年,我在西濱公路彰化段,看到兩旁的「路樹」景況,綿延數公里,有些只剩枯枝、有些只剩支架,有些枯枝綁著歪歪斜斜的支架;最多的是一個一個空空的樹穴,只剩花台。

繼續廢棄的景況,不知已經多少年,至今無人處理。甚至台一線各路段,也有不少這樣的景況,車輛來來往往奔馳,多少年無人管啊!

貫穿我的家鄉溪州鄉「莿仔埤圳」,水圳兩旁植栽,許多段落早已不見樹木,只剩雜草,還有許多東倒西歪的樹幹、枯倒木、蕪雜的側枝,無人處理。誰該負責?縣政府,鄉公所?還是河川局,水利會?

種植的單位、種植的人,形同棄養,只顧生不負責養育啊!

2020-2022,我常住在花蓮,常去南濱公園(太平洋公園),沿著海邊的自行車道行走,車道旁整排蓊鬱的原生植物白水木、草海桐,連接沙灘、連接寬闊的海洋,無比賞心悅目。但也隨處見到只剩支架、或只剩枯木、或歪歪斜斜綁著支架的枯木「植栽」。這些散布海岸各處的枯死植栽,不知是多少年前的景觀工程留存下來,棄置至今無人收拾。

以上所見這些「景觀」,絕對不是特例。而是長年以來台灣各地隨處可見的「植樹」成果呀!該誰負責?有沒有哪個「單位」可以檢討、必須檢討?

2

植樹節,各級政府機關(包括林務局林管處、縣政府、鄉鎮市公所)和民間社團,競相舉辦活動,其中,最普遍、也是最受爭議的,應該是廣發樹苗,各種方式鼓勵民眾領取苗木的活動吧。

政府大方送,領取不需任何登記,不需任何負擔,民眾不拿白不拿,十分踴躍。

發放樹苗的原意,是為了推廣種樹。然而,事實成效如何?

我們設想,每年植樹節發放出去、民眾領取的樹苗,每一株都種植在適切的土壤,獲得妥善照顧,現今的自然環境,綠覆率有多高呀!

曾有某縣長自誇是最愛樹、最愛種樹的縣長,任內種了多少多少棵樹。

按照他宣稱的數量,該縣應該是處處綠意盎然;縣民的居家或社區,應該變成很美麗的家園。事實上呢?

原來縣長是將縣政府「發放」了多少樹苗,當作「種植」了多少棵樹。

前《聯合報》記者何炯榮有一篇報導:「最近四年來,彰化縣政府經常舉辦贈送樹苗活動,每一次都吸引民眾爭相索取;根據農業處統計,縣府已送出1458萬株樹苗,平均每名縣民已種下10棵以上的樹苗,按理說,應該已是處處綠意盎然。」

事實似乎與理想有太大的落差。

很少民眾事先規畫好哪裡種樹、種什麼樹、種多少棵樹,才去領取樹苗。

大多數民眾領取樹苗之後,隨手放置某一角落,偶爾看看、觀賞一下,或許初始還會照料、澆澆水,熱度很快冷卻,或因事忙,或因出遠門,或失去興致,逐漸乏於照顧,枯死的越來越多,越沒心思理會,終而棄置,成為消耗品,丟棄塑膠花盆、美植袋,製造髒亂、垃圾。

每一株樹苗,都是用心培育的珍貴生命,我們是怎樣輕率對待?

多數台灣人的居家,何嘗喜歡樹?何嘗需要樹?

建築法規有一項條文,明確規定,「建物」與「空地」(綠地)的面積,有一定比例,但多少人遵守?我觀察到太多太多新建樓房、整排透天厝,每一戶門前「庭院」,隨意種一棵小樹;等建築檢查通過,小樹很快不見了,鋪上水泥,換上車庫。全國普查看看,真正符合建築法規,保留一定綠地面積的樓房、大廈有多少?

3

相較於三月植樹節種樹活動新聞;全年全國各地,伐樹砍樹爭議的新聞,從未停歇。

砍樹理由千百種。

從我的居家講起。

我一輩子定居島嶼中部農鄉小村莊,戶籍地址未改變。我們家是很普遍的三合院,童年及青少年時代(1950、60年代),村中道路兩旁,有一大排竹叢(刺竹或麻竹),擋風遮陽,也有圍籬作用。竹蔭下,是水牛、村民休憩、孩童嬉戲的場所,夏季午時最為熱鬧,常有芋仔冰等小販在這裡歇息、做生意,一兼二顧。

村中還有不少棵大樹,榕樹、樟樹、黃槿、苦楝、龍眼、芒果,不只遮蔭避涼,也是孩童攀爬遊戲、鳥類棲居的所在。

文明產品必然改變人們的生活型態。大約1970年代,電風扇普及,機械化耕作、耕耘機等農具興起,水牛快速減少、消失;竹叢也一叢一叢消失,水泥板「圍牆」取代竹叢、朱槿、七里香(月橘)等「圍籬」。

我最早警覺到吾鄉吾村樹木越來越稀少,表現在1975年2月號《幼獅文藝》發表的一組詩作「植物篇」,其中一首〈木麻黃〉:

日頭仍然輝煌的照耀

在同伴越來越稀少的馬路上

……

月光仍然溫柔的撫照

在同伴越來越稀少的馬路上

而我們望見

呼嘯而來呼嘯而去匆匆忙忙的機車

並不在意

以粗糙的皮為衣

以乾硬的果為實

笨拙的植立馬路兩旁

我們是越來越瘦

越來越稀少的木麻黃

到了1980年代,農村跟著經濟「起飛」,水泥建築興盛,三合院一家一家毀棄,取而代之的是二、三層水泥樓房,一棟一棟矗立,同時家家戶戶裝設冷氣、電視,不再需要樹下乘涼、開講。

不再需要。於是,普遍嫌棄樹木很麻煩,落葉啊、枯枝啊、鳥屎啊、擋視線啊,破壞風水啊,振振有辭,村中大小樹木一棵一棵消失;大家印象最深的村莊柑仔店前面「榕樹下」,也不見了。

而今,我居住的村莊,約有三、四百戶,只剩少數居家周邊有種樹,除了我家庭院(沒有誇張喲!),全村幾乎看不到樹齡超過四、五十年的大樹;甚至全鄉也看不到多少棵,更別說百年大樹。

砍樹的理由千百種呀!

為了「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增進人民福祉」,1950-1980年代,八仙山、太平山、大雪山、阿里山、林田山……遍布台灣島嶼北中南東十二大林場,大規模全面伐木,森林大悲歌,響徹中央山脈。

為了發展魚塭等養殖事業,為了闢建工業區、為了修築海堤,我在西海岸行走,親眼目睹大怪手,將鬱鬱蒼蒼防風林,一大片一大片剷除。

為了都市重劃、新興社區;

為了拓寬公路、整修道路;

為了蓋停車場、遊樂場……

為了實施社區周邊設施改善工程,便宜行事;

因為擋住居家(或神明)視線;

因為影響住家風水;

不論多少年老樹,一律砍除,毫不手軟。

於是我們到處可見鋪滿水泥、幾乎沒有樹蔭、熱騰騰的停車場;於是到處可見暴露在大太陽下的遊樂區……

還有太多太多不可言說、不知如何言說的砍樹理由。

例如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公家機構;台鐵等等員工宿舍區;最大宗的莫過於台糖公司四十多座糖廠廠區及所屬事務所,每座廠區至少千棵日治時期甚至更早種植的大樹,全都早已所剩無幾,不知去向;至今(2022年),我的家鄉溪州糖廠昔日廠區,僅存少數幾十棵大樹,還在「出售」、還在占地建工廠,蓋房子,「合法」剷除呀!台糖公司毫無保存大樹規畫,有誰在意?

少數在意的鄉親,也要顧生活,沒有那麼多力氣、沒有那麼多身命、時間去阻擋;阻擋不完、阻擋不了呀!

近些年有些地方會有抗議,工程單位為了應付「護樹團體」,發明了掩人耳目、掩耳盜鈴的動作,叫作「移植」。

然而移植一棵大樹,何其費時、何其專業,斷根、養護、移植照護,至少至少半年到一年,哪個工程單位有這樣的時間預算、工程規畫?

我多次見到「移樹」工程,沒有斷根等前置作業,怪手直接將整棵大樹連根拔起、運走。

移植到何處?此處不容他、何處收留他?是永久居家還是暫時安置?有誰追蹤存活率?

事實上,攤開來說,結果呢?大多是「假移植、真賜死」的命運。(上)


【慢慢讀,詩】黃岡/晚春
黃岡/聯合報
我願化作一陣騷動,渾身顫抖有如樹葉吻著清風

晚春在等待夏天,以粉蝶,

以蛙鳴,以微濕的頷,以腋下之風

白日,蠢蠢欲動的熱在平野蒸散

把我渲染成拾荒者,綠草抽成印象派

微涼,是這個季節殘餘的溫柔

一顆石子掉落水中,在我夢中


【客家新釋】葉國居/賴孵雞□毋知醒
葉國居/聯合報
對於長壽的追求,世人趨之若鶩。古代皇帝煉丹以求長生不老,皆因鉛汞中毒而亡。現代醫美炙手可熱,無論如何都無法抵抗衰老。我有一位遠房叔公,慣於密室中抽長壽牌香菸,自比是身在迷霧中的永壽神仙,深深哈一口菸,沒吐出來,斷氣了,離世早。

依我之見,神仙最會折磨人。幾十年前,庄裡有位客家男,去防風林拾柴竟離奇失蹤,十年後他才走出偌大的防風林,幾乎不識歸途,妻子改嫁,兒子不認父親。依據男人說法,這不是他的錯,撿柴途中,巧遇白頭堆雪的兩個老人家在石桌上泡茶,受邀入座,相談甚歡,哪知茶局結束,捋鬚大驚,已長逾一尺。心頭一顫,如遭電擊。他趕緊回家,小庄地景丕變,彷若滄海桑田。原來那兩位老者是海上仙人,跑進杳無人煙的防風林內泡茶聊天,偏偏就被客家男撞上了。仙境一天,人間十年,人生就此耽誤。哀怨、失落,抑鬱而終。

其實,神仙也折磨自己。漢朝州官丁令威,學道靈墟山,駕鶴登仙,忽然有一天動了凡心,乘鶴回家鄉看看,恍然大悟妻子早亡,兒孫皆死,好朋友都不在了。人海茫茫,越看心越慌,內心惆悵可想而知。神仙很孤獨,因為頭腦很清醒。修得神仙又如何?沒人給他鼓掌,為他喝采,認識的人都死去,世上啥都沒了,就是有一隻大鳥罷了,可以想像他駕著白鶴飛走時的身影,低著頭,眼神死,大鵬鳥戚戚惶惶拍著翅膀,啪啪噗噗,飛向雲霞靜止的臨暗時分,沒入無邊,如同星火褪滅。

兩人境遇令人同情,但時間大河向前推動,誰都別想把它拉回來重演。丁令威既然學道做仙,就要認清現實,又怎麼動了凡心呢!客家男空轉的十年,光陰也不可能倒轉陪他再玩一次。大家都以為這可能只是個案,其實不然,像這樣無法應世而行者,現今官場比比皆是。年前回客家庄,在廟口巧遇老鄉長,一副垂頭喪氣的模樣。母親說,他當了八年鄉長退休後,覺得自己是永遠的鄉長,習慣用掌聲來豢養自己,依舊跑遍大小婚喪喜宴場合,沒有首長特支費後,把自己退休金用罄,希望每至一個場合,都能上台講講話,恨不得時光回頭,回去他那青雲得意的年代。

他不服老,更不認老,不停勞碌讓他更顯老,身體每況愈下。開車不幸肇事後改騎機車,再因跑場喝點小酒導致酒駕,改騎自行車,最後連自行車都被家人禁騎,畢竟年紀漸長,駕馭能力大減。他仍不改其志,步履蹣跚走門串戶,逢人便洋洋萬言,滔滔炫耀曾經縱橫捭闔的豐功偉業。不管家人如何勸說,已經沒做鄉長,時代過去了,不要再做那些事,惟其終究不為所動。最終演變成一種糾纏,一種親情、友情的勒索,要別人靜下來,好好聽他說。

「賴孵雞□毋知醒」,鄉人看不慣他如此眷戀職位,竊竊嘲諷。

賴孵雞□毋知醒,客家語,指孵完蛋的母雞依舊賴在雞窩,不肯離開。雞□,母雞也;毋知醒,指不知清醒。更深層意義是指人執迷不悟,不知變通,戀眷職位。老了就認老,時間過就過了,下台就下台,念舊不要戀舊,內心回味就好,千萬別再刷存在感,蹭熱度,變成一隻賴在雞窩裡的老母雞。


  訊息公告
直擊舊金山最強AI聚落 為何成谷歌對決微軟戰區?
伴隨去年底OpenAI推出的聊天軟體ChatGPT在全球暴紅,「生成式AI」成為投資市場與科技業界的最火熱關鍵字。而膽敢自稱為「世界AI首都」,舊金山確實有它的底氣。據矽谷知名創投NFX的資料,迄今為止,全球生成式AI新創所籌集的總資金中,位於舊金山灣區的公司就占了78%以上。

May I Pay?用餐結帳時這樣說,原來不禮貌
Sam出差到海外,和朋友到餐廳用餐。用完之後,他想要客氣地請服務生來買單,就說"May I pay?" 我可付帳了嗎?服務生愣了一下,不知道他意思是什麼。這句話老外其實不太懂,因為它聽起來很無厘頭。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