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場時模擬社交場合交換名片的場景汽貸學員可透過自製名片重新認識

想成為什麼樣子的領袖另外汽車貸款方式並勇於在所有人面前發表自己

2023年1月11日 星期三

【當代小說特區】海凡/尋(上)

聯副電子報
【柿子文化心靈養生報】提供健康、飲食、旅遊等各種人生體驗,讓你照顧自己的身體,也疼愛自己的心! 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3/01/12 第7644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當代小說特區】海凡/尋(上)
【慢慢讀,詩】吳鈞堯/涉水
【搗語聲】李進文/拉拉山
【小品文】王仁劭/一假二真

  人文薈萃

【當代小說特區】海凡/尋(上)
海凡/聯合報
尋(上)。(圖/龔萬輝)

1.

近午時分,陽光尚未熱辣。街上車流人流不多,風撲面隱隱有浮塵。

鍾穎拖一個雙輪小行李箱,余心背著小背包,卻都感覺一股燥氣往頭頂躥升。鍾穎臉頰漲紅著,髮際汗漬斑斑;余心的幾綹灰白鬢髮,黏膩膩,濕嗒嗒貼在耳邊,襯得臉色透出瓷青。

「來,我們換一換──」鍾穎猛地住腳,轉過頭,將行李箱的把手推給余心。

「不,不必,不重的。習慣了。」余心搖搖頭,微瞇著眼回答。

鍾穎來過多次,也有要好的大學同學住這裡,對新舊街場都不陌生,她知道彎過人潮熙攘的大巴剎,再橫過幾條街巷,就有不少小食肆。

「我們去吃芽菜雞,然後才去check in。吃過嗎?妳們那時有芽菜雞嗎?」

她見余心懵然,不禁失笑。芽菜雞是這裡後期才叫響的美食品牌,余心阿姨那年頭,還是二戰後呢,那是什麼情況?

「哦,哦,那時最出名是『豬腸粉』。」余心囁嚅,用掌背揩一下臉頰的汗,眼角餘光瞥著周圍,有一種驀然出現在陌生環境的侷促,「好像──有一家『源香』的餅店,不知還在嗎?它『雞仔餅』好吃。」

「有,有,都還有。這裡水好,『豬腸粉』特別幼細滑嫩,又薄又Q。一定能吃到的。」鍾穎能帶余心出來,長久期待的一個答案在前頭等著,心裡滿是興奮。

這半月來,她就像一頭栽進夢裡似的。怎麼能想像,就在她生活的城市以北幾百公里,開車不過五六小時,竟有這樣一個村子,有這麼一群人?

那天她獨自進到村裡,也是近午時分。兩隻黃狗圍著她吠個不停,一前一後,越逼越近,還齜露著尖銳的牙齒,和她鄰居牽著在樓下溜逛的「狗狗」太不一樣了!她惶恐地雙手緊縮,拿行李箱擋著,不知往哪裡閃躲。一位高大的,平頭短髮的中年男子晃著身子走過來,把狗喝住,請她進路旁鋅板搭蓋的棚子。

棚子裡閒散坐著幾個中年人,好奇而友善地打量她。她臉色舒緩過來,掏出一張名片,介紹自己是個在修讀碩士的學生。到這裡原來是尋人──她目光掠過那幾張布滿風霜卻淺露笑意的臉孔,在他們那身村夫農婦的穿著飛了一眼,到嘴邊的話突地拐彎,說道:來這裡想做,做一個田野考察……中年男子搔著短髮,靦腆地打斷她:「沒有。我們只有樹膠芭,沒有田野。」她一怔,噢、噢──「噗哧」一笑,緊繃的身心頓時鬆弛下來。

兩隻狗見主人和來客搭話,不再吠了,慢慢靠近她,用潮潤的黑鼻子嗅她的運動鞋。

然後,她住進村裡的招待所,安頓下來,方便她做「田野考察」。也沒錯──她為追尋祖父行跡來到這裡,從家庭溯源介入,探究那場社會運動,正是她著手的碩士論文課題。

從她年邁的祖姑母那裡,她第一次知道自己的祖父,二戰結束後,曾在北方那個叫「錫都」的城市生活工作過,是一份反對英國殖民,爭取民族獨立的報紙的編輯。緊急狀態後不久,失蹤了!據傳跟隨復員的抗日軍上山,挖出武器打游擊,華玲和談後北撤泰馬邊境;又有說是未及上山就被逮捕,遣送回家鄉海南島,投身中國解放戰爭。

祖姑母是多年的帕金森症,老眼昏花,動作顫顫巍巍的。但一說起這個弟弟──家裡唯一的男丁──抬眼目光精亮,口齒清晰:「肯定上山!那天一大早突然來我這裡,白衣白褲,提一個皮箱子,」她顫著手做提拎動作,「很重。衣服哪有那麼沉?說都是書。」望向門外像是喃喃自語,「怎麼不記得?那時妳阿爸才三歲,他就敢拋家棄子!我罵他了。他向來聽我的,這次不聽,說不走不行。一去再無消息。幾十年,當他不在了。」說著,黃濁的淚珠順著皺紋簌簌滾落。聽她說要四處尋找祖父的行蹤,還要寫作論文,祖姑母用衣袖揩去淚滴:「這就對。莫像妳老爸,從來不問起。整天只會西裝領帶登報紙,但你自家,你安穩的生活,從哪裡來的都不知道,怎能說是有出息?妳等等──」

祖姑母壓著腰背緩緩起身進房間,半晌出來遞給她一張泛黃的照片:年輕的祖父。果然一身白衣褲,胸前掛著相機。「只有這一張。要是還在,快八十了,屬豬。小我三歲。」

她無法把那樣的祖父跟眼前的村民疊合。他能在這裡嗎?她心裡也明白,她的尋訪,祖父怕是找不回來了,能找回的是祖父當年的行跡。這裡的村民是她祖父的「同志」,和他們交往,就如同和祖父的間接接觸。再從這裡去完成殘缺的家庭拼圖。

她跟村民們漫談聊天。即便是那些對普通日常的回顧,都讓她感受到暴風似的撞擊。那是一片全新的天地,一種超乎她想像的日子。在她成長的和平年月裡,就在同一片天空下,竟然存在如此截然不同的社會圖景:流蕩、飢餓、傷殘、死亡,和熱血、奉獻、榮譽、理想絞纏在一起。生命的匱乏和充盈水乳交融。犧牲是環繞的氣息,吸納著它,又得從容地生活下去……夜晚當她在燈下整理記錄,四周夜蟲的鳴叫呼應著她內心騷動的聲音,她無法不跳脫尋常的視角,去審視個人,集體,家國彼此共生而又紛亂的關係。此前對這段歷史她所知不多,或只有被扭曲的認識。如何去理解這一群人?怎麼去描述這一段社會史?如何去述說與她血脈相連的祖父,在家庭裡的長久缺席?父親是執政集團的華族政要,對沒有絲毫印象的他的父親,從來不在孩子們面前提起。而相片裡那人,寬額大眼,厚闊的嘴唇,確實是他們家人的特徵。她也自幼喜歡攝影,喜歡閱讀。除此之外,他有過怎樣的生活,在荒野裡,在炮火中,他也經受過村民口中那些普通人難以想像,卻被他們視為尋常的千難萬苦?

在村裡她過得很有規律,如村民一般早睡早起。清晨六七點鐘,村子還籠罩在潮潤的霧靄裡,攝氏20度左右的氣溫。她沿著斜坡慢跑,一點不出汗,倒像剛喝過紅酒,溫煦舒泰潮水般漲滿全身。耳畔不知名的鳥兒、蟲兒「唧唧」鳴叫。環繞的林野薄霧飄拂,空氣裡泛蕩著樹脂和綠葉的芬芳,她敞開全身的毛孔,讓絲絲縷縷的清新,淘洗她淤塞的五臟六腑。

路旁的雜草野花色澤絢麗,讓她聯想到高原氣候的雲頂和金馬侖。一棵木瓜樹掛著熟透的豔黃的果實,兩隻羽毛淺褐,頸冠灰白的鳥兒「撲楞」著翅膀,半懸空地爭相啄食。她停下,跺腳,「謔,謔」揮手。

「趕牠做什麼?」

她回頭,第一次見到余心。「我們也吃不了,餵牠正好。」說著微笑地擺擺手。

余心衣著樸素整潔,灰白短髮,個子雖然矮小,而腰背挺直。她好像突然發現,村民們儘管大都年過半百,還沒見到身材肥胖臃腫的。

「妳知道嗎?村裡的小孩『裝』過牠,想要養,不一會兒,牠自己咬舌頭死了。」

「哦!」鍾穎睜大雙眼,這麼剛烈,「什麼鳥?」

「白頭翁。」

像余心這樣上了年紀的女村民不多,自然特別引起她留意。原來余心二戰時就接觸抗日活動,五十年代初,上山成為極少數的女游擊隊員。此後整個下半生都在叢林裡度過,直至1989年12月合艾和平協議簽定,才落戶這裡。

上山前,余心就在錫都市郊的小鎮長大,是一戶小礦家的養女,偶爾會到市區走動。

「有沒有聽說這個人,鍾祥和──辦報紙的。」鍾穎趕忙掏出照片,「喏,見過嗎?」

余心接過照片,鍾祥和看似比她當年大幾歲,老照片蒙著一層時間的光暈,讓她觸摸著昔日的溫熱可親。而那一身穿著到底不像小鎮人,一再仔細端詳,她搖搖頭。但也有讓她眼熱的,她很快注意到照片裡的相機,那個小小的黑亮盒子,長方形,兩個黑黝黝,突出如蜻蜓的大眼睛。它那麼新奇,又那麼老舊,它沒有變,就如當年她見過的!是不是就是它,那天曾攝入過她刻骨銘心的一瞬?

2.

她們在舊街場找一家小旅店住下。趁著要吃晚飯,下樓四處溜達。儘管鍾穎內心期盼熱烈,但也知道急不來,到底經歷快半個世紀,往事層層疊疊,記憶需要場景慢慢喚醒。

1949年1月,余心不能確定是哪一天了。根據西碧兒□卡迪卡素夫人(Sybil Medan Kathigasu)遺囑,她的遺體從倫敦送回來這裡安葬。整個市區喧鬧起來,人群都湧到街上。曾到她診所看過病的,家裡孩子由夫人接生的,那些從報章,從鄰里只聽聞其名而對她充滿崇敬的,扶老攜幼都出來送殯。余心也在隊列裡,跟著從小一起長大的阿方。阿方老早告訴她,一定要來的!卡迪卡素夫人不止救治普通老百姓,在甲板她還冒生命危險醫治山裡的抗日軍。因此被日本人逮捕,關禁,毒打受重傷,才這麼年輕,四十九歲就去世。

正是下班時間,路上車子多了,喧囂噪耳。夕照如粉塵撒落在樓房頂上,泛著淡淡暈黃。走過休羅街時,余心不由得駐腳打量,矗立的許多老建築,面目依稀如故人。鍾穎說改叫Jalan Sultan Iskandar了,「當年送殯隊伍一定走過這裡的,過了近打河,再去拐進Jalan Church就到了。」

那時阿方拖著她的手(不在住家小鎮她膽子也大了),走在人群裡她感到肅穆莊重,又掩抑著難以言表的興奮,他們的臉龐被陽光照得發紅。華人出殯總是敲敲打打,這隊伍卻靜默得出奇,只有雜遝的腳步聲。被巨大的花圈團團圍繞的靈車,一路向聖米高天主教墳場綿延行進。說是送殯,更像在迎接親人返回老家。

在路上他們會合一位先生,胸前掛著一架黑亮的,長方形的相機,一路拍攝送殯的情景。阿方跟前跟後協助,說「報紙過兩三天就會登出來的。」

她望著不見頭尾的隊伍,悄悄問阿方:有同志出來送殯嗎?阿方低聲回答:「不都上山了嘛。」又側過臉向正忙著拍攝的先生呶了呶嘴。

隊伍散去後,先生邀他們喝咖啡,他們來到一棟三層樓房的大門口,阿方介紹:「這就是出報紙的地方。」他們站在大門口五腳基外,先生說要用大樓做背景拍一張合照,紀念這個特別的日子。阿方又來牽她的手,被她輕輕蕩開了。這是她一輩子中極少數的照相,也是她和阿方唯一的合照,為什麼不讓他握呢?

(上)


【慢慢讀,詩】吳鈞堯/涉水
吳鈞堯/聯合報
與一條河擁有共同水聲

我在岸的兩邊播種

蟬鳴屬於夏以及思索

蛙精擅躲藏,膽小似春

暗暗腳步驚動

露水滴落時已經如圓

來不及準備的都已備妥

水與淚的發源都在上游

我與出發時的行當沒有不同

幾個人與路

路以及幾個人

埋伏或者等待,不會錯過的渡口

為了檢視通行證

核可以及祝福遠行一切都好

涉水為了斷流

攔阻一切是非

看它們一個個足脛流過

醜與美、髒還有乾淨

安靜中匍匐如貓

而我知道漩渦就這麼來了


【搗語聲】李進文/拉拉山
李進文/聯合報
藪鳥,小卷尾,灰喉山椒鳥,牠們此起彼落地叫著許多名詞,專業,急促,像醫者在急診室搶救古字體。書帶蕨和五味子,都是做人的方式。神木也長壽、也疑惑,如果沒有情緒怎能活成現在這樣子?陽光好聲好氣,把「再見」說得跟久別重逢的「您好」一樣。

【小品文】王仁劭/一假二真
王仁劭/聯合報
國小流行著五顏六色的塑膠鬥片,結合力學與勇氣,以大拇指和食指推動鬥片,誰的鬥片最後能覆蓋在對方的鬥片上,即可贏取戰利品。後來籌碼演變成一元、五元、十元的銅板,與廉價的鬥片相比,小學生自然更捨不得貨真價實的硬幣,於是有了這句口號:一假二真。

顧名思義,第一次的勝負是假的,第二次才是來真的。

如果沒有先朗誦一次,像未成立的口頭契約,輸的一方即有了賴皮的空間。我們用指甲下壓銅板邊緣,使其產生幅度不一的跳躍,為的只是見證某樣東西,覆蓋到了某樣東西上面。

多年以後,才發覺一假二真其實不只存在於國小。

那天半夜從宿舍趕回家中,見單薄布料覆蓋你身,是誰贏了要把你帶走?我環顧四周卻找不到。遺體前,殯葬業者要孫輩先對你講話,我們駁雜亂語卻好冷靜,一假。而人員將你眼睛闔上瞬間,大家突然開始放聲號哭,二真。

當面對一具屍體,心中尚存最後一絲連結,就好像他仍未離開,這時需要有人跳出來,客觀並理性的來一記當頭棒喝,接著所有人才意識到這個事實。

我想起這些,但願在未來我還能於面臨許多狀況時,在心中對自己小聲的喊著一假二真,然後拚了命去彌補一些什麼。

一假二真,可以的話我倒是希望能當頭賴皮豬,將不願面對的一切,都停留在二真之前。


  訊息公告
毛小孩醫療等級神進化!寵物醫療8兆元商機解密
從一間人力、設備頂級的毛孩手術室,一趟要價逾百萬元且需求不斷的心臟手術,再到各種堪比人類等級的分科醫療技術,甚至是再生醫學的應用,毛小孩的含金量讓寵物人性化趨勢引發的種種商機,有著更狂的想像空間。

搭乘百年林鐵 看見阿里山7件竹構建築新地景
2022構築林鐵新銳展邀請大眾到嘉義搭乘阿里山小火車,不只能欣賞森林美景,還能在沿途的車站品味百年林鐵 X 全新竹構美學的地景風貌!民眾可透過五感體驗竹構美學、沿線欣賞竹構作品,並重新認識竹材韌性與多元利用可行性。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