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格陵蘭南部卡科爾托克的實驗農場,專責培育新作物,也設農業學校,讓年輕人學習。記者陳靖宜攝影 | | | 「我本來也想成為Vegan(純素主義者)的。」18歲少女雅典娜.林思說。但無奈她住在北極圈內大城西西穆特,海鮮及各種鹿肉、麝香牛肉才是主食。「蔬菜全靠進口,我要拜託朋友從首都努克幫我帶蔬菜,非常困難」。她的高尚行動,幾個月後宣告終止。 土地8成是冰原 寸草不生 格陵蘭土地8成在北極圈,是寸草不生的冰原;少數南部峽灣地區可耕作,但逾9成種牧草養羊,剩餘土地才種耐寒的馬鈴薯等作物。因此,格陵蘭蔬果幾乎都仰賴歐洲進口,所有蔬果都是舶來品,排碳食物里程不低;且多半品相不佳。 但近日改變正在擴散。本土蔬菜直送超市,這是十幾年前的格陵蘭難以想像的畫面。 氣候變遷帶來暖化,為格陵蘭南部農耕帶來更多想像。南格陵蘭每年生長季節約100天,科學家評估,若未來氣溫升高,生長季節可再延長27天;但乾燥、暴雨等極端天氣也可能更頻繁。 地廣沒鐵公路 只有船運 卡科爾托克是南部第一大城,峽灣中有一處實驗農場,由政府成立,專門培育新氣候下的新作物,還設農業學校,由丹麥請來善於種蔬菜的專家傳授農藝,這是因努特傳統缺乏的一角。 丹麥籍的園丁金.奈德初來乍到,已嘗試種了十種馬鈴薯,如今已可穩定供應高麗菜、萵苣、球莖甘藍給當地超市。新品種的高麗菜還可在負10度的低溫下生長,而且「居民試吃反應還不錯」。 溫室月產兩噸菜 水力發電 再往北上,丹麥人拉斯穆斯.雅各布森4年前在努克蓋起溫室,建造蔬菜的「室內綠洲」。利用此地豐沛的水力發電為蔬菜維持適合生長生態。 「進口蔬果造成很大浪費」,他說,船運碳足跡很高,蔬果送到格陵蘭已不新鮮,最後只能扔掉。如今,溫室每個月能生產兩公噸蔬菜。在當地連鎖超市或知名旅館餐廳,都能吃到他種的菜。 本文為編輯精摘,想看完整文章,可至聯合學苑查詢。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