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場時模擬社交場合交換名片的場景汽貸學員可透過自製名片重新認識
想成為什麼樣子的領袖另外汽車貸款方式並勇於在所有人面前發表自己
《我們的孩子在呼救》這本書,很動人的,是在診間內,那流轉於醫師、孩子及陪同的家長之間,不放棄、勇敢練習及努力重建的愛與信任。 成大醫院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謝依婷,看的主要是十八歲以下的兒少,孩子帶著身體的傷、心裡的痛而來。謝醫師專業、堅定又溫柔地寫下診間故事,我們心疼地看見當孩子身邊沒有能理解、包容他的父母或重要大人,這樣的成長,多麼戰戰兢兢。於是,就有了以血寫日記的少年、狂拔頭髮的少女、不笑也不哭的女孩、暴躁易怒的男孩……他們的失控和令人搞不懂,正是重要表徵。其實孩子只是需要相信有人愛著全部的他們,真實的他們。 《我們的孩子在呼救──一個兒少精神科醫師,與傷痕累累的孩子們》一書,但願成為這樣一塊孩子的浮木。 《帶孩子到這世界的初衷》這本書也是孩子的一塊浮木。因為,這是一個大人驚恐不安的時代,也是一個把小孩填鴨到極限的時代,而李佳燕醫師彎下身,傾聽、陪伴,流淚及擁抱每一個苦說不出、淚流不止的孩子。
「我都有在關心,這孩子什麼都不說啊!」 其實孩子什麼都說了, 透過笑或不笑、哭或不哭,沉默、憤怒或自傷…… 在孩子的失序、難解背後,是那顆很想被看見、被好好愛著的心。 •「沒有人看見一個少年正在被強暴。」──一直說頭痛而拒學的少年,以自己的血,寫下祕密日記。 •「這樣他就會死掉了!」──四歲女童拿玩具刀瘋狂剁碎黏土人。她被娃娃車司機性侵了。 •「有時候我真的好討厭自己。」──少女纖細手臂上的自殘傷痕,就像媽媽的情人一樣數不清。 •「如果我馬上送她去醫院,說不定她就不會死了。」──最好的朋友驟逝,女孩一滴眼淚都沒有掉。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兩年來從未開口的少女,最後寫下了這句話。 任何表面狀況都不僅是表面。最需要去聽見的,往往是沒有說出口的。 身為兒少精神專科醫師,謝依婷深知對於身心尚在發展、尋找自我定位的兒童和青少年來說,大人眼中「沒什麼」的小事,卻可能造成令他們窒息的壓力和影響。大人不解的情緒起落、行為變化,事實上,正是孩子在釋放線索,用力呼救:「請你多注意我!請你真的瞭解我!」 謝醫師溫柔同理,帶我們一同牽著孩子,和他們站在一起,看入受創的心,理解傷的源頭,因為當孩子被理解、被接納了,他們也更能有力量,好好長大。 孩子真正渴望的,往往說不出口。那麼,我們就先對他們說吧: {孩子別怕,我會陪著你,我會接住你。無論你是什麼樣子,我都愛你不變。} 作者簡介: 謝依婷醫師 (成大醫院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進修中。 曾任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精神科系住院醫師、總醫師,兒童心智科代訓醫師。亦曾擔任衛福部心智障礙者精神醫療服務品質改善計畫雲嘉南區執行醫師,現為成大醫院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 兒少精神科也稱為兒童心智科,主要是看十八歲以下的對象,這個領域的專科醫師在全台灣只有兩百多位。 兒心科醫師在看診時,必須扮演多重角色,懂得許多不同面相的事物,比如:與兩歲小小孩牙牙學語地對話,和憂鬱高中少女聊偶像,與過動國中少年討論手遊,而面對拒學的國中少女,談的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使用病人的語言,才有辦法與病人溝通。 碩士論文還沒寫完,先出了這本書。 私心希望自己是業餘醫師;旅行、寫作、運動、和潛意識工作以及好好生活,可以是主業。 (本書所舉之診間故事皆經改寫,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卓惠珠《當過動媽遇到亞斯兒,有時還有亞斯爸》.新北市圖總館演講★ 時間:2020年10月25(日)14:00-16:00 地點:新北市圖總館(22060 新北市板橋區貴興路139號)
★黃大米《功勞只有你記得,老闆謝過就忘了》分享會★ 時間:2020年10月25(日)14:00-15:30 地點:台南政大書城(台南巿西門路二段120號B1)
我們徵求書籍的出版稿件→ aquarius@udngroup.com,郵寄的稿件,若需退稿,請附上回郵信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