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場時模擬社交場合交換名片的場景汽貸學員可透過自製名片重新認識

想成為什麼樣子的領袖另外汽車貸款方式並勇於在所有人面前發表自己

2025年6月12日 星期四

【靜心之道□徵文優勝作品】朱朱/陽光正好的一角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6/12 第5940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生活進行式】劉彥辰/學英文的時候
【青春名人堂】山女孩Kit(方妙)/山裡物:底片機
【網路徵文優勝作】黃盈淑/那年夏天,我和妹妹一起擺地攤
 
 
 
心情札記
 
【生活進行式】劉彥辰/學英文的時候
文/劉彥辰/聯合報
學英文的時候。圖/cincin chang

英文只是溝通的工具?

前陣子自美國回台放假,和朋友們約了碰面,許多人帶著孩子赴會。這些孩子大一點的才七八歲,小的還不到一歲,共同點是:全都受雙語教育──學齡前沉浸式教育,雙語幼稚園,國際學校,教材、學費、家教,幾十萬幾十萬地投進去。

「有錢還不一定上得了,還要面試。」朋友補充。有人提問,聽說家長也要面試?左右父母聞言紛紛加入討論,踴躍交換起情報:師資、課程、銜接,調查得鉅細靡遺,我在一旁無言以對。這類故事從來不缺,但從自己的同儕口中聽見又是另一回事。

這倒不是「你們竟浮誇至此」的意思,而是「好吧確實會有點幫助」的體諒。我剛出國時英文十分拮据,經常因為說錯而懊惱。留學生為了生存,說得爛也得說,不停地說,反覆湊合意義。有次和系導師聊到我一周上英文課的時數,她驚訝地問我為什麼要把自己逼這麼緊。

「你已經很好了吧,有必要嗎?還是你英文系?」

「哪有,我一直犯錯,這樣怎麼找工作?」(剛剛不該用過去式的!)

「你才來一年耶!加上你以前學過的英文,算你五歲好了。你知道五歲的小孩說話是什麼樣子嗎?」

「可是別人不會像對五歲小孩那樣對我啊。」

「你又不是別人。你可以對這個小孩好一點,這樣他才能好好長大。」

當時我是聽不進去的。美國人常常告訴你英文只是溝通的工具,聽得懂就好了,其他沒差,但誰都知道有差。明明有差。那裡有句名言: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現在怎麼樣不重要,只要持續努力,總有一天會達到目標,先要假戲真做才能弄假成真。於是我們都愈來愈入戲,直到誰也不太確定,現在這個英文變流利更會逢場作戲的人到底是誰。

如果從小培養的話,就沒有這種困擾了。曾看過一篇心理學文章,討論雙語或多語環境下成長的人,語言與認知系統如何一體成形,例如「狗」這個字出現在他們意識中時,Dog和いぬ也會跳出來一起汪汪叫。我們常說天然的尚好,自然就是美,最好的妝要看不出來,大概就是這個狀態。成年後重鑄的多語能力是語系間的協同調動,更像是某種技術,那只能無限逼近前者,但終究不是。

說Threads比說脆高級?

按照朋友們的規畫,我完全能想像他們的孩子十幾歲英文就會說得比我更標準、更流利,再送去遊學或交換個幾次,語言帶來的摩擦力就近乎是零。他們會更不費力,更不尷尬,英文對他們而言就真正只是溝通的工具,不是信心的赤字。理智上,我完全能理解這就是個正確投資。

其實我小時候也上過英文安親班的,那甚至是我從小到大唯一補過的習,可見英文在我媽心中的地位。她經常說英文不好是她一生之憾,告誡我不要像她一樣。但在台灣需要這麼多英文做什麼呢?如果是興趣的話就算了,但談及學英文(或告誡別人要學好英文)的時候多半帶有某種目的──為了競爭力,為了一口氣,為了更國際化,潛規則裡有一種高低,先天的比後天的好,海歸的比本土的強,說Threads比說脆高級。

回台那整個月,每場聚會都有人叫孩子和我說英文:「這個uncle從America回來,你要不要跟他speak English?還是你唱ABC給美國蜀叔聽?」小孩不從,家長只好說:「他今天害羞啦。早上還一直唱。」這讓人焦慮。萬一我發音不準怎麼辦?萬一不知道某個單字怎麼辦?那麼多萬一,那麼多ifs(複數!)。回來度假卻不能舒舒服服地做回台灣人,還要臨演這齣戲中戲。假作真時真亦假,散會後我總感到荒唐,但又無法不自省:會不會因為我已經(看起來)make it了,才站著說話不腰疼?隔壁講台語的台南蜀叔就沒這種待遇。

但說到底,you know,我就是個假的,所以問心有愧。和另一位朋友告解,他不以為然。「跟你無關。現在什麼都是英文最香,你知道T大推雙語教學,連中文系都被要求英文授課嗎?荒謬。」聊完還是覺得挨罵了。

當然我也常碰到另一種極端否定。「你出國這麼多年有賺比較多嗎?沒有嘛。那幹嘛去?什麼?『想出去看看?』你現在從這個門出去就好啦。」這位繼續闡述,某某從海外名校畢業,但工作能力如何差;那位也附和,對,很多都沒料,只不過是去買文憑鍍金,騙很大。「啊我不是說你啦。你知道我不是這個意思。」為了緩和,他說,至少你們國外回來的英文好一點,又忍不住補充:「但那有什麼用?」

那麼多意見,都不是我的。去國外生活前,我從未有自己的動機,都是他們說。於是學英文變成一件很有壓力的事,愈有壓力愈學不好,像一個減肥的人愈減愈重。回想起來,成年後學外語確實就像重新做人,自內在拉拔一個異國小孩,那是文化重灌,是情緒勞動密集的轉大人。已經晚起步,沿路又不乏有諸多公公婆婆的高見,各路教養達人頻繁指點,告訴你應當如何,要你更上進,讓你疲於質疑,又時常覺得做得不夠。

以前媚登□有句很紅的廣告詞:Trust me, you can make it,也許我們更該擁抱這個,這樣大人小孩都可以免於拚命fake it。

【青春名人堂】山女孩Kit(方妙)/山裡物:底片機
山女孩Kit(方妙)/聯合報
對於攝影這件事,又愛又恨。單眼嫌重,手機畫素不夠,變焦鏡太淡,大三元鏡頭太狂,一切的一切都有過猶不及,難得一次進山,便什麼也不想捨棄。比起他人已經沒有空拍了,難道還捨不得升級全片幅嗎?

攝影的世界裡總是這樣愈墜愈深,前仆後繼的山友們人手一台GoPro、空拍機,連在「能高安東軍」這樣的深山裡,還能隱約聽到兩台小白前後起飛的聲音,更別說手上各種威力十足、功能皆備的高階單眼相機了。

我深愛富士的顏色,那種略帶顆粒感的獨有世界觀,整體偏藍且綠色滿溢,山在鏡頭裡既深潤又古老,充滿了神祕。連續兩台單眼獨鍾富士,JPG直出的品質也從不令人失望。也對Sony有所嚮往,深具故事感的全片幅自然是首選,整體上愈來愈輕的機身更適合女生帶上山。

但不論單眼是富士或Sony,我仍以底片機為主力拍攝機。每一次上山,至少要帶上八到十卷膠卷底片,重量加上現在所費不貲的底片,怎麼算都不划算。

但我就無法戒掉這個癮。不即時又容易對焦失敗,昂貴而不環保,但每一次拍完三十六張,那膠卷回卷的聲音,讓我無法戒斷。自然中萬千細節,光影間絕美微妙,唯有底片能捕捉山的風姿綽約。可能是覆雪的南湖大山與中央尖,可能是黃金時刻的秀姑巒刀片岩,透過觀景窗按下快門的那一剎那,整台底片機隨著悅耳的回卷聲微微震動,就像是整個宇宙也微微震動。

現役的幾台輕便底片相機隨著我上山,幾年來已經傷痕累累。Contax T3在2018年,美國的約翰繆爾步道上,被我遺忘在零度左右的Donohue Pass上一整晚,鏡頭前的伸縮簾幕早已變形。有時候開機,簾幕沒有辦法完全地打開,於是沖洗出來的照片中,常常有幾條又粗又黑的線條,攔住整片風景。

我看著這些不完美的照片時,都會有一種原始的衝動。通常值得拿起底片機的當下,都是令人動容的此時此地,甚至是正看著我不認識的人事物景。最初眼睛接收了輪廓或影像,但大腦還無法邏輯分析,下意識先按下快門記錄,然後滿心期待。若底片洗出來若干黑影阻擋了全貌,卻令人更激發想像,好想掙脫其禁錮,跨越柵欄再回到那個地方。

好幾次翻閱手上的照片,都能瞬間記起那海拔五千公尺的風。那邊的空氣,既辛辣又冷冽,是絕對公平的世界。看著看著,好想立刻前往步道,踏上山裡的輸送帶,一路返回那個令我心跳加速的場景。比戀愛更癡迷、更猛烈的想念。

【網路徵文優勝作】黃盈淑/那年夏天,我和妹妹一起擺地攤
文/黃盈淑/聯合報
念二專的某年暑假,我和老妹閒得發慌,決定一起擺地攤。

華燈初上,我們騎著車,一路扛著大大小小的二手物品,擺攤去。人生第一次擺攤,心情緊張又期待,布置好後才突然發現我們沒有燈!一陣慌亂請教周圍的大哥大姊們才搞定,剎那間,我們的商品終於像是有了生命,調皮閃著聚光燈般逼人的大眼睛,接著展開一場漫長的等待。

這條二手商品街人潮很少,生意也慘淡。但無論晴雨,我們仍每晚扛著大包小包擺地攤,等待客人與奇蹟。某天,一個來尋寶的爸爸,看中了我妹販售的迪士尼卡通錄影帶,問了一句:「多少錢?」這是我此生聽過最甜蜜的話,震天價響,像是在敲打慶祝鼓聲。接著,我辦信用卡贈送的全新布偶,也被買走了,我們一共進帳三百五十元。

那年夏天,即使是陰暗濕冷的雨天,那甜蜜仍讓我覺得細雨滴落在黑漆漆的小街上,一樣很美。

 
 
 
訊息公告
 
 
 
 
即戰力:職場競爭中的關鍵能力
在現今變動快速的職場環境中,「即戰力」成為企業招聘與人才培訓時最常被提及的關鍵詞之一。無論是初入職場的新鮮人,還是尋求轉職或升遷的在職人士,擁有即戰力,代表你能立即上手工作,迅速創造價值的實力。

從高雄第一條女路出發 穿梭哈瑪星尋找她們的故事
哈瑪星,港口城市發展的起點,也是女性故事最早被書寫的所在。從日治時期的繁華至戰後變遷,女性的身影或許輕巧、或低調,但從來沒有缺席,在港都的歷史縫隙裡,留下一道道無法抹去的軌跡,述說著屬於港都的另一種記憶。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