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防「群聚」,莎士比亞的劇場被迫關門
世界性的流行病,對人類顯然不是好事。但中國人說:「禍兮福所倚。」西洋人說:「每片烏雲都有個銀邊。」流行病也不例外。當疫情結束之後,大家不妨檢討一下,長期關在家裡哪兒都不能去之後,自己多了什麼成就,為世界創造了什麼貢獻?大部分的人恐怕都只能說「我沒染病,我沒瘋掉,我還胖了五公斤」吧?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一般人,歷史上有一些厲害的傢伙,宅在家裡還是能改變世界。
十四世紀黑死病(極可能是鼠疫)在歐洲大爆發,災情慘重,屍橫遍野,造成整個歐洲人口大倒退。拿受災最慘烈的佛羅倫斯來說,黑死病於1348年降臨佛羅倫斯,肆虐數年,殺死了大約三分之二的人。
當時三十五歲的詩人作家喬凡尼·薄伽丘的父親與繼母雙雙染病身亡,薄伽丘躲到了托斯卡納的鄉間避難,在那兒寫出了曠世之作《十日談》。書中藉著十位躲在山上別墅避疫的青年男女之口,講出一段又一段引人入勝的故事。這些故事展現了中世紀的王公貴族、僧侶騎士、販夫走卒的生活樣貌與所思所想,精采紛呈。尤其這些故事的情節深具人道情懷,頌讚聰明智慧與學識,抨擊人的愚眛,對權威的教會與神職人員多所揶揄,更是開啟了超越中世紀的新鮮價值觀。
黑死病在十四世紀後半的全盛期之後,並未消聲匿跡,而是在整個歐洲纏綿了數百年。位在島上的英國,災情不如歐洲大陸慘烈,但從十七世紀開始,也陸陸續續發生過幾次疫情。
1606年在倫敦地區有一次疫情小爆發,造成了數十人死亡,當時才華橫溢的劇作家兼演員威廉·莎士比亞正在倫敦,與人合夥經營一家很成功的「國王劇團」。倫敦衛生當局雖然沒有每天開疫情記者會,但一直有著一套嚴格的防疫規定,一旦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限定數目,就要關閉所有的公共劇場,以防「群聚」,莎士比亞的劇場因而被迫關門。他忽然發現自己失業了,沒有收入,而且手裡的空閒時間超多,就只好待在家裡專心寫劇本。結果在那年結束之前,莎士比亞就完成了《李爾王》、《馬克白》以及《安東尼與克麗奧佩托拉》這三部巨著。
倫敦大瘟疫期間,牛頓也得配合居家避疫
半個多世紀後的1665年至1666年間,倫敦市爆發了大規模的鼠疫,超過十萬人死亡,相當於當時倫敦人口的五分之一,史稱「倫敦大瘟疫」。當時莎士比亞的墓木已拱,而科學之光正慢慢地在歐洲點亮。那一年,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畢業生當中,有一位二十二歲的天才數學家,名字叫作艾薩克·牛頓,彼時已經發現了廣義二項式定理,並自行發展一套新穎的數學理論,就是後來世人所稱的「微積分學」。由於瘟疫的關係,劍橋大學的所有課程都被迫停止,牛頓無法留下來繼續進修,於是暫時退居到近百公里外的家族產業中居住避疫。
那個時代的居家防疫,不需要應付許多的線上會議,也不需要看教授跟同學的電子郵件,當然也不能上網打電玩追劇。結果,牛頓這位天才就在家裡面「智能大爆發」。
首先,他繼續完善了他的微積分理論,寫出了許多相關論文。另外,他沒事在自己的臥房裡面,對著從窗戶照入的陽光玩三稜鏡,玩出了最早的光學理論。他看見陽光透過三稜鏡後,變成七彩的光譜,心想光線顯然不像前人所以為的是「純」的,而是由許多種不同性質的光混合而成的。他在臥房裡設計了許多實驗,把這物理現象搞了個透澈,日後寫成了一部巨著《光學:關於光線的反射,折射,與顏色的論述》。
同樣也就在這個時間地點,發生了日後被瘋傳的「牛頓與蘋果」事件。傳聞牛頓坐在蘋果樹下,被落下的一顆蘋果打到了頭,因而發現了地心引力。真實情況可能並不如此的戲劇化,但牛頓房間的窗外真的有一棵蘋果樹,他經常看到蘋果從樹上落下。如果是我們這些傻瓜遇到的話,大概會趕快把這「防疫蘋果」撿來吃了,順便讚頌「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不會想太多別的,但還好牛頓不是我們。
牛頓看到了蘋果落下,腦子裡就飛快地想:「咦,地球不是在自轉嗎?自轉的速度還飛快。那麼,這顆蘋果為什麼是直直落下,而沒有被地球甩飛出去呢?這一定表示存在著什麼看不見的力量,把蘋果牢牢地抓住才對吧?」牛頓的窗外應該也可以看得見月亮,因為他接下來又想了:「說起來,月亮掛在天上,也沒有繩子拴住,怎麼總是賴定了地球,不會飄走呢?這麼說,地球一定也有發出一種看不見的力量,把月亮拉著吧。這力量跟它用來拉住蘋果的力量,應該就是同一個,而月亮應該也有對地球發出同樣的拉力,只是規模小一些而已。」「萬有引力」的概念就此萌芽。在此後的幾年間,牛頓把萬有引力的數學鋪陳出來,幫助他創造了其他的力學原理,最終出版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從此,被視為宇宙真理的「三大運動定律」就誕生了。
孟克不僅碰上西班牙流感,還染疫了
提到挪威畫家愛德華·孟克的名字,大家未必想得起來他是誰,但若是提到他的名畫〈吶喊〉,腦海裡應該馬上就會浮現水邊那位用雙手捂臉、面目扭曲、恐懼大叫的可憐傢伙吧?〈吶喊〉系列畫作,是孟克在1893年的代表作,表現人類內心的苦悶、焦躁與恐懼,絲絲入扣。
二十世紀爆發過三次的全球流感大流行,分別是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又稱西班牙流感),1958年的流感大流行(又稱亞洲流感),以及1968年的流感大流行(又稱香港流感)。其中的西班牙流感,人稱「史上最慘烈的病毒大屠殺」,肆虐年餘,造成當時世界上約五億人感染,數千萬人(有人說近億人)死亡。愛德華·孟克「躬逢其盛」遇到了西班牙流感大流行,並且不僅僅是遇到而已,當時五十六歲的孟克自己,還在1919年初染上了這個症狀嚴重、死亡率特高的西班牙流感。他大難不死,身體稍稍恢復之後,就又拾起畫具,創造出許多新的作品。其中一幅傑作,是〈罹患西班牙流感的自畫像〉,畫中的孟克身穿睡袍,坐在椅上,看起來消瘦憔悴,很符合他一慣的徬徨消沉畫風,臉上的表情當然不會太愉悅,跟〈吶喊〉中的主角有三分像。
眾生碌碌,萬古如長夜,少數才智之士時而展現的智慧、知識與創意之光,恰如照亮夜空的星辰,不因人間瘟疫肆虐而稍歇。並不是因為這些人擁有比別人更強的體質或更大的膽子,所以不懼疫病的侵襲,而是因為他們擁有比別人更高的目標與更美的夢想,全心燃燒自己的熱情,以至於無暇煩憂疫病之危、生命之倏忽即逝。人能至此,可說沒有虛度一生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