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場時模擬社交場合交換名片的場景汽貸學員可透過自製名片重新認識

想成為什麼樣子的領袖另外汽車貸款方式並勇於在所有人面前發表自己

2024年6月13日 星期四

【今文觀止 卷2】張作錦/辜鴻銘:唯中國儒學能救世界之亂

聯副電子報
讓我們跟著【高雄畫刊】一起閱讀高雄、遊賞風光、聆聽達人說故事,探尋這城市更多的美好! 橫跨東方與西方的資訊撞擊,【英語島電子報】最適合想在英語裡找到知識、趣味和品味的商管人士。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6/14 第8149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今文觀止 卷2】張作錦/辜鴻銘:唯中國儒學能救世界之亂
【慢慢讀,詩】陳克華/雜花記
梁正宏/家

  人文薈萃

【今文觀止 卷2】張作錦/辜鴻銘:唯中國儒學能救世界之亂
張作錦/聯合報
辜鴻銘,約攝於1917年。(圖/取自維基,澳洲新南威爾士州立圖書館藏)

辜鴻銘,名湯生,字鴻銘,生於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學博中西,精通多種語言,獲好幾個博士學位,是清朝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

他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並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中國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義》)等英文書,全力向西方人宣傳東方文化和精神,並產生重大影響,西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

坊間多說辜鴻銘精通英、法、德、俄、義、拉丁、希臘、葡萄牙和馬來西亞等九種語言,獲十三個博士學位,但是辜鴻銘自己從未主動說明過。不過他學識的博大精深,是世人所公認的。

對這樣一位人物,自然值得詳細介紹。

1856年6月30日,辜鴻銘生於南洋馬來半島檳榔嶼一個英國人的橡膠園裡。他的先人來自廈門,父親辜紫雲是英國人經營之橡膠園的總管,說流利的閩南話,能講英語、馬來語。他的母親則是金髮碧眼的西洋人,講英語和葡萄牙語。這種家庭環境下的辜鴻銘,自幼就對語言有出奇的理解力和記憶力。沒有子女的橡膠園主布朗非常喜歡他,將他收為義子。自幼讓他閱讀莎士比亞、培根等人的作品。辜鴻銘天資聰慧,莎翁三十八個英文劇本,他能倒背如流。

1867年,布朗夫婦返回英國時,把十歲的辜鴻銘帶到了當時最強大的西方帝國。臨行前,他的父親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誡他說:「不論你走到哪裡,不論你身邊是英國人,德國人還是法國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國人。」

到了英國,布朗告訴他,「現在歐洲國家和美國都想侵略中國,所以那些國家的學者,都在努力鑽研中國;希望你日後也能為自己的國家學好中西文化」。

1870年,十四歲的辜鴻銘被送往德國學習科學。後回到英國,以優異的成績被名校愛丁堡大學錄取,並得到校長、著名歷史學家和哲學家卡萊爾的賞識。

1877年,辜鴻銘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再赴德國萊比錫大學等著名學府研究文學、哲學,獲文、哲、理、神等好多個博士學位,會講好幾種語言。後來,蔡元培去萊比錫大學求學時,辜鴻銘已是聲名顯赫的知名人物;而四十年後,當林語堂來到萊比錫大學,辜鴻銘的著作已是學校指定的必讀書了。十四年的留學生活,使富有天賦的少年辜鴻銘,成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學者。

1880年,辜鴻銘返回故鄉檳城。次年,遇到馬建忠,他是清季著名學者和教育家馬相伯的弟弟,所著《文通》(通稱《馬氏文通》)十卷,是中國第一部語法著作。辜鴻銘與他傾談三日,思想發生重大改變,隨即辭去殖民政府職務,專心學習中國文化。

1883年,從在英文報紙《字林西報》上發表題為〈中國學〉的文章開始,就以宣揚中國文化並批判西學為己任。1921年,他在《紐約時報》上以〈未開化的美利堅〉為題,發表專文。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幾年裡,他將《論語》《中庸》《大學》譯成英文,在海外刊載和印行。

1885年,辜鴻銘前往中國,被湖廣總督張之洞委任為外文祕書。張之洞實施新政、編練新軍,也很重視高等教育。辜在張之洞幕府中任職二十年,主要職責是「通譯」。他一邊幫助張之洞統籌洋務,一邊自己精研國學。

1893年十一月,辜鴻銘代張之洞擬稿,上奏光緒皇帝,籌建由國人自力設立、自主管理的高等學府「自強學堂」(武漢大學前身)。由蔡錫勇任總辦(校長),辜鴻銘任外語教習,授課甚受學生歡迎,成為自強學堂的一代名師。

從1901至1905年,辜鴻銘分五次發表了一百七十二則《中國札記》,反覆強調東方文明的價值。1908年任外交部侍郎。1909年,英文著本《中國的牛津運動》出版,在歐洲尤其是德國產生巨大的影響,一些大學哲學系將其列為必讀參考書。

1910年,他辭去外交部職務,到上海任南洋公學監督。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他於1914年九月進入北京大學任教,主講英國文學和拉丁語。同年,《中國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義的熱情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靈丹,同時對西方文明的批判尖銳而深刻。這本書的德文版,在德國引起巨大轟動。

1920年八月辜鴻銘離開北大。據說他支持滿清復辟,招致北京當局不滿。1923年,經人推薦到一家日本人辦的英文報館當總編輯。1924年赴日本講學三年,其間曾赴台灣講學,由台灣鹿港辜家的創始人辜顯榮招待。1927年,從日本回到中國。

1928年四月底,奉系軍閥張宗昌內定辜鴻銘為山東大學校長,辜也有意前往,但染上感冒,請法國醫生來看,不見好轉,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二歲。

辜鴻銘的仕途生涯不值得細論,他一生事蹟的意義及其重要性,在於溝通中西文化。為了讓西方人瞭解中國的孔孟哲學,精神道義,他勤於寫作。辜氏一生著述頗豐,多用流利的英文寫成,目的即在使西方人因了解而尊重中國文化。

他寫了很多本英文書,最重要的一本是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中國人的精神》,又名《春秋大義》),這是辜鴻銘向西方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作。該書1915年在北京首次出版,並很快由德國學者施密茨(Oscar.A.H.Schmitz)譯成德文,一時轟動西方。書中力闡中華民族的精神和中國文明的價值,鼓吹中國文化能救西方。

此外,辜鴻銘還常在英文報刊上發表文章,批判西方之弊,闡揚「周孔之道」。文章發表後,西方人既驚訝又佩服,德國人和日本人尤其如此,所以辜鴻銘的文章和專書,德文和日文譯本特別多。

辜鴻銘翻譯儒家書籍一個重要特點,是引用歌德、卡萊爾、阿諾德、莎士比亞等西方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話來註釋某些經文,這在儒經翻譯史上還是第一次。辜鴻銘在《論語》譯序中解釋了其用意:「為了讓讀者徹底理解書中思想的含義,我們引用了歐洲一些非常著名作家的話,作為註釋。通過喚起業已熟悉的思路,這些註釋或許可以吸引瞭解這些作家的讀者。」有學者認為,近代中國與西方的文化交流雖然是雙向的,但「西學東漸」的勢力始終要比「東學西漸」強大得多,且西方人在對東學進行選擇時,總是帶著殖民者高高在上的蔑視態度,因此與東方文化的隔膜甚深。在這種情況下,辜氏的儒經註釋法對於幫助西方讀者理解中國文化,有深遠意義。

除了引用歐洲名家作註之外,辜氏還在註釋中將書中出現的中國人物、中國朝代與西方歷史上具有相似特點的人物和時間段作橫向比較。如將顏回比作聖□約翰,子路比作聖□彼得,堯比作亞伯拉罕等。對於夏朝這樣一個時間概念,辜鴻銘作了這樣的比擬:夏朝之於孔子時代的人,就如希臘歷史之於現代歐洲人。這樣的比較未必恰當,但卻有助於那些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人,更好地把握儒家經典的內容。

他以為儒家學說的仁義之道,可以拯救弱肉強食競爭中出現的冷酷與毀滅;他相信,正被國人摒棄的傳統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而儒學即是這個文化精髓所在。

精通西學的辜鴻銘,在潛心精研國學後,就此產生了「儒學能救西方」這個持守終身的定見。故他不僅自己頂禮膜拜,更不遺餘力推向世界,肩起強化中國、教化歐美的責任。

因為有中國文化的自信,所以他對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也有自己的解釋:「中國人的性格和文明的三大特徵,是深沉、博大和純樸(deep,broad and simple)」,此外還有「靈敏(delicacy)」。辜鴻銘說,中國人給人留下的總體印象是「溫良」(gentle,溫文爾雅)。

辜鴻銘滿腹經綸,當年他在東交民巷使館區的六國飯店用英語講演《中國人的精神》,不但要售票,而且票價要高於梅蘭芳。梅的戲票價格為一元二角,辜的講演票價是兩元,還座無虛席。足見他在外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辜鴻銘和胡適同在北大任教,但卻是「冤家對頭」,辜蔑視西學,而胡卻推崇西學。他們在新文化運動中多次交鋒,也有雙方對孔教的爭論。據說辜鴻銘離開北大,與胡適不合也不無關係。

辜鴻銘留給國人印象最深的,大概要算那條拖在腦後的長辮子。北大的學生嘲笑他,他反脣相稽:「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去掉很容易;你們心中的辮子是無形的,去掉就很難了。」學生舉座默然。

辜鴻銘還深入解釋他這條辮子,「我許多朋友嘲笑我對清室的愚忠……但我經由對清室的效忠,而效忠於中國之宗教,效忠於中華民族之文明事業」。

《清史稿》說辜鴻銘:論學以正誼明道為歸,嘗謂:「歐、美主強權,務其外者也;中國主禮教,修其內者也。」又說:「近人欲以歐、美政學變中國,是亂中國也。異日世界之爭必烈,微中國禮教不能弭此禍也。」

就是說,辜鴻銘反對中國去學歐美的政治,認為這是亂中國。將來世界紛爭一定更激烈,只有中國的禮教才可以消弭這種災禍。

現在世界亂得不得了,且等著驗證辜鴻銘是否為先知。

辜鴻銘是翻譯名家,對中國另外兩本有名的譯作,從倫理的立場有所評論:

嚴復譯出《天演論》,使國人只知道物競天擇,優勝劣敗,而不知道尚有公理存在,而今天兵連禍結,民不聊生。自林紓譯出《茶花女遺事》,國之青年只知道男歡女愛,沉浸其中,而不知尚有禮義存在。

辜鴻銘「樹大招風」,學界對他也有不同的評論。

同為大師級的林語堂這樣看他:

英文造詣超越出眾,二百年來,未見其右。造詞、用字,皆屬上乘。總而言之,有辜先生之超越思想,始有其異人之文采。

文學大家吳宓在《大公報》上說:

除政治上最主要之一二領袖人物應作別論外,今日吾國人中,其姓名為歐美人士所熟知,其著作為歐美人士所常讀者,蓋無有如辜鴻銘氏。自諸多西人觀之,辜氏實中國文化之代表,而中國在世界惟一有力之宣傳員也。

劍橋出身、英文名家、北大教授、駐外大使溫源寧另有看法:

一個鼓吹君主主義的造反派,一個誇耀自己的奴才標識(辮子)的獨裁者;就是這種自相矛盾,使辜鴻銘成了現代中國最有趣的人物之一。

辜鴻銘似乎「蓋棺」尚無「論定」。

除倒馬桶,都要學問

袁世凱出身行伍,喜歡強調自己沒學問但是善於實幹。他曾經向德國公使吹噓說:「張中堂(張之洞,是探花出身)是講學問的;我是不講學問的,我是講辦事的。」袁世凱的幕僚將這件事得意地告訴辜鴻銘。辜鴻銘不假思索地回答:「老媽子倒馬桶,用不著學問;除倒馬桶外,我不知天下有何事是無學問的人可以辦得好。」


【慢慢讀,詩】陳克華/雜花記
陳克華/聯合報
於是就有一百種花同時綻放,之後

春就立即暮了——

於是人徘徊花徑的時間長了

於是野草高過了竹籬

於是薄霧籠罩的心事多了一重

於是黃昏來晚了一步

於是命運凝視我的目光深了

於是記憶遮掩了風景

於是房間鎖住了眺望

於是我透過顫抖的指縫

看見遠遠黎明樹梢

結出了一顆


淚滴狀的果實。


梁正宏/家
梁正宏/聯合報
家。(圖/梁正宏提供)

我隱身在三月裡,逃離陰霾。

逃到了北海岸的老梅石槽。

工整溝槽前,難得遊客稀少,連忙啟動空拍機,駛向蒼穹,尋求難得的自由。

鏡頭下,那形貌奇特的礁岩,好似遠古生物,急切逃向大海,卻因不及潛入,最後隨著日落月升、潮來汐去,在沙灘上被磨礪成頑石……

不禁想起多年前,自己也曾為了遠隔紛擾,負笈逃往他鄉,顛沛流離。

記憶裡,母親常央請大姊寄來背心──

伴隨眼前,那因漲潮而激起的層層波浪,多像家鄉的呼喚。

此刻,復又凝望遠方。

依舊遊子的自己,在困阨生活裡不斷奔逃,恍然成了石槽般的遠古生物。

當披穿漫過的盎綠海藻,彷若背心,緊緊依附著,家。

(本欄歡迎投稿,文長以300字為度,附照片一幀,稿寄:lianfu@udngroup.com)


  訊息公告
揭開中東心臟的神祕面紗 走訪沙國聖城麥地那
身為執阿拉伯世界牛耳的沙烏地阿拉伯,近年積極開放觀光,不只申請旅遊電子簽證流程十分便捷,資料送出後短短3分鐘內立即發簽;從前只允許穆斯林進入的聖城麥地那,也開放非穆斯林遊客造訪;於沙烏地航空官網購買機票,還可申請過境簽證、免費住宿等福利。

「保重!」英文怎麼說?10個各種情境的實用說法
在英文中,"take care" 是「道別」時常見的表達語,而,"bless you" 則是用於在「某人打噴嚏」之後表達禮貌的說法。在不同的情境下,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但基本的含義都是對對方的祝福和關懷。認識以下各種情境的常見「保重」說法。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