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場時模擬社交場合交換名片的場景汽貸學員可透過自製名片重新認識

想成為什麼樣子的領袖另外汽車貸款方式並勇於在所有人面前發表自己

2024年6月3日 星期一

0403花蓮強震屋損修繕 集結工班 安住家園


這一刻,科技發展又有什麼新發現?和【FIND科技報】一起在無遠弗界的資訊汪洋中遊走,盡情挖掘新知識! 【寂天英語學習充電報】提供英語會話及實用句型,讓你脫口說出流利英語,不再「看的懂」卻「說不出口」!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6/04 第398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沐佛恩,淨自心
證嚴上人專區 莫忘這一刻的虔誠
慈濟脈動 0403花蓮強震屋損修繕 集結工班 安住家園
焦點專欄 那年冬天 壓箱寶 百衲被
沐佛恩,淨自心
春末迎來立夏,在炙熱與鋒面交替中,來到年度的「佛誕日」。相對西方溫馨熱鬧的「耶誕節」派對,佛誕日以莊嚴「浴佛節」為代表,紀念覺者降臨人間、修行、覺悟、說法,慈濟且同慶母親節、全球慈濟日「三節合一」。

這一天,無論是康乃馨香抑或沐佛法香,貫穿三節合一的軸心是「感恩」,無論是佛恩、父母恩、眾生恩及天地之恩,人人都要心存虔敬。尤其當前世間天災人禍頻仍,對於浴佛大典,上人期待要用如常的虔誠心,帶動全球回歸平安。

許多佛教道場在為佛像灌沐前誦念〈浴佛偈〉,同時以杓取香湯沐悉達多太子像之肩,象徵清淨自心,遠離貪、瞋、癡無明塵垢;慈濟浴佛形式略有不同,以「禮佛足」、「接法香」、「祝福吉祥」之儀來自淨身心。其實佛本清淨,何須人沐?浴佛是浴己心之佛性。

心敬心淨,則日日佛誕日。平時不斷用法水淨化己心,提升清淨的本性,天天發心、時時善念,對一切眾生敬重如佛,才是浴佛的意義。

二○○七年起,「三節合一」浴佛大典在中正紀念堂兩廳院廣場舉行,二○○八年開始,感恩有佛教界法師前來引領萬人虔誠祈禱,由大愛臺直播,讓全球觀眾看見臺灣佛教的形象、僧團的莊嚴;美善畫面的幕後,是北區慈濟志工籌備與付出,他們正是小我成就大我的動人示範。

今年浴佛大典主題是「弘法利生信願行、蔬食共善護大地」,六月號《慈濟》月刊,除了有來自全臺各地專業志工為○四○三花蓮強震輕災戶修繕報導外,另規畫惜食教育主題,從臺南慈濟小學營養午餐廚餘近零的成效,談起時興的低碳蔬食。

學生們也在老師、園藝志工引領下栽種蔬果,參與播撒種子、覆土澆水、萌芽成長到成為盤中食物的過程,進食這件事的意義跟過去不同了;因為了解所以懂得珍惜,也知道不同食材各有營養,習慣不留廚餘。

世間頻仍的天災人禍導致通貨膨脹,食品價格不斷上漲,加上全球糧食的分配不均及供應短缺問題,解決每年嚴重的糧食浪費、大量廚餘問題顯得更為迫切;惜食教育,不分老少,它也是師親生、社會及全人類共同的課程。

莫忘這一刻的虔誠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畫作/陳九熹(紫豔香風)
眾人合掌,同一念心,上達諸佛聽──

要記得這一刻的心情、這一刻的虔誠,

日日、時時、秒秒,

讓智慧永遠明朗無染。

兩千五百多年前,佛誕生人間,修行、覺悟、說法,讓天下眾生明白道理,所以我們稱佛為「大覺者」。但再好的道理如果沒有人弘傳,還是在原地不動;人能弘法,非法弘人,佛法需要傳,傳佛陀的願力、智慧,在人間開闢一條善道,讓人人都能來走,長長遠遠在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

佛誕節、母親節及全球慈濟日三節合一,五月十二日上午花蓮道侶廣場浴佛典禮,有十四個國家地區、三十七個社區道場連線同步舉辦;站在靜思堂樓上,居高臨下,看到隊伍與動作合齊之美,如果沒有真誠的心,是無法做到這樣的。傍晚,近兩萬人雲集在臺北中正紀念堂大廣場,當五百零二位法師進場,次序莊嚴攝心,令人感動,也讓全球看見佛法之真、之善、之美。我很感恩法師們蒞臨支持,將佛法傳揚在人間。

第一場浴佛快結束時開始下雨,司儀請大家把事先準備好的雨衣穿起來;人人動作快速整齊,圖騰也有了變化,這麼美的境界,全球也同步看到。無量群眾,虔誠合掌,共同一念心,上達諸佛聽;要記得這一刻的心情、這一刻的虔誠,請大家莫忘這一刻,日日、時時、秒秒,智慧永遠明朗,就像清水不染塵。

一小時的浴佛,是慈濟人好幾天的用心用力、辛苦付出,只期望這樣的莊嚴道場能在浴佛這一刻展現出來,這就是慈濟精神,從菩薩道走向佛心,廣度眾生。

這段時間,許多國家地區舉辦朝山和浴佛,看到馬來西亞隊伍浩蕩長,老老少少,繞著會所步步前進,也聽到他們的發願,祈求風調雨順,天下平安。我天天也如此,祈求人心去除無明,人人發心立願,共同用愛走入人群,祥和人間,天下無災無難。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第四十二年開始在靈鷲山講《法華經》;慈濟朝向《法華經》走了過來,步步踏實,也步步艱辛,現在要進入五十九年了。第一個志業是慈善人間,看見因貧而病、因病而貧,又發心想要蓋醫院;醫療志業不能缺少教育,因此開始培養護理、醫師;教育完成了,需要人文清流繞全球。感恩普天之下的菩薩們,用心用愛,讓四大志業普及人間;回顧走過的路,方向對了,沒有迷失,現在就會輕安自在,對自己讚歎:「值得啊!」

佛陀時代說,靈山法會永遠不散,如今看到菩薩從地涌出。兩年多來,星馬慈濟志工回歸佛陀故鄉,很用心在當地結了不少緣,做了不少事。為了慈濟五十八周年那一天與志工早會連線,在印度靈鷲山忙碌了好幾天,還勞師動眾拉光纖上山,一心一意要與精舍同步;花蓮與當地距離三千七百多公里,時差兩個半小時,有時間和空間的差距,但只要有心就同在一起,這就是「神通」,精神的通達;心靈開闊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一秒間即刻就能到達靈鷲山。

時間從毫秒而分、時、日,一分鐘六十秒,一天二十四小時,天天八萬六千四百秒過去,聽起來好像很多,但快速揮灑、無聲無息。生活忙忙碌碌,徒嘆奈何,還是要提起警覺;如果不知不覺,只為自己想:我不如意、我得不到,或者是我做得比人多,就和人計較,只看見別人的無明,沒有想過原來自己一直在錯過時間。生活在比較計較中,真苦;沒有覺悟到這個苦,就是迷茫的凡夫。

人人具有與佛同等的智慧,只是一念之迷,帶著重重煩惱打不開,就是人生最大的障礙。佛法真正值得有志者深入去探索,修行就是淨心,讓心性明亮透徹,才有辦法看清楚路就是這樣走。

佛陀來到人間,就是為了教菩薩、傳菩薩法,所以我們現在正在學;要「學」就要有單純的赤子之心,若沒有中間這條菩薩道,永遠不「見」道,就不能「覺」。警覺時日已過,用心在分秒中,在學與覺中間這條大直道,生生世世來回不迷失!

0403花蓮強震屋損修繕 集結工班 安住家園
撰文•慈濟人文真善美志工
攝影/陳何嬌
○四○三花蓮強震,

受災範圍廣、修繕戶數多、一時之間缺工;

泥作、鐵工、油漆、水電、木工等專業師傅,

自全臺各地帶著機具來花蓮小住,

非專業的也報名當搬運廢料的小工,

共同幫鄉親復原一個安全的家。

「昨夜全花蓮人應該都沒辦法睡覺……」花蓮縣吉安鄉勝安村葉女士,看到慈濟志工依約來家中修繕,深受感動,相信大家一定也是一夜無法成眠,她誠懇地向志工致意。

四月三日芮氏規模七點二強震後一個月,餘震已超過一千三百次,其中四月二十二日傍晚起更是頻密,翌日凌晨甚至六分鐘內連續出現兩次芮氏規模六以上的強震,花蓮縣府宣布四月二十三日停班停課。

正是因為如此強烈的震撼,來自外地的慈濟志工更能同理受災戶亟待恢復家園的心情;在考量安全無虞後,帶著昨日勘查後採購的材料與工具,從葉女士家三樓磁磚地板先行施工。由於無法購得一模一樣的磁磚,志工們設法將只是隆起而未破損的地磚完好如初地取出,再重新砌回原處;如此細工,更為辛苦耗時,卻得以保持美觀,讓屋主安心。

三樓地板完成,志工翌日又繼續修繕浴室牆面磁磚脫落破損,及地磚隆起的四樓房間。完工後,志工突然發現屋外陽臺地磚也有一大片受損,屋主頓覺詫異:「啊,我們都不知道呢。」當天雨勢不小,志工不願停工,取來帆布搭起臨時雨遮,以水泥抹平地面。

兩天來,三、四樓間的鑽地、敲打與打磨聲中,夾雜著灰濛濛的泥沙塵還有腳步雜沓聲,終於「塵埃落定」,此刻一樓客廳中,多了笑聲與談話聲,花蓮慈濟志工曾金財與吳玉鶴夫妻還特地帶來飲料關懷。

葉女士說,震災後這兩週,她一直在想:找不到工人,該怎麼修繕?直到那一天一大群慈濟志工到來,「十幾位把我們家客廳都站滿了耶……」而今有感動也有感恩,雙手拿起志工送的竹筒撲滿跟先生說:「我們也要投入愛心。」

專業人士挺身而出

○四○三強震造成花蓮多棟大樓成為紅、黃單的危樓,還有數百間因為牆壁龜裂、磁磚剝落、圍牆倒塌等毀損,成為白單的輕災戶。一時之間,當地工班與眾多待修房屋不成比例。

慈濟基金會在完成應急金發放、傷者慰訪等急難關懷後,由花蓮縣府協調認養吉安鄉、新城鄉及秀林鄉輕災戶修繕,四月十九日起到五月二十二日累積提報三百二十一戶,實際勘查後,依據屋主決定自理或同意修繕,共完成一百六十八戶。緊接著,續與縣府商議紅黃單戶中長期安置規畫。

高雄、宜蘭、北部、桃竹、中區與建築業相關的慈濟志工集結,帶上工具也帶來「愛」湧入花蓮;成員包括泥作、鐵工、電工等專業人士,非專業志工承擔行政工作或現場小工。協助對象不依經濟狀況而定,但以獨居長者和貧病弱勢為優先,從中也了解是否有需要慈濟進一步援助。

修繕團隊由花蓮志工及各鄉村長陪同,進行初步家訪;在屋主引路下,志工進入室內核對提報資料,現場討論修繕項目,計算磁磚、水泥、矽膠等備料,約妥時間施工。陪同家訪的吉安鄉勝安村村幹事溫文彬表示,白單住宅大多是小損壞,很多師傅比較不願花工時來修繕,所以特別感恩慈濟適時伸出援手。

吉安鄉北昌村李女士說,地震後,住家一樓車庫圍牆出現一道裂縫,屋內樓梯牆壁及磨石子階梯面也有裂痕,便提報援助;四月二十四日上午,慈濟志工前來初勘,逐一檢視,又發現圍牆另一處也有裂縫,還有車庫地面磁磚及前方柱子幾片二丁掛磁磚也損壞脫落,經過李女士同意後,備料動工。

李女士對志工的用心感動不已,更銘記於心的是在這種缺工時刻,志工仍然願意為了這等小損壞啟動工程,而且是早上勘查,下午就進場處理。「花蓮是重災區,很多地方需要修繕,也根本請不到水電師傅……很感恩慈濟,速度真快。」

住宅安全才能安心

陪同志工走訪受災戶的吉安鄉勝安村村長陳羿華說,慈濟修繕前的勘查和關懷,是一股很大的助力,讓受災戶直接感受到溫暖,尤其現階段受災區域很廣、戶數很多,雇工施作相對很困難。

臺北志工蔡明鴻也觀察到,實際勘查發現大多數住宅損害情形不太嚴重,但互動過程中,卻能感受到住戶的不安,「就是藉由修繕,來安定鄉親的心。」

四月二十四日下午,高雄與北區共十位志工來到吉安鄉,為李阿嬤的家修繕。四十年的老屋,震後牆柱有裂縫,門框也有變形疑慮;一進門,志工林淑娥親切問候:「阿嬤,他們是從臺北來的。」阿嬤擔心地說:「臺北來的路不通,很危險。」志工解釋,有確認安全才過來的,也告訴她:「我們看到房子這樣也很心煩,修一修就好了!」阿嬤還是擔心地叮嚀著:「安全很重要!」

志工林世傑擁有一身土木泥作專業,強震發生後立刻聯絡慈誠隊工務組,「如果有需要,一定放下工作去幫忙。」來到花蓮這兩天,餘震不斷,大家提心吊膽,他更對鄉親生起一股不忍之心。

「我們做事情一定要做詳細,不能只處理表面。」林世傑以經驗判斷,若牆柱�堶捫�筋腐蝕,會把水泥爆裂出來,所以必須把牆面敲開確認,「昨天我們來勘查,阿嬤說很不好意思,這一點點工作還要麻煩我們;結果這麼小的裂痕,我們挖成這麼大洞。」他半開玩笑說著,引起全場一陣笑聲,他緊接著補充:「我們工作要做信用的。」

志工將牆面敲開,將包覆在�堶悸瑪�筋除鏽,這樣可以撐比較久。林世傑表示,「上人說,我們要當作自己的家來做。」

當志工忙著修繕,阿嬤消失一段時間,原來是到後面廚房準備自己栽種的木瓜還有柳丁,請大家食用;趁著水泥砂原料還未送達前,大家圍坐在客廳,跟阿嬤聊天。

當天是林世傑五十七歲生日,阿嬤也對他說:「祝福你!」林世傑感恩阿嬤:「祝您健康,呷百二。」當牆柱抹上攪拌好的水泥,平整無傷,工程也告一段落,車子慢慢駛離阿嬤在山邊的家,雖然仍下著雨,想起阿嬤的那盤木瓜,大家心�媮椄O甜甜的……

自我推薦擔任小工

修繕團隊中不乏有老闆、家庭主婦及上班族,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一群從九二一震後投入鋪連鎖磚、搭建組合屋的資深志工,他們沒有功成身退,而是繼續為臺灣有需要的人付出一己之力。

來自彰化的修繕隊伍,載著工具從南迴公路前往花蓮,九個小時的路程,大家輪流開車。九二一震災後,他們一路經歷莫拉克水患重建、○九一八池上震災玉里屋損修繕,其中有四位專業師傅,陳春來是唯一的小工;個子小的他,眼明手快地配合師傅需求,遞磁磚及水泥,樣樣及時到位。轉個身他又去洗攪拌機、裝廢棄物;小工的工作繁雜,但他有方法,所到之處總是井然有序。

來自臺中、七十五歲的陳瑩成,為一位獨居的女士修整龜裂嚴重的廚房磁磚,駝著背、制服溼透,仍是不畏辛苦,「只要屋主安心,就是我們的功夫到位。」擁有五十年泥作經驗,他認為自己還在學習,因為每戶受損程度不一,所以要認真、用心做才是最重要。

黃尚美特地請假來做小工,用海綿沾清水,在浴室�堭N貼好的磁磚擦拭乾淨;她看見陳瑩成這位老師傅,把自己關在浴室�堨揖菕B敲磚、抹土,就怕弄髒屋主的環境,令她感動不已!

黃尚美也聽到屋主趙太太說,「好在地震不是發生在清明連假,否則全世界的人都要來救花蓮。」這實在是不幸中的大幸,所以黃尚美認為能做就是福氣,自我推薦她很能做,也會很認真地做,需要小工時,請不要忘了她。

「做好事,都要來。做得很歡喜!」宜蘭「敬老團」志工們買敬老票來花蓮,在災戶中忙進忙出,先用電鑽鑿開倒塌圍牆的空心磚,再接力搬出碎石塊;屋主謝小姐看到「敬老團」的付出,除了感動也投入其中,「我不敢說累!」

「年紀大了,有錢的工作沒有辦法做;花蓮修繕需要我,我就來了。」新北市三重區的曾秋涼七十八歲,從事泥作工作長達六十年,他步履穩健,臉不紅氣不喘地扛著面積比自己體型大的木板;黃清淓從事木工,一年多前參與○九一八池上震災修繕時,看到住戶感動的神情讓他難忘,即使泥作不是自己的專業,這次無論如何也要來幫忙。

地主隊也是大家靠山

地震發生後,花蓮志工忙於急難時期的關懷行動及發放作業,緊接著進入復原重建階段,花蓮合心團隊志工謝富裕哽咽地向來自各地的慈濟人說:「很感恩大家從那麼遠的地方趕過來,讓我們有一個靠山,心�媢磞b很安慰……」謝富裕表示,合心團隊每天排班駐守靜思堂,為出門在外做工的法親家人們準備點心,在地組隊則陪同修繕團隊進行訪視及修繕;四月二十四日起,靜思精舍師父們更主動承擔修繕志工的午餐。

慈濟基金會慈發處災防組組長劉秋伶有感而發地說:「這段時間餘震不斷,很多人不敢到花蓮……」每天統計修繕、待修、已修繕、自理及尚未聯絡戶數,還要聯絡、接待、排班,從中她看到這五百位志工背起行囊,開著滿載裝備的行動建材車趕到花蓮,結合社區組隊志工家訪會勘,克服缺工、缺料問題,快速修復家園。

志工中很多都是白髮蒼蒼的長者,他們笑稱自己正年輕。鄉親面對倒塌滿地的圍牆磚塊手軟腳軟,他們卻扛著十八公斤重的電錘,一次又一次剷平,來來回回用單輪推車,一趟又一趟將土石推到大門外。

花蓮組隊大動員,白鞋踏遍街頭巷尾,一聲輕柔招呼、一個溫暖擁抱,化解鄉親多日來緊繃惶恐不安的心。坐鎮於靜思堂修繕服務中心的行政同仁也是幸福滿滿,幾乎每天下班回家已超過十二點;也有更多同仁紛紛加入,隨分隨力登記時段來當行政生活志工,更有花蓮慈濟醫院醫師把握門診午休時間,來支援資料謄打。

強震讓人們見證大自然的威力,也同時看見人間處處有溫情,善與愛交會,在花蓮巷弄間流轉。(資料提供/李志成、蔡翠容、蕭惠玲、吳玉對、莊玉美、蔡麗莉、李美慧、洪素養、吳亞馨、黃若嘉、劉秋伶、吳進輝)

那年冬天 壓箱寶 百衲被
撰文•釋德澡 攝影•蕭耀華
一九六六年農曆三月,上人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那幾年,上人與弟子仍借住「普明寺」,二師兄德昭師父(左圖右)回憶道:「我們四位師兄弟只有一件棉被、一件毯子可以過冬。」那條四尺半的被子蓋起來,腳都不敢伸直;還曾有一條棉被,因為是人家出院不想帶回家的,才回收來用。

據慈濟文獻記載,一九六九年那年年初特別寒冷。當時在台電上班的蔡秀梅小姐,用年終獎金買了幾件毛毯,想送給上人及師父們禦寒。看到質料這麼好的毛毯,上人並沒有留著自己用,而是想要添購到足夠數量,送給所照顧的孤苦家庭。這也成為慈濟首次的冬令發放。

雖然師徒生活極為匱乏,但上人心心念念還是受苦受難的眾生,總是將最好的給需要的人。「質料這麼好,就給照顧的家庭」,這段話蘊涵上人對人、事、物總是懷著「感恩、尊重、愛」,以及同理心與慈悲心。

然而,幾位長老師父當初如何度過嚴冬?每思及此,心中一陣難過與不捨。

刻苦歲月的印記

「這件棉被是純手工的,是慈師父與我合力完成的。」三師兄德融師父努力回想,「已忘了是何年,就是跟上人修行的第二年(一九六五年)。」飛越記憶的河流,近一甲子的片段歷史,湧上融師父的心頭。

「這件一定要好好留著、保存,不能丟掉、不能拆掉。」融師父重複強調大師兄慈師父的交代,多年來他將棉被小心翼翼地存封在放有樟腦丸的置物箱�堙A如寶物一般,沒有幾個人知道,它背後有著早期長老師父的點滴記憶。

靜思精舍秉持自力「耕」生的家風,不受供養,上人師徒在普明寺後方從墾荒開始,晝耕夜讀,沒有錢時撿野菜,「吃了這一餐,不知下一餐在哪�堙v的窘境經常可見,長老師父總會想方設法做手工維持生活,或回收物資以補不足。

為了追尋那段歷史,我很幸運,讓融師父存封的記憶再度浮現。融師父說,以前什麼都沒有,連棉被也沒有,就去撿人家不要的布,連連接接,有多少布就做多大尺寸的被子,「本來是小小的,是陸陸續續有布了,一塊又一塊地接,才有這件。」融師父說,這件棉被被胎的材質部分是棉花,還摻雜著尼龍布料。

由多種素雅顏色組成的這件棉被(左圖),經過近六十年歲月,自然有污漬也有破損,卻可以看見師兄弟凝聚向心力與生活情感的痕跡。如今每當蓋著溫暖的厚棉被,想著以前上人及長老師父們的刻苦歲月,更提醒自己,要學習他們耐苦的精神及堅固的道心。

拼拼湊湊一張被

二師兄昭師父也保存一件百衲被。十多年前,我曾與昭師父住同一間寮房,一天他慎重地告訴我:「這件棉被送給你,要好好保管。」

「怎麼有這件棉被?這麼花!」我隨口請教昭師父,他只說:「『古早』以前車縫的。」

當時沒有把「古早」這二字當成一回事。我蓋一、二次之後,覺得被褥很重,顏色又花俏,就將它放在箱子�堙A久而久之,早已忘了它的存在。這幾年來,恭聆上人要弟子盤點自己生命的價值,留下慈濟歷史,這讓我想起這件花布百衲被。

說起早期的艱困歲月,昭師父一派輕鬆,形容他們「搶被」過冬的情形:「真的很冷、很冷,大家拉來拉去,睡夢中搶贏的就蓋得到。」說著說著他笑開懷:「因為側睡,睡中間的那個人最可憐,因為拉扯中,冷風都灌到他身上。」

早期縫製嬰兒鞋、做衣服車縫代工,是克難生活的經濟來源之一,布料來自花蓮「美美布莊」;難以運用的碎布,也曾縫製成被單。

「我僅存這件,是平慧永老菩薩一起幫忙縫的。其他的都送給有需要的原住民了。」昭師父說,當時回收的碎布,有不少是三角形小塊,東缺一角、西缺一角。「先裁剪成整齊的三角形,一塊塊拼拼湊湊;有時用手縫,有時用手搖裁縫車製作,斷斷續續,經過了好久才完成。」睹物思情,勾起昭師父的回憶,他知足、感恩地說:「雖然是小小的、醜醜的,但是蓋得非常歡喜。」

「昭師父,我有聽您的話,好好保管喔!」「你不說,我都忘記了。」我慎重地回答:「這件棉被具有歷史價值與意義,是寶!怎可忘記?」

所幸我將它保存得完好,更希望透過「回憶」,見證早期靜思精舍的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點滴。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691期

AI時代的勞動法挑戰與企業的法律義務
隨著AI技術的進步,許多傳統工作可能被機器取代。企業在面對這種技術變革時,可能會考慮解僱無法適應新技術的員工。然而,這種解僱必須符合法律規定,以保護勞工的權益。

頑固型憂鬱症具家族遺傳性,一等親罹病風險增九倍?!
臺北榮總精神醫學部情緒精準醫療中心李正達主任團隊研究發現,頑固型憂鬱症患者的一等親,大幅增加9.16倍罹患頑固型憂鬱症的風險,也增加了2至3倍得到其他精神疾病的機會,為首篇證實頑固型憂鬱症有基因遺傳風險的研究,並刊登於精神領域頂尖國際期刊。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