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場時模擬社交場合交換名片的場景汽貸學員可透過自製名片重新認識

想成為什麼樣子的領袖另外汽車貸款方式並勇於在所有人面前發表自己

2024年3月18日 星期一

【被遺忘的一本書:《左心房漩渦》】馮平/海潮下的礁石

聯副電子報
【人資e周刊】內容包含最新勞工政策解析、企業管理進修、人事聘用秘方,希望您的疑難雜症能獲得解決之道。 【寂天英語學習充電報】提供英語會話及實用句型,讓你脫口說出流利英語,不再「看的懂」卻「說不出口」!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3/19 第8062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被遺忘的一本書:《左心房漩渦》】馮平/海潮下的礁石
【慢慢讀,詩】綠蒂/逃避的權利
【星期五的月光曲-台積電文學沙龍103現場報導】侯延卿/陷入濃霧的文學夜夢
【星期五的月光曲 台積電文學沙龍104】春天朗讀

  人文薈萃

【被遺忘的一本書:《左心房漩渦》】馮平/海潮下的礁石
馮平/聯合報
作家馮平。(葉柏亞攝影)

這本書從頭到尾是一篇文章

行李塞滿了,兩大一小,加隨身包,全是鼓鼓的。秤了重,東西加加減減,都在臨界點上。到了機場,被判定超重,只好再減。但是再減,有一本書絕不能減。2022年返台探親,心裡早已決定帶這本書回美國,不知為什麼,就想起它,不想與它分隔兩地。想再讀它,撫摸它,像撫摸被命運所雕刻的一場巨大人世。

那是王鼎鈞(人稱鼎公)先生的《左心房漩渦》。

為什麼叫左心房漩渦呢?多年來一直不懂。不懂但是很喜愛,愛到忘不了,像一句詩,可以啣在口裡。望天時啣著,困頓時啣著,猶疑不定時啣著……一本書啣在口裡十年,不,三十年了。

時光倒流,1992年,民國81年。那時還沒有民選總統,開放大陸探親才五年,民進黨成立六年,熱血吶喊激盪台灣社會。千禧年的預言還沒有來。台北重慶南路仍是許多人的精神聖地。忘不了的一個場景是:帆布包裡面裝著法學課本,和一本剛買來的《左心房漩渦》,走進民事訴訟法的教室,坐在最後一排。不想聽課,但務必報到,就埋頭讀《左心房漩渦》,讀得心神馳盪:這是什麼樣的人生,什麼樣的句子,什麼樣的抒情文章?!

這是鼎公在紐約寫給故人故國的一封信,一首詩。全書分四部(大氣游虹,世事恍惚,江流石轉,萬木有聲),一部算作一句詩,四部是四句。這是絕句的形式。是他用詩的意喻,用哲思的飛揚,用精妙的文字,用人世的苦難,用亂世跌宕飄泊的腳步,用大河音樂的澎湃音律寫成的。所以鼎公說:「這本書從頭到尾是一篇文章。」

讀完了,很多讀不懂,很多似懂非懂,卻離不開它。不僅離不開,還買了至少七八本,當作禮物送給同學。是的,法律系的同學。為什麼一個明明喜愛文學的人來讀法律系呢?為什麼選擇走這條路呢?猶記得期末考試成績出爐,張貼在系辦外的牆上,走廊陰暗,還能清楚看見自己的名字排列在車尾,震驚又不震驚,似乎早知如此,又不甘如此。

為什麼長廊這麼陰暗呢?為什麼人生走到這樣難堪的一步呢?為什麼意氣風發地走進來,卻日漸萎頓地苟活下去呢?接下來,該何去何從?那是第一次感受到一個環境,帶著拷問逼近而來。才二十歲,開始摸到人生兩個字,原來是有點重量的。

在異鄉的土地上,只好寫,一直寫

但遠不如鼎公少年時,戰雲興起,先有八年抗戰,後有國共戰爭,一時所有人都被拋進大時代的命運之輪裡,被篩選,被淘洗,被輾壓,只是有的並未被折斷。未折斷的還要繼續面對不可抗的時代,走進前途未卜的選擇,到底怎麼選才是正確的呢?

後來才懂,人生絕不是時時刻刻都清楚,也並非每分每秒都模糊。如果一切都清楚,就沒有後來那麼多的如果,那麼多的驚生。像大海雕刻礁石,礁石能知道什麼,能說什麼,能做什麼?可礁石又非一攤爛泥,它有堅持不被雕去的部分。它看見了自己,又時常被海浪的手翻弄折磨。它不是自己能形成的,又是有它該有的意思。它的心可以清明,又不得不承認明日有霧。

霧在浪潮的涎玉沫珠中來。

同學們早早在為律師、司法官的考試拚搏,他們收拾起玩心,整日捧讀那些難啃的法條,就連談戀愛,也是邊談邊讀書。果然男男女女,一個個都考上了律師,司法官,調查局。誰也沒想到,千禧年的海潮會把一個法律系的不良學生送到美國,站在跟鼎公同一個時區裡。

來到這裡,日子有苦有樂;不知為什麼,每每在艱苦時刻,內心翻騰難眠的夜晚,好不容易在黎明前入睡的時候,就總是夢見大學裡的教室和同學。而且每一次,夢都像瀝青一樣黏稠,人掉在那裡,怎麼拔也拔不出來,明明沒有什麼不好的事,卻感覺非常糾結。稠稠的夢,愁愁的人,什麼話都說不出來,就只好寫。一直寫。

邊寫邊回望大洋外的東半球,那裡有一座島,島上有父親的骨灰,阿嬤的墳,母親愈發增多的白髮,妹妹用愛心照顧的貓,國高中同學和國文老師,報社副刊友人,以及新聞裡每日大大小小的事件。紅衫軍遊行,馬英九飛去新加坡和習近平握手,韓國瑜旋風,捷運隨機殺人,邱國正當上國防部長,同志婚姻平權釋憲……

在異鄉的土地上,如果有淚,只給過兩位年長的亡友,還有相伴十年的貓。如果有淚,近兩年多是看韓劇時,想起了東方摯愛的親人,虧欠了父親,來不及執手告別的阿嬤,和一些似有若無而終究一去不回的感情。

終於明白「左心房漩渦」的意思

也因為這樣,多年後,彷彿懂了「左心房漩渦」的意思。面對地圖,閱讀地圖(書中有一篇就叫〈中國在我牆上〉),那塊鼎公走過千里萬里的舊大陸,就在左邊。他決然把一顆心分作兩半,右邊那半放在大洋這邊,左邊那半放在大洋那邊。《左心房漩渦》是他的回望,是他對那塊土地(包括自己前半生)的不了情。

情太深,太難以自拔,就陷進去,形成漩渦。漩渦在心房,在江中,在海上。人,不能真正逃出故鄉;故鄉是礁石最堅硬的部分,任狂風來吹,大浪來襲,絕不肯讓它鑿破漏空。故鄉的影像又明又滅,到底是人身上不可抹棄,忘了又要記起的終生情緣。

有一條小河叫忘川

喝了川水就忘了一切

忘了一切也忘了自己

有一條小河叫記川

喝了川水就記起一切

記起一切也記起自己

喝一口來自那忘川的水

再喝一口來自那記川的水

忘了一切又記起一切

據說寫這首歌的靈感來自鼎公,是他生死顛沛的前半生,才想教人忘了一切,又要記起一切。2022年,帶著新書見了兩位大學同學,有的已經是最高法院的法官。阿德和阿梅(他們是班對)的孩子也已進入大學。同學間的群組不知何時成立,直到此刻才被阿弘帶入群;久違地和大家打了招呼,心底畢竟是虛虛的,像是怕被人想起掛在車尾的那頭黑羊。

也罷,既露面了,就坦然接受事態。同學們有的再約,談近況,談心境,多是憐惜和鼓勵。沒有名利鬥爭的情誼,淡淡的,一點點甜甜的。一位尊敬的作家朋友達達□尚曾寫道:「許久不見,有些人眼裡寫滿故事,有些人臉上掛滿事故。」事故,像撞了車,生命悲慘不振。所幸,同學們老了未老,眼睛裡是有故事的,人生的重量扛得起來。

安頓一刻,謙卑自在

「還要在美國多久,什麼時候搬回台灣?」有人問。答案一直是一致的,就是不知道。總是想回去,又還回不去;不想回去,又不斷地想離開這裡。太多的不知道,寫在每一個日子裡。每一個不知道,不知不覺就是交給時間來決定,交給他人的影響來決定,交給世局的變量來決定,甚至於交給親愛的上帝來決定。

交給海潮來決定。

人果然不能百分百地掌握自己;人是看著棋盤的棋手,又是許多隻手底下的棋子。這就難怪初次在電視上聽王靖雯唱〈棋子〉時,整個人僵住不動,那麼犀利的歌詞,那樣無力反抗的樂曲,卻表現了一臉冷靜、凡事自我滿足的獨特音色。此後,便鍾愛王菲。

王菲也有不知道的時候嗎?一直收藏著的專輯《迷》,聽了無數次。連美國友人都被她的歌聲所震懾,所著迷。情迷,人迷,迷成漩渦。如此,縱有再多的不知道,也放手迴旋。

是的,有時候,有時候,我們就只是礁石,就只是迴旋。迴旋在心房,迴旋在東半球、西半球,迴旋在一遍遍的回望裡,迴旋在一次次不知對錯、不知所以的選擇裡。迴旋在少年的巷口,迴旋在大學的課室,迴旋在驕傲與羞恥之間。迴旋在一本書上。

《左心房漩渦》並沒有被遺忘,它被帶回來了,安置在房間的五斗櫃上。今日華文作家恐怕難再有鼎公的人生經歷,即或有,也不一定寫出這樣思慮沉厚的「一篇文章」。從書中,隨鼎公的眼睛看出去,好像再多的流離不安,再多人生際遇的酸楚,再多看不清的命中之命,都得以安頓一刻。

謙卑自在。


【慢慢讀,詩】綠蒂/逃避的權利
綠蒂/聯合報
面對愛情與詩歌

都一樣 擁有逃避的權利

可以隱匿360度的全景

也可以不讓你十分理解

可以如風拂面而過

也可以停泊在你溫婉的港灣

隨興地飛翔或漂泊

不預測故事的結局

學習美好與哀傷共存的場景


向每個夕陽 珍重告別

也向每個旭日 感激賦予全新的創造

快樂不能由別人給你

被關上門 卻開出多扇的窗

我只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選擇的遠方

不管聽不聽見火花煙滅的聲音

也不知何時抵達

但已預繪好下車優雅的身影


【星期五的月光曲-台積電文學沙龍103現場報導】侯延卿/陷入濃霧的文學夜夢
侯延卿╱報導/聯合報
作家楊莉敏(左)、林薇晨。記者林俊良/攝影
2024年2月23日「星期五的月光曲」文學沙龍,由年輕散文家楊莉敏、林薇晨對談、朗讀,主持人是白樵。

三人首先從職場與生活的磨損感,談最有利於寫作的生活狀態。

林薇晨今年三十一歲,大約十年前,她在瓦城打工;研究所畢業後,在《國語日報》上班,雖然報社與餐廳工作性質完全不同,但日復一日像機器人一般工作,逐漸沒有思想,並且漸漸習慣……這種生活的疲倦與徒勞卻是一樣的。她思索,也許真正重要的不是工作,而是有沒有辦法讓生活裡一直出現新的刺激和體驗。工作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但也不是完全不重要。林薇晨從國中開始就有源源不絕想要創作的慾望,不寫作會焦躁。喜歡寫作這件事,好像受到詛咒一般,彷彿帶個拖油瓶的孩子,跟這個孩子相處很快樂,但孩子需要陪伴,她需要更大量閱讀、需要更多不同的經驗、需要親友諒解、需要工作但工時不能太長,如此方能把時間留給寫作。

楊莉敏為了生活報考公職,上班時很忙,下班後很累,周末還要輪值,一個月寫不了多少東西,作品《世界是野獸的》和《濃霧特報》都是在截稿壓力下完成。她認為寫作很辛苦,從未發生過靈感一來就文思泉湧的狀況,寫作也沒有帶來愉悅感和成就感。為什麼還要繼續寫作?她說,因為感恩。當她遇到生命困境時,閱讀好作品受到觸動,有一種得到救贖的心情,於是也想要做點什麼來回饋,產生「取之於文學,用之於文學」的概念,希望自己能以更平易的文字,讓讀者感悟到文學的美好。

白樵喜歡與創作保持一點距離,寫作前先將心情調整到預備狀態,然後採取噴射式寫作,一噴數千字。不喜歡把寫作變成例行公事,他覺得慢慢練功會磨損熱情。

楊莉敏回憶就讀研究所時期,有來自於研討、閱讀、電影和音樂的養分,是寫作最順遂的時期,但未必是作品獲得最好評價的時期。林薇晨也發現,有時候自己喜歡的作品和獲得好評的作品並不一樣,例如第一本書《青檸色時代》,她認為關於日常生活的篇章寫得比較好,但出版社偏愛餐廳打工的部分;第二本書《金魚夜夢》寫飼養金魚之事,其中〈金魚葬禮〉描寫她心愛的金魚過世,合十致哀,沖入馬桶,卻也有人覺得如此對待心愛寵物不合理。

林薇晨認為散文不是完全真實或寫實的,無論小說或散文,所有的作品都是無中生有,最終都是個人版本的真實。呈現事實是新聞寫作的職責;散文寫作要提供的則是「真實的感覺」,而非「真實的事件」。散文以細節與場景醞釀氛圍,提供讀者「沉浸式體驗」。

很多人預期散文要比其他文類貼近真實,但楊莉敏指出,散文也是一種創作,必然有操作性。有時候閱讀小說會直覺某個段落或某個事件必定是作者親身經歷,所以小說家的真誠與文學技巧也可能讓讀者產生「真實的感覺」,虛實難以界定。散文和小說的分野,端看作者是否想要拉開自己與作品的距離,作者若不想讓讀者認為內容全都是真實事件,就把作品歸類為小說。

白樵則偏重美學派別,他的《風葛雪羅》傾向於安妮˙艾諾(Annie Ernaux)的風格,以個人為主題的生命書寫,用敘事性的手法描寫自己真實的經驗、感受、記憶中的現場與情景。文類並不重要,小說和散文二者對他而言,皆只是載體。


【星期五的月光曲 台積電文學沙龍104】春天朗讀
聯副/聯合報
朗誦作家:任明信、黃以曦

主持人:栩栩

時間:3月22日7:30-9:00 PM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聯合報副刊、孫運璿紀念館╱共同主辦

地點: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台北市重慶南路二段6巷10號)

免費入場,歡迎聆賞!

孫運璿紀念館臉書同步直播,歡迎上網收看!


  訊息公告
蘇丹紅惡商起底!高雄三兄弟毒辣粉自產自銷
食安風暴襲來,全台陷入蘇丹紅之亂。「蘇丹紅」這種本用於鞋油、地板蠟增色的工業染料,具有潛在致癌性,禁止用於食品,卻被不肖業者摻進辣椒粉,19項香料製品、老牌零食蝦味先、白胡椒棒、咖哩粉……接連中鏢。《今周刊》追查問題的源頭,發現這疑似是一場自產自銷有毒辣椒粉的大戲。

請假用ask for leave,哪裡錯了?
Sam接到一通海外電話找他的同事,同事剛好請假,他就回答:�耏he asked for leave.�邿鴾韐h了一會兒才會過意。雖然"ask for a leave"是請假,但在這樣的對話場景下,Sam的回答並不合適。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