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場時模擬社交場合交換名片的場景汽貸學員可透過自製名片重新認識

想成為什麼樣子的領袖另外汽車貸款方式並勇於在所有人面前發表自己

2023年12月11日 星期一

林逸欣/購物進化論


【先探投資週刊電子報】提供潛力股報導,及分析台股、大盤趨勢、個股漲跌。讓你掌握股市,貼近台股趨勢! 【人資e周刊】內容包含最新勞工政策解析、企業管理進修、人事聘用秘方,希望您的疑難雜症能獲得解決之道。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12/12 第5575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林逸欣/購物進化論
丁名慶/追
小民/育幼院裡的生日蛋糕
 
 
 
心情札記
 
林逸欣/購物進化論
文/林逸欣/聯合報
購物進化論。圖/王嗚咪

身為台灣最大物資循環平台「GC贈物網」營運長,我經常四處分享贈物的好處及個人的贈物心得,並提醒大家不要亂買。但與很多人的猜測相反,其實我並不反對購物,也非常熱愛購物(萬一真的買錯或失手,還有GC贈物網這條後路……),事實上,購物甚至比贈物能教會我們更多事情!就讓我們來聊聊「該怎麼購物」。

我們每一年、每個月,甚至每一周都在購物,你有想過自己為什麼購物嗎?購物行為的背後,有不同的動機,更有著好幾個層次。了解自己的購物模式,能讓自己精準購物,過上不壓縮荷包、不侵犯空間,又日日與好物相伴的「怦然心動」生活!

功能型購物

功能型購物,買入的物品通常具有很強的功能性,而且物品具備的功能是生活中或是當下不可或缺的。這類物品滿足的是生存的底線,猶如每天要吃飯喝水一般,必須有這些物品才能正常過日子,例如剪刀、掃把、衣架、牙刷、毛巾等等,它們滿足的是生存層面的需求,只有當這個層面被滿足,人才會開始有想要提升的願望。

情感型購物

在這個模式下入手的物品,具有較強的情感連結,可能是物品能代表或象徵自己的屬性,或是物品投射出自己憧憬的狀態。當然物品本身的功能性仍然存在,但購買時的滿足感來自於「感覺很棒」或「我也想這樣」,這是情感型與功能型購物的最大區別。

例如買了一個自己非常喜歡的設計師品牌手袋,即使大賣場也有尺寸相同、剪裁類似、材質相仿的手袋,但就是不會有那種激動的心情呀。還有一些保養品,請來明星代言,當你拍著他們家的化妝水,你想的並不只是成分帶來的效果,而是「我用的是某某明星同款耶」,或是「我也想要像那個明星一樣漂亮」。

體驗型購物

體驗型購物買入的物品,通常物品本身只是一個載體、一個工具,你要的不是這個物品,而是它能幫助你得到的體驗,例如健身器材、按摩用品、電動遊戲機,還有許多服務類型的產品,包括現在很流行的各種體驗課程,你追求的不是「擁有」物品,而是它帶來的體驗。

從情感層次到體驗層次,物品對你來說已經不是「身外之物」,而是你「生命經驗」的一部分。這時候物品的意義被內化,物品帶給你的精神滿足感也會更為持久。

覺察型購物

覺察型購物,是最高層次的購物模式,這時候購物已經跳脫「買東西」本身,從「結果導向」轉為「過程導向」,重點不再是「買到」那個東西,而是我「為什麼」買,最後又是「如何」選定它的?我的篩選條件是什麼?這些反應著我們的價值觀。

透過每一次的購物,更加覺察到自己的需求、喜好,更了解自己當下的生活狀態和在乎的事情;甚至可以透過調整物品,來重新設定自己的生活目標,給自己正面的暗示。

當然,我們每次購物都可能帶著不同的意圖,四種模式也會交互發生,但若能將百分之八十的購物提升到覺察模式,不僅讓每一樣入手的物品,皆與你的價值觀同步,更會讓你透過一次次的購物,了解自己的內心--當然,在行銷與折扣漫天飛的時刻,也不容易淪為失心瘋剁手患者。

丁名慶/追
丁名慶/聯合報
雖說跟實際情況的畫面頗有點出入,但在編輯台的某些時刻(尤其出版品進廠付印前的收尾階段),我總是會聯想到某種從影視漫畫中得來的印象,附身似的,自己像擎槍在山林間奔跑追逐獵物,與之鬥智鬥力,或於木石之後隱蔽等待,斟酌狙擊與移位時機的獵人。也有幾分像諜報影片中置身某個採光極差、布滿各種尺寸螢幕的大房間中,與敵手或臥底們斷續交錯地維持著通話。在「追」著什麼的編者時刻。

「我再追一下。」在編輯台這邊,雖然意思相近,但通常對內(比如主管或同事的進度詢問)使用「追」還是比相對多了點強勢姿態的「催」頻繁。

還有一種正面意思的追,關注戀慕對象或與情敵競爭似的,追──感興趣的作品與作者,若有機會當面一晤或熱線通話通訊,直接感受是否情投意合,對作品的認識、想像與規畫,溝通無礙,那麼出書或邀稿的好事就近了。

對編輯而言,最常使用「追」字的時刻,可能還不僅是為了作者與他/她的稿子,或設計師、插畫家的作品,或冗瑣行政程序中的授權、請款等。更多時候,無非追進度,追每一個合作單位或個人,更是追自己。僅僅是「(可配合的)時間」這一項,就須動支不少溝通勞務,或處理臨時變數,並一再確認。更包括許多得由編輯自己(且無幫手──你就是作者心中救溺浮木似的唯一幫手)產出的東西──也是其他人會反過來追你的──以編書為例:全封面文案、印件單、新書簡介、附錄書單或索引、各校次書稿……

相較之下,追一篇誤點的稿子,倒單純許多了。多半總追得到。經驗豐富些的老編,很清楚最後能拿到東西就好,品質或是否需修改可另議,但更留意不要增加對方心理負擔,或投入太多原本就極有限的工作時間與好心情。一個私訊中的表情符號或笑臉,沒有文字甚至也沒有意義的圖片,未必訴諸言語,也能傳達目的。有些同業更嫻熟顧左右言他這招,例如聯絡時不直接聊稿債,愈緊急便愈閒適,真心關切起對方寫作外的生活,或分享近況趣聞,也偶見奇效──唯須節制,時機亦須斟酌,否則反而可能弄巧成拙。

然則天道好還,我輩也不缺被作者追的經歷,譬如有時來自簽約出書的作者或譯者,畢竟他們只能透過編輯才知曉當下的稿件或合約進度、銷售成績現況;另一種就是投稿的作者追問,久久未獲回覆或者通知留用卻始終沒有進一步消息的作品,下落究竟如何?

我對此總是氣弱,且難以啟齒:此際被追(且對方因與期待有嚴重落差,口氣通常不佳),正是因為許多氣力時間都不得不臨時挪去追人追進度了,且仍無法解釋:憑什麼追與被追,哪個該優先面對,真有什麼可讓人輕易接受的道理?再說,耽誤就是耽誤了,被追被罵也是活該。但這也是珍貴提醒,讓我藉此契機設身處地感受──被追者總有些難言之隱,未必出於預謀或怠惰,有他斜槓人生角色各種傾軋的不得已。

不過,我還是衷心盼望,雖然追與被追,同樣都非你情我願,但是不是稍有可能,發展出一點互動過程的樂趣與默契,而不致更磨損各自的責任感?畢竟,這樣的狀態既然已經在彼此心頭占據一段時間與位置,不也是一種雖不被期待習以為常但很有感的羈絆關係嗎?

小民/育幼院裡的生日蛋糕
文/小民/聯合報
那天在繽紛版讀到許子漢所寫的〈三個皮匠〉,本以為是以古鑑今的歷史小品,沒想到是關於大學社團的回憶,更沒想到,不同的年代、陌生的作者,竟是相同的社團。

悠悠想起多年前慈幼社的招生說明會,老學長在台上說著:「育幼院孩子真正缺乏的不是物質,而是穩定的陪伴,因為他們生命中已經有太多的人說來就來、說走就走,每周一次的課輔,希望你們能陪孩子走一段成長的路。」

那段話讓我一頭入了社,我負責的小孩叫作小飛,小五的他個頭不高,活潑好動,喜歡問好多問題,寫作業時總是靜不下來:「大哥,你最喜歡什麼動物?」「應該是恐龍吧。」「你有看過恐龍嗎?」「只看過電影裡面的。」「你知道恐龍的剋星是什麼嗎?」「你先專心把國語習作寫完啦。」

雖然喜歡陪他聊天,但每次課輔只有一個半小時,必須在這段時間完成功課,才不會影響後面的作息。為了讓他養成專心的習慣,我告訴他如果連續三次按時寫完作業,就請他吃巧克力蛋糕。過了很久,他還是都沒寫完。

小飛生日那天,我仍買了巧克力蛋糕去找他。那是五月的一個星期天,大概是因為不用寫作業還有蛋糕吃,他特別高興,卯足了勁跟我閒聊。他問我母親節都怎麼過?也會吃蛋糕嗎?他說想不起來媽媽的樣子,好希望每天放學回家有媽媽可以聽他說在學校發生的事。我突然有些鼻酸,明白為什麼每次他都有說不完的話。

大學四年很快過去,小飛依舊只給我在生日請他吃蛋糕的機會,他的成績沒有進步,寫作業一樣不專心。我曾經懷疑,這些年的課輔真的有意義嗎?到頭來我是不是另一個說來就來、說走就走的人?

最後一次課輔,小飛送我一張卡片,卡片裡畫了一個蛋糕,說和我一起寫作業很開心。我笑了,人生難免相聚分離,沒有誰可以永遠陪著誰,而在有限的時間裡,真正可貴的或許不是成長了多少,而是有個陪你我一起長大的人。

 
 
 
訊息公告
 
 
 
 
快下載保險存摺平台 年末保單健檢利器
2023年即將進入尾聲,保險業通常建議年末進行保單健檢,手上的保單是否能在危機來臨時,幫助自己轉移風險、度過難關?公勝保經提醒 ,可趁歲末重新回顧當初購買保險的動機和目的,檢視身故、失能、意外、醫療、癌症等相關保障額度是否買足了。

一路嗨到年底!台北耶誕跨年總整理 精彩活動不間斷
精彩活動在冬天的台北輪番登場,有點亮台北街頭妝點聖誕氛圍的「公館聖誕季」、「繽紛耶誕玩台北」、「台北耶誕愛無限」,還有跨年團聚購物一應俱全的「西門 PLAY 樂購町」、眾星雲集令人期待的「台北最 High 新年城-2024跨年活動」,以及不能錯過農曆新年氣氛濃郁的「2024台灣年味在台北」及「2024台北燈節」。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