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場時模擬社交場合交換名片的場景汽貸學員可透過自製名片重新認識

想成為什麼樣子的領袖另外汽車貸款方式並勇於在所有人面前發表自己

2023年6月12日 星期一

汪漢澄/診斷愛倫坡


這一刻,科技發展又有什麼新發現?和【FIND科技報】一起在無遠弗界的資訊汪洋中遊走,盡情挖掘新知識! 【高雄畫刊】提供讀者掌握高雄最「夯」的訊息,感受維持不變的人情味與不斷改變的新高雄。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06/13 第5451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汪漢澄/診斷愛倫坡
丁名慶/跨出更好的一步
 
 
 
心情札記
 
汪漢澄/診斷愛倫坡
汪漢澄/聯合報
診斷愛倫坡。圖/Emily Liu

作家的心

影劇節目中,常有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與病患會談,診斷他們的問題的情節。有時還有厲害的病患反將一軍,騙過專家的反轉橋段,編得好演得好的話,看起來很過癮。觀眾有時不免起疑,專家只不過跟病人聊聊天,怎麼收費就那麼貴呢?專家講話有多值錢姑且不談,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專家光聽人說話,就知道那人有什麼毛病,該怎麼治療呢?

其實就算不是專家,一般人只要夠敏□,單單跟陌生人講幾句話,大概也能感受到對方有沒有「怪怪的」,該不該離他遠點。只不過同樣知道怪,專家卻還能看出這人是哪類的怪,怪到多嚴重,該不該或該怎麼治療。表示光靠語言的交流,就足以看出腦內的問題,細想起來真是奇妙。那麼,要是一個人已經不在了,沒有機會再跟他交談,我們還有可能了解他的腦內乾坤嗎?舉個例子:美國的名詩人作家愛倫坡(Edgar Allan Poe,1809 -1849)。

愛倫坡是美國的恐怖與神祕文學鼻祖,作品風格獨特,充滿血腥殘酷情節,反覆地探討死亡,尤其是暴力死亡的主題,能誘發讀者的深層恐懼,成為經典絕非偶然。比方他的成名作之一,1843年的短篇小說《告密的心》中,主角最少有自大型妄想、偏執狂,以及幻聽這好幾種精神病症狀,還殘忍地殺害了一位無辜老者。這樣強烈的作品,我們認識的那種笑口常開、爬山拜拜的阿伯是絕對寫不出來的。那麼,愛倫坡寫得出這樣的作品,單純只因為他有出奇的幻想虛構天才呢,還是因為他本身就很有問題,「文如其人」呢?後者的可能性恐怕比較大。

愛倫坡的生父早早拋妻棄子(也許因為酗酒),愛倫坡三歲時母親肺病死亡,被養父母收養。養父對他不錯,供他讀到大學。愛倫坡在大學賭博,輸掉包括學費在內的鉅款,只好輟學,也因此跟養父鬧翻。生計無著之下從軍,此時開始寫作。養父後來還是幫助他進入西點軍校,結果他在校疏忽職守、不服命令、逃課,被學校退學,還恩將仇報對養父惡言相向,因而正式決裂。愛倫坡的文學事業叫好不叫座,未曾得到充分經濟收益,替人工作也沒法持久。二十六歲時娶了十三歲的表妹為妻,妻子後來也染上肺病過世。根據當時人的描述,愛倫坡很自大,很難跟人相處,會陣陣憂鬱發作,有酒癮跟嗎啡癮。四十歲那年倒臥街頭,意識混亂,四天後死亡,死因不明不白。雖然文學成就可觀,但愛倫坡短暫一生中的種種行為事蹟,讓我們知道他絕不正常,是那種你如果在街上遇到會想要繞道避開的人。

告密的字

不少精神病專家對愛倫坡的心理狀況很有興趣,二十世紀早期就有不少學術文章發表,試圖替他下個診斷。愛倫坡墓木已拱,當然沒機會與他面對面會談,所以根據的不外是史料記載,以及他的信件與文學作品。大致上共同的專業看法是,愛倫坡除了酒癮毒癮之外,還有明顯的憂鬱症,此外時有躁症的發作,因此雙相情緒障礙症(舊稱躁鬱症)是最可能的診斷。這當然一點都不讓人意外,但出現一個有趣的問題:沒有實際見過一個人,沒有跟他當面交談過,單單憑著他留下的文字,有可能了解這個人的心理狀況嗎?精神醫學哪有這麼厲害?

科學家很妙,無論是什麼近乎狂想的疑問,都有很大的機會真的有科學家在研究它。語言是心理活動的載體,早在1950年代就有科學家認為,精準分析一個人的話語文字,就能了解他的心理傾向甚至精神疾病,有不少針對這個目的的語言分析方法問世。到了九○年代以後,電腦運算能力大幅進步,讓這個領域飛躍進步。科學家發展出分析文章的電腦程式,原理十分複雜,基本上是把語彙賦予多達幾十類的屬性,然後把一個人使用的語彙屬性權重加總,就能破解他的心理狀況。將程式做出的診斷,與此人接受正式精神分析得到的診斷相比,準確得嚇人。

舉個顯著的例子:憂鬱症。語言分析程式發現,憂鬱症患者的主要文字特色有二:一是負面屬性的詞彙(難過、傷心、生氣、哭 ……)比重大(這個誰都知道吧),二是第一人稱單數詞彙(我、我的……)比重特大,而沒有憂鬱症的人的第一人稱複數詞彙(我們、我們的……)比重較大,很準。用這樣的評量來篩選以前的作家與詩人,甚至可以區分出誰會自殺。當然,我們獨一無二的愛倫坡也被抓去做了這個評量。收集他不同時期的大量信件,以及部分小說與詩作給程式分析,發現愛倫坡在人生中特別有壓力(例如妻子病重)的時期,就會憂鬱症發作,而死前那段時間的作品看不出有自殺傾向,因此他極可能不是死於自殺。

本世紀人工智慧(AI)快速的進步,社群媒體愈發普遍(氾濫),事情就變得更加有趣。近幾年來,科學家發展出好幾個AI ,單單從網路上的各個社群媒體,例如推特與臉書上的發文以及回應的文字特徵,來診斷使用人的人格特質以及精神疾病,像是憂鬱症、焦慮症、雙相情緒障礙症、自殺傾向,以及思覺失調症等等,一開始就有不錯的成績,並且隨著AI的學習進步,準確度還愈來愈高。一般人不是作家,不會像愛倫坡一樣留下作品,但多數人都會上社群媒體寫些有的沒的,這些文字進入了資訊之海後,極可能會長久地留在某個角落,不會消失。這讓人不由得想,以後的人類歷史恐怕會是由AI來寫,並且比人寫出來的要更為真實。

丁名慶/跨出更好的一步
丁名慶/聯合報
除了被動接受創作者們的投稿,編輯會怎樣「找」稿子呢?一般印象,各大文學獎得主發表、各類補助案公布的時刻,近年更有些公部門舉辦的作品媒合會,都是編輯特地動起來的時刻。然而實際上,同業們的搜尋天線一整年都在持續運作,只是通常並不張揚。

閱讀各種書籍報刊雜誌之必要。逛各種粉專之必要。請熟識作者與前輩推薦之必要。與心儀作者維持聯繫(並拿捏適當距離與頻率)之必要。

多看。不只看書寫基本功、作品質地、關注面向、進行中的計畫,或主題邀稿的接招能耐。更是觀察作者的個性、感性,以及最關鍵的續航力與熱情──創作或關注,在生活占了多大比例,願意投入到什麼程度?

也是多結善緣:比如說同樣以閱讀作為日常功課的作者或前輩,就很可能接觸過一些你還不知道的潛力新作。

前幾年做雜誌的時期,因為沒有直接競爭關係,我也會請做書的編輯朋友們推薦作者,包括一些不一定由他們經手,純粹出於讀者期待的人選。經過推薦,邀稿成功率常提升不少。我後來回想,除了增加受邀者的安心因素,更可能是心裡多了些被支持的底氣,也希望回應推薦者的善意,都推進了邀稿的積極度。

那段時間,有個我們歷任主編們不約而同的默契:每期新刊,至少要向五位以上(約占每期作者總數八到十分之一)還不認識的作者邀稿,就算未必成功,也算打過招呼,知道多些對方近況或在意什麼,一回生二回熟,日後合作機會就增加了。

這不由讓人回想到剛入行時,社群網路尚未普及,多半先電話邀約,確認撰稿意願,才取得對方的email信箱位址,寄出正式邀稿信。菜鳥的我打電話前還必須深呼吸幾大口氣,把要詢問的內容先寫在紙上,才能把話講得(勉強)達意。那種刺激感不知道什麼時候不再出現了。

雖然說編輯們的「找」,或是邀稿,多半有主題或大概方向、需求,並非亂槍打鳥,還是會儘可能實際接觸,碰面、電話討論,或至少幾次信件往返,確定能有共識,才繼續走下去。

另外還有些時候,稿子與作者並不是在預期的範圍或路徑上,等待編輯尋找、發現;更有挑戰的,是「開發」──可能連作者都還沒意識到自己會成為書寫者,或想法、經驗足夠延展成一篇或系列文章,進而出書,只缺臨門一二腳。這樣的機遇,有時是在編輯做各種功課、研讀的延長線上,有時則連編輯自己也沒預料到,故事是在接觸作者後才展開。

其實對作者或編者來說,每一次相遇,不論結果如何,是舊識是新知,都是個值得銘記的開始──而編者的工作,正是那樣一個每天都有許多開始,甚至從頭來過的狀態,而每件事也都在為後來的成果與回憶提供養分,累積經驗值。找稿子,目的並不一定僅僅是在後來拿到稿子那麼簡單而功利。

共同見證、迎來好作品,當然是最棒的。但我想編輯還期待在這個互動過程中,參與、見證作者與作品乃至於讀者,以及自己,能比遇見彼此之前變得更好、感覺更好。那個期待,畢竟是由跨出(就算尷尬或笨拙的)那尋常一步開始:有榮幸跟您邀一篇(或一本書)稿?或是:您願意聊一下?

至於另一個取得稿件的主要來源──作者主動投稿,以及後續的留用或退稿,又是另外的故事了。

 
 
 
訊息公告
 
 
 
 
全球旅遊市場疫後復甦 永續旅遊成發展趨勢
永續旅遊,是近幾年來的關鍵熱詞,但早於此之前,有許多業者、旅人,在地社區或政府組織,即以此精神默默實踐耕耘,守護地方的自然環境、傳統文化,在盡可能低限度消耗資源下適度發展經濟,與土地共榮共好。

斯洛伐克帶有古老歷史的邊境城堡 德文城堡
德文城堡是斯洛伐克歷史上最古老的城堡,位於多瑙河畔。而河的對岸滿是風車的地方就是奧地利。城堡的歷史悠久,占地廣大,曾經被拿破崙的軍隊摧毀,只剩下目前看到的城牆。無法遮風避雨檔陽光,但現在則成為國家歷史地標。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