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場時模擬社交場合交換名片的場景汽貸學員可透過自製名片重新認識

想成為什麼樣子的領袖另外汽車貸款方式並勇於在所有人面前發表自己

2023年6月26日 星期一

【運動對台灣有益】陳祖安/體育是五育的核心


【寂天日語學習充電報】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會話表現,並收錄最實用、最豐富內容,讓你輕鬆脫口說日語! 【寫真生活Snap電子報】介紹網友們精彩攝影作品及生活資訊影像情報,快藉由此份報來看你不曾發現的風景!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06/27 第5459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運動對台灣有益】陳祖安/體育是五育的核心
丁名慶/等
 
 
 
心情札記
 
【運動對台灣有益】陳祖安/體育是五育的核心
陳祖安/聯合報
圖/Emily Liu

體育課的學習CP值最高

對許多家長來說,暑假是鬼門開的時節,如何在漫漫兩個月讓家中小鬼有事做,除了送去全年不打烊的安親班,報名各種夏令營也是常見的選擇。

為體恤孩子們整學期的辛勞,家長通常會選擇玩樂的活動,就算有學習課程,也會以寓教於樂為目標,像我好友開的美語夏令營,就是遊戲、美術、運動為主,再融入美語教學,畢竟家長這段時間比較不會要求孩子背多少單字、學多少文法,有人願意全天候顧小孩,已經是救世主。五花八門的營隊中,運動類別很受歡迎,孩子平時都在上課,這兩個月正好可以讓他們多動一動。但是這些夏令營多為小學生而準備,中學之後,暑假通常得補強升學考試之所需,不再有以活動填充時間的需求了。

原以為我那個年代,才有暑假被沒收、體育課被借來考試或上主科的現象,結果監察院2021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借課嚴重」、「暑假及課後輔導上新進度」、「強制學生參加課後輔導與暑期輔導」等牴觸教育理念的問題仍存在,升學主義在台灣似乎依然是主流。沒辦法,雖說「德智體群美」五育都要打成績,但是屬智育的國英數理等科目分數,還是主要的升學依據,除非操行糟到被退學,否則就算體育美術不及格、人緣差到爆,一樣能完成學業。不過,出了社會,品格操守、美感創意、會不會做人,可能比學歷更為重要;身體不健康,更是什麼都免談。

我認為,要追求真正的五育均衡發展,著眼體育也許比智育更有效率。運動能強身健體,是發展其他能力的基石;運動會產出腦內啡,能讓人正向思考、抵抗壓力,有助於德性的塑造;運動帶來清明的思緒,更有體力和腦力應付讀書考試;運動能培養與人合作的能力,在社群中建立健康的關係;運動也可以創造美感,體操、水上芭蕾、灌籃大賽,都是結合力與美以及創意的競技。

我常覺得,運動員做什麼都會成功,因為他們有過人的抗壓力、恆毅力、自制力。比賽需要用功、鬥智,運動員要動的腦筋不會比體力來得少。運動場域是一個小型社會,要面對高度競爭,處理人際關係和溝通,在團隊生存要懂服從也要會領導。所以運動員只要將這些能力運用到其他事務上,應該都能輕鬆達到目標。會分析複雜的運動對戰數據,想必也能看懂報表;記得住暗號戰術,背熟知識也不成問題;能面對艱難的訓練,相信也可以接受職場的磨練。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是運動員,我只是想以此說明,經由體育,能得到很多東西。拿我女兒的跆拳道課為例,上課前要先背誦誓章,下課前要幫忙收拾教具,並照等級依序和學長姊、教練敬禮致謝。從靜心專注、體能和品勢開始學習,才會進入到鍛鍊技巧,要能獨立觀察思考,也要充分和同學互助合作,一小時的課程,德智體群美全學到了。

運動教養法,孩子身心強

教育界可能還沒完全轉換思維,不過有愈來愈多新世代家長看重體育了。從健身房林立、路跑活動一堆就可以看出來,大人們自己熱衷運動,自然也會希望孩子遠離3C走到戶外,以前的爸媽是要小孩不要再打球,趕快回家讀書,現在則是要小孩不要再窩在電腦前,趕快出去運動。加上少子化的關係,父母更願意投資小孩的健康,體育類型才藝班如雨後春筍。

這幾年,健身或各運動項目的教練、運動科學相關工作變得熱門,哈佛畢業的林書豪回台打職籃,職棒選秀也出現了台大生藍翊誠。家長更願意栽培(至少不反對)孩子朝運動發展,由於運動產業正在成長,投身運動是有前景的,不再只是不愛讀書、家境清寒的選擇。我因做研究的關係,得知現在學生足球隊已經多到一有杯賽,大家就搶破頭報名,要抽籤才能順利參賽。許多中小學也有以某單項運動聞名的體育班,要取得就讀資格還不容易,社區棒球隊也不斷在增加。因此賽事需求愈來愈多,有心的家長會出錢出力送孩子去國外參賽,甚至自辦杯賽,希望這股推力愈來愈大,能反向改變教育源頭對體育的重視程度。

有意讓孩子出國留學的家長,更是知道體育的重要。運動好絕對有助於申請學校,孩子要融入國外求學生活,會運動或是至少懂運動,亦是重要條件之一。葉丙成教授曾在台大畢業典禮演講時分享,他出國留學時,第一次受邀去參加朋友的派對非常興奮,但是他除了很會讀書,流行文化、職業運動他都不懂,找不到話題與人聊天,最後只能講他最拿手的數學,用「傅立葉轉換」向同學開啟對話,害對方傻眼趕快找藉口尿遁。後來葉教授努力雜學各種課外知識開拓眼界,也變得熱愛運動,還被台灣職棒球隊富邦悍將邀作開球嘉賓,我想,當年那位同學如果知道了,應該會對他刮目相看吧!

雖然我是個滿嘴大道理,實際上從小到大最討厭上體育課的人,不過我盡力將理想實踐在孩子的教養上,鼓勵女兒運動、帶她上運動專課,關心體育課內容勝過功課。我是個球迷,時常和女兒一同觀看賽事轉播,也會拉著她去國內、外賽事現場。經由球員人生故事教導價值觀、利用比數練習加減法、聽以台語訪談為主的運動Podcast節目學母語、藉賽事旅行認識世界。不管女兒從中得到多少,可以確定的是,在媽媽肚子裡就看過NBA,還在現場喝過母奶的她,將來如果出國讀書,不怕和別人沒話聊。

丁名慶/等
丁名慶/聯合報
同業們曾聊起,最好地凸顯一個編輯的教養的部分,未必是創意、經驗,或處理作品、材料的細緻度,溝通協調能力,視野、博聞強記或閱讀量,熱情……(那些當然都非常重要且基本),而是「等」。

等。字面印象,好像什麼都不能做,目擊時間在眼前轟轟流逝,彷彿被誰暫時遺棄,只能原地張望。實際上,那個等並不是對峙、索求,比方說緊迫盯人催稿,給對方製造壓力,儘管有苦衷但不算是好品質的等。在編輯這邊,等是讓自己安於被動(只是……不會有被動收入),讓等的對象感覺彼此的承諾還有效,能繼續獲得支持、信任與陪伴,而得以精神寧定完成預期或超出預期的任務成果。

若說編輯的日子是由一連串的等待串起來的,似乎也不為過。

編輯的等,並不為自己。因為有些事無法代勞或擅自做主,內容需要時間長出血肉與靈魂,不是靠努力或投入人力金錢就能做到。只好等。等作品定稿,等授權同意,等設計提案,等調整修改。等主管或委託主回饋。等說好的那一日到來(日誌本註記:某某某交稿日),沒等到想等的,就再等一兩天,發一封「方便什麼時候到呢?」的委婉問候。

有時甚至無關作品本身:等一個(自己或他人的)沒幫助的糟糕情緒過去。這倒是與其他行業沒有什麼不同。

等是需要練習的。對於拖稿成習成謎的作者(比如我),要鍛鍊「果然又來了」的好脾氣應對與底線;邀稿或合作對象遲遲不回應,要探聽其他接觸途徑,也預想備案;讓合作對象知道自己有在等而非放生,也須意識到還有其他人在等──在作品抵達讀者眼前的這一路上,是一種上下游生態系,不會只有一個人在等。某個地方淤塞了,其他也難以動彈。

但這種種的不得不等,箇中具體作為或心境,因為太過瑣碎或隱晦,委實難以說予他人──還包括編輯們託身其中,因為攸關生存而對於獲利、流量與影響力愈來愈在乎的整個出版系統--因而讓人焦慮,在等待期間,編輯的專業能力、效率乃至於進取心,是否有辦法衡量、獲得理解,甚至成長?

等待總給人錯覺,某件與你有關的事,暫時無關了;你有了多出來的時間,可以休息或者做別的事。事實是,不可能好好休息(因為還牽掛著在等的人或事,心神仍磨耗中),或是不好意思休息;而所謂別的事,也常常是另一個或數個等待,回頭盤點現況的中途。你可能一直都搞不清楚,到底是這份工作或者是你自己,要求你不能只是單純地枯等,總要做點什麼,證明自己沒有不勞而獲。

一般職場情況,「等」必須明確納入計畫或進度表,給予合理的存在狀態與時間,某一方的等待,是為了給予和守護另一方推進的餘裕。大家在下一站會合,也開啟另一階段等待。不過,難免有人算不如天算的時候──怎麼等也等不來,或等來的卻不合期待……就使得等待有點難以為繼了。

那麼,還等不等呢?等啊。編雜誌的時期,足量備稿是必須的救命索;有時僅僅改個標題、換個位置或呈現方式,寫歪的稿也有可能起死回生。在確認等待是否能有個(不論好壞)結果之前,我最常做的事,就是準備兩到三份反覆斟酌調動的不同落版單,儘量讓最後跳上車的作品能有個座次。編書就相對無法這麼靈活了,額外的等待對於作者編者雙方來說都是抗壓韌性的打磨拋光。

我也清楚,有些等待對象比我或任何人都盼望一聲「不等了」的解脫宣告……打掉重練也在所不惜。或許大家都在等,誰會先說出來?

 
 
 
訊息公告
 
 
 
 
《變形金剛:萬獸崛起》沒什麼新元素,把比重調配好也不錯
《變形金剛:萬獸崛起》是這個系列的第七集了,並沒有特別跳脫的表現,不會看到眼睛一亮,但就這個系列的模式來說,算是還不錯的,各元素比重比較平衡,或許可能無法讓不喜歡這個系列的觀眾因為這集就改觀,不過本來喜歡到後來看到有點膩的觀眾倒是可以給它一個機會,本來就一直喜歡的觀眾當然就沒問題了。

疫後啟動海外親子旅遊,做好萬全準備出國去
隨著各國邊境開放、防疫規定鬆綁,悶在國內好久的大家莫不想出國,連父母也想帶著寶寶來趟海外親子之旅。而在疫後,家長該如何為寶寶的旅行做好充足的規畫?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