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場時模擬社交場合交換名片的場景汽貸學員可透過自製名片重新認識

想成為什麼樣子的領袖另外汽車貸款方式並勇於在所有人面前發表自己

2023年5月29日 星期一

【記憶藏寶圖】洪倪/登陸許可


房地產買賣不是一朝一夕的簡單課題,快訂閱【好宅生活家】幫助您了解房市脈動,打造快樂家庭! 【北美智權報】探討專利與智慧財產權,涵蓋各國重要的侵權訴訟分析、法規解析,提供您需要的IP實務與知識!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05/30 第5441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記憶藏寶圖】洪倪/登陸許可
【青春名人堂】丁名慶/讓人生的版面呼吸
 
 
 
心情札記
 
【記憶藏寶圖】洪倪/登陸許可
文/洪倪/聯合報
圖/Emily Liu

總覺得不太了解母親

母親工作忙,鮮少帶我們出遊。唯有每年春節連假,在初二回南投外婆家的路上(也是她一年中唯一不用工作的日子),她會放我們幾個小孩在山路邊的登山步道口下車,再把車子開到下一個出口處等我們。那時,八卦山隧道尚未通車,到南投都要經過彎彎曲曲的山路,雖說步道難度並不高,但現在想來,放三個國小生在山上健行,心臟也是偏大顆。不過,每年我都相當期待這個健行機會,老家住的地方沒有野性的山林,只有已開發跟待開發的乾枯田地或魚池,在陌生的深綠與淺綠林中攀上爬下,是我以前經歷過最有冒險感的事。後來,隧道開通,省時又省力,大人當然是選擇更方便的路線,令人暈眩的山路被屏棄,每年的健行之旅就此坍方。

但我們在山裡探險的那半個鐘頭,母親在車子裡做些什麼又思考些什麼,始終是謎。總覺得不太了解母親。她從不旅行,她太忙了,忙著工作賺錢養小孩,不曾讓自己放鬆生活。直到年過五十,掰了停滯多年有名無實的婚姻,迎向甜蜜的第二春時,她才跟老公一起去土耳其度蜜月。那是母親第一次出國。

由於家裡沒旅遊的習慣,我上大學才陸續拜訪台灣其他縣市:原來花蓮的壯闊山海跟西部的沙岸如此不同、迷上嘗試各家台南鱔魚意麵與嘉義雞肉飯,也體驗了基隆廟口夜市的人山人海。大學二年級,學校有為期一周的姊妹校暑期參訪,能以相當優惠的價格以學術之名行旅行之實。我與朋友在系辦熬夜打地鋪排隊,成功報名到搶手的北京團。

之後是一連串的大地遊戲,把缺少的道具一一補上。我沒有護照、從未搭過飛機,自領事局辦護照到上飛機那一刻,一切充滿陌生。身旁的同學在機上亂流時老神在在,我則是面帶微笑、握緊拳頭,掩飾心中的緊張。同學護照的空白頁已經不多,蓋滿了大大小小的海關印章。對我來說,那是某種標誌,某種財富或自由的印記;好像護照愈陳舊,認識的世界就愈新穎。另一個朋友說她第一次出國是六歲時去加拿大,媽媽讓她獨自搭飛機找在異國生活的阿姨玩,也是心臟很大顆。我暗自想像,下著白雪的美洲大陸會是什麼樣子,跟布滿綠意的南投山林,會是一樣的刺激嗎?

意淫著未知的區域

一年後,我申請了交換學生,飛到彼岸的國家,用台灣的學費體驗留學的滋味。雖然不是更具異國感的歐洲或美洲,耳裡聽的還是熟悉的語言,但與島國仍非常不同。那半年我利用課餘時間,以學生身分買學生票到處跑,努力在最低的花費下踏遍最多的地方:黃土高原真的是黃的;看不見盡頭的大草原是什麼樣子;兵馬俑剛出土時原來是彩色的;在擁擠的火車上過夜是這種滋味……

不過,即使花費已經不高,每次掏錢心底依然有個畫面,想起在彼岸的漁村,努力一針一線工作的母親。是不是我想快活,她就得幹活?那時,她可還沒有去過土耳其呢。

別用別人的錢享樂。

這個想法揮之不去,可是對世界的好奇驅使我繼續探索,意淫著未知的區域。就像追劇到一半想起學校報告沒做完,只是變成焦慮地繼續追劇,衝突感與愧疚感在每個異地的夜裡拉扯著我的床角,提醒著我:你可不能太快樂。

當大家畢業、憂慮於找工作時,我則是滿心期待:要開始賺錢了,能養活自己了,可以心安理得地花錢了。第一次存到十萬塊,我看著銀行餘額,覺得自己是個富翁,立刻安排行程,準備去日本自助旅行。用自己的卡刷機票,心痛並爽快著;看著海關在護照蓋上登陸許可的印章,我發現自己其實並不執著於填滿空白頁,只在乎當下的天空是否足夠湛藍。

自食其力,快樂解封。買東西時浮起母親的臉,不再是她辛苦的模樣,而是什麼禮物能讓她露出開心的笑容。故事到了這裡,孩子都大了,家境漸漸寬裕起來。兩位再婚老人時常呼朋引伴去各地旅遊,看著傳到家族群組的各種地標合照,他倆去過的地方可比我多了。有次跨年,沒有返鄉的我打電話回家,發現兩位不在家,這才聽姊姊說,他們到山上追煙火去了。真是愈活愈年輕,我無比欣慰。多麼希望有一天,我們都不要對彼此抱有歉意地活著,每個人先獨善其身,才有能力奉獻多餘。

突然想起,當年在山裡的步道探險時,車裡的母親究竟在想些什麼。

「早就忘記了。」她說。

謎團尚未解開,旅行還要繼續。

【青春名人堂】丁名慶/讓人生的版面呼吸
丁名慶/聯合報
開年以來,聽過幾個朋友這樣說著:不做的最大。

每隔兩或三周一次,下班後快閃去礁溪泡湯。在逐漸遠離台北的葛瑪蘭巴士上,即將陷入混沌夢境前,總會想起這句話。這句話用不同語氣在不同情境中說,感覺全然不一樣。「暫時」不做,關機,可不可以呢。我俗仔,只是休眠。

補眠時間啟動,穿越平行宇宙。我在現實裡,卻也不在。而對我的作者、譯者、老闆、接案窗口、設計師來說,編輯不在,卻還是一直都(得)在。LINE果然來了。能不能不看?終究還是打開了:明天能提案嗎?給通路的資料在哪?要聊一下新的一章?新的設計能過關嗎……我有時覺得自己和手機的關係像是慢性病患者和他的維生系統。欸,你怎麼確定,我的意思不是手機是患者,我才是那個延續它(和靠它運作的職場關係與責任)生命的系統?

走一段路上坡。買票,褪下衣物,清潔,進入浴池。自稱每晚到此報到的裸裎老人和大叔們中氣十足交談音量大得擾人清靜但沒關係。夜夜池畔同樂會,身軀休眠,耳朵和嘴全年在線。那情境讓人熟悉也羨慕,不必特意尋覓場所,僅僅是有信任的普通熟對象可傾訴,也放心對方吐槽之餘不會輕率評論或轉述,就是一種休息。

有些同業說,(就算是上班時間)「看稿就是休息」,部分同意。下班後、周休二日帶稿回家看其實是業內常態──無懼彷彿求學時代,周一原封不動把功課帶回來處的風險──而不接工作電話和訊息已經算是底線鮮明的。

這些年下來,更多轉念鍛鍊:製作過程中沒有太多臨時狀況,合作者默契滿點,不用等待誰的指點、意見或審查僅是必要的實務溝通與激盪,就能算得上是好品質的休息!──充實愉快得不必去意識到,是不是需要休息了,或胡亂猶豫,要休息得多充分才算是休息呢。再說,餘裕如果零碎地爭取,也很容易無意間揮霍。只是所謂休息時光,就是那樣一種存不起來,愈浪費愈有感的東西啊。

我還曾經傻傻地覺得可以辦到:就算無法完全決定休息的時機,也要儘量在心情上保持寬綽。但我好像太高估自己了──使命必達的職場期待,既盲目又那麼貪婪,但凡你稍有點餘暇零頭,都會被賒去用來成就(?)工作。

這是因為休息是私人的事──常常沒有可註記的具體名目,甚至不被認為是件事──所以也最常被忽略嗎?

實情是,除非下定決心超前部署,(至少讓肉身)休息總是只能安排在工作的空檔。但所謂的編輯的空檔,常常是要跟其他的工作競爭排序的……

比方說做書的編輯,做完手上這本,常常另一本也進行到某個階段,時間之鬼貼背欺上,促你儘快扶正補位者。更普遍情況,好幾本同步發展中,也許正在跟作者討論架構,也許要試做版型了,也許正張羅圖片和取得授權……(同業的不好笑玩笑:一直是懷孕狀態,出借肚腹的產婦都沒休息。)

雜誌雖然在新刊進廠後,會有幾日身心鬆弛時刻,此外的時間,因為聯繫、溝通的對象多且頻繁,臨時狀況不少,更須在意回覆時效,排出輕重緩急──休息因而是浮現有些事可以「明天再說」的念頭那一瞬。

尤其網路時代降臨,每個人的空間無限地增加了,這正是噩夢之始:工作和不得不面對的事情,也都增加了量體,而編輯們更難拿捏、預料自己能提供、創造的空間,到底夠不夠,能不能及時、適切地管理。總是事情追上空間的時刻,多於賦閒(從容地安排、享受留白)的時刻。

儘管,我們總跟作者那樣說明:書頁有留「天地」(書頁上下方的空白處),或有些頁面慷慨地讓給留白,是為了讓閱讀呼吸。怎麼編輯們(至少我)就常讓自己人生的版面內容挨擠得這麼緊張呢?

「你有休息嗎?」有作者這樣說。偶爾把「(我也好想)不做」不經意擠出齒縫卻還在業內努力的朋友則對彼此這樣說:「你要練習休息。」至於……「你就先休息幾天再說!」幫我雷射視網膜破洞的眼科和取出腎結石的泌尿科醫師都斬釘截鐵這樣說的時候──因為不是「剛好」在休息的時期──我只能苦笑,抿唇以對。

 
 
 
訊息公告
 
 
 
 
匿名憑證服務介紹
Meta在2022年12月將其開發的匿名憑證服務(Anonymous Credential Service, ACS)開放原始碼給公眾,這是一種能符合資料最小化(Data minimization)精神的存取服務機制,讓使用者在去識別化的狀況下,進行使用者身分驗證。

一個完整的身體按摩──頭頸肩
頸部和頭部的按摩不僅是可行的,甚至是最有價值的按摩形式之一。如果您知道如何善用雙手來按摩,劇烈的頭痛通常會在1分鐘內消失。在15分鐘的頸部和頭部按摩中,您可以舒緩最緊繃的神經。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受到頸部底部的緊繃,純粹只是因為頭部的重量很重,要帶著它到處走就是一件累人的事。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