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年七月到二○○二年七月,一年期間,我擔任南投縣駐縣作家,與牽手上高山、下河床、探溯水源,踏查濁水溪流域,走遍大大小小支流,完成《筆記濁水溪》一書;二○○二年十二月,「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和「聯合文學出版社」同步出版。
「聯合文學出版社」的版本,二○○九年十月三刷;二○一四年四月,加入新作數篇詩、文,改版重出,增訂版書名改為《守護母親之河》,未及一年即二刷,顯然不是「暢銷書」,但可算是「長銷書」吧。
而今又將重新出版,我很高興補充一些「新事」。
一、二十年來,我在介紹《筆記濁水溪》這本書的多場演講中,常以二道題目即席問卷調查,作為開場。
第一題:「請問,去過日月潭的人,請舉手!」
聽眾無論是年輕學子,中小學教師,社會人士(包括政府機關公務人員),毫無例外,大部分都舉手,就是說,很少人沒去過日月潭。
第二題:「請問日月潭的水,哪裡來?知道的,請舉手,答對有獎喔!」
和第一題完全相反,很少有人舉手;少數舉手的聽眾,也是胡亂猜,真正清楚的少之又少。
●
日月潭的水,哪裡來?甚至日月潭的由來,有什麼歷史背景,我很確定,一群又一群,一遊覽車一遊覽車,每日的大批遊客,來來去去,走馬看花,少有人興起一探究竟的念頭。
我只能透露,日月潭的水源,來自濁水溪;至於如何奔流注入日月潭,《筆記濁水溪》一書,有詳盡記載;日月潭畔有一觀景台「日月湧泉」的解說牌,有簡略說明。
我要講述一件有趣的事。
踏查濁水溪行旅中,我多次向妻提起,我小時候聽廖添丁的故事,有一段情節,印象至深,廖添丁被日警追捕逃到南投山區,在一處向天圳躍身而下,隨水流而逃脫;我一直相信,這並非憑空捏造,而是確實有這樣的地方。我判斷,這一處地方應該是從武界壩,穿越水社大山肚腹,奔流十六公里,注入日月潭的引水隧道,期間一定有一小段出山腹而露天,即稱為向天圳。
可惜妻認為不可能,我們竟然未認真去求證,未去走訪。等到《筆記濁水溪》一書出版之後,才從資訊中確定「向天圳」的所在。
在地的民間故事,趣味性之外,往往寓含「比歷史更真實」的時代背景,更貼近生活的風土「知識」,不可輕忽呢。
我常想去補足這一缺憾,卻一再拖延,直到最近,機緣終於來臨。
●
這二年,我作為紀錄片主角,(「目宿媒體」策畫,《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林靖傑導演執導。濁水溪是我的文學生命最重要的根源,當然是這部紀錄片不可或缺的「重頭戲」。
拍攝團隊和我不斷討論,安排一趟又一趟濁水溪探訪之旅;向天圳呀向天圳,不容再錯過。
二○一八年秋末,在「台電公司」所屬「萬大電廠」、「武界電廠」人員熱心協助、帶領下,從魚池街道,穿過漫長的山野小徑,終於見識到想望多年的「向天圳」,滿懷雀躍。
我佇立橋上,遙望滔滔水流,從一邊山腹奔騰而出,俯視露天這一小段水圳,再遙望水流沒入另一邊山腹隧道,設想廖添丁當年從這裡跳下去,如何隨水流漂到日月潭出水口而爬上來,感覺不可思議、不可置信。
向天圳,位於魚池鄉東光村,周邊有一大片山野空地,可以徜徉;山景壯觀美麗,水質清澈冷冽,已成為小有知名度的旅遊景點,每年六月到十月,吸引不少民眾前來,鄉親稱它為「幽谷祕境」。
不過,我看到大部分安全防護措施已老舊、生鏽,忍不住向台電人員建議,必須重新整修。
魚池鄉公所和東光社區發展協會,為維護環境、水源及安全,除了豎立標誌牌提醒,社區志工也常到現場解說和關注,並呼籲有意「來此一遊」的民眾,最好和社區發展協會聯繫,請他們來帶領。
《筆記濁水溪》一書之完成、出版,得力於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台電公司等單位,以及許多人的協助。再次謹致謝忱。特別感念幕後推手,好友羊子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