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間滿是學生卻安靜的教室,你會怎麼解讀?是學生正低頭振筆疾書?有人說錯了話?還是老師正嚴厲的掃視全班?在我們的認知裡,沉默往往意味著「無話可說」的尷尬與「是不是生氣了」的不安。然而,在北歐國家,沉默卻是一種自然、甚至重要的溝通方式。芬蘭人有一句諺語:「沉默是金,交談是銀」。他們相信,若沒有值得討論的話題,就不必勉強開口。安靜,並非疏離,而是對彼此心靈空間的尊重。 這種沉默之美,在北歐人的日常中隨處可見。在芬蘭,等公車時,人們寧可站在候車亭外,也不會為了避寒而靠得太近;公共場合中,難見熱烈的閒聊;桑拿裡,家人朋友相對無言,卻能感受到對方的陪伴與理解。沉默不是缺席,而是一種讓理解慢慢沉澱的方式。 這樣的處事態度其實和藝術創作中的「留白」不謀而合。畫作中,留白能讓主體更顯靈動;寫作時,沉默的細節也能使情境更深刻──窗簾縫隙漏進的陽光、光束中緩緩漂浮的粉筆灰、同學略顯不安的輕微呼吸聲……,這些細膩的描寫,都在無聲訴說著更多。留白不是空缺,而是留給讀者更多想像與感受的空間,讓情感在文字間悄悄流淌。 「選擇性聚焦」是表現沉默美學的關鍵。就像北歐人選擇只說必要的話,寫作時也要懂得取捨。不必鉅細靡遺地描寫每個細節,而是精選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課桌上的一道陽光、黑板上未擦盡的字跡、某個同學專注的側臉。這些片段就像芬蘭人在桑拿中的靜默相處,雖然無言,卻充滿了理解的溫度。 寫作練習時,試著通過光影、環境音、味道等細節來呈現:可以是被夕陽越拉越長的樹影、遠處傳來的模糊車聲,也能是翻頁間傳來的隱隱墨香。讓讀者從這些細節中自然感受到沉默的存在,理解這種沉默不是尷尬或疏離,而是一種更深層的交流方式。 沉默從來不是情感的空白,而是讓理解沉澱的空間。當我們學會在寫作中運用留白,就能像北歐人一樣,讓沉默成為另一種動人的語言──那種不需要言語就能心領神會的默契,或許才是最珍貴的交流。 (本文由聯合報寫作教室提供) ●想知道更多寫作技巧嗎?《40週寫作覺醒影音書》不僅集結聯合報寫作教室專欄,更新增教師解析引導影音課程,只要跟著扎實完成40週的寫作訓練,就能擊破練習困境,聯合學苑教育商城現正優惠中。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