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場時模擬社交場合交換名片的場景汽貸學員可透過自製名片重新認識

想成為什麼樣子的領袖另外汽車貸款方式並勇於在所有人面前發表自己

2022年8月19日 星期五

【書評•散文】張小虹/歷史的左手

聯副電子報
【udn 3C手機資訊報】提供您最新的3C相關新聞及消費情報,讓你輕鬆的掌握第一手的3C快訊。 成功不是偶然,能力才是關鍵!【能力雜誌電子報】是專業經理人暨上班族提升競爭力最佳管道!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8/20 第7498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書評•散文】張小虹/歷史的左手
【書評•散文】白樵/美少年的冷熱魔法
【書評•小說】蔣亞妮/歷史之外的畸窄餘地

  今日文選

【書評•散文】張小虹/歷史的左手
張小虹/聯合報
《多少蓬萊舊事》書影。(圖/聯經提供)

推薦書:楊儒賓《多少蓬萊舊事》(聯經出版)

如果右手寫論文,左手就寫散文;如果右手寫亮處,左手就寫隙影;如果右手寫經世治國,左手就寫茶餘飯後吧。右手左手從來不是二元對立,亦無高下判別,或許只是右手寫累了,就換左手來練筆,右手沒寫到或不能寫的,就讓左手來抒發。但真正厲害的寫作者,則是在左右交互、虛實相生之中,還能更進一步提出對歷史文化思考的挑戰:什麼可以是左手的左手?而什麼又可以是左手中的右手呢?

楊儒賓的《多少蓬萊舊事》寫大人物由小處覓,筆下的章太炎、梁啟超、林獻堂、蔣渭水、毛澤東、孫立人,個個栩栩如生,沒有過多的品評褒貶,只有信手拈來的掌故如燦燦然滿天星斗,從衣著談吐、生活細節到兒女情長,那在大時代、大人物、大論述之下悄然密密牽連交織的人情與事故,躍然紙上。《多少蓬萊舊事》也寫師友的往事前塵,不論是從「酒旗風暖少年狂」到「坐對斜陽看浮雲」的臺靜農、俠骨柔情的殷海光、台大老校長陸志鴻,耿直清流李鎮源,左派儒家溝口雄三,或是那太古洪荒之氣的畫家于彭、花蓮海邊的孟東籬,篇篇洞如觀火,卻又字字情深意重。

然若只是將《多少蓬萊舊事》當成一本流光溢彩、追憶似水年華的人物誌來閱讀,怕是可惜了,書中所有的寫情、寫景、寫人、寫物,都深藏著隱微的政治憂思與深切的文化關懷。這是一本近現代台灣史的左手寫作,既左於當前主流的台灣史研究,左於其意識形態掛帥下的遮蔽、偏執、跋扈與不容異己,更左於當前「去中國化」勢不可擋的政治態勢。楊儒賓甘冒大不韙,勇敢點明台灣與近現代中國文化的情感基盤,雖千萬人吾往矣,如其所言「我以我的方式忠於我的理念,關愛我的島嶼」。

書中他踽踽獨行在兩條歷史脈絡的交織:一是「南明」,一是「左翼」。在他筆下,右手的「南明」可以是陽明學與舜水學在台灣學術界的蓬勃發展,左手的「南明」則又可以是台灣民間齋堂法會祭拜的「崇禎皇帝」化身「太陽星君」,也可以是「開山王廟」、「延平郡王祠」的香火鼎盛。右手是殿堂高典,左手是民間日常,但盡皆是台灣「南明情結」、「文化中國」的展現。他更從台灣二○、三○年代的紅潮(農工運動、台灣民眾黨、台灣共產黨)談起,一一細數台灣左翼思想者蔣渭水、楊逵、鍾浩東,如何被當前的主流論述收編為台灣獨立運動的大將。楊儒賓在書中也追憶起自己在台中一中圖書館最早接觸到的左翼書籍,直至解嚴前後親身參與的各種社會抗爭運動,心之所繫,當是左中之左:在追憶人物、茶餘飯後的散文書寫中,暗藏深刻的左翼反思。而這兩條歷史脈絡的交織,無疑是這位文質彬彬學者性命之學的真正牽繫所在。

《多少蓬萊舊事》語重心長癡癡提醒我們,唯有在連結而非斷裂、纏繞而非對抗的關係之中,才有可能從文化、歷史與情感的角度,重新看到所謂「台灣內在的兩岸性」。我們目前對「兩岸性」的理解,不論是統、是獨、是一個中國還是一邊一國,總已是兩個獨立分離「政體」之間的關係對峙。楊儒賓要將「兩岸性」當成台灣的內部因素來思考,凸顯的乃是文化主體性「去主體」的動態建構,無本質,無事先給予的穩固條件,只有千絲萬縷的纏繞與創生,見日本殖民則興漢民族文化自覺,見資本主義壓迫,則奔左翼的革命解放,竟是與由量子力學發展出的當代理論概念「內動流變」(intra-active becoming)有異曲同工之妙。換言之,任何將台灣文化圈限在特定的單一穩固認同,或扁平化為眾聲喧譁的混成交融,恐都是去歷史、去政治、去情感的錯失。

但言者諄諄多聽者藐藐,楊儒賓左右開弓的史筆之所以如此厲害神準,正在於將所有的微言大義,盡皆化為浪淘盡的風流人物,讓軼聞瑣事裡湧動的盡是台灣命運的波濤。於是我們看到一襲長衫、醇酒美人的蔣渭水,看到1911年農曆2月28日應林獻堂之邀來台、下榻霧峰林家萊園五桂樓、與櫟社詩人們相談甚歡的梁啟超。同時我們也看到在台北金華街骨董店因蒐集到一批櫟社詩人資料而興奮莫名的楊儒賓,如何細細串連起「櫟社—梁啟超—林獻堂—臺灣文化協會─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作為日本殖民時代的反抗運動。眾人談政治228,楊儒賓談文化228。若他寫的《1949禮讚》是右手,那這本《多少蓬萊舊事》就是左手;若前者是文化理念與思想史料,那後者就是迷人故事與血肉之軀。儒學大家的楊儒賓,搏文史如蛟龍,散文大家的楊儒賓,馭文字如騰雲,左右開弓、至理至情處,無人能及。

情深者不忍袖手,栖栖者多大志難伸。楊儒賓早已是台灣學界文化思想史的巨擘,卻也縱情文物,在歷史的物質碎片中孤詣求索,每每有文哲領域關鍵性的突破。而歡天喜地尋來的文物字畫珍寶,也能權當過眼過手,說捐就捐。沒有這樣大破大立、有捨有得的真性情,哪得《多少蓬萊舊事》如此飽滿豐厚的生命世界與文字妙境。捧讀之餘,只見所有舉重若輕處,大時代的千帆已過,歷史的波濤依舊暗湧。


【書評•散文】白樵/美少年的冷熱魔法
白樵/聯合報

推薦書:陳柏煜《科學家》(時報出版)

媒介即是訊息。凡受古典傳播理論薰陶者,經歲月滌洗,仍能熟記麥克魯漢(Herbert Marshall McLuhan)六○年代同名鉅作六字箴言。若粗暴擴意而論,或者,形式即是內容。

如《科學家》所提,什克洛夫斯基(⑶�^�`�h�d�f ⑵�d�f�^�g�d�W�^�m �M�`�a�d�W�g�`�^�_)代表的俄國形式主義:必須陌生化(相較內文的「疏離」,原文�d�g�h�f�U�c�Z�c�^�Z字根為不尋常,怪異)慣習的事物風景。陳柏煜的新書,巧用機關「異化」散文質地,探測非虛構寫作的幅員與邊界。同坊間散文著作大相逕庭的裝幀與編排自成宣言:大開本,橫式閱讀,浮水印般僅存海報底的推薦序;童年記憶家族書寫的「蓋玻片」與評論訪談的「載玻片」分裂,並置。

細緻的切割,解剖,指認分類元素為「異化」必須。短至數百字的跨界新詩、小說、散文評論,從夏宇談到卡爾維諾再論當代拉美文學。科學家拼貼,轉旋璀璨多元稜鏡,任其碰撞,自生化學效應。

分節,阻絕線性時序的斷裂手法亦見於「蓋玻片」。

輕拿過往記憶定格,平置實驗檯。鎖定,對焦後,放大倍率。陳柏煜善寫生活中細微,飄忽,易被略視之物:和室藺草色紙牆內的白線,闖入居家領地的胡蜂毒針,飄至極遠「不由自主地變成另一項事物」的風箏(或首作《弄泡泡的人》吹呼浮漫的晶瑩奇獸)。家族書寫與創傷非正相關。陳柏煜覓及日常生活中的「刺點」與「生在檯面下的小疙瘩」,如盛夏正午潔白圖紙上,淘氣架上放大鏡,對準豔陽,聚焦後,任其焚燒。

如何有機連結細瑣,保持切片黏著處流暢富韻律感,乃陳氏魔法,關乎溫度。

電話、電視、卡通、漢字與會議是冷。收音機、電影、照片、拼音字與演講是熱。麥克魯漢在《認識媒體》中,依閱聽眾參與程度高低,不同解析度,區隔「冷媒體」與「熱媒體」(即使此分類飽受爭議,有自我詮釋之困境)。

冷媒體解析度低,提供較少資訊,調度感官少,閱聽眾參與度高。反之,熱媒體解析度高,充斥數據,多感官動用,閱聽眾參與度低。這似乎是《科學家》的童年記憶「蓋玻片」,行至挾雜龐大智識背景「載玻片」時的讀者對境。一段由冷轉熱,從高度投入轉為理性旁觀的調溫之旅。

冷熱技外,尚有變身咒。將那些突出,難以歸類馴服的毛邊,化整在「美少年」的軀體內。

有別於上世代作家們崇尚的「老靈魂」。「美少年與美少女」或許是後輩所翻轉的文學典範(被歸類城市少女學的許涼涼,喜愛林宥嘉的平庸少女等新世紀生猛族類)。如何界定?或許恰為「蒼涼」反義所在:是《科學家》內俯拾即是的愉悅、羞恥、不可置信、愛慕虛榮與憤怒等,由生活細小事件引燃的,諸多直觀而不造作的鮮活,即時性情緒。

童年無罪,可愛有理。霍格華茲裡剛領過分類帽的陳柏煜對哈利波特與妙麗說:「你需要閉上眼睛,或者持有咒語,才能走進那些隔間。」那是美少年美少女互相傳遞的摩斯密碼:童話騎士,人魚與仙女。寶可夢。咒術hocus pocus與abracadabra。

一切剔透,如日系薄妝浮透空氣感的飄忽與輕盈。

波濤暗潮依舊,只是套上濃濃濾鏡。

和室藺草色紙牆內的白線拉透後會呈現怎樣風景?噓。打勾勾不能說。說透了,就無關魔法了。


【書評•小說】蔣亞妮/歷史之外的畸窄餘地
蔣亞妮/聯合報
《餘地》書影。(圖/印刻提供)

推薦書:顧玉玲《餘地》(印刻出版)

顧玉玲是說故事的人,在她的非虛構作品《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2008)與《回家》(2014)中,別人的故事被編織、被收納,用的是最平凡卻滿是關懷的心腸。到了顧玉玲的第一本長篇虛構小說《餘地》時,他人的故事、切身有關的事到虛構的故事,都成為了她的敘事能動。

《餘地》作為書名,是名詞,也似形容詞。如同推薦序裡頭,作家張亦絢所述,這一本小說同時有著「家族、性別、台灣敘事」三大元素。故事以廖惜和丈夫張進善的家庭為中心,旁及好幾個家庭與幾代人,連結了大量的故事原型,關於台灣街頭運動、白色恐怖遺族、日領時期台灣少年的成長史、原住民族從過往「未歸順番」到近代「回復傳統姓名」運動的流變,甚至觸及了海外移民的生活、女性如何記憶與面對歷史等等。不管是家族、性別到台灣敘事,其實都是一種台灣經驗;大多數的台灣經驗,更是一種可被轉譯的世界經驗。比如,小說從台灣的白色恐怖、二二八與解嚴前的歷史事件,進行了一場橫向的對談,與冷戰時期的麥卡錫主義相對來看;藉小說人物的一場小誤會,揭開「關在集中營的不只是猶太人,更有辛堤人與羅姆人等等」,對應出那些台灣歷史中許多悲傷的故事,主角從來不只台灣人,更有原住民、當年的日人與之後的新住民。那一句共通的潛台詞其實是:「每個人所知的歷史很有限,需要補課。」面對《餘地》裡召喚出來的大歷史與小記憶,甚或是反過來的小歷史與大片記憶,或許都如童偉格在序中所說:「或許不是記憶得更多,但卻絕對必須記憶得更好。」

當然,必須誠實面對的還有,小說裡寫道:「性、階級、環境都是政治,都內藏不平等的權力結構,都不得免於民主實踐的檢驗。」從此出發,小說與文學當然也是政治,可並不是所有政治都只為導向權力,政治也可能是說話的方式,總要進入某一種結構裡面,成為它,才能真正改變它。

因此,《餘地》有許多層可能,其一,是歷史的一種餘地、轉圜與空白待填處。於是小說裡才有許多正史裡不記載的人、族群,甚至談疫情、談沒有男人的女人們……他們一一出場,被命名、被指認。在一本小說裡放進這麼多線頭,貪心與關心是同等的,而顧玉玲卻還能再與讀者表白,她對文學、對某種美與意象的衷愛。如小說中的一個角色張進善,年少時愛寫詩,遭逢不平,更得寫詩,只因為:「他認真聽,認真看,說不清楚的時候就寫詩。」因為,「詩允許不承認。」外面的世界總在逼人承認,「承認人與人不一樣,承認他若要再有所提升,需要更多的努力」。這個「不承認」便是文學裡的顧玉玲,《餘地》當然也收藏許多過往她關注的「轉型正義」、「移工生活」或者「街頭運動」等等身影,濃度不低;但更有如詩與夢一體的魔幻時刻,那才是《餘地》裡另一種近無限的可能,小說的首尾以年老後廖惜之夢相連,那夢中靈鹿,是她與同代、同伴女性青春的體魂,夢裡鹿影,全是自己,因為「她就是解答,她就是提問」。

《餘地》是顧玉玲的提問,能否解答得看個人;《餘地》也是顧玉玲寫給台灣青春的另一種可能,那些迫害遺族、政治究責與血親認祖,全都沒有在書中得到答案。沒有答案,還是可以撐傘前行,這是歷史之外的餘地,也是小說才能收藏的一塊畸窄餘地。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