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化廢為寶 人民保母退休後成為魚骨藝術家,孫銘生(圖)樂在其中。他正在日月潭伊達邵遊客中心展出魚骨畫作「鳥語花香」。 | | | 民國74年7月,高雄市新興區七賢一路發生警匪槍戰,警方追捕襲警要犯楊雙五的3名手下,當時在高雄市警局迅雷中隊服務的警員孫銘生,機警開槍逮人。這段驚險歷程,曾登上警專的校史館。35年後,孫銘生靜心沈浸在一般人視為廢棄物的魚刺、魚骨中,在他巧手下,化做一件件栩栩如生的精雕藝術品。 「那美好的仗已經打過!」60歲孫銘生10年前自高雄市警局鼓山分局巡佐退休後,放下從警的一切,總覺得「誰都有過去,再談過去,沒意思」,一頭栽進魚骨創作天地,也樂在其中。 孫銘生出身高雄旗津漁村,念警校前,會隨父親出海捕魚。退休前1年,無意間從網路看到大陸赫哲族的魚骨創作,深深被吸引,驚覺「原來漁村不只捕魚這條路而已」,被當垃圾的魚鱗、魚刺、魚骨頭,都能成為作畫原料,激發他以魚骨創作的動力。 他說,台灣四面環海,漁村可以開拓的文創舞台很寬廣,且藝術無國界,應該善用台灣漁村寶貴資源。 孫銘生曾到高雄市蚵仔寮漁港買2簍約20多公斤白帶魚和虱目魚,請魚販把魚鱗、魚刺、魚骨頭裝袋,魚肉就送給魚販,對方好奇竟然有這種客人,得知他的用途後,魚販會主動幫他留魚骨頭。 孫銘生常到蚵仔寮漁港論斤買魚骨,埋首反覆清潔每根魚骨、魚刺,仔細端詳每片魚骨的結構、線條美感,思考如何創作。 鑽研魚骨創作近10年,去年孫銘生才以平面畫作「蘭蜓絮」和立體雕作「翼龍」,入選台灣工藝競賽作品,目前正在日月潭伊達邵遊客中心辦展覽,每幅作品挑用至少300根魚骨,甚至要耗多日貼上千片魚鱗,發揮魚骨的剩餘價值,也為漁村走出一條文創之路。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