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場時模擬社交場合交換名片的場景汽貸學員可透過自製名片重新認識

想成為什麼樣子的領袖另外汽車貸款方式並勇於在所有人面前發表自己

2023年11月13日 星期一

趙又萱 Abby Chao/荒野雪夜


【橘世代電子報】為讀者提供面對人生下半場所需七個面向的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 【寫真生活Snap電子報】介紹網友們精彩攝影作品及生活資訊影像情報,快藉由此份報來看你不曾發現的風景!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11/14 第5555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趙又萱 Abby Chao/荒野雪夜
丁名慶/當真
 
 
 
心情札記
 
趙又萱 Abby Chao/荒野雪夜
文/趙又萱 Abby Chao/聯合報
白沙國家公園 White Sands National Park。攝影/趙又萱 Abby Chao

你始終知道,那不是真的

到了沙漠,才知都市人之敏感脆弱,無論幸福還是擔憂都那麼精緻易碎與神經兮兮。然而沙漠究竟代表了什麼?原野有時令人感到窒息。它牽動著你內心深處,某個一直想要逃避的東西,你知道荒野才是對的,你知道它其實才在對你說實話,但你並不那麼想聽,你只想遮住耳朵,捂起眼睛,匆匆忙忙,逃回充塞著大量聲光效果與璀璨喧譁的都市裡,鬆一口氣地終於又忘了一切。

但你始終知道,那不是真的。日常不是所有,習慣不是所有,安全感也不是所有。

旅行到了一定程度,你會突然發現,或許永恆安定的「家」並不真的存在。血緣上的家不一定能提供歸屬感,戀人給予的情感不保證堅不可摧,而地理上的家或許一次天災一場人禍就會消失。但我們卻又那麼一心一意地,信仰著「家」的必須存在,並且需索無度地追尋著「美滿之家」的幻象,然後,再因一次又一次的希望落空與不符期待而失望憤怒悲傷。

有時走在台北街頭,我幻想著那些大街小巷、高樓大廈、紅燈綠燈瞬間消失不見,在盆地裡生活的人們,就在那隱形的點與線之間,照著原訂的日程表繼續移動著,或許探個頭,還能遠遠看到彼此,揮揮手說聲嗨。就像小時候看過的一種精緻音樂盒,木偶在畫好的軌道上滑動,在清脆的水晶音樂中維持著一貫的表情,腳下是日復一日的移動與消磨。

因為這樣,你好像有點懂得了那些被沙漠吸引的人。那些彷彿著了魔似的,朝著看似荒蕪之處走去,甚至還隨遇而安住下來的人。比起精雕細琢的人工物,荒野更貼近童叟無欺的真實。那真實或許不溫柔,卻深邃而踏實,終於終於,你似乎看到了事物原原本本的面貌。你想要投入它的懷抱,想要與它融為一體,並且後知後覺地發現,那荒早就一直住在自己裡面,像個久未想起、意識抗拒著記憶、幾近淡忘的遙遠回憶。

就像,探討三毛的故事是不是真的,並沒有太大的意義。住在她心裡的荒漠,是絕絕對對的存在著。真實與真實的重逢與貼合,以及對那重逢與貼合的無限渴望,或許就是所謂的「鄉愁」吧?

漸漸地習慣了那樣的寂寥

許多美國藝術家的作品,裡裡外外都浸透著曠野特有的寂寥。就像我喜愛的畫家之一Edward Hopper,又如我鍾愛的攝影師Stephen Shore,又或是擅長描寫中產階級生活的小說家John Cheever等等。即便畫的是燈火通明的深夜酒吧,拍攝的是平凡無奇的街景,寫的是尋常人家後院池畔邊的細語,那文明之中內建著荒野的基因,愈是尋常愈是荒謬,看著看著,你首先感到冷淡疏離,再被一種軟化心神的鄉愁攫住。

在沙漠待了一小段時間,就漸漸地習慣了那樣的寂寥。

那寂寞摻雜了間歇的恐慌與焦慮,那寂寞同時也穿插著歡快與激昂。

一個晚上,我與同伴開夜車,外頭下著雨,雨絲在車燈照耀下,如斜斜墜落的銀針劃過黑夜的布幕,輕柔無聲。沙漠公路寬敞空曠,直直往前延伸到盡頭。街上一盞路燈都沒有,只有地面的反光片提供微弱的指示,我們漂浮在真空的宇宙某處。大卡車不斷從我們旁邊呼嘯而過,經過時車身也跟著晃動,同伴緊緊抓著方向盤,努力看清雨中的路。我們兩個都是第一次身在這條路上,不熟悉路況,也看不清風景,嘴上雖若無其事聊著天,心裡卻都有點緊張。

兩個多小時後,我們終於回到了住處。

天氣很冷,長途夜車後的我們全身僵硬痠痛。一進入溫暖的室內,同伴就把圍巾拆下丟到沙發上,問我要不要吃點熱的。這才突然意識到我們不僅冷,而且餓。我們打開廚房的燈,拉開冰箱門,把能用的東西全都拿出來,不到二十分鐘,就變出了一桌的菜。

在桌邊享用熱食,異地雨夜開車的緊張,隨著熱湯的煙緩緩蒸散掉了。後來我們才知道,那晚我們行駛的公路兩側,到處都是壯觀巍峨的巨岩和峽谷,它們藏起了白日的鋒利與抖擻,隱沒在夜晚完全的闃黑之中,彷彿物換星移的隱身術,空無裡蘊藏著有形,原來黑,並不全然是黑。

回到當下,室內溫暖而乾燥,眼前的窗戶裡映照出我們的倒影。再往窗的深處凝視,才發現外頭竟然開始下雪了。

窗外的荒野雪夜裡,窸窸窣窣,形影飄移,好多細微的聲音,裡面有等待,有凋落,有迸生。荒是空無的,也是寂靜的;荒是飽滿的,也是歡愉的。

●摘自有鹿文化出版《綠洲沙龍Oasis Saloon》

丁名慶/當真
丁名慶/聯合報
因為準備某個職場經驗分享課程,去了趟北市圖總館,調出存檔過刊,把某一段工作時期在雜誌裡企畫的「(還沒有誕生的)理想文學雜誌」單元──每期邀約一位作家撰稿,虛構一本不存在的文學雜誌──大約三十多篇,統統找出來,並列於期刊資料室的大桌子上,覺得很懷念但又感覺不可思議,竟然累積了這麼多呢,簡直三十多個平行宇宙的窗口。當時以「展開對於雜誌的多重想像」作為邀約願望,也在信上提到,「如果來日真的做出來,更是我們樂見與期待的」。

此際回看,都是一個個美好的夢想呢:專業書評雜誌(評論的對象也是還未出現的作品)。文學結合運動的雜誌。「不只是野餐」的野餐人文誌。各種走路主題(日常的走路,走訪不義遺址,去山裡,城市中的漫遊)。也以「日常」為關注範圍的推理文學誌。小說們的轉譯漫畫實驗。兩岸文學文化交流。「水」的雜誌。「身體」的藝術雜誌。(介紹或訪問)雜誌的雜誌。Cosplay作家們……

還有還有。以文人們肖像做文章的「面(相)書」。化身為遊戲人物,擁有美形、以文字作品淬鍊異能祕技的古今作家們。文科生求職實戰指南。異鄉文學季刊。設計師的書店通信。對某些作家或作品不吐不快的「悶鍋」文學誌。

或是:大數據文學誌、鄉民文學誌。在成見或刻板印象中,看似沒有文學容身處的地方製造或收集文學的因子。

再看看這些充滿想像空間的名字:小人物誌、契訶夫通勤誌(天啊通勤這兩個字好有生活現場感)、麻花文學誌(麻六甲海峽的「麻」!)、K的方案、橫行、書犢子、機場、文學副食品誌……如果真的存在,會接引出怎麼樣的文學風景呢?

這些「雜誌中的雜誌」邀約,每期六頁,包含封面文案(交稿後再由編輯部設計視覺&排版)、目次、編輯室報告,試寫作品。篇幅不多,可能性卻無限。其中有些竟像是預言,彷彿只缺個契機,就能在當下創刊了。只是我們都清楚,更具挑戰的,未必是創刊,而是怎麼往下走。

還有點可惜:出刊當時種種忙碌混亂,沒能有更多餘裕,拉著作家們,接著往下發展,激盪落實或延續的具體可能作法或進一步合作,也不能不引發一些悵惘情懷。

有個屬於個人的小困擾──我怎麼也想不起來,是否曾自問,如果是自己來玩這單元,想怎麼做?最近想了很久,或許會是一種以編輯為方向的(偽)雜誌?會有什麼呢?

比方說,各種(不限文學)領域的編輯會議或新提案?或更加超展開:翻轉各種傳奇小團體:愛麗絲和瘋狂帽客還有兔子的茶會,其實是編輯會議?《西遊記》五人組自己出版遊記的話,將怎樣展開討論?格林童話的人物可能輪流擔任客座主編?或是………讓所有被編輯的都成為編者,重新安排故事中人的生活、旅程與人生?

以及基本款:資深編輯經驗分享;跨世代編輯對話交流;職場生存小眉角;一口氣開設二十個編輯的工作現場或抱怨專欄。跨社跨媒體編輯會議,包括,一起編一個議題、格局都很大的什麼;或分享各自祕密玩耍的很小的東西(小誌Zine?),甚至一心血來潮就乾脆辦個突擊展覽……浮想聯翩之餘,我突然意識到,當初或許並未自覺,這個朝向未來發想的單元,對自己的價值,或許反而更多些是重新發現、想起「正在做的事」的初衷?或試探新起點的可能?一開始是坦率地「做假」的練習,之後召喚出的,卻是想「當真」的心情。

離開那份工作後的數年間,仍陸續邂逅新認識的作者,不免偶爾會想像,如果是某某某來玩這個單元,會有什麼有趣且難以預料的想法呢?另外是當時這單元的一些啟發,後來成了新職場一些更小的單元或呈現方式的靈感源頭。算是有延續吧!也像個延遲抵達的實用禮物。

 
 
 
訊息公告
 
 
 
 
老外叫你Hit me again! 你可別真的揍他
Sam的外籍同事去拜訪一位新客戶,談一個產品發表的案子,他問同事,談得如何?外籍同事說:"We hit it off right away. "天哪,怎麼第一次見面就大打出手了?這是怎麼回事?來看看hit這個字的道地用法。

北士科傳奇地主起底!百年神秘家族房產只租不賣
短短兩年,北投士林科技園區以後起之勢,成為多家建商、財團卡位的明星新標的。引人注目的包括金仁寶集團企業總部已進入緊鑼密鼓興建階段,文林北路上也聚集十餘家建商搶進推案;龐大的就業人口所衍生的居住需求,帶動房價飆漲,背後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傳奇故事,讓我們帶您一探究竟。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